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霞(甘肅:臨夏縣橋寺學區大劉小學)
小學信息技術是本學段中最能體現素質教育特色的窗口課程之一,對于學生的信息科技素養、認知意識和學習、應用能力的塑造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究其本質而言,信息技術本身也是科學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過程中所形成的思維、意識、習慣和學習方法也同樣可以遷移到其他方面的科學素養形成中。基于這一基本認識,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應當在教學工作中構建起“信息技術+科學”的教學模式,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完善課堂構建,從而幫助學生實現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
小學信息技術雖然尚處于本課程教學鏈條的初級環節,但不可否認的是,其教學內容中仍舊有著相當大比重的理論性知識成分,這也是該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開展科學融合教學的過程中,應首先將本課程的理論內容作為第一開發資源,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與目標知識點有關的科學信息及其常見的應用形式、方向和意義,并對更多具有間接關系的科學知識做必要的引入和介紹,用這種方法來幫助學生依托對課內知識的理解、吸收,構建起相對完整的科學技術認知邏輯,進而達到理想的“信息技術+科學”雙元教學目的。當然,在具體的工作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也要考慮并照顧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具體的講解語言選擇和關聯科學知識點的引入上做到“深入淺出”“能力匹配”“難易適宜”,否則反而會起到不利的作用。
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填充顏色》這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在完成基礎知識的講解后,就“畫板”等軟件中的填色顯示原理向學生做一番介紹,重點講解“像素聯變”和“色塊復刻”這兩方面的知識信息。而后,教師可以引入有關“昆蟲”方面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了解諸如蒼蠅等昆蟲也是借助復眼通過類似的方法和過程辨識外界顏色的,等等。
運用這種教學模式,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理論內容的認知難度將大大降低,同時也能借助自己既有的科學認知和生活感知經驗來豐富理解、吸收信息技術知識的角度,兩門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同樣會變得更加緊密。
一如筆者在前文當中所提到的,小學信息技術是本課程的“起步擋”,因此其中雖然存在一定的理論內容,但也有相當可觀的具體素材可作為學生理解知識、提高應用技能的載體和對象。據此,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科學滲透課堂構建,也要將有關資源融入對課程素材的利用,在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既有學習成果開展知識感受、技能應用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選擇具備較高科學含量的素材作為認知、練習客體。這樣,一方面能讓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具有更強的方向感、目標性;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對作為素材、客體出現的科學內容進行了一次富有質感的思維吸收,進而實現了兩門學科雙元教育的理想目標。
以《插入圖片》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關注教材或練習素材庫中所出現的一些植物圖片,在幫助學生完成“插入圖片”知識技術的感知和嘗試之后,根據圖片中不同的植物連帶性地向學生介紹這些植物的根、莖、葉等部分和彼此在結構、尺寸、生長習性上的不同之處。如果學生的能力允許,教師還可鼓勵學生試著結合之前的學習內容,給植物的不同部位填充不同的顏色或做不同的圖像剪輯,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植物結構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這種教學方法的有效應用,可以讓學生吸收信息技術知識的過程變得更為自然、流暢,同時為科學信息的有機融合開辟了更多的窗口,并讓學生對兩門課程的綜合學習產生濃厚的參與興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學習固然是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但實踐練習往往能夠發揮出更為關鍵的作用——這一點在信息技術這樣的技術操作性較強的科目中得到了顯著體現。因此,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科學融合教學工作要將對學生的實踐練習發展為另一片彰顯“信息技術+科學”聯動教育理念的“陣地”。教師在為學生提供練習素材、確定訓練方向時,一是要考慮當前的課程教學內容、目標,二是要引入更多的科學元素作為融合對象,借助這一過程,幫助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在更深層面上實現對信息技術和科學認知成果的有機融合,同時也為后續進一步互促吸收準備必要的條件。
例如在帶領學生開展《初識word》中“編寫文章”這一部分的實操訓練時,教師就可以準備一篇諸如《太陽系的奧秘》《神奇的蜂鳥》《不可思議的“大數據”》等科普性的兒童短文或者直接選擇小學科學教科書中的課文作為練習素材,讓學生一邊完成文章錄入,一邊在心里默默念讀材料的內容,而后引導學生在復查階段再次將這些科普材料仔細閱讀一遍。如果學生的科學知識儲備比較充足的話,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用“默打”的方式錄入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科學知識,從而取得更理想的成效。
這種實踐性的融合教育策略在多維度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科學教育的深度結合,也利用了小學生代入性思維的特點促使他們將兩門課程的知識記得更準、更牢,可謂“一舉兩得”。
