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賢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偉大實踐中,立足世界發展大勢和國家發展全局,著眼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幾個根本問題,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出了一系列有關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伴隨著教學改革深化,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中學歷史課程承載著歷史學的教育功能。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以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為主線,展現歷史演進的基本過程以及人類在歷史上創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科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其中,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
史料實證作為歷史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之一,強調在歷史教學中強化學生獲取、分析史料的能力。就當前高中歷史教學而言,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培養計劃尚不完善,大多數教師依舊沿用以往拼湊文字史料的形式論證已知結論,忽略史料的分析與篩選過程,因此,為培養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制定合理教學計劃、尋求正確教學方法勢在必行。文章嘗試從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的誤區和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路徑展開論述。
在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首先要確定史料主題,然后要對史料內容進行選材和整合,并且要結合當前高中歷史的教學內容確定史料閱讀教學的文本內容。在當今教學中,仍有少部分歷史教師對史料內容的認知不夠準確,導致史料的選取并不切合學生學習實際,最終造成了學生在歷史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學習過程中脫離了課本,曲解了史料的主旨,無法正確分析史料內涵。還有部分教師對史料的理解還停留在表層,并沒有對史料內涵進行深入地探究,導致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浮于表面,并沒有實現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根本目的。例如部編版《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這一課講到“科技”這一目時候,可以展示“馬可·波羅行紀”和“利瑪竇中國札記”這兩段史料,它們都是以外國人視角對古代中國形象進行描述的材料,教師在針對這一主題進行史料教學的時候如果將“中國形象”作為重點,對古代中國的偉岸形象做出渲染和贊頌,這就偏離了引用這些史料的初衷。若是圍繞著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目的對這一類型史料進行分析,則講解重點應當放在馬可·波羅與利瑪竇來華路線與動機的不同之處,認識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歐洲傳教士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貢獻,同時幫助學生在相同的中國形象描述過程中具體分析該史料的價值,而不是淺顯帶過,導致史料失去其本身作用。
通過大量史料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其優勢在于學生可以通過多篇史料的共性與個體區別作比較,有效鍛煉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比較容易出現教師忽略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全方位思考的現象。缺乏對眾多史料的多維比較,學生更難以對史料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對樹立自主多維思索的意識也造成了阻礙。這就導致了史料分析與證實過于單一和機械化,嚴重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更不利于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例如,在部編版歷史教材《辛亥革命》這一課中,可以把清政府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與“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進行分析比較,同樣是法律,1908年的《欽定憲法大綱》中規定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而1912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表示,“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國民一律平等。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此類史料時,如果只是側重于對史料內容的差異分析,而忽視對史料產生差異的歷史背景以及史料自身的歷史價值分析,則會造成史料分析角度單一,缺乏多維思考,久而久之會造成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思維的僵化,這一惡性循環必然會造成學生對高中歷史史料學習失去興趣。
