◇蔡金霞(甘肅:寧縣早勝鎮來遠小學)
“學于起思,思起于疑。”能夠提出問題,是學生主動創新的起點,是實現其終身發展的基礎。但是,在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并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還是以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為主,將教學重心更多地放在知識講授以及學生的應試能力上。這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即使心存疑問,卻不好問。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學生的課堂地位逐漸受到重視,教師應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提出的問題,鼓勵開放式回答,并在課堂中營造質疑的氛圍,促進學生主動開口提問,形成好問的好習慣。
評判課堂教學水平高低的關鍵指標之一,就是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因此,教師有必要遵循“以生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引領學生主動質疑,主動提問。教師要轉變在課堂中的提問角色,將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通過學生提問、同伴互問的方式,針對教學內容展開探究。需要注意的是,將提問的權利還給學生,并不意味著將課堂完全地交給學生,教師不僅要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合作者和參與者,還要適時地重回課堂領導者的身份,不斷地將學生的問題中心引到教學重點上,不能放任學生提出隨意的問題,又隨意地解決,要避免偏離教學中心、教學進度跟不上等問題的出現。
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七課《認識時間》這一課的教學中,針對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教師并沒有給學生提出問題,而是引導學生觀察教室墻上掛著的時鐘鐘面,再提出幾個只要經過觀察就能回答出來的問題作為引子。
問題一:請大家看一看,這個鐘有哪些構造呢?
問題二:請大家數一數,這個鐘表上面有多少個刻度呢?
問題三:請大家仔細觀察想一想,對于這個鐘表,你還想提出哪些問題呢?
學生在經過觀察之后,立刻回答出了教師的問題:“除了表盤、三個指針之外,還有鐘面,鐘面上一共有12 個數字,每個數字之間又分為五個小格。”
有同學根據這個學生的回答立刻提出了問題:“老師,三個指針在同一個表盤上面轉動,那它們代表的時間也是一樣的嗎?”還有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要設12個數字,而不是24個呢?”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表示肯定,并鼓勵道:“這些同學提出的問題都非常好。那么在接下來的課堂中,就讓我們針對這幾位同學的問題進行探討,并且比比誰先知道答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紛紛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提出的問題上以及課堂中。
小學生的思維往往具有非常大的跳躍性,在面對不同的數學問題時常抱有個性化的想法和見解,偏向于采取一些其他人沒有過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教師要抓住這些能夠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好機會,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鼓勵學生發展基本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的提問習慣,保證學生能夠在開放性問題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思維發散,激活個性化的想象和創造。同時,教師必須轉變權威觀念,在課堂中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提問時間,并且抓住每一次表揚學生提問的機會。同時,要求所有學生尊重彼此提出的問題,可以質疑,但不可以表現輕視,以培養學生好問的勇氣。
例如在《認識時間》的教學課堂中,有同學提出:“為什么鐘表上只有12 個數字,而不用24 個數字?”其他學生感到好笑,盡管他們并不知道為什么,只是從生活經驗判斷就覺得這位學生的問題沒有價值,因為自己所見的時鐘都是12 個數字。面對其他學生的笑聲,教師立刻做出恰當的批評:“這位同學的提問非常好,我想其他人也不知道為什么只有12 個數字吧?有的話請來給這位同學回答一下。”有的學生說:“因為所有的表都是12 個數字。”教師立刻指正:“這是你看到的,卻并不是理由。事實上,這不僅僅是一天有幾個小時的問題,而是匠人智慧的結晶。大家想一想,這么小的一個表盤,如果要寫24 個數字,你還能這么容易看清楚嗎?而且黑夜有很長時間大家都睡著了,誰會去看這個鐘呢?”大家恍然大悟。
數學課堂中,教學氛圍對學生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以教師的教為主,教師占據著課堂的主導地位,學生普遍不敢提問,因為他們認為提問是在挑戰教師的權威,或者害怕如果自己提出的問題沒有價值,會引發其他同學嘲笑。大部分學生抱著“帶著耳朵聽就行了”的態度,于是往往對心存質疑的知識點閉口不問,課堂氛圍沉悶,學生的思維也很難活躍起來。隨著問題的日積月累,對于數學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學習漏洞。基于此,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注意營造一個平等、寬松的和諧氛圍,通過率先提問,激發學生活躍的思考,給學生制造一個鼓勵質疑的氛圍。同時,教師在制造質疑氛圍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語氣語調,將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
例如在《認識時間》的教學中,教師對部分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鼓勵,這大大激發了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接下來,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教師根據學號隨機抽取幾位學生,要求抽到的學生必須向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否則就要回答教師的一個問題。于是,學生紛紛投入對問題的思考中,營造了課堂的質疑氛圍。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愛好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因此,他們在以個性化的角度看待事物時,會產生不同的問題。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科學地組建數學合作學習小組,為學生搭建一個多問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以及個人思考的結果對新的學習內容提出問題;再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幫助,共同討論將一部分沒有價值或過于簡單的問題在組內解決掉,實現問題的精簡與整合;最后通過一些趣味活動將小組與小組之間的思考結果聯系起來,打造全班多問問題的學習氛圍。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組合作“多問”平臺是更為開放、和諧的,有助于小學生更加高效地學習數學知識。
學生是知識的主動探索者,所以在小組多問的合作學習平臺中,要以學生自主提問為基礎。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回顧已經學習的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結合新的知識提出問題。如果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教師可以主動對學生進行有層次性的提問,促進學生思維進階。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課《表內乘法》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展示了如下這幅圖,要求學生數一數一排共有幾個人,兩排共有幾個人……八排有幾個人呢?學生按照加法學習的經驗,將本題快速解答出來,結合以往的經驗,學生得到了關于8 的加法結果。這時有學生產生了疑問:“這樣相加太麻煩了,而且求八排總人數要寫8 個8,很容易出錯,如果運用乘法會不會使計算過程更簡單一些呢?”
