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寧,周惠玉,羅 帥,孫 琪
(1.黑龍江科技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2;2.哈爾濱體育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3.哈爾濱廣廈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高度重視,大學生社交問題中的社交焦慮是當前大學生心理的主要問題之一。社交焦慮是人們在其社會交往中,由于自己的實際社交情況無法達到預期的標準,從而產生的社會交往焦慮,其具體表現為懼怕看到別人,害怕在別人面前丟面子,害怕在別人面前吃東西、寫字等等。社交焦慮的成因有多種因素,其中不乏自我否定評價、社交技能缺乏、各方面壓力過大等因素。個體在成長的階段,對他們身邊有感情聯絡之人產生的依賴感情,其中依賴對象包含如父母、愛人、同伴。當大學生無法與自己的同伴建立起依戀關系,會影響其人際交往。有研究表明成人依戀中的不安全型,會導致人格特質具有焦慮傾向。本文具體研究大學生成人依戀與社交焦慮的關系,以期為改善大學生社交焦慮提供理論支撐。
對我校學生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發放問卷250 份,收取有效問卷231 份,有效率為92.4%。其中男生48 名(20.8%),女生183 名(79.2%);大一學生45 名(19.5%),大二學生72 名(31.2%),大三學生63 名(27.3),大四學生51名(22.1%);城鎮學生160 名(69.3%),農村學生71 名(30.7%);理科生90 名(39%),文科生141 名(61%)。年齡方面為18-23 歲。
1.2.1 親密關系經歷量表(ECR)
中文版由李同歸和加藤合生共同修訂的親密關系經歷量表(ECR)。本問卷由36 個項組成,包括兩個維度,包括依戀焦慮和依戀回避,采用7 點積分法,高水平地回避和高水平的焦慮表明不安全的依戀類型。本文中此量表信度是0.839,KMO 值0.814,Bartlett's Test 差異顯著。
1.2.2 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SADS)
社交回避及苦惱量表一共有6 個問題,主要作用是測量患者的主觀焦慮,及言語、行動上的困難。本量表包括兩個維度:社交回避維度關注社交回避方面的行為,而社交苦惱維度關注社交本身帶帶來的負面情感反應。本研究通過信效度檢測,得出該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6。

表1 大學生成人依戀在不同人口統計學上的差異
在大學生成人依戀依戀回避維度上,文科生得分高于理科生(p<0.05);并且在年級分布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為了確認哪兩個學年間存在顯著差異,使用LSD事后檢驗,結果如表2。

表2 不同年級依戀回避事后檢驗
大四學年的學生與其他三個年級學生間在依戀回避的差異都十分顯著。
在大學生成人依戀依戀焦慮維度在各人口統計學變量上均無顯著差異。

表3 大學生成人依戀在不同人口統計學上的差異
大學生社交焦慮回避維度與苦惱維度,農村高于城市(注:*p <0.05),但在其他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由表4 能看出,大學生成人依戀兩個維度與社交焦慮的兩個維度都呈顯著正相關。但是成人依戀焦慮維度與社交焦慮兩個維度的相關性更為明顯。

表4 成人依戀與社交焦慮相關分析
結果表明,無論男女在成人依戀上都沒有顯著性差異,與之前田瑞琪的結論一致。但謝佳佳、王宇等人的研究結果雖不一致卻都表明依戀回避在性別上存在顯著差異。在謝佳佳的結果中,女生比男生在依戀回避得分高,而王宇的研究結果則與她相反。成人依戀多數形成于幼年時期,由于當今社會父母對待不同性別孩子的撫養模式幾乎沒有差別,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依戀形成的概念相同,所以成人依戀在性別上沒有顯著差異。
從結果能得出,依戀回避在年級上差異顯著,焦慮依戀在年級上差異不顯著,這說明人在初到陌生環境時都會產生一定的回避情緒,從而需要關系親密的人的陪伴,而隨著年級的增長,思想愈加成熟,處理與他人親密關系的能力增加,也能更好地處理親密關系維持問題。
根據結果能得出,生活所在地為城鎮或農村在大學生成人依戀回避與焦慮兩維度中都是沒有差異。當今社會,農村與城鎮一樣,都處于發展階段,生活水平也日漸趨近。成人依戀的形成模式主要取決于童年時期家長的撫養方式與情感付出,因此在如今的情況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孩子們所得到的來自父母的情感與照顧是沒有太大區別的,所以成人依戀回避與焦慮兩維度在生活所在地上沒有顯著差異。
從結果中能看出,成人依戀回避維度不同專業差異顯著,而焦慮維度則相反,沒差異。人們通常認為文科生在情感表達上可能比理科生更細膩,但無論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都不能改變一個人所經歷的家庭環境以及與他人親密關系的維持,反之是個人因素影響所學專業的選擇。
根據研究結果可以知道,性別是男孩是女孩在焦慮回避維度與苦惱維度差異都不顯著,之前我國郭曉薇等人的研究中,性別在社交回避與苦惱兩個維度都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與之相反??赡苁潜辉嚹信壤粎f調導致結果偏差。社交方面,男生性格較女生更開放,但女生情感更細膩,而社交焦慮的產生多取決于人的性格發展,因此社交焦慮在性別上沒有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來看,社交回避與苦惱在年級上都無顯著差異。無論是大一學生還是其他年級學生,都會面臨接觸新的社交圈子。大一剛入學要和新同學與新室友交往,大二、大三可能有由于選課和活動團體的選擇也有了新的社交活動,大四面臨求職也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都會迎接新的社交,這些都會使大學生面臨社交焦慮。
由研究結果能看出,大學生社交焦慮回避維度與苦惱維度在生活所在地上都有顯著差異。且無論是在回避維度還是苦惱維度,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都比來自城鎮的大學生得分要高。這說明了由于生活環境的局限,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在與他人交往的問題上,會比來自城市的大學生要更靦腆內斂,而生活環境的變更,也會使他們比生活在城市的大學生更迷茫和慌亂。因此,筆者認為該研究結果符合現在社會的實際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社交焦慮回避與苦惱兩個維度在專業性質上都沒有差異。從數據來看,文科生與理科生在社交回避上的水平相當,這說明在交往的積極性上,文科生與理科生是沒有差別的,與他人交往中會產生的問題方面,文科生與理科生也是沒有差別的。
通過相關分析,得出結論成人依戀與社交焦慮呈顯著正相關,即成人依戀水平升高,社交焦慮水平隨之增長。這個結果與吳薇莉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同時,大學生依戀焦慮維度與社交焦慮的回避維度為顯著低相關;大學生成人依戀焦慮維度與社交焦慮苦惱維度的相關系數0.797,顯著中度相關。這說明一個人對他人的依戀程度越深,越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恐懼、冷漠、專注等情緒,從而在與他人交往中由于對外界不安或排斥而感到焦慮或想回避。
綜上所述,筆者發現大學生成人依戀依戀回避與依戀焦慮兩個維度與社交焦慮存在顯著性相關且依戀焦慮維度與社交焦慮存在顯著性中等相關。因此,改善大學生的依戀焦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社交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