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梁 王保福 李天力 俞德帥 宋秋露 王 顯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心血管科,北京 100700;2.北京中醫藥大學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 100700
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I)作為臨床中常見的惡性心血管疾病,其合并癥嚴重,病死率高。國內外各學者通過動物實驗或臨床試驗對MI 的治療調護進行優化性研究,以減輕或減少MI 合并癥,改善遠期預后。雖相關研究成果豐碩,卻缺乏梳理。Citespace 軟件是可通過數學、統計等科學方法對文獻進行2 次分析,通過可視圖譜呈現文章分布特征,為總結該領域研究成果、揭示當下的研究熱點、預測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數據信息。因此本研究將基于Citescape 軟件對近11 年MI 患者預后相關文獻進行總結分析,為延緩MI 后合并癥發生、改善預后等提供研究方向。
文獻來源為Web of Science 核心數據庫。以myocardial infarction;long-term prognosis、short-term prognosis、survival、mortality、case fatality、in-hospital mortality 等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精煉依據:Web of Science;類別:Cardiac &Cardiovascular Systems;文獻類型:Article;語種:English;檢索時間限制在2012—2022;檢索截點為2022 年2 月9 日。將篩選后的文獻導入Citespace 軟件進行分析。
使用Citespace 5.8.R3 對導入的文獻信息以1 年為時間切片進行分析,通過年發文量、作者、機構、關鍵詞、引文等角度對MI 預后領域進行研究。同時人工審閱高頻次、高中心度的關鍵節點及聚類,進一步總結梳理MI 預后研究演變及現狀。
通過Web of Science 核心數據庫共檢索到835篇文獻,經Citespace 軟件復核未發現重復文獻;由于2022 年數據尚未發表完全,故選取2012—2021年發文量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2012—2021 年平均年發文量為81 篇,提示MI 預后作為治療的主要評價指標,具有持續研究的價值及意義,見圖1。
圖1 2012—2021 年心肌梗死預后領域年發文量
根據普賴斯計算公式:=0.749()1/2(其中代表統計年限中某一學者發表的最大論文數),當學者總發文量高于篇時,則認為該作者為相關領域中的高產核心作者。2012—2022 年,=15,=5.6175,值取6 篇,得出共有31 位高產核心作者,約占作者總數的6.87%。其中Nicolas Danchin學者和Myung Ho Jeong 學者在11 年中均發文15 篇,占比最大。此外Chris P Gale 作者自2017 年起平均年發文在2 篇及以上,平均被引次數為33.3 次/篇,可預見其在該領域中將占據重要的地位。心肌梗死預后領域發文量排名前5 位的作者見表1。
表1 心肌梗死預后領域發文量排名前5 位的作者
通過機構分析發現,杜克大學及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烏普薩拉大學等機構發文居多。其中,杜克大學臨床研究所中心度為0.22,提示該機構與其他機構合作緊密,見表2。
表2 心肌梗死預后領域發文量排名前5 位的機構
關鍵詞為全文的高度總結和概括,通過Citespace軟件分析11 年中所發文章的關鍵詞,可以總結11年中該領域的變化情況。在關鍵詞可視化圖譜中,關鍵詞出現頻次越高,則節點面積及節點標簽越大,見圖2。中心度代表各節點之間連接關系的緊密度,中心度越高代表與該節點與其他節點間的連接關系越緊密。在該關鍵詞可視化圖譜中,中心度排名及出現頻次排名前10 位的關鍵詞見表3。
表3 心肌梗死預后領域出現頻次及中心度排名前10 位的關鍵詞
圖2 2012—2022 年心肌梗死預后領域關鍵詞網絡共現
可以看到,在該研究領域中,急性冠脈綜合征、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臨床結局、危險因素、經皮冠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構成了研究基礎,住院率、致死率與致殘率、全因死亡率、惡性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發生率為研究的主要結局指標;血運重建術、繼發心力衰竭為MI 預后研究的熱點內容。人工查閱相關節點信息可以發現,對于MI 的預后研究,STEMI 更受關注。此外諸如性別、飲酒、高敏肌鈣蛋白、膽固醇水平、脂聯素等因素對于MI預后的預測作用同樣受到關注。治療方面,PCI 為MI 預后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內容包括行PCI 的患者MI 預后與合并癥、PCI 術時長及術后口服藥物等。此外,MI 后如何延緩或降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發生風險,同樣受到關注。從中心度來看,全因死亡率、身體質量指數、1 月內致死率、性別因素等與眾多研究密切相關。
利用Citespace,通過統計關鍵詞之間的精密度,對所有的關鍵詞進行統計合并、聚類分析得到關鍵詞聚類圖譜,見圖3。以同一聚類中相關度最高的關鍵詞作為這一聚類的標簽,從“0”開始對聚類標簽進行編號,編號越小則表示聚類規模越大,則所包含的相關元素也就越多。
