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娜娜*,趙 丹,徐 巧,張 凱,程軍回
(新疆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當前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已成為新農科建設的新目標和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要一環。習近平總書記2018 年在山東考察時指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涉農高校作為高素質農業人才的培養搖籃,承擔著為鄉村振興戰略輸送知農愛農懂農的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當今農學類專業學生普遍存在服務三農意識不強,吃苦耐勞精神不夠和專業認同感不高的現象。因此,高校在對涉農專業學生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應當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合理科學地融入思政教學,培養兼具“大國三農”情懷和精湛專業技能的創新應用型人才。
教育部在2020 年6 月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立德樹人的根本在于課程思政,而課程思政的目的則在于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綱要也對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體系提出更高的要求與期望。涉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應當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應當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輸送知農、愛農的創新型人才。綱要為涉農專業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指明了發展方向。
“土壤農化分析”作為農林草等相關涉農專業的基礎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主要科技支持。該課程自新疆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建立之初便開始開設,年均承擔2 個班級100 多名學生累計112 個課時的專業技能教育。該課程主要面向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以干旱半干旱區農業綠色高效可持續發展需要為契機,幾代人扎根邊疆潛心耕耘,建設成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為目標的培養體系。目前,本課程的教學難點是深挖課程思政元素,以課程思政為引領,進一步推動課程育德育人作用,激發學生投身農業,服務農業和扎根基層參與鄉村振興的熱情。
學生是教學和實踐創新活動的主體。然而,目前涉農專業在高考志愿填報中屬于冷門專業,學生對涉農專業認知不全面、認可度低。而已入學學生中,部分同學自我認知不到位、專業思想不穩定、排斥心理嚴重、職業規劃不積極,從而導致學習動力不足。與此同時,受限于教育資源、師資力量等因素,西部高校在課程思政建設方面主動性、創新性不夠且提升難度較大。
作為涉農專業的基礎課程,“土壤農化分析”是一門以實驗教學為主的課程,因此在課程設置、教學以及課程考核方式上偏重于實驗操作。這就導致學生在理論課程中難以提起興趣,而在實驗課程中會先入為主地認為實驗步驟等在教材上都有記載,只需“照本宣科”依實驗步驟機械化地完成操作即可,并不知道所學知識和技能該如何服務于“三農”。因此,面對新農科建設背景下涉農專業學科發展的新理念,研究和制訂適合區域特色的專業思想教育方案十分必要。
土壤農化分析是研究土壤、植物營養必不可少的一種重要手段。它對植物營養與施肥學科的發展及指導農業生產等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設計上、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牢記立德樹人這一職責使命,深挖每一個教學環節中的思政元素,并將課堂思政內容與干旱半干旱區新農科發展特色充分融合,借助學院研究成果案例,既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及專業技能的培養,又注重增強學生服務于鄉村振興的使命感、責任感及專業認同感(圖1)。

圖1 土壤農化分析課程思政內容教學設計
在土壤農化分析課程教學中輔以實際案例介紹,深挖其中的思政元素,于潛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的融入。如在課程導論部分,通過視頻學習及相關材料的查詢,讓學生認識到土壤作為農業生產的基礎,摸清土壤的底細對農業發展及農業現代化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到現在,在短短幾十年間,我國已逐步從農業大國發展成為農業強國,通過對我國農業發展之路的學習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土壤農化分析的第一步在于樣品的采集。筆者所在學院具有豐富的新疆土調經驗和樣品庫,經過多年積累已然建成獨具區域特色的土壤標本館。通過課堂樣品呈現及紅色故事宣講,實現在專業教育的同時激發學生對革命先烈的敬仰和愛國奉獻精神。此外,在“土壤養分循環導引”部分,以各類營養元素在生態系統中的循環來映射我們每一個獨立個體。成長學習的過程即為養分汲取過程(知識等獲取),之后便是回饋父母家人、回饋社會,回饋祖國的時候,使學生在對養分循環有一個整體理解的同時增強其奉獻意識。
土壤農化分析課程包括分析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部分。包括土壤分析、植物分析和肥料分析三部分。土壤農化分析工作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推動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講述土壤水分及養分測定時可系統講述土壤水分保持和養分含量精準測定在“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加深學生對綠色和系統發展理念的理解。
此外,通過整合理論和實驗教學,同時輔以實際案例來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責任感。新疆是我國主要的棉花生產基地。新疆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業科學為特色和優勢的大學,而資源與環境學院多年來在新疆棉花產業發展中持續貢獻力量。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以學院測土配方施肥及耕地質量保護成果案例為主,重點講述其如何服務于精準施肥以及在提升新疆棉花品質及產量方面的突出貢獻。以同學們身邊的實際案例教學,讓學生意識到課程在相關學科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而提升其專業認同感、責任感及專業自豪感。
課程思政教學內容應緊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并及時作出相應調整,才能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生搬硬套、流于形式,使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出現脫節現象。因此,授課教師自身應做到不斷深入學習挖掘課程中新的思政元素,不斷加強自身對思政內容的認識與理解,在保證學生能夠系統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完成對其思想的教育。
課程思政應與專業教學同步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在土壤農化分析課程教學過程中應打破單純的“理論講授+實驗”的教學模式。應加強學生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的主角作用,通過交互式的思政教育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奉獻精神,進而提升其對專業知識的求知欲;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討論加強其專業認同感,于潛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
土壤農化分析課程的教學目標不單是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兼具“大國三農”情懷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因此,課程在教學內容上不能唯專業教學論,應是通過專業+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實現課程育才與育人相結合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