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楊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時代錯過了的東西,到了少年時期就無法彌補,到了成年時期,就更加無望了。”小學時期的非遺文化教育尤其關鍵,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非遺文化是我國最珍貴的文化,其凝結了我國千百年來的智慧。保護和發展我國非遺文化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盡的職責和義務,因為非遺文化包含著我國優秀的文化,其包含著大家共同愛護非遺文化的心情。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引入非遺文化,利于促進小學生審美水平的提升,讓其通過學習了解到我國悠久而又優秀的非遺文化,并從心底里洋溢著對這些非遺文化的贊美之情。
由于小學生的思想尚處于發展階段,而且語言表達能力也欠佳,教師經常不易于發現小學生的內心世界。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促進學生自我表達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積極地設計出具有創意性的美術教育方案,不斷提高美術教育的效果。對此,一旦非遺文化以其別具一格的魅力和豐富的教學內容出現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就會備受師生的歡迎。對教師而言,引入非遺文化能夠豐富小學美術的教育內容,對提高教學效果十分有益。而對小學生而言,非遺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趣味性很強,遠比美術課本上的線條、插畫等有趣得多。因此,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增加一定的非遺文化內容,不但能夠提高小學生的整體美術修養能力,而且還利于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讓每個小學生都能夠在美術課堂上找到自己喜歡的非遺文化項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當前,非遺文化的傳承非常迫切,將非遺文化理論化和與系統化,對接下來的教學和傳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將理論化、系統化的非遺文化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滲透到小學美術教育中,不但可以促使越來越多的人產生想要傳承非遺文化的心愿,還能夠增加非遺文化的影響力,擴大其傳播范圍,帶給小學生耳目一新的教學內容。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引入一定的非遺文化內容,可以為學生接觸、學習、領會各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提供寶貴的機會,讓小學生接受更多優秀文化的熏陶和洗禮,促進小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
小學美術教育引入非遺文化顯然是非常值得大力推薦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國曾對美育提出過這樣的要求,即要易于小學生掌握和理解,且不會成為小學生學業的負擔和壓力。鑒于此,教師可以選擇富有特色的本地非遺文化進行講授,并結合一定的非遺文化相關的圖片、視頻等,引導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各種非遺文化,從審美的角度欣賞各種非遺文化。另外,在現實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帶領小學生參觀各種非遺文化相關的景點或者博物館等場所。通過實地觀察、體驗,學生可以近距離地接觸到各種非遺文化,更為直觀地體會到非遺文化的美感,激發其對非遺文化的興趣。所謂美育,其實就是情緒體驗與邏輯思維相結合的一種表現,而非遺文化則正好涉及這些方面,可見,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引入非遺文化對美育非常有幫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形式,依托于人而存在,且具有十分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善于挖掘本土非遺資源所具有的優勢,實現非遺文化與美術教育的有機結合。比如,景山兔子王融合了人教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彩泥世界快樂多》一課的內容與省級非遺濟南兔子王的特點;制作中國青銅浮雕文字時,借鑒了人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下冊《立體的畫面》一課的技法。進行美術課外資源拓展的選擇中,學校美術團隊向當地非遺傳承人學習、請教,熟知本土非遺資源的種類、特點,秉承既能體現本土非遺資源的主要特色,又能以人為本。另外,學校還可以邀請非遺文化傳承人進校園開展實踐教學活動,邀請學生進行“非遺文創營銷實踐體驗活動”等,邀請傳承人現場演繹和教授各種傳統技藝,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開展多種形式、內容精彩紛呈的活動,為學生體驗非遺文化提供機會。于是,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在小學生可以理解的前提下激發他們學習鄉土文化藝術的熱情,實現了教育性、娛樂性、地域性以及文化性的完美結合。