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廣
在“減負”政策的要求下,教師如何做到以生為本并展開科學合理的作業布置是需要重點探索的話題。“減負”政策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夠在教學過程中落實減負增效的基本理念,初中數學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與延伸,發揮著診斷和鞏固學情的基本功能,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課堂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學生的數學作業完成情況進行反映的,如何使學生在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展開獨立思考,這不僅與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認知基礎息息相關,同時也要關注作業設計的科學合理性,只有精心設計課后作業才能使其發揮必要的指導作用與價值。
在整個教學體系當中,作業環節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是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并提升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在作業環節對學生展開有效的幫助和指導,可以使學生完成之前數學內容的復習和鞏固,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整合應用能力,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進一步提升,這也是改進教師教學方法并開展師生評價的重要依據。作業設計環節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隨著新課改不斷深入發展,如何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成為教師重點關注的話題。結合初中學生而言,過重的作業壓力會妨礙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作業設計過程中需要教師貫徹落實“減負”政策提出的具體要求,有效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進一步提升數學作業的含金量,保證學生能夠以一個輕松愉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參與數學知識探究,這也符合“減負”政策降低學生課業壓力的基本目標,進一步實現作業設計環節的優化和調整,對提高整體教學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當中,教師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比較嚴重,傳統的作業設計理念大多,關注作業量的提升,很多教師都認為為學生布置的作業內容越多,就可以實現對他們各項素質的有效培養。但經過教學實踐總結可以發現,并非所有的事物都符合“量變引起質變”的原理,過量的作業內容反而會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導致學生出現負面情緒,這對作業設計的優化和調整而言是一個關鍵性環節,很多學生在掌握了知識點并進行相同習題的訓練后,教師如果依然指導他們進行重復且機械式的訓練,就會導致他們徒增內心壓力,甚至出現消極對待作業的心理。
由于初中數學階段的知識點繁多,有些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內容的過程中無法合理將課堂內容以及作業設計進行有效融合,作業的類型比較單一且知識點分散,這也導致很多初中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作業負擔沉重,甚至對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產生了一定打擊。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內容相較于小學階段,無論是知識寬度還是廣度都有了顯著提升,對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也有了更高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課堂教學,還要重視作業規劃設計。但教師在數學作業的設計過程中沒有均衡調配知識點之間的銜接,對數學教學資源缺乏有效的整合與應用,導致學生在數學思維發展過程中缺乏有利條件。
初中數學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的過程中,很多情況下都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為根本出發點。因此,在作業設計過程中很多內容都是源自各種輔助資料或模擬試題,這種作業內容顯得非常枯燥且無趣,千篇一律的習題形式導致學生的課堂積極性下降,而且也會消耗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導致初中生對完成課外作業也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進而影響到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如果數學教師不能在新的教學階段結合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落實“減負”政策的基本目標,那么很難借助作業環節實現整體教學體系的完善,也無法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作業設計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需要師生之間圍繞作業進行有效溝通,這對教師批改作業并及時為學生傳遞反饋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當前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很多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并沒有為學生提出有效反饋,僅僅是使用簡單的符號來表示學生完成了題目的正確理解,缺乏對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導致很多學生無法通過教師的批改準確了解自身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以及問題,這樣的作業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指導效果。