通過有效的小組合作探究,能夠將學生的問題集中起來,引發學生多問多學。在刻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從數學本身的特點入手,并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把問題意識的培養融入數學的學習實踐中,給學生搭建一個“多問”的平臺。讓學生在小組學習的氛圍下,對教學內容進行討論并總結,激發每個成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再針對有效的問題進行綜合整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學生對新鮮事物有著非常大的好奇心,而充滿競爭性以及趣味性的教學活動能有效增加學生對數學信息的敏感性。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恰當地采取趣味性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在這一過程中,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合理,只要能夠大膽提問,教師都要給予適當鼓勵。而對于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給學生機會,主動采取合理的方法解決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趣味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以避免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忘乎所以,偏離數學課堂的教學重心。
例如在教學《認識時間》這一課中,為了幫助學生認識時鐘上所表示的時間和時、分、秒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求小組之間進行“時鐘比拼”游戲。每個小組都要提出有關鐘表的問題,如果另一個小組答不上來,提問的這一小組就為贏者;如果另一個小組回答出來了,提問的小組就判為輸,再將另一小組的問題傳給下一個小組回答。最終的贏家可以獲得教師的獎勵。教師也可做一些引導,將鐘表指針轉到某一個值,請學生在15 秒內說出時間值,如果說不出,那么這一小組挑戰失敗。在此過程中,學生紛紛仔細觀察鐘表結構,提出多個問題,并由大家共同精簡問題,選擇哪一個問題更難,更有價值。課堂中,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提出很多個問題,想要難倒對手。
深化問題的本質并不只是一般地來談論,而是要以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及正確的答案為切入點,探尋不同的解決方法,以促進思維的啟發和問題的延伸。
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學習中,由于知識經驗不足,理解能力薄弱,有時很難針對一個教學內容提出深刻的問題,因此教師需幫助學生學習有效的提問方法,培養正確的提問習慣。教師可以從基礎的思考三部曲入手,即: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或者再度延伸為5w1h 分析法,即:是什么?是誰做?為何做?在哪兒做?何時做?怎樣做?為學生搭建問題的框架,幫助學生掌握自主提問的規律,進而更好地圍繞教學內容以及基本概念展開,深化問題的內涵。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學中,學生跟教師一起學習。教師要求學生主動提出一些問題,而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或是沒有規律地提出一些問題。這會影響課堂學習效率,于是教師根據“是什么?為什么?如何做?”三部曲,引導學生先對長方形進行了探究。
問題一:“讓我們思考一下,長方形是什么呢?大家看看教室里有哪些東西是長方形的呢?”
問題二:“你從哪些方面判斷它們是長方形的?”
問題三:“你能嘗試著在紙張上畫出一個長方形嗎?想一想它有哪些特點呢?”
接著要求學生遵循自己剛才的思路對長方形展開探究,以培養其正確的提問習慣。學生按照教師的思路由淺入深,由大的方面到細節逐步展開,完成了對長方形特征的探究。
小學數學教學是以解題為核心延展開來的,但是解題的價值并不在于獲得正確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數學知識,感悟數學思想,提升數學素養。我們發現,很多數學題的解決辦法并不唯一,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就能夠發現不同的解答策略。但是小學生大都不重視回顧解題思路,而只尋找其他的解決辦法,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問題的內涵,在復盤解題思路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大膽創新。

在數學課堂中,學生面對問題時往往止步于得到問題的答案,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結果處進行問題的延伸,引導其深入思考,以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學生在學習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還應該能夠針對長方形與正方形之間的共同特征提出深入的問題并展開探究。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紙畫一畫長方形和正方形,將長方形的長畫為10.5,寬畫為10,再畫出一個邊長為10的正方形。學生發現這兩個圖形的大小非常相似,甚至難以分辨哪一個是正方形,哪一個是長方形,并且建立了圖表,針對多個共同點展開了探究。
綜上所述,問題性質具有多樣性、層次性和復雜性,這些也是問題和問題意識的具體化表現。教師需從問題性質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能夠提出復雜多樣的問題,再進行深入探討,以促進學生發現問題的本質,把握問題背后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