我國有著眾多的非遺文化,這些非遺文化在各個地區都在散發著歷史所賦予的獨特魅力,這也是千百年來吸引我們的地方。不同的非遺文化,也蘊含著不同的含義和價值,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那就是育人,只有育人的非遺文化才是值得傳承和代代歌頌的。因此,在小學美術教育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積極地進行調查,全面掌握本地區的非遺文化資源分布情況,并結合小學美術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等,積極地對各種非遺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并將各種非遺文化巧妙地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之中。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等不同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接觸、了解、學習各種非遺文化,享受文化熏陶的機會。總之,通過將小學美術教育與本土非遺資源優勢聯系在一起,深入進行非遺文化與美術教育的結合,能夠利于小學生更好的領悟和參悟非遺文化,掌握不同非遺文化所具有的特點。
非遺文化涉及多個方面,如文學、手工藝等,在各個省份我們都能夠看到令人嘆為觀止的非遺文化,而且其所綻放的藝術情懷也與美術教育內容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需要美術教師利用非遺文化所具有的靈動的和跳躍性的藝術氣息,以及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和教學演示方法,為小學生營造出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手段,激發小學生學習非遺文化的興趣。例如,剪紙文化是我國非遺文化類型之一,剪紙形式多樣,尺幅靈活,內容豐富,表現題材不僅貼近現實生活,還富有時代氣息,還往往具有十分鮮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美術價值。小學教師在講解剪紙方面的知識時,可以將非遺文化特色剪紙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融入其中,這樣不但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還能夠深化小學生對剪紙記憶的了解。另外,在講授皮影方面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比較皮影與剪紙藝術的方式,讓小學生發現皮影藝術所具有的獨特魅力,然后引導小學生對比各個地方的皮影,最終促使小學生深刻地領悟到皮影藝術具有的獨特的、令人由衷的發出感嘆的美。南方皮影的影人造型極具特色,而且制作尤為精美,有著樸素卻又不失美麗的風格;北方皮影大多采取雕鏤手法,造型尤為夸張。在講解印花布這方面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融入南通藍印花布這一非遺文化。在教學中,教師在課前進行廣泛的資料收集,制作出內容豐富、鮮活生動的課件。之后,在課堂教學中借助一定的互聯網技術向小學生展示藍印花布的發展歷程、制作方式方法及應用價值等相關的圖片、視頻、文字介紹等,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這一非遺文化。教師還可以組織小學生們參與一定的實踐活動,親身參與、體驗一次藍印花布的制作流程,零距離借接觸這一非遺文化,使學生在體驗和實踐中感悟文化內涵。總之,采取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手段,能夠讓課堂極具地域特色,讓小學生原本枯燥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
非遺文化的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價值,如果非要討論一番,那么不得不說其所具有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都令人不得不由衷地發出贊美之聲。非遺文化有著大量珍貴的藝術素材,能夠為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更多的靈感。鑒于此,在小學美術課堂上,就非常需要教師實現非遺文化與小學美術教育的有機融合,加強對小學生非遺文化的教育,培養其對非遺文化的保護意識、傳承意識以及創新意識。例如,可以在美術教學中融入一些本土的非遺文化元素,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增強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并在課堂教學中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風箏的魅力》一課時,為了能夠讓小學生更好地接受和學習非遺文化,教師可以設計新穎的教學環節和緊湊的教學內容,尤其要設置好游戲環節,為小學美術教育課堂增添一抹新意。因為教師面對的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所以就可以嘗試著讓小學生在上課前翻閱一些相關資料,讓學生在課堂上匯報總結。并且,在正式講解這節課的時候,不要過多地向學生介紹風箏種類,應該適當地向學生展示每個種類的風箏圖片,讓小學生自己去認真地觀察,然后說出每個種類風箏的異同點,觀察過程中可以讓小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教師在這個環節中僅發揮引導與評價的作用。而且,處于五年級的小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在該階段需要教師選擇有助于發揮小學生想象力的內容。