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福州英華職業學院教育與外語系,福建福州 350100)
高職院校的教育功能主要指向為社會培養技術型人才,社會服務功能往往指向為農村及邊遠地區輸送人才,其所輸送的人才素質水平將直接影響該地區未來的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發展水平。在我國目前的學制體系中,學生從高中或中職或其他途徑升學高職院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曾經或當前較弱的學業成績。基于以上邏輯,為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召,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現狀值得引起廣大學者的關注與思考。通過一線教學及與學生的訪談,我們發現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存在以下痛點:
學習動機是一種能夠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一種促進和引導學生學習的需要。高職學生的學習動機不足是其學習的主要痛點,該痛點的出現主要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高職學生的學習主要圍繞相關專業進行,若學生對于該專業的興趣程度不高,則很難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反之,若學生對于其專業學習具備較強的興趣便能使其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當前我國學制特點,升學高職的學生主要由普通高中和中職學生組成。普通高中升學高職的學生絕大部分原因在于其高考分數較低,這部分學生在選擇高職專業時大多源于聽從長輩安排或就業好安排等方面因素;中職升學高職的學生,專業選擇上又受中職所學專業所限,在已明確對該專業無明顯興趣的情況下,卻也只能繼續選擇該專業繼續修學。以上的種種升學原因容易導致學生在學業中缺乏具有可持續作用的內在動機,故專業興趣便無從談起;從外部因素來看,教師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和刻板,沒有結合高職生學習特點及心理發展規律來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是導致高職學生對專業興趣不高的主要原因。
專業的價值體現在許多方面,學生對于專業的認可度主要體現在學生對于該專業的專業作用、學習意義、謀生功能等價值層面。實際上,高職院校設立的每個專業皆受相關管理部門的調控。增設、擴招、取消或減招等政策性上的調整五一不體現著該高職所在地域或整個社會的發展中對于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程度。因此,高職中設置的每個專業皆有一定程度的功能、意義和價值。對于已是成年人的高職學生而言,基于學習功利性的特點,若是能在以上諸多方面的價值中尋得一種得到其認可,那么學習的動機便會得到較強地激發。高職生對專業的認可度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有專業學習與現實的實踐運用間的聯系性較弱、對于專業未來就業方向或領域的了解不深等。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較低則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該種狀態對于學生本身的學習和教師教學效果都是極大的挑戰,對于學校的教學資源而言也是較大的浪費。
練,就是讓學生按課本的要求去進行練習,教師設計形式多樣的習題讓學生鞏固。教師要做到習題要求明白,時間足夠,形式多樣,結合自檢或他檢,掌握知識,發揮智力。
班杜拉認為,人的許多效能期望源自觀察他人的替代經驗。替代經驗能否奏效的關鍵是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一致性,即被觀察者的情況與觀察者相似度極高。這邊我們所講的替代經驗主要指的是替代的成功經驗。上文我們談道高職生觀察到較多的失敗經驗會影響其自我評價從而導致自我效能感差。相反地,若高職生觀察到周邊人物通過自身刻苦努力而獲得成功結果會使其取得替代的成功經驗,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這樣的結論在實際的高職學生學習中的確也得到了驗證。我們在一線教學的過程中發現,不少大一剛來的新生是朝氣蓬勃的、積極向上的。在一學期或兩學期的學習與生活后,不少學生出現了學業倦怠的現象,而這樣的現象在學生群中的影響力是極大的。相反,若出現了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強并且得到教師的認可或表揚,這樣的成功學習經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他還未獲得成功經驗的學生。故對于高職生而言,特別是當其周邊出現的同為高職生的成功學習經驗,該取得成功學習經驗的高職生將會成為其學習的榜樣,這樣的替代經驗的多少將直接影響其自我效能感的程度。
縱觀我國的學校教育制度,不難看出中職學生和高職學生的學業成績在某種程度上相較于普通高中和普通大學的學生而言是更低些的。再從我國的升學制度來看,高職的大多數生源來自中職學校,故我們可以初步認為在大多數高職學生的學習經歷中,失敗的學習經驗占比較大。結合社會學習理論“人是可以通過觀察來學習的”,高職學生的失敗經驗不僅指的是其自身的學習失敗經驗,還包括其周邊人的學習失敗經驗。從上述我們所談及的我國的學制來看,也可以初步認為中職學校的生源普遍具有學習能力較弱的特征。不論是中職生還是高職生,在當其體驗或觀察到較多的學習失敗經驗后,容易使學生對自身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質疑自身能成功做好或學好某件事或某個知識點,從而產生較多的消極自我評價。較多的消極自我評價往往是自我效能感低的主要表現,較低的效能感將導致學生在面對一個又一個新任務的時候,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完成,從而使其學習進入一個又一個的消極循環中。這樣的消極循環不論對其學習還是生活,所產生的消極影響皆是極大的。
