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城
在當前的高中美術教學中,很多教師對美術教育的意義認識并不清晰,認為在課堂上只要能夠讓學生學會繪畫的技巧,讓學生能夠了解美術對學生個人發展的意義即可,所以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總是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審美教育上,忽視了對學生的勞動教育,這在很大程度上讓美術教育產生了教學上的不足,對學生的發展來說也是不利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了解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之間的關系,并且深入地剖析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對學生發展的作用,能夠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等多個方面進行創新和發展,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上既能夠提升審美鑒賞能力,也能夠對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和意義有更深入的認識,這對學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在美術教育當中,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是有著緊密聯系的,美術教學應當包括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二者只是同一個教育過程當中的兩個方面,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要能夠有足夠的審美能力,更要能夠從勞動當中看到美學的所在,從而對勞動創造的價值和意義有深刻的認識,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對美術教育的認知。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之間的關系可以從起源、教育目標、創造力培養、情感體驗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在起源方面有著很強的關聯性。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馬克思曾經說過:“勞動創造了美。”這句話直接點明了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之間的關系,它們有著內在的關聯性,人們能夠通過勞動獲得非常豐富的物質生活,又能夠在勞動產物當中獲得令人身心愉悅的審美體驗。所有的美都是由勞動創造的,勞動產出的所有物質都是審美教育的實踐載體,所以在開展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之間的關聯性,從勞動和審美之間的起源展開相應的教學,就能夠很好地提升教學的效果。比如,馬克思直接說明任何的美都是產生于勞動當中,那么人們的所有勞動都可以和審美教育直接掛鉤,這樣就可以讓高中美術教育有更多的教育素材,這對提升教學的質量來說有著很大的幫助。如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當中,人們使用的器具先后經歷了石器時代、陶器時代、鐵器時代等,在不同的時代所創造出來的各種石制物、陶瓷、陶器、鐵器、服裝、建筑等都有著各自的美,人們在研究這些物件的時候一方面要能夠從實用性、材料等進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對這些物件呈現出來的自然美、生態美、顏色美、器形美等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了解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情趣,而這就是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最恰當的結合點,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從這些結合點展開教學。
第二,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審美教育是指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豐富的視覺、觸覺等感官刺激,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體驗,讓學生能夠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創造出美術作品,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勞動教育是指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勤奮學習、自覺勞動和勇于創造的精神,能夠在勞動的過程中進行各種創新和改造,讓勞動能夠有各種各樣的產出。在這個過程中勞動精神是美的、勞動產出是美的、勞動者也是美的,這里面也包含了美的教育。所以,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從根本上來說有著共同的教育目標,那就是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勞動素養和創造能力,這也是將兩者進行融合教學的根本性內容。
第三,創新能力培養是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的共同性。在審美教育當中,教師希望學生能夠通過美術學習產生自己對美術的認知,進而加上自己人生閱歷、生活經驗,在美術創作的道路上能夠有各種各樣的創新,實現美術創造的新高度。那么在勞動教育當中,教師需要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勞動行為和對勞動的認知,在勞動當中進行各種各樣的創新和發展,利用新創造的東西去解決勞動過程當中的各種難題,這就需要學生在勞動當中能夠有非常強的創新能力。所以,在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當中,增強學生創新能力是教育的共通性,這也是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進行融合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第四,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在情感體驗上有共鳴性。情感是人們對某種事物或某個人所產生的內在情緒感知,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心理體驗。那么在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都能夠激發學生的各種情感體驗。在審美教育當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欣賞各種各樣的描寫勞動人民的美術作品,讓學生能夠從美術作品當中感受勞動人民的艱辛,體會各種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讓學生能夠在美術課堂上真正地對勞動人民的不易、困難、歡愉等各種情感有所體驗,并最終讓學生體會到勞動的快樂。而勞動教育是讓學生通過各種勞動工具,感受勞動的過程,體會勞動的艱辛,收獲勞動的喜悅,最終讓學生能夠在勞動當中認識到人生的價值。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都是讓學生能夠充分地體會美術當中的勞動精神,從而讓學生能夠在情感體驗上有所共鳴,這也是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進行融合教學的最終歸宿。
