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龍
(甘肅省玉門市第三中學,甘肅玉門 735211)
近年來隨著提出“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重要性和價值進一步凸顯,廣大師生和家長充分意識到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對于學生未來學習和成長的重要作用,逐漸提升了對該學科教學的關注和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為了促使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滿足新的教學要求,有效落實現代教育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進一步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立德樹人”的教育價值,教師要在明確學科核心素養內涵的基礎上分析學科教學要點及現存問題,探究學科教學具體的改革策略。
“道德品質、健康生活、法治觀念”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三個核心板塊,每個核心板塊又包含多個具體的核心素養要點內容。從“道德品質”的層面出發:首先要“明大德”,具體包括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認同并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及方針路線等;其次要“守公德”,具體包括遵守公共秩序,具備良好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遵紀守法,崇尚公平、正義、平等、自由;最后要“嚴私德”,具體包括嚴于律己、寬和待人,文明禮貌、愛崗敬業等。從“健康生活”的層面出發:一方面要“珍愛生命”,具體包括具備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明確人生的價值與生命意義;另一方面要“健康人格”,具體包括具備良好的交際能力,能夠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和自我調節能力,能夠有效管理自身情緒、心態等。從“法治觀念”的層面出發:首先要“尊法”,其次要“守法”,最后要“用法”。
基于深入理解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教師應該認識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想提高課程教學質量,有效落實“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任務,切實提升初中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落實以下要點:首先,學科教學應該以日常生活為基礎。從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可以看出,其教學目的是引導初中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正確的法治觀念,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約束自己日常生活的言行,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與日常生活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以日常生活為基礎開展學科教學,在授課過程中引入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既能夠增強課程教學的感染性和說服性,加深學生理解與感悟教學內容,讓他們更好地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又能夠充分體現課程內容的實際意義,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度,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意識,顯著提升教學效果。其次,學科教學應該以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為目的。提出“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根本出發點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培養合格的接班人。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必須緊密圍繞落實“立德樹人”任務這個教學目標,以“引導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為教學著眼點,以“引導學生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為教學著力點,將學科教學的重心放在端正學生思想意識、改善學生道德品質、培養學生綜合素養上,以此極大限度地提升教學效果,彰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作用和價值。最后,學科教學應該以堅持“四性”為基本原則。“四性”是指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及綜合性。其中思想性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靈魂,是確保學科教學正確性、有效性的根本原則,如果學科教學缺乏思想性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和價值。人文性能夠加強學科教學內容與不同領域知識之間的聯系,擴展和升華學科教學內容,進一步提升學科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實踐性則是連接學科教學與實際生活的重要紐帶,是引導學生“知行合一”的重要基礎,如果學科教學缺乏實踐性就會成為“無土之木”,失去教育價值。綜合性是指綜合教學資源和教學目標,是新時期背景下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證。
(1)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受傳統重視學生智力、考試成績等觀念影響,很多學校把道德與法治課當成類似“選修”或“副科”對待,甚至直接占用道德與法治課講解語文或數學等。在學校的各項評價中道德與法治課的作用和地位也常常被忽視,這就導致教師教學的主動性不高,沒有研發課程的熱情。(2)教師數量、素質有待提升。有些學校雖然開設了道德與法治課程,但是師資力量嚴重缺乏,專業教師少,很多都是班主任或其他科目教師兼任,教師數量不足自然就會導致課程數量少。另外,由于很多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由其他科目教師兼任,所以教師的專業素質、能力有待提高,而且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投入優化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式等工作。學校也沒有相應的專業提升、培養活動或計劃,這些都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師水平良莠不齊,專業能力和素質有待提升,跟不上社會發展。
受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育風氣等多種因素影響,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普遍存在重“成績”輕“能力”的問題。在課堂教學方面,無論教師講解還是學生討論的核心普遍都是重要考點或答題技巧分析;在教學流程方面,教師普遍采用“講解教材知識點→歸納需要記誦的考點→結合考試趨勢布置超量作業反復練習”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不僅導致學科教學過于枯燥乏味,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難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還會導致學科教學無法發揮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作用和價值。
受教育理念認知偏差、功利心理、考評機制等多種因素影響,很多教師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存在重“形式”輕“效果”的問題。教師授課過程中為了彰顯課堂教學形式的時代性和先進性而過度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或融入過多教學資源,導致教學形式過于“奢華”,教師因忙于操作電教設備和講解擴展內容而難以靜心思考課本知識,缺乏深入挖掘和講解課程教學內容。教師過于頻繁的操作和種類繁多的素材也會分散學生課堂上的注意力,導致他們難以靜心學習與思考課程內容。這種改進看似創新了傳統教學模式,體現了信息化教學、整合教學資源等理念,但并未獲得預期教學效果。