自我效能感是指學生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一任務所進行的推測和判斷。對于學生而言,認為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學習將直接影響其學習的信心。對于高職生而言,自我效能感低是學習的關鍵痛點。而該痛點的出現,有以下三大方面的原因:
4)與大數據集成分析平臺相關的軟件系統已經在臨沂礦業集團部署上線并穩定運行,同時開始全面推廣應用,證明了本文設計和技術方法的先進性和實用性。
專業認知主要指的是學生對于自身專業學習內在邏輯關系的處理。從人才培養方案的框架來看,高職學生的課程設置較為豐富繁多,這樣的高職課程特點對于缺乏學習方法和被動學習傾向的高職學生而言是極大的挑戰。高職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其對專業的認知不夠清晰,極易存在學習停留于表面、被“填鴨式”學習的問題。對于高職生而言,順利應對對專業認知不清問題的本質在于其是否能對自身專業的課程學習進行邏輯關系梳理,從而把握課程與課程之間的主次關系及相關課程功能。如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原則下,哪些課程屬于理論性或實踐性課程,哪些課程間存在緊密聯系等。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才能抓住專業學習的主次矛盾,明白哪些課程能賦予其專業知識與情意,哪些課程能提升其專業技能,哪些課程能整體上培養其作為該專業人才的素養。倘若學生無法做到以上要求,便易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處于專業認知不清的境地,好似陀螺般隨著課程的開展而被動地、麻木地轉動,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便會因疲勞、倦怠、盲目等因素而產生對部分課程的學習動機不足的問題。
現代學生觀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設計和組織的過程中皆需考慮到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但若想落實學生主體這一觀念,則需學生具備一定程度的學習自覺性。在高職教學中,不論是理論課還是實踐課,教師皆需遵循尊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原則來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但在落實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高職學生在學習習慣上、學習方法上皆存在著較大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指向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因此,高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最大缺點便是被動,被動地學習使學生在學習的進度、效果等方面皆存在較大的問題。但高職教學中每門課程的教學進程都需控制在一定的時長和內容之內,故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存在的這兩大問題間的碰撞便導致教學陷入惡性循環之中。究其本質,最大的問題是學習自覺性差所導致的學習進度慢、效果差等問題所最終指向的問題——失敗的學習體驗。上文我們已經提道,失敗的學習體驗是導致學生學習動機弱和產生較低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導火索。從本質上看,學習自覺性差是長期消極學習行為下的結果,欲提升也需較長的磨合和付出。
意志力是指主體在面對任務時能夠自覺地確定目的,通過目的來支配和調節行動并克服困難,最終實現目的的一種品質。對于高職生而言,意志力薄弱是其專業學習過程中的根本痛點。而該痛點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若學生已具備一定程度的學習自覺性,即自身能主動地產生學習行為。但在學生自覺學習的過程中,總會遇到程度不一的干擾刺激。在面對一系列干擾刺激的過程中,學生能否繼續自覺學習取決于其自制力是否足夠強大。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各種智能產品及娛樂軟件使高職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受各種各樣的誘惑干擾和刺激。在一線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不少學生在課初有主動地投入學習自覺,但在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新鮮事物誘惑、困意來襲等,便逐漸地出現了上課玩手機、睡覺等消極的課堂行為。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一天中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是受許多因素干擾的,如客觀上的“春困夏乏秋無力”,主觀上的“接受并持續著較弱的自制力”。但主觀上的意識是可以反作用于客觀物質的,若學生無法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強自身的自制力,其有限的精力和時間也將被無聲地逝去。雖說也要講究勞逸結合,但這些與學習無關的干擾刺激使本就學習自覺性不強的高職生無法合理地平衡自身的學習和娛樂。故較多高職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因其自制力較弱而分散學習精力,且無法及時地將注意力轉移回學習當中。