在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進行問題導向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史料內容或歷史事件產生合理懷疑,并將自己的疑問表達出來,從而培養學生對史料閱讀或分析的自主思維能力,實現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根本目的。學生在史料閱讀時能夠提出問題,代表學生確實對史料的內容進行了思考,針對不同史料的個性和共性進行了比較,同時還能結合之前學習的歷史知識和相關經驗對史料內容進行重組和解釋,從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但是在實際的史料分析課堂中,教師對問題的提出往往過于空泛,指向不明,導致學生在本身知識儲備不足的同時對新鮮知識的吸收也不夠扎實。例如,在《左傳》《孟子》《新書·李容下》這三部書里都有對周公的形象進行描述的片段,但是引用這些史料時若不引導學生梳理思路、初步了解周公形象,而只是針對引用的史料單純提出問題“這三種描述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這種問題過于空泛、旨意不明,學生如果只是依據原有的知識儲備和當下的生活背景,找不到答題方向,自然無法進行有效的自主思考。但是教師若將問題細化成“上述研究參考了哪些類型的歷史文獻”或“周公形象在三種描述中分別有哪些不同,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變化”則會讓學生更加明確問題方向,進而產生思考。所以教師提出的問題不能過于抽象,否則學生無法確定思考方向,也就無法鍛煉自主思維的能力,這樣會加大歷史核心素養發展的難度,違背了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培育的初衷。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是如此,但由于高中歷史史料文本的信息量較大,課堂時間有限,且繁重的學習壓力對學生的閱讀方法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在史料閱讀中使用恰當的方法,第一實現快速閱讀,第二要使學生能夠選擇史料中的重要內容進行提煉,能夠精確而迅速地點名史料中心,節約時間成本,為自主思考提供充分的時間。但是教師在開展史料教學活動時,缺乏對分析方法與信息提煉的指導,學生容易出現“為了完成任務而閱讀”的現象。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只是讀完了表面的文字,并沒有對史料進行總結和歸納,導致學生即使閱讀完了整篇史料,也不知道史料最終的表達目的是什么,阻礙了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
1. 教師豐富自身知識儲備,明確史料分類
新高考背景下,課堂模式得以轉換,學生成為課堂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完成教學目標。因此在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者功能,豐富自身知識儲備,確保知識傳授的準確性,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高中階段的學生經過基本歷史常識學習,已經初步具備史料辨析與分析能力,但伴隨著高中歷史學習難度提升,學生現有的史料獲取、辨析與探究能力不能滿足當前學習要求。結合當前歷史高考形式與歷年題目分析,史料在歷史科目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師必須對史料進行深入研究,在提升自身史料實證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例如,歷史教師在史料研究中,按照不同標準對史料進行整理分類,按照史料類型總結史料分析方法。經過實踐研究,史料可分為文字史料、實物史料與口傳史料三種,其中文字史料具體指歷史發展過程中以文字記錄形式傳承下來的歷史資料,包括史書、歷史著作與文獻等。實物史料則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留下的遺跡與實物,如商周時期的生產工具、貨幣以及歷史長河中的諸多文字繪畫藝術品、諸多建筑物等??趥魇妨系谋憩F形式為歌謠、回憶錄、訪談記錄等。
2. 培養多渠道搜集史料能力,豐富教學資源
我國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史料資源,教師在獲取史料的同時要注重??惫ぷ?,保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將具有價值的史料信息呈現給學生。當然,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可以鼓勵高中生參與到史料搜集整理工作中,拓寬自身視野,增加史料知識儲備,以量變產生質變,提高學生史料實證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在單元授課過程中定期組織學生去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了解相關史實,加深知識印象;組織學生通過實地調查參觀了解實物史實,在歷史氛圍中感知史料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借助網絡資源觀看視頻影像資料,拓寬史料獲取渠道等都可有效幫助學生增加史料儲備。以部編版歷史教材《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一課為例,教師在帶領學生完成該課教學任務后,可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組織學生通過互聯網查詢、采訪相關人士等方式收集史料,最終通過圖片、視頻或實物的方式展示農業、手工業、商業和社會變化等方面的收集成果,通過具有年代感的史料加深學生對朝代更迭、物質與生活變遷以及民族融合的體會,進而提高學生對該類型史料的分析能力。
1. 因材施教,選取合適史料
史料內容是教師進行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的關鍵,其作為歷史核心素養的主要載體,決定著是否能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科的積極性。就此而言,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教師要認清學生當前史料閱讀技巧與信息整合的掌握情況,從不同角度出發,因材施教,為學生選取適合的史料閱讀內容。如相同的主旨、相同的時代背景、類似的題材、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一致歷史內容的不同表達方式等,教師要明確不同史料之間的聯系,才能促進學生在相同中尋找不同,在閱讀中進行思考。
其次,教師要注重史料選取的多樣性。在新高考背景下,對學生提出了具體的能力要求,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史料選取過程中盡量使用不同種類的史料展現歷史中的豐富內容,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歷史的同時培養其歷史核心素養。例如,在部編版歷史教材《全球航路的開辟》一課中,教師可以將傳統文字史料展示方式轉變為物體史料,為學生呈現三幅世界地圖,分別敘述新航路開辟前、中、后的世界航線,結合《全球通史》中的文字史料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新航路開辟意義的認知。還可以借助網絡資料與多媒體播放設備,以視頻形式深化學生對新航路開辟過程的理解,進而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2. 從學生興趣愛好出發,豐富史料內容