總之,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教師要能夠充分地了解在美術教育當中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對學生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能夠在多個方面讓學生對勞動、美術有更為清晰的認知。
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對學生發展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性格發展、能力發展、學習發展等多個方面深入地闡述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作用。
第一,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促使學生有更加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對高中生來說,他們正處于人生的關鍵節點,很多高中生在高中階段就會面臨著自己的成人禮,他們對世界、人生、生活等方面的認知還處于形成的階段,所以高中生需要在高中階段接受更好的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幫助學生形成相應的勞動認知和審美認知,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他們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對高中生的成長來說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在開展高中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用各種各樣展現各種勞動情景的美術作品開展美術教育。如,教師可以通過古代的農耕圖讓學生了解農業勞動的場景,通過對古代農耕圖的農業勞動進行拓展,讓學生對農村和農業的發展有更為清晰的認知,從而幫助學生構建起“三農”的意識。再如,教師可以通過現代的各種工藝品,讓學生了解工藝品的設計和煅燒過程,再輔以各種各樣的視頻介紹,讓學生了解現代工藝品的制作流程,從而從美術和勞動的角度對這樣的勞動場景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所以,在美術教學當中進行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未知的世界和領域,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進而對學生性格形成、心理狀態等方面有著更為全面的幫助,這對學生的發展來說有著積極的意義。
第二,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在學生能力發展方面能夠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在審美教育當中,教師會將更多的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各種美術創作能力上,其中包括了繪畫能力、雕塑能力等,學生能夠在審美教育當中接觸各種形式的美術作品,其中包括繪畫、剪紙、工藝品、雕塑等。學生在接受審美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更好地接受美的熏陶,讓學生能夠在各種美學理論的影響下提升美術創作的能力,更能夠讓學生在美術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增強自己對美術的認知,從而逐漸提升美術鑒賞能力。在勞動教育當中,美術教師開展勞動教育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通過各種各樣有關于勞動場景的美術作品,讓學生在美術作品當中感受勞動的艱辛,從而讓學生能夠產生勞動意識,這對學生的發展來說有著積極的幫助。第二種是教師讓學生親自參與各種各樣的勞動,讓學生在付出汗水和艱辛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勞動的不易,感受在勞動完成過程當中遇到的各種困難,理解勞動人民各種各樣的情感,并且最終在收獲勞動果實的時候讓學生感受勞動的甜蜜。無論是哪種勞動教育形式,教師都可以在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提升勞動的意識,讓學生能夠對勞動有更為清晰的認知。所以,無論是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在培養學生各項能力方面都能夠發揮出積極的作用,都能夠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形成各項能力,這對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發展有著積極的幫助。
第三,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對學生個人的發展來說也有著積極的作用。在當前的社會大環境中,國家和社會對每一個人的能力要求是在不斷提升的,尤其是在信息社會到來之后,復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單位的喜愛。對高中生來說,他們即將成年,應當對社會的運行規則和對人才的需求有著充分的認知,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僅要能夠擁有非常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也要能夠在審美判斷能力和勞動能力方面有著更強的競爭力,這樣才能夠對學生個人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那么在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審美教育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勞動教育能夠讓學生有更強的勞動創造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這些能力就可以讓學生在適應社會、提升自我方面有更強的內動力,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會有著積極的作用。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和評價方式等多個方面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和發展,要能夠將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進行充分的融合,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和勞動創造能力,讓學生從勞動當中感受美的存在,從美術作品當中感受勞動的艱辛,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從美術教學當中形成相應的鑒賞能力和勞動創新能力,這對學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將對教學方法、教學資源和評價方式的現狀以及創新的改革方向進行充分的闡述,希望能夠給當前的高中美術教學在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方面的創新與發展提供更多的借鑒。
1. 當前美術教育中教學方法的應用現狀