當前的初中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堅持少而精的目標,從下面三個方面展開良好的優化:第一,強化作業的典型性特征。教師要從“減負”的角度出發,遵照數學學習的規律,結合教材、生活實踐為學生挑選出既可以提高數學技能,還能推動學生發展的題目。針對部分難度較大且與學生有一定距離的作業題目,教師要把重點放到熟悉、理解題型方面,幫助學生掌握好考查知識的方法。教師要不斷提高數學作業的標志性,針對性地進行作業題目的選擇,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知識點,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
第二,降低作業重復性。在過去的初中數學作業當中,教師通常要采用大量重復性的題目來幫助學生參與到數學技能的訓練當中,希望學生實現熟能生巧的目標。這樣大量重復性的訓練不一定可以獲取理想的訓練效果,甚至會出現相反的效果。教師要從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程度出發,掌握好重復訓練的度,減少作業中枯燥乏味的內容,增加作業設計的靈活多變性,如運用一題多解的變式練習、一題多問的拓展練習,從而降低作業重復性內容的出現率。
如教師在教學“有理數”的內容當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設計出基礎型的作業,讓學生可以掌握好基礎的數學概念知識,更好地進行解題。首先,讓學生理解正負數的區分標準,準確劃分正負數、有理數等;其次,更好地區分整數和分數,意識到整數主要是由正整數、零和負整數組成,分數包括正分數以及負分數;最后,區分好有理數以及無理數。教師要對這三個關鍵知識點展開指導,展開一定數量的題型練習,深化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習的快樂。
第三,關注作業的基礎性特點。初中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課程,也是未來學習中的發展性學科。要在學生掌握好基礎的數學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創新意識。
1. 設計實踐性預習作業
在初中數學預習作業當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教師要重點關注對數學閱讀材料的制作、總結多媒體平臺中的數學問題、組織課堂活動。為了更好地提高預習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教師要以學生自主學習材料的整體結構的合理性為基礎,在選擇課堂學習資料當中,在數學預習作業設計當中引入實際生活當中碰到的問題。
如教師在設計“一元二次方程”這節課的預習作業時,教師可以設計下面的作業“一個人每一個月定期到銀行進行存款,每個月存入五千元。存款到期之后,他花費兩千元購物,然后將剩余的三千元以及獲取的利息,全部以定期的方式存入銀行,時間是兩年。如果銀行在兩年時間里存款利率沒有出現變化,那么請大家求出兩年時間后,這個人獲得的本金和利息的總和”。教師先讓學生獨立展開計算,然后讓學生與其他學生進行討論。
2. 設計差異性預習作業
不同的學生具備的興趣愛好不同,學習能力也不同,所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教師要盡量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轉變過去一概而論的態度。在進行課前預習作業設計當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每一名學生的層次。針對學困生,教師要稍微降低課前預習作業的難度,加入學生容易理解的作業,讓這部分學生也可以輕松完成預習作業;針對學優生,適當提高作業的難度,有效發散學生思維。只有教師能夠合理分層進行課前作業的布置,才能真正體現出課前預習的效果,讓全部學生可以在課前預習當中有所收獲。在“減負”政策背景下,教師進行作業設計時要重視從多個角度培養學生的能力,發散學生思維,帶領學生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不斷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習慣,更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
如教師在講解“反比例函數”之前,教師可以設計出下面的作業類型:學校的鍋爐旁邊設置了一個儲存煤炭的倉庫,冬季開學需要購入煤炭。設定每天煤炭的消耗量是0.6t,一個學期能夠用完,按照150天進行計算。設每天的煤炭消耗量是噸,那么這一批煤炭能夠持續天,寫出函數關系式,自由選擇幾個點來進行函數圖像的繪制。利用這樣的作業類型,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鍛煉學生良好的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初中數學教學目標是帶領學生養成好的數學學習思想,發散學生的思維,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數學預習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習能力。教師要運用這一方式來為學生分層進行預習作業的設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思路,幫助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發揮出初中數學預習作業的有效性。
1. 趣味性作業設計
“減負”背景下要求教師要從作業的數量上展開良好的調整,還需要增添作業的趣味性,更新作業設計形式與內容,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是學生主動進行學習的重要基礎,缺乏興趣的學習通常是片面的,即便學生可以在短時間里獲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失去學習興趣,對作業與學習的態度變得很隨意,甚至會產生厭煩作業的情緒。所以,教師在數學作業設計當中,要增添作業的趣味性。