言語勸說指的是學生在他人的說理、勸告、引導下,改變對自己的態度和認知。例如,在某次考試前,學生在家長、朋友、教師的鼓勵下,相信自己能夠勝任該場考試。言語勸說因其在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上具有方便、效果佳的作用而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言語勸說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否奏效決于它是否切合實際,若言語勸說缺乏事實基礎,則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不大,故結合直接經驗或替代經驗的基礎來進行勸說的效果會更好。高職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較差,往往需要教師、同伴、家人等人群對其進行鞭策和監督才能處于較為積極的學習狀態中。其中,家長作為最能夠引起學生情緒共鳴且達到良好效果的群體,由于常與學生處于異地狀態而無法發揮其效用。其他的勸說群體,如朋友、教師卻又因為其作用輕微如同隔靴搔癢。故高職學生往往在學習與生活的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言語勸說而導致其易處于一種自我沉溺的消極循環中。故我們認為言語勸說對于高職生學習的鞭策作用舉足輕重,特別是對于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感較低的高職生,可以結合已有的成功的直接經驗或替代性經驗進行言語勸說。但由于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如言語勸說較為權威的家人往往處于異地,高職生個性等原因,該方面的開展較為缺乏。
“十二五”期間,國家把農田水利建設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這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重大機遇,必須切實加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步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學習堅韌度指的是學生對于困難程度的忍耐接受程度。高職教育相較于普通本科大學院校的最大特點在于其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是懂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有突出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這樣的特點下,便注定了高職學生在學業上并不是像大眾認知那樣的“混日子”而言。高職教育的實踐性強這一特點在落實的過程中,在其課程設置中專業性極強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而這些也必將意味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必將遇到一定數量和一定程度的學習困難,具備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需要學生付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能否付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解決學習問題取決于學生是否具備一定的學習堅韌度。高職學生的學習對其專業的精通度是有一定要求的,而精通程度也必然與付出呈正比。學習堅韌度較低的學生在面對具備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時大多采取的對策是放棄或中途放棄,故其學習產生痛點也是不可避免的。故我們認為,高職學生在真正進入社會前是否能夠成長成相關行業領域想要的模樣,取決于該學生在校內專業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承受住了學習給其帶來的苦難,是否磨煉出了一定的學習堅韌度。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痛點主要體現在學習動機不足、自我效能感低、意志力待提升等三大方面。其中學習動機不足是主要痛點,自我效能感低是關鍵痛點,意志力待提升是根本痛點。三大方面之間相互影響,宏觀上來看,主要影響機制為意志力薄弱影響了自我效能感,較低的自我效能感影響了學習動機。當然,三者間的影響機制也因學生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學生是其教育活動順利開展的主要影響因素,為保障高職教學的有效進行,教師或行政管理人員可結合以上三大方面的痛點內容及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和實施解決對策。對于社會發展而言,特別是鄉村或邊遠地區,高職生是未來各個行業領域的中流砥柱,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各行業未來的發展走向,相關的管理部門和行業學者應該對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痛點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
派出“第一書記”赴惠民縣、菏澤市定陶區、無棣縣開展幫包扶貧,有力的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圖為廳“第一書記”幫扶村舊貌換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