在當前的美術教育中,很多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是比較簡單的,對學生的發展來說并沒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師會在高中美術教學課堂當中使用傳統的教學形式,這種教學形式非常注重學生對美術知識和美術技巧的掌握,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能夠跟隨著教師的教學思路不斷地對學習的內容進行重復和練習,從而能夠掌握教師教學的內容。但是,在傳統教學課堂當中整個教學過程并沒有以學生的能力發展和素質提升作為教學的根本性任務,很多學生在學完美術課程之后雖然能夠進行美術作品的創作,能畫出比較優美的畫作,但是作品當中的美術精神、美術作品的感染能力以及作品呈現出來的各種情感是非常差的,很多學生在這種教學形式下并沒有很強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對勞動的認知能力,導致很多學生的作品都缺乏與現實生活的聯動,對學生的美術創作來說這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目前的美術課堂教學需要進行教學方法上的創新和改革,要能夠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性發展,這樣才能夠在美術學習之路上走得越來越遠。
2. 當前美術課堂教學中對教學方法的多元運用
在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對不同的教學方法有不同的認知,并且在課堂上能夠根據教學的各種因素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對美術的認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又能遵循以下兩個原則:第一,教師要能夠對教學內容有著充分的了解,選擇的教學方法應當能夠在課堂上將教學內容進行全方位的展示,這樣能夠讓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更加深度的融合,對提升課堂上的教學效果來說有著積極的作用。第二,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相互呼應,讓學生能夠在教學方法的引導下不斷增強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從而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開展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因此,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比如,在教學“美術作品與客觀世界”這一節內容的時候,教學的內容是學生需要從美術作品當中對客觀世界進行深入的思考,能夠利用美術作品對客觀世界進行展現,讓人們能夠從美術作品當中對客觀世界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在教學這一節內容時,教師還需要深入地分析學生的世界觀。高中生正處于快速成長期,很多高中生長期在學校和家庭之間兩點一線,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僅僅局限在自己的圈子當中,所以他們還是擁有著對世界探索的欲望。那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和高中生的性格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在美術課堂當中接受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教師在開展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并不僅僅只是一種教學形式,而是由多種教學形式組合而成,在不同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下選擇恰當的教學形式,從而使得高中美術教學課堂始終處于高效的狀態。
為了能夠提升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的效果,教師在給學生呈現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應當從勞動者的角度給學生呈現勞動的世界。那么,教師可以把課堂教學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課堂導入、課堂教學和課堂總結,在不同的部分選擇不同的教學呈現方式,能夠更好地實現課堂的高效化。
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展現美術作品讓學生快速地進入美術學習的狀態。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展現米勒的繪畫作品《拾穗者》,這是一幅油畫作品,在作品當中有三名老婦人在剛剛收獲過的麥田里撿拾麥穗。雖然這描繪的是國外秋天農收時的場景,但是在我國的農村當中也廣泛存在著在小麥收獲之后,到麥田當中撿拾麥穗的現象。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勞動者的這一行為,教師還可以通過播放有關小麥收獲的紀錄片,讓學生了解在沒有實現農業機械化之前人們收麥時的場景,從而讓學生能夠了解美術作品呈現出來的場景并不是空穴來風的,而是在特定歷史時期下勞動人民的真實寫照。這幅作品不僅體現了勞動人民對糧食的珍惜,更體現了勞動的艱辛。那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對作品進行賞析之外,還可以讓學生感受農作物種植的不易,從而產生珍惜糧食、熱愛勞動的思想。
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小組辯論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認識和感受這個客觀世界。在這節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主要是能夠在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在進行客觀世界展示的過程中也是從勞動者的角度進行展現。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使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各種各樣的描繪勞動場景的畫作,讓學生對這些勞動場景有深入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勞動意識,這是多媒體教學法的應用。在學生完成對畫作的賞析之后,教師可以以“美術作品與勞動”為辯證題目,讓學生圍繞這個題目提出自己的觀點,并且讓學生能夠將美術作品、勞動場景和客觀世界進行緊密的聯系,從而達到最終的教學效果,這是探究學習法的應用。總之,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要能夠在不同的教學環節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要能夠讓教學方法調動起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夠將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進行緊密的融合,讓美術教學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為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師在進行課堂總結的過程中,要能夠對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升華。但是,教師在進行課堂總結的時候不能直接給學生各種結論,而是要能夠讓學生從美術作品和對客觀世界的理解當中給出課堂教學的思考,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的效果。為了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對課堂教學進行總結,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自發結合成學習小組,然后選擇一幅能夠從勞動者角度展現客觀世界的美術作品,通過學生小組對美術作品的解讀,從而讓學生能夠對課堂教學內容有進一步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使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法、案例教學法等,這些方法能夠讓學生根據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對自己感興趣的美術作品進行深度的解讀,能夠從審美角度和勞動角度說出自己對美術作品的認識,這樣才能夠真正地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進行深入思考,以便于達到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的最終效果。