任何一門學科、一種文化存在和發展都需要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必然蘊含著一系列值得人們關注、研究的知識性信息。與其他課程所代表的科學、文化相比,信息技術顯然是一門“年輕”的學科,但它也陪伴人們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歲月,在這段時間中的發展演變既促成了技術本身的成熟,也體現出了諸多科學元素的內涵和作用。基于這一認識,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要將向學生介紹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作為一項課堂內容,同時在開展這一過程中附帶性地完成對與之有關的科學領域知識、技術及重要事件的講述,讓信息技術的發展史成為帶領學生拓寬科學視野、豐富科學知識儲備的一條“高速公路”。需要強調的是,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這項工作要依據學生的科學學習內容來開展,以免造成引入知識和學生既有認知出現嚴重脫節的問題。
比如在向學生介紹計算機的發展史時,教師可以在講解“計算機小型化發展趨勢”的主題時,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對應的科學課程知識,引入有關晶體管技術、信息存儲技術、材料技術等不同方面的知識內容,還可將這些技術在如今生活中的體現與應用價值向學生做一番相對詳細的介紹,并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地談一談自己在生活中都享受過這些技術帶來的哪些便利,等等。
如此,學生的“信息技術+科學”學習便實現了“橫軸+縱軸”的雙元拓展與豐富,對其中所體現的具體知識信息也能夠借助自己的認知發展串聯成一條完整的知識鏈條,從而達到更高的學習維度。
對具體知識、技術的講解和傳授固然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與這些相比,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思維常常在教育活動的任務體系中占據更高的位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后者對于前者的價值體現還起著至關重要的決定作用。無論是信息技術還是科學,每門課程都需要讓學生在完成知識、技術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形成高階的科學思維與科學認知,這一點必須在“信息技術+科學”融合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重視和體現。基于這一認識,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信息技術+科學”學習的過程中,還要提高自身的教育引導站位,幫助學生形成探究新知、掌握新知、運用新知和發展新知的正確思維能力,精準把握、有效利用具有宏觀指導價值的科學認知規律,以此作為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抓手。
例如,同樣是對于計算機發展歷史的介紹,教師要在完成這一部分內容的講解后,引導學生回顧計算機在經歷“從大到小”“從簡到繁”的發展歷程中所表現出的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同時結合學生所了解的科學知識,以及對計算機發明成果、創造過程的認知,對這一規律做有力印證,讓學生從思維認知的層面深刻理解這一具有哲學性質的宏觀科學知識。
這樣的教學措施,大大提升了“信息技術+科學”雙元教學課堂的效能,引導學生完成了科學認知思維從“具象認知”到“抽象融匯”的破壁性飛躍,這對學生日后的綜合發展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就教育工作而言,不同的引導形式所能起到的教育效果有時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如何選擇最為科學的教學形式”也就成了開展一項教育改革工作的必答題。據此,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在構建“信息技術+科學”雙元課堂的過程中樹立起鮮明的“生本意識”,以“學生是學習行為的主體”作為教學指導思想。一方面,在課程教學中留出一些具有一定難度和思考價值的問題供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運用小組合作的模式完成彼此知識儲備、學習方法和靈感的有效交流。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交流討論、變量比較、同質參照等同樣適用于科學探究方面的學習、實驗方法,從技法的角度搭建起“信息技術+科學”綜合課堂建設的新平臺。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建立站點》這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同步向學生介紹基站共享、域名復刻、雙規建站等幾種不同的站點建立方法,引導學生根據既有學習內容來思考這幾種方法的優劣勢和適用的方向,同時結成二人或四人小組互相交流彼此的看法,而后鼓勵大家利用眼前的計算機通過同質參照等手段對這幾種方法做實操對比,最后根據各組的實操結果和匯報做總結性的分析。
這種教學模式的推行,使學生的“信息技術+科學”認知框架得到了實質性的發展,推進了“知識+技法+思維”綜合性模塊的有機組合,它所帶給學生的認知發展助力是十分可觀的。
除了以上幾方面的主要策略之外,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還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所具有的“信息呈現工具”的本質作用,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和遠程技術訪問一些專業的信息技術或科學網站,借助其中更為豐富的知識來開闊學生眼界、解答學生疑問。同時,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還可在微機教室的墻壁上張貼一些同時包含信息技術和科學元素的展板、貼圖,借助環境滲透的方法,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的雙元素養實現漸進提升。
真正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應當具有“十”字形的教育能力,既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本門課程的知識、技能,又要立足于基礎學科實現學生多方面、多方位學科素養的綜合提升。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要深刻認識并努力踐行這一點,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對科學課程的有效融合,圍繞多元主題設計、執行系統性的策略,引導學生結合信息技術學習元素能動地體會科學技術及知識的“存在感”、應用價值和多元滲透渠道,以交互體現、彼此促進的模式,幫助學生完成對信息技術、科學核心素養的有機培養、長效提升,同時搭建二者之間的共生互促平臺,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