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芳 賀澤之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的新疆工作總方針。座談會召開以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新疆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文化潤疆”帶來了新疆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大大提高。新疆高校開展的“四史”(即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編者注)教育是“文化潤疆”的重要一環,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 促進“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值得深入探討的一項課題。
“文化潤疆”是結合新疆的特殊區情提出的重大方針,目標是實現新疆精神文化建設領域的文明進步,為民族團結、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新疆自古就是中國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區域,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在這里交匯,社會主義文化滋潤著各族人民的生活。“文化潤疆”中的“文化”是先進文化,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黨領導下孕育的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四史”教育是黨中央反復強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史”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潤疆”建設的重要組成內容。因此,積極推進“四史”教育融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選擇。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2020年6月教育部下發通知,開展“四史”學習教育活動,要求全國各大院校結合實際,以“四史”基礎知識為主線,通過專題教育教學等形式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專題教育教學就是強調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主渠道的功能,將“四史”教育有機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過程中。
黨和國家的決策部署充分說明了“四史”教育的重要戰略意義。2021年4月教育部提出了在大中小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進行以黨史教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的工作要求。新疆高校將“四史”教育有機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推進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手段,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點工程。
實事求是地結合區情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的要求。“目前,新疆高校的各民族大學生總體上維護民族團結、反分裂的立場堅定,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反分裂斗爭的必要性,但必須認識到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斗爭的教育和再教育是長期的、不可間斷的。”新疆高校大學生生源廣泛,少數民族大學生人數眾多,過去的一段時期,“三股勢力”(即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編者注)的破壞不可低估。“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夠幫助大學生克服狹隘的民族觀念,用先進文化滋養他們的心靈,助力“文化潤疆”建設的有效開展。
目前新疆高校發展勢頭好,思想政治教育跟上了時代的節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法治素養逐步提高,但也要看到存在的問題。“三股勢力”“雙泛”(即“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的合稱,編者注)思想還有可能繼續對新疆教育工作產生危害,“問題教材”的余毒還影響著部分人的思維;政治上的“兩面人”是“三股勢力”的背后幫兇,一旦有風吹草動,這些人就會興風作浪、歪曲歷史,企圖干擾新疆高校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對廣大師生群體乃至黨的教育事業造成一定影響。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以下簡稱“四個服務”)“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就是要貼近“四個服務”,把“四史”內含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細節串聯起來,通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深入學習和研究,在教學中深入淺出地講解、分析,做到潤物細無聲,在新疆這塊古老而嶄新的熱土上開啟意識形態教育的新篇章,完成立德樹人的光榮使命。
近年來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等,為創新和發展思想政治課教學做出了原則上和理論上的指導。習近平總書記常說要“心懷國之大者”,教育事業就是國之大者,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國之大者,新疆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就是國之大者。因此,充分理解黨和政府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決策和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政治任務看待,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四個意識”(即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編者注),為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看,除全國通行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四門課程外,新疆高校增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簡明新疆地方史教程》,這些課程之間具有內在的內容聯系。“四史”教育有機地融入這些課程中,教學就不會從理論到理論,大量的歷史故事和人物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思想啟迪。通過實踐我們看到,凡是在教學中抓住“四史”內容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內在聯系,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聲情并茂地講解課程內容,學生的眼睛一直會盯著授課的教師,學生的思維也一直會伴著教師的講解而受到啟發,教和學達到有機的統一,其結果是教師們有成就感,學生們也有了獲得感。
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知識,感悟歷史的厚重和溫度,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在研讀“四史”的基礎上,懷著激情和感情走向講臺、走向學生。
“‘四史’內容各有側重,但整體講的就是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實踐史,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四史’”的主線。”“四史”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機結合,具體地講,就是要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中國近現代史教育、思想道德與法治教育、新疆地方簡史教育有機結合,真正做到“以史化人”“以史鑄魂”,要兼顧課程體系的政治性和學理性,將歷史、理論、實踐上的邏輯講深入、講清楚。在實踐探索中,新疆的一些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挖掘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組織大學生參觀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開展對當地革命、建設、改革歷史的學習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將本土歷史文化的研究、宣傳、教育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又加強了地方文化場館同高校的合作,滿足了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需求。因此,把新疆的區情、社情與“四史”教育內容緊密結合,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多種教學方式,可以在潤物細無聲中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社會是個大課堂,社會實踐、社會活動是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對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能力,充實學生社會體驗都非常有益。“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生活,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因此,“四史”教育不能脫離其生成的本源,要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理論智慧,又要回歸到生活去實踐引領時代。新疆高校“四史”教育要結合重要節日和革命歷史等紅色文化,聯系大學生的實際,使社會實踐的教育內容豐富起來。
