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兒童醫院麻醉科,江蘇蘇州 215200
腹股溝疝是指經腹股溝區的缺損腹腔內臟器突向體表所形成的包塊,其發生與鞘膜發育異常、腹壁薄弱有關。腹股溝疝以腹股溝出現可復性腫塊為典型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誘發絞窄性腸梗阻。手術是治療腹股溝疝的重要手段,因腹股溝疝患兒年齡較小,手術耐受性、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手術環境等會刺激機體,促使交感神經興奮,增加垂體-腎上腺皮質分泌,誘發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等應激反應,影響術后恢復。針對腹股溝疝患兒臨床要求麻醉平穩、起效迅速,保持一定的深度,以減少手術應激反應,降低并發癥的發生。全麻是腹股溝疝術中常用麻醉方式,但拔管過后蘇醒期躁動(emergence agitation,EA)發生率較高,表現為定向力障礙、哭喊、精神錯亂、無法安撫等。盡管EA 具有自限性,仍有部分患兒躁動持續時間較長,且約有10%~50%患兒會發生蘇醒期行為改變,并在術后出現哭泣、噩夢、尿床等新的適應性不良行為。本研究分析全麻腹股溝疝手術患兒發生EA的相關危險因素,為后期臨床護理措施制定提供參考依據,以期降低術后EA 發生率。
以整群抽樣方式選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在蘇州市吳江區兒童醫院行全麻手術治療的142 例腹股溝疝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CT 或超聲等影像學檢查確診腹股溝疝;②原發性疝;③患兒監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④采用靜吸復合麻醉。排除標準:①語言溝通障礙;②有精神病史;③急診手術;④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⑤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40 kg/m;⑥凝血功能異常;⑦哮喘史;⑧藥物過敏史;⑨存在血液系統疾病者。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審批號:2020第(121)號]。
采用調查問卷方式收集、整理患兒資料,包含性別、年齡、手術時間、手術方式、蘇醒時間、術前焦慮、手術史、術后疼痛程度、留置導尿管、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等。
分析全麻腹股溝疝手術患兒EA 的相關危險因素。用Zung 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估患兒術后是否存在焦慮情緒,20 個條目,每個條目1~4 分,總粗分為20~80 分,計算標準分,粗分×1.25=標準分,臨界值為50 分,分值高于臨界值提示患者存在焦慮情緒。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患兒術后疼痛程度,分值為0~10分,分值越高者疼痛程度越嚴重。ASA 分級標準:Ⅰ級:患者系統功能和重要臟器正常,對手術和麻醉耐受性良好,無風險;Ⅱ級:患者重要器官有輕度病變且存在輕度系統性疾病,但代償功能健全,對一般手術和麻醉可耐受,風險較小;Ⅲ級:患者重要器官功能受損,有嚴重系統性疾病,但仍在代償范圍內,行動受限,但工作能力未喪失,實施手術和麻醉有一定風險與顧慮;Ⅳ級:重要器官病變嚴重,存在嚴重系統性疾病,功能代償不全,工作能力喪失,經常面臨生命安全威脅,手術和麻醉風險很大;Ⅴ級:患者病情危重,瀕臨死亡,手術和麻醉異常危險。蘇醒期躁動采用Ramsay 鎮靜評分法進行評估,1 分:煩躁、不安靜、掙扎劇烈;2 分:主動、頻繁地表示不適,不安靜;3 分:刺激時有肢體活動,安靜;4 分:呼喚反應遲鈍,安靜;5 分:呼喚不醒,睡眠。<3 分表示發生躁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全麻腹股溝疝手術患兒EA 發生率為21.83%(31/142)。
單因素分析顯示,EA 組年齡≤6 歲、 術前焦慮、術后疼痛程度>4 分、 留置導尿管比例高于無E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性別、手術時間、手術方式、蘇醒時間、手術史、ASA 分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全麻腹股溝疝手術患兒發生EA 的單因素分析(例)
以有無EA 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作為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采用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 歲、術前焦慮、術后疼痛程度>4 分、留置導尿管是全麻腹股溝疝手術患兒發生EA 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3)。
表2 變量賦值情況
表3 全麻腹股溝疝手術患兒發生EA 的logistic 多因素回歸分析
EA 是全麻腹股溝疝手術中常見并發癥之一,是指在全麻蘇醒期出現意識與行為分離的精神狀態,以四肢亂動、大聲哭喊、語無倫次等主要表現,嚴重時可引起定向障礙,難以對熟悉事物分辨等。EA 還會導致循環系統異常、氣管痙攣、嘔吐物返流、手術創面出血等不良情況,影響腹股溝疝患兒術后病情恢復。早期識別全麻腹股溝疝手術患兒EA 發生的相關危險因素,及時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6 歲、術前焦慮、術后疼痛程度>4 分、 留置導尿管是全麻腹股溝疝手術患兒EA 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①年齡越小者心理和心智越不成熟,對疼痛的耐受度較低,即便有輕微的疼痛也會出現叫喊、不安等躁動行為,故EA 發生率較高。②腹股溝疝患兒會因全麻手術中缺乏父母陪伴,加上對陌生醫療操作環境會產生不安全感,進入麻醉前會滋生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甚至會延續至蘇醒期,致使蘇醒后產生憤怒、暴躁、行為紊亂等躁動癥狀,故EA 發生率較高。術后應叮囑家長全程陪同,確保患兒蘇醒后第一時間可見到父母,增強其安全感,并及時進行心理安撫,消除不良情緒,同時給予患兒相應的鼓勵,以克服術后不適應性,平穩度過蘇醒期。③蘇醒期部分全麻藥物殘留作用,致使患兒上行網絡激活系統和大腦皮層高級中樞功能未能全部復原,會影響感覺的處理和反應,易對外界的刺激呈高敏狀態;同時術后麻醉作用逐漸消失,傷口疼痛逐漸明顯,可引起血流動力學和神經功能紊亂,對患兒生理平衡造成不良影響,易發生EA。術后可采用音樂療法、 轉移轉移力等方式緩解患兒疼痛,必要時可遵醫囑使用鎮痛藥物,減輕患兒痛苦。④留置導尿管屬于侵入性操作,可對膀胱黏膜和尿道形成刺激,導致尿道反應、膀胱痙攣、自覺尿道口強烈疼痛等不良情況,且隨著麻醉作用逐漸減弱、消失,會相應降低患兒對導尿管刺激的耐受程度,易出現行為或/和語言躁動,EA 發生率相對較高。臨床置入導尿管時動作需規范、輕柔,防止尿道損傷,并妥善固定導尿管,確保其通暢,減少對患兒的刺激。
綜上所述,年齡、術前焦慮、術后疼痛程度、留置導尿管是影響全麻腹股溝疝手術患兒發生EA 的獨立危險因素,針對各危險因素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干預,可減少EA 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