1. 教學資源運用的現狀
在高中美術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會在課堂上使用非常多的教學資源,但是對這些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比較少的。大部分教師在利用這些教學資源的時候,會通過多媒體、圖片等形式給學生展示,然后帶領學生對教學資源當中呈現出來的內容以及展現出來的思想進行總結,讓學生了解美術作品當中使用的各種繪畫技巧、顏色搭配等。雖然教師在應用教學資源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美術學習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指導,但是教學資源的運用效果是比較差的,并沒有在課堂當中針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進行各種優化和創新,這就對學生的綜合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所以,在教學課堂上使用教學資源是不能隨心所欲的,而是要能夠在開展教學之前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學生學習的興趣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并且利用恰當的方式讓教學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
2. 教學資源多樣化運用的策略
在進行高中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資源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如果能夠對教學資源進行多樣化的運用,就可以有效地提升課堂上的教學效果,讓學生能夠在美術課堂上接受更為深刻的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
教師在高中美術課堂上使用教學資源的時候,應當是系統化、科學化、合理化的。首先,教師需要根據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和想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將課堂教學分成不同的步驟,根據不同的步驟選擇合適的教學資源。其次,在應用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對教學資源的展示方式、內容分析、歸納總結和拓展延伸進行系統化方案的制定,這樣才能夠讓每一種教學資源在課堂上充分地發揮出教學作用。最后,教師在課堂上實施教學的時候應當按照既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資源的使用方式展開教學,同時要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和實際的教學效果對教學資源的使用進行靈活調整,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多樣化地運用教學資源,進而提升教學資源在高中美術教學當中的使用效果。
比如,在教學“美術作品與客觀世界”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課程分為課堂導入、課堂教學和課堂總結三個部分,并且要能夠讓學生從勞動者的角度對客觀世界進行解讀,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勞動意識。那么在確定了教學環節和教學目標之后,教師就需要在不同的教學環節選擇相應的教學資源。如,在教學導入的時候選擇了米勒的繪畫作品《拾穗者》和這一繪畫作品相關的紀錄片,并且使用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展現美術作品和紀錄片,最后讓學生在課堂導入的時候對呈現的勞動場景進行分析,從而激發學生的勞動意識。那么在這一教學環節,教學資源就是一幅繪畫作品、一段紀錄片,教學資源的載體是多媒體設備,對教學資源的運用是從作品內容賞析、聯系客觀實際、激發學生情感三個方面展開的,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從美術作品和紀錄片當中通過勞動者的角度對客觀世界有更為深刻的認識,能夠在鑒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勞動意識,讓學生能夠接受更好的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
評價方式在高中美術教學當中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良好的評價方式能夠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在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上獲得更大的認知。但是在當前的高中美術教學中,很多教師使用的評價方式只是針對美術作品本身,其中包括了學生使用的顏色搭配、繪畫技巧等,并沒有從勞動教育方面開展針對學生的評價。所以,為了能夠更好地開展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教師需要在課堂評價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美術作品進行更為全面的評價。
教師能夠使用的評價方式是非常多的,如過程性評價、多要素評價等,這些評價方式不僅能夠從美術作品的藝術性方面展開評價,更能夠展現出美術作品的其他方面,這對提升學生的美術技能有著很大的幫助。比如,在教學“追尋美術家的視線”這一節課的時候,教師需要從美術家的角度引導學生去認識各種各樣的勞動場景,讓學生能夠從描繪勞動場景的美術作品當中學習美術作品的創作技巧,給予學生美術作品的創作靈感。在學生完成美術作品創作之后,教師不僅要能夠從美術作品的審美角度對學生的美術作品進行繪畫技巧、顏色搭配等方面的評價,更要能夠從美術作品表現出來的思想、傳達出來的情感進行評價,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在美術學習的時候找到自己的長處,對學生的發展來說是有積極作用的。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高中美術教學中,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勞動創造了美”,而美術作品能夠呈現勞動的艱辛和不易。所以,在美術課堂上教師要能夠從多個方面帶領學生領略美術作品當中的藝術性,更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勞動意識,讓學生在勞動教育方面有更大的啟發。就課堂教學來說,教師要能夠深刻地認識到當前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還存在著不足,要使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的利用方面進行創新和發展,更要對學生的美術作品進行全面的評價和解析,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美術學習的欲望,讓學生能夠在美術課堂當中接受更好的審美教育和勞動教育,這對學生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