在學生已經掌握史料閱讀方法的前提下,教師要注重從學生興趣愛好出發,簡化理論知識,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例如在講授部編版歷史教材《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一課時,由于時代背景不同,學生很難融入史料當中,因此教師應從學生興趣點出發,選取其感興趣的史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工具對比圖,通過工具變遷推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變化;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出示“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為學生設計相應問題。如通過觀察遺址分布圖,能否總結分布特點?該特點產生的原因是什么?通過一系列的問答,讓學生在回答過程中總結答案,教師通過巧妙啟發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也實現了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
學生對史料的閱讀分析能力是史料實證核心素養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從史料實證核心素養本質出發,學生在閱讀史料過程中提取有效信息,并進行歷史還原,在這一過程中,閱讀分析能力對史料研究方向與信息提取正確與否起決定性作用。但當前高中生對史料接觸面小,閱讀能力弱,導致其無法快速提取史料中蘊含的有效信息。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應加強過程指導,提高學生史料閱讀能力,進而培養其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1. 明確指導原則
(1)具體性原則
在開展史料閱讀指導時,無論是教師的引導性提問,還是教師根據文本內容設置的問題,都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則史料閱讀教學會陷入低效的困境。例如,在我國近代史史料閱讀過程中,對“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影響”這類的史料分析,相比于抽象的“封建制度有哪些危害?”,“史料當中誰受到了封建制度的迫害?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更有針對性和可探討性,能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促使學生根據史料尋找有效信息。
(2)循序漸進原則
學生的發展需要的是穩定而有序的上升,這要求教師根據史料中的內容對學生進行階梯式教學,在史料選擇時難度不要過高,否則會讓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迷失方向。例如教師講述《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時,結合學生學習興趣在課堂中出示“西晉末年內遷少數民族分布與北方流民南遷示意圖”和“八王之亂”的典故,順勢提問:西晉的統治能否長存下去呢?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有哪些呢?學生通過思考能夠認識到,由于皇族內亂和少數民族的內遷,西晉只是實現了短暫的統一,之后中國歷史又陷入了長期分裂。一方面便于學生了解這一時期政權對峙的現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意識。另外教師可以從教科書上的文字與圖片入手,結合課外簡單易懂的史學名著增加學生史料儲備量,例如卜憲群的《中國通史》、郭沫若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等。
2. 明確史料閱讀方向,促使學生多角度思考
(1)掌握史料閱讀順序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學生接觸的史料大多以文字形式出現,內容也更為豐富,蘊含著多種多樣的歷史理論知識,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史料閱讀順序,在拿到史料后,首先總結史料里出現的時間、地點與主要人物,總結史料出現的社會背景,隨后抓住關鍵詞句,總結歸納史料主旨,進而分析與史料相關的知識點。以部編版歷史教材《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一課為例,教師出示“拉美的覺醒”與“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兩則史料內容,本史料講述了“美洲人”與“美洲精神”的出現對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意義。教師要求學生在確定史料社會背景后,尋找其中的關鍵詞,依據文中的“啟蒙思想”“削弱殖民統治”“海地獨立”等關鍵詞,結合歷史事件,總結出拉丁美洲獨立的思想、政治原因。由此可見,通過明確閱讀步驟,可以更加有順序地分析史料中蘊含的歷史知識,進而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2)落實指導突出重點
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學生通過大量史料閱讀,實現歷史知識的整合,最終以量變產生質變,實現從讀懂“一篇”到讀懂“一類”的轉變。為幫助學生加快這一進程,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注重落實指導,突出史料重點,幫助學生追求史料實證核心素養中蘊含的知識技能、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層次發展,因此需要教師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史料閱讀方法,并確保其在史料實證過程中靈活運用,充分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認識歷史概況。
其次,教師要學會抓住關鍵,適當取舍。史料中蘊含的龐大的信息量決定了史料實證教學更應該有所側重,詳略得當。教師要善于根據史料特點加強指導,攫取關鍵線索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例如,在部編版歷史教材《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一課中,教師可以選用“英國最懶的家族”作為閱讀材料,讓學生根據事情發展的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進行復述,然后試著概括史料內容,進而讓學生明確資本主義國家在過度福利制度中降低了民眾工作積極性的弊端,進而幫助學生認知文本信息,切實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不僅要扎實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更要注重能力提升,在歷史學科學習中重視史料作用,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自身史料實證核心素養。教師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過程中也要注重選取恰當史料,通過明確的問題導向,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明確史料類型,選取合適史料,傳授相應史料閱讀技巧,拓寬學生史料知識儲備,鍛煉其深度閱讀、總結概括史料的能力,進而培養其歷史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