實踐教學的方式是多樣的。積極開發打造歷史遺跡中的“四史”教育資源,如在博物館、紀念館等歷史文化場所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帶領學生線下參觀;把課堂搬到革命歷史遺址紀念館,進行情景式教學、討論、演講等;組織公益宣講活動,引導學生進社區、進鄉村,到基層開展公益課堂,學生用學到的“四史”知識向基層群眾宣傳,傳遞“四史”文化。根據社會發展形勢及“四史”教育內容等設定社會志愿活動主題,借助“四史”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開展志愿活動,把英雄模范人物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對黨忠誠、甘于奉獻、敢于擔當的偉大精神傳播給群眾。如新疆的一所高校開展“爭做雷鋒好榜樣志愿服務”活動,學生走到群眾中,宣傳雷鋒同志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昂揚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和感人故事,將黨史和新中國史有機地聯系起來,這樣的實踐活動,是對“四史”最深刻的感知,更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四史”的積極性。
新冠疫情期間,新疆的一些高校思政課教師充分運用釘釘、騰訊會議等互聯網平臺,組織正常的教學活動,推動了思政課教學方法的變革。基于新疆一些高校思政課教師短缺的實際,運用國家對口援疆等政策,采用柔性援疆等方式把內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吸引過來,借助網絡線上授課,內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向學生傳播“四史”知識,進行網上思想政治教育。
當代大學生是善于運用網絡、視野寬廣、積極上進的一代新人。“四史”教育要利用網絡數字化平臺,以符合新媒體時代教育新要求的方式構建“云端課堂”,融匯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結合當前黨和國家發生的重大事件、召開的重要會議、出臺的重要文件,新疆高校可以開設“形勢與政策”線上直播課,創新網絡教學主題教育系列活動,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染力。如喀什大學利用課前五分鐘在網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內容涉及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新疆的民族政策等,將“四史”教育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使得大學生學習和踐行“四史”文化達到“日用而不覺”的效果,從而引導他們認真、積極地學習歷史,增強歷史自信心、歷史責任感和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使命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育與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領域內的主陣地,其作用不可替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集中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國家認同、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四者之間既彼此關聯又各有側重,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要素。
“四史”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宏觀歷史觀念,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來龍去脈和新中國成立的歷史事實,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在“四史”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聯系新疆地區的歷史,聯系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組成部分,聯系新疆解放、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深入分析講解,學生就會從內心生出中國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的心聲,從而在思想上有了“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的良好心愿,才能夠有維護邊疆穩定、民族團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的自覺行動。
從歷史的角度看,每個時代的大學生都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是塑造和引領時代精神的活力源泉,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處在尤為重要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和大學生的多次座談中,一直鼓勵他們要奮發有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建功立業,把個人“小我”融入到偉大祖國的“大我”當中,大學生響應總書記號召,在實踐中為偉大祖國做出貢獻。從近年來新疆高校畢業生看,大多數都留在了新疆發展,他們是未來建設新疆的有生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的建設同青年大學生的精神風貌、理想信念、本領能力息息相關。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將“四史”知識融入教學,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中,完善自我投身于新疆的偉大建設中。
不學習“四史”,就不會知道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國,也不知道中國共產黨怎樣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實行全方位改革開放,更不會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艱難探索才找到了這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
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時期,在應對人類歷史上重大社會突發事件的境遇下,不同社會制度與國家治理能力的優劣暴露無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出現了政黨頻繁更迭、社會秩序動蕩等治理危機。我們把新冠疫情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人民生活安定有序,2021年中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再一次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性。新疆近年來的發展和祖國一樣日新月異,生活在這里的大學生們有目共睹,身臨其境才感受到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的新疆好。
新疆的大學生和全國的大學生一樣,他們充滿理想與激情,在黨和國家培育下樹立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貢獻的遠大志向。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他(她)們也容易受到現代化進程和市場經濟中產生的錯誤思潮影響,比如消費主義、泛娛樂主義、畸形的網絡文化等,這些錯誤思潮干擾了青年人的成長、成才,還有一些青年大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然是重要的教育內容之一,這一內容兼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華民族不懈奮斗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學生真正體悟到“四個自信”的理論和實踐魅力,自覺、自主、自在地投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靠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新中國建設取得偉大成就靠的是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是靠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因此,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讓學生通過學習感悟我們黨的歷史、新中國的歷史、改革開放的歷史、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等取得的成就,懂得這些都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獲得的,從而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馬克思主義是共產黨人關于實現共產主義的科學信仰,它之所以能夠成為信仰,不僅是因為提供了一種科學高尚的價值追求,成為指導人們活動的動力因素,而且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主動地去信仰這種理論體系,并通過學習進而又在反復體會和實踐中逐步建立了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精神追求。“從《共產黨宣言》發表到今天,170年過去了,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馬克思主義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來說仍然是完全正確的。”所以,引導大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意義就在于信仰者本身對馬克思主義的不懈追求的堅定性。
馬克思主義信仰就是在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并取得偉大成就的基礎上,才形成的堅信不疑的思想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主陣地,讓“四史”有機地融入其中,以“四史”事實闡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引導大學生感受到真理的光輝,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才有了歷史的注腳。有了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就能夠在新時代牢記初心使命,領會并踐行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砥礪前行,這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大學生的殷切期望,也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做好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工作的方向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