比如,教師在教學《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下面的作業“讓學生通過課余時間調查、了解自己家庭當中用水、用電的具體數據,關注不同時間段這些數據的變化情況”,學生通過收集、整理以及歸納數據,強化學生節約用水、用電的意識。教師通過設計出這樣的作業,讓作業變得更有趣,讓學生可以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提高實踐能力。
2. 生活化作業設計
學生們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標是更加靈活地運用。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學活動更加關注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綜合素養。因此,為了可以讓教學活動發揮出更高的價值,初中數學教師要認真研究好教材知識點的工作,主動探究數學知識點在生活當中的應用價值。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結合實際生活中數學知識運用案例,從而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讓學生深入進行問題探究,利用探究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保持更主動的態度看待數學學習,通過研究問題來增強對數學知識的認識。
比如,在教學“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決問題”這部分的知識點之后,為了幫助學生更熟練地掌握好這節課當中所出現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從實際生活出發為學生設計下面的作業。比如“某一個商場售出一件衣服的成本是50元,當單價定為100元時,每天可以賣出30件。如果在這樣的基礎上來調整單價,每提高10元錢,銷量將會減少1件。設這一件衣服的單價為元,每天銷售利潤是元,那么根據這節課所學知識點,寫出銷售利潤與單價之間的函數關系式,求出當衣服單價定為多少時利潤最高,最高利潤是多少?”
通過這樣的應用題,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來進行作業設計,讓學生充分運用課堂中所學數學知識點在作業當中考慮實際生活。只有教師在教學當中給予學生有效的引導,才能發揮出作業設計的最大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因為這樣的作業設計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學生在作業完成中才會提高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3. 個性化作業設計
每一名學生都有獨立的個性,接受知識的能力、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同,導致學生學習出現差異。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作業設計時,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學習情況各不一樣,因而要以此作為參考依據設計作業難易程度。這樣的作業設計方式可以幫助全體學生鞏固已經掌握的知識點,還能降低學生對作業的排斥心理。初中生的思維比較活躍,但感情比較敏感。數學知識具備較強的邏輯抽象性,數學知識較為枯燥乏味,所以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自身發展要求出發,個性化進行初中數學作業的設計。具體來講,要從學生所處的層次、差異性出發布置作業,如此一來就能解決基礎薄弱的學生跟不上、基礎扎實的學生覺得過分簡單的問題。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解“二次根式”這部分的知識點時,學生們在學習這部分知識點時,學生之間的差異就非常明顯。所以,在布置作業時,可以讓基礎薄弱的學生先完成課堂當中比較基礎的作業類型,研究課本中的例題,找到自己不理解的數學知識點;針對基礎比較扎實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學習最簡式之后,綜合例題試著解決二次根式的典型性題目。這樣一來,讓全部的學生都可以獲得進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作業是反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重要途徑,作業的批改以及講評是幫助學生增強認知、改正錯誤、優化思維的必經之路。教師在作業批改當中要緊緊圍繞及時、互動、過程以及激勵性的原則。教師重點在“批”,指明學生在作業中所出現的錯誤,并且要及時為學生做好輔導;學生要重點做好“改”,要及時修正自己作業當中的錯誤,優化自身思維,查找漏洞,彌補不足,認真展開整理以及反思,做好鞏固與提升。在整個的批改作業中,教師要堅持好鼓勵性的原則,提供積極性的評價,認真對待好每一名學生的作業。在進行講評作業中,教師要重點拓展探究典型的習題,要關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更好地幫助學生培養創新精神。
綜上所述,學生在鞏固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主要是依靠作業內容展開優化設計,在契合“減負”政策的前提下要保證作業的含金量,在減少學生壓力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真正實現減負增效的基本目標。初中數學作業環節的設計還有較大的優化空間,教師必須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成長規律實現對作業設計的不斷優化和調整,利用豐富多樣的作業內容以及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在作業探究過程中獲得綜合素質的提升,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