新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鼓勵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的適度拓展教學內容。然而實際上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拓展知識的尺度,存在重“拓展”而輕“深入”的問題。教師授課過程中忽視學生的認知特點強行拓展內容,將許多超出學生當前認知能力的知識搬進課堂,導致教學內容臃腫、教學重點模糊,不僅影響教學效率,還會加大學生的學習負擔和理解難度。
重“經驗”輕“創新”也是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年輕教師教學經驗不足,為了確保授課時不會出現失誤往往會模仿老教師的教學模式授課,不敢輕易大膽創新教學模式;而年長的教師一方面缺乏學習新興的教學理念和技術,另一方面認為自己的教學模式比較成熟,雖然沒有過人之處卻能實現基本的教學目標,從而缺乏創新課程的意識和能力。這就導致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模式單一、陳舊,逐漸與當前時代的發展形勢和教育理念脫軌,從而影響課程教學質量及學科發展。
“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的重要內容,指出教育與生活具有緊密的聯系,教師授課時應該注重兩者的結合,以此凸顯課程教學的實際意義。這與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要點相一致,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引入生活元素,開展生活化教學是改革學科教學的重要思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的基本特點決定了學科教學必須體現生活性和時代性,要緊密圍繞時代發展和生活熱點引導學生主動了解真實國情、關注社會發展的客觀形勢。聯系生活熱點,讓課程教學有“地氣”是改革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有效路徑。以教學部編版教材《積極奉獻社會》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通過播放紀錄短片、真實照片等教學手段將課程教學與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生活熱點相聯系,從而將“奉獻社會”這個抽象概念與生活實際現象相對應,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含義。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通過“說說你身邊發生的奉獻社會的案例,隨著時代發展,奉獻社會的形式和含義是否發生了變化?”等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經歷出發分析和討論“奉獻社會”的含義和本質精神,并從“抗擊疫情志愿者的真實事跡”“抗擊疫情最美逆行者”等社會熱點中自主提煉對“奉獻社會”的獨到見解。通過聯系生活熱點找到課程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真實寫照,不僅使課程教學更“接地氣”,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顯著提升教學內容的說服力,促使學生深刻意識到課程內容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意識,凸顯學科教學價值。
“明辨是非”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受心智發育特征影響,他們很難在多元價值觀念并存的現代社會環境中準確判斷各種價值觀念。而以往教師教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只是主觀告知學生“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無法培養和提升學生自主判斷的能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提出思辨性問題,借助思維碰撞讓學生自主判斷不同的價值觀念能夠有效培養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實現培養學科核心素養,體現學科教學的價值。以教學部編版教材《守護生命》課程為例,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引入真實案例“某女子輕生跳河,正巧路過的退伍軍人王某及時跳入河中營救,但該女子情緒激動并不配合,王某經過努力最終將其安全救上岸,但是王某卻因體力透支而犧牲。”然后提出“如果你是王某你會怎樣做?”這種思辨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引導學生分析討論“舍己救人、生命至上”這兩個不同的價值觀念。通過提出思辨性問題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不僅能夠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有效培養學生的“價值觀辨析能力”,還能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形成獨到的見解,彰顯學科教學的意義。
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生活,切實發揮課堂知識的思想引導和行為約束作用,才能真正體現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作用和價值。新版部編版教材顯著提升了“社會實踐活動”所占比例,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改革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實踐性的要求。因此,教師轉變“以課堂為主”的傳統教學觀念,積極開展多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會主動實踐知識,實現“知行合一”是改革學科教學的重要路徑。以教學部編版教材《中國人中國夢》課程為例,教師可以利用課上時間或自習時間以“我是筑夢人”“中國夢·我的夢”等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演講比賽、脫口秀表演等實踐活動,利用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課程相關知識、收集整理相關資料等。一方面,能促使學生對授課內容形成深刻而獨到的見解,提高學習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也可以結合時代發展形勢、學生興趣特點、課程教學內容及目標等科學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例如,讓學生課余時間利用手機記錄反映祖國發展的視頻或照片,并利用電腦軟件進行后期處理加工,制作成反映“中國夢”的微視頻,再將微視頻上傳到學校網站、微信公眾平臺、新媒體平臺上,根據投票或點贊的數量評選出最佳微視頻,以此引導學生主動了解和踐行“中國夢”,實現提升學科教學質量。通過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將枯燥的知識教學與有趣的實踐活動相結合,不僅使學科教學更富有“生氣”,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有效實現“知行合一、理實結合”,提升學生實踐知識的能力,從而更好地落實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理念不斷發展,改革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模式具有積極的意義。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與素質,重視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也應該深刻了解學科的核心素養,分析新時期學科教學的要點,并在這個基礎上通過聯系生活熱點、借助思維碰撞、開展實踐活動等路徑大膽創新傳統教學模式,以此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切實落實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充分彰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作用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