圖3 2012—2022 年心肌梗死預后領域關鍵詞聚類圖
該聚類中排名前10 位的聚類包括左心室功能不全、臨床結局、血管成形術、心源性休克、腎衰竭、心血管疾病、直接血管成形術、心力衰竭、心肌纖維化、時間趨勢。
分析是利用數學及統計學方法,對文獻間的被引信息聯系比較、歸納和概括。當某一學者在文獻中引用已有的論文時,即可以看成對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了遷移和更新。正是因為論文之間互相引用,才會形成引文網絡,這種引文網絡體現了科學發展的傳承性和創新性。在論文引用網絡中,某些論文被反復引用,即可認為這些論文為相關領域關鍵節點。利用Citespace 軟件對這種引文網絡進行梳理,通過矩陣計算,得出在該引文網絡中重要性文章,見表4。通過共被引分析發現,指南依然是MI 研究的重要節點文章,此外,僅2010 年及2013 年新英格蘭雜志發表了2 篇對MI 的發生率、結局及PCI后死亡率相關研究的文章。
表4 心肌梗死預后領域主要前5 篇高共被引文章
對共被引參考文獻進行聚類,可以發現該領域中的研究分支及交流情況,跟蹤和探索前沿主題。聚類中排名前5 位分別為STEMI 隨訪、心源性猝死、分級護理、藥物洗脫支架、病死率,見圖4。
圖4 2012—2022 年心肌梗死預后領域共被引聚類分析
心肌缺血后30min 內心肌細胞水腫、結構改變,3h 后發生炎性反應與氧化應激反應,炎癥因子、超氧化物驟增及鈣離子紊亂,導致成纖維細胞激活,電生理紊亂、心肌細胞進行性死亡,繼而發生心肌纖維化、心肌電重構及結構重塑,導致心室收縮功能紊亂、左心室功能不全。因此MI 預后往往不佳,容易并發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合并癥,甚至發生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即使PCI 術后梗死血管得到及時再通,但再灌注也會導致活性氧驟增而引起二次損傷。因此對MI 患者治療及相關預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
本研究通過關鍵詞網絡分析,發現目前研究不僅關注MI 后惡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及相關影響因素,而且關注MI 急救方案的優化,使合并癥減輕,MACE 事件減少。MI 后惡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及相關影響因素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①MI 治療的優化,接受治療的時間及不同治療方式對于預后的影響;②MI 預后的影響及預測因素,合并有房顫、高脂血癥等疾病的MI 患者預后情況,進而研究評估不同高危因素對于MI 預后的關聯度及臨床價值;③MI 后并發癥的研究,MI 后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心肌纖維化、腎功能不全依然是目前研究的重點。盡管臨床上對MI 結局相關研究日益增多,干預措施日益優化,但如何進一步降低MI 后心血管及非心血管并發癥仍待進一步完善。
冠狀動脈再通術中PCI 為目前最佳的治療手段,但即使PCI 術中可以成功開通堵塞血管,限制梗死心肌面積、保存心臟舒縮功能,術后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存在MACE 事件發生的風險。因此關于PCI的優化研究有其臨床研究價值。目前關于MI 急救方案的優化主要以PCI 術的臨床研究為主,包括:①合并不同疾病的MI 患者行PCI 術后短期、中期、長期預后情況;②PCI 術后使用如β 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藥物對死亡率的影響;③直接PCI 預后情況,與PCI 相比,纖溶治療的預后療效;④文檔類型定義(document type definition,DTD)時間與MI 預后關系。此外還有研究外部因素與PCI 術后的影響,如公開報告醫院及地區PCI手術結局與死亡率的關系。
通過共被引聚類分析發現:①目前MI 的研究仍以STEMI 的隨訪性研究為主;②預后研究中多以心源性猝死為主要研究目標,探討MI 后發生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的危險因素及不同治療方式對后期CS 發生率的影響。目前已有研究發現MI 患者年齡、種族、性別與心源性死亡之間存在強關聯性;③MI 患者的優化性分級診療需要進一步細化。當前關于PCI 獲益人群仍存在一定爭議,術后惡性心血管事件發生率與未行PCI 相比優劣性尚需進一步研究確認。
MI 作為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預后不佳,患者再入院率高,同時容易伴有焦慮、抑郁等情志障礙,或患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合并癥,致死率及致殘率相較于其他疾病居高不下,因此關注MI預后相關領域,積極進行心臟康復治療,包括危險因素教育,運動,心理支持等針對MI 后危險因素的策略,對于降低患者死亡風險,提高生活質量,降低護理的經濟投入等方面具有較大意義。本研究通過分析國際中近11 年MI 預后相關文獻,發現目前研究熱點為基于指南的臨床有效性試驗,以PCI 的優化性研究為主,包括術前優勢人群及高危人群的區分,術中時程及術后護理、藥物治療對于預后的影響。根據關鍵詞及共被引分析,未來應相關研究將以危險因素的研究為主,包括MI 并發癥、MACE 事件的危險因素;并通過臨床試驗研究預測因子的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