風箏是我國非遺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中蘊含著民間藝術的勞動成果,廣受大家的歡迎和追捧,甚至還有古詩提到“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通過學習《風箏的魅力》這節課,能夠讓小學生積極發揚并傳承優秀非遺文化,養成對非遺文化的熱愛之情。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風箏的制作活動之中。通過美術繪畫和手工制作的呈現形式,制作出豐富多彩的風箏作品。通過這一方式,在培養學生對非遺文化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其審美意識。總之,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非遺文化教育過程中要充分散發出美術教學別具一格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相結合,以利于小學生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并將其內化為小學生對非遺文化的情感態度,最終實現增強教學效果的目標。
非遺文化種類非常多,對此,在小學美術教育過程中,就需要教師選擇具有典型性的題材內容。教師在選擇過程中,應首選能夠代表我國優良傳統的手工技藝等,如瑤族服飾、壯族織錦技藝等都是具有典型性的文化遺產,顯然更易于小學生接受和歡迎。但也有一些非遺文化中存在迷信的內容,對此,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積極的眼光看待這些問題,隨著歷史文明的發展,這些文化會因為仍具有認識意義而具備保護價值,成為我們了解傳統文明發展的重要載體。但一些不適宜小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內容,應該由教師教育小學生,以發展的眼光和正確的態度去合理分析這些社會禮儀。對此,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需要教師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點,調動小學生對美術文化的熱愛之情。非遺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將其引入小學美術教育中能夠使小學生理解和接受,進而加強小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滲透地域文化利于非遺文化的發展。如,“蒼龍舞”是傳統民俗表演節目,為了使小學生能夠面對面感受和體會這一非遺文化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可以邀請有關傳承人來帶給小學生一場盛大的表演,讓小學生更好地鑒賞其魅力。在表演結束后,教師可根據實物與視頻向小學生講解其的來源、發展歷程,讓小學生更好地明白“蒼龍舞”在各個時代背景下所代表的含義。小學生在認真地聽講了教師的講解,和面對面的觀察“蒼龍舞”的表演后,就會深深地被其吸引住,進而產生對其的深深喜愛之情。“蒼龍舞”的傳承人還可以為學生示范“蒼龍”的制作方法及流程等,讓小學生對傳承人高超的技藝而感到由衷地欽佩,進而產生想要模仿的想法。在小學美術教育結束后,學生反而會產生不舍的想法。為了進一步鞏固教學效果,在這個時候,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定的課后作業或任務。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小學生通過網絡搜索等方式廣泛搜集有關于非遺文化作品,體會其中所涵蓋的美術思想等,繼而促進小學生欣賞能力的提高,開拓小學生的創造力。再比如,在小學美術《京劇臉譜》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小學生播放有關京劇的視頻或者圖片,這樣利于小學生對京劇臉譜的理解和認識,進而熟練掌握其所具有的特點。“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跟隨著戲歌《唱臉譜》,小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走進了美妙的京韻世界。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嘗試利用廢舊物品制作京劇服裝;用紙板、彩紙等材料制作刀、劍、馬鞭等京劇道具。通過這些喜聞樂見的美術創意,可以讓小學生繪制出豐富多彩的京韻臉譜,極大地增強小學生對京劇的認同感,讓其在豐富多彩的認知、體驗中,感受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得到民族文化、技藝和民族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引入非遺文化的根本,就是為了加強對小學生傳統民族文化精神教育,培養小學生非遺文化保護意識,傳承非遺文化。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非遺文化保護意識的培養并不是一個加速過程,對此,需要教師在日常美術教學中去培養小學生的非遺文化保護意識,要用正確的方式啟迪小學生的心靈,讓其在長久的熏陶下形成保護非遺文化的習慣。美術教育中對小學生非遺文化教學的目標并不是灌輸多少知識,也不是要讓小學生必須學會應該如何去繪畫出美麗的畫卷,而是要激發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了解非遺文化知識,進而將保護非遺文化成為自己的一種日常行為。可見,美術教育內容不應過度夸大和魔幻,而是應該根據當地的情況靈活地選擇,讓小學生形成更好的認識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