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江鋒 王潔曼
長三角地區自古以來就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脈相通。2008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邁入快速發展和強化提升階段[1],教育一體化也由此開啟了新征程。2014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教育改革與合作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積極探索和推進區域合作發展新機制,在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各類學校(機構)學習成果積累與轉換、同質同類高校學分互認等方面加強合作[2]。2018年,長三角教育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形成全球卓越的區域教育協作典范,同年12月,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在第十屆長三角教育一體化發展會議上,共同簽署了《長三角地區教育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框架協議》及《長三角地區教育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啟動了多個重點協作項目推進長三角地區教育一體化向更高站位、更寬領域、更高質量、更深協作發展。作為重點協作項目之一,長三角地區開放教育學分銀行于2019年7月成立,是以開放教育領域為重點的全國首家跨省市的學分銀行。自成立以來,三省一市學分銀行主要成員經過多輪會商討論,共同起草修訂了長三角地區開放教育學分銀行主要工作文件,確定了《長三角地區開放教育學分銀行章程》《學習成果認證辦法》等制度文件[3],嘗試推動長三角地區間學習成果的互認互通、課程互選和學分互認、學生校際流動與培養互認以及學分銀行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初步確立了長三角開放教育學分銀行系統架構。長三角開放教育學分銀行對于探索建立以開放大學為核心的終身學習區域聯動機制有著積極的意義。
長三角開放教育學分銀行的建立,得益于三省一市學分銀行良好的實踐基礎。自2012年上海成立全國首家省市級學分銀行——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以來,蘇浙皖學分銀行紛紛成立,在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建立和制定了較為完善的組織架構與規章制度,運用信息化服務平臺,開展學習成果的積累、認定和轉換工作,服務全民終身學習(見表1)。
盡管三省一市各自學分銀行建設的實踐發展很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但是各地學分銀行建設卻不盡相同,要開展不同學分銀行之間有效的合作和聯合,需要對區域不同的學分銀行進行比較分析,探討其相同和不同之處,構建區域學分銀行制度,保障區域學分銀行的有效和可持續發展。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較研究,通過搜集查閱相關文獻以及滬蘇浙皖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提供的相關材料,系統比較長三角地區四所省域學分銀行在治理體系、運行模式、學習成果認證制度、技術平臺建設等方面的發展情況,以期全方位呈現長三角地區學分銀行制度建設狀況,并為長三角開放教育學分銀行的建設提供策略參考。
上海市2011年出臺的《上海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提出要“逐步建立終身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與銜接”[4],是長三角地區唯一一個出臺終身教育地方立法的地區。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先后制定了《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章程》《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學習成果認定、積累與轉換辦法(試行)》等相關規章制度,與高校繼續教育和成人教育學院、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中等學校等各級各類教育機構成立合作聯盟,建立了以繼續教育和成人教育機構為主的學分認證和轉換機制[5]。通過與第三方合作建立了學分銀行質量監管機制,例如,信息化平臺運行維護響應機制與學分銀行咨詢投訴接待受理制度[3]。
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立了《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管理辦法(試行)》《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實施細則(試行)》等制度文件,在全國較早開始探索學習成果積累、認證和轉換制度。2021年江蘇省教育廳印發了《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理順了學分銀行發展的體制機制。2016年,在江蘇省教育廳指導下,江蘇開放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鹽城工學院等單位成立了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合作聯盟,17 家聯合發起單位代表簽署了《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合作聯盟章程》,為實現多元主體共治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已有院校、企業大學和行業協會、學會等合作聯盟成員單位達214 家。同時加強了與省外學分銀行的合作,已實現“上海工匠學院培訓課程”和“江蘇千門優課”在上海和江蘇兩地的互存互認。
浙江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制定了《浙江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學習成果認定、積累與轉換辦法》《浙江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服務體系管理辦法(試行)》《浙江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管理手冊》等制度文件,為學分銀行建設提供了工作依據和實踐規范。浙江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立了質量保障機制,通過定期組織開展業務培訓,定期進行先進單位評選,定期發布學分銀行分析報告,要求各受理點所在學校做好社會培訓備案工作,加強服務體系建設與治理。構建了個人可信數字學習檔案,接入省教育廳、省人社廳等單位提供的證書160 種,實現了對學習者學歷、培訓及職業資格證書信息的統一匯聚。浙江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還是國內首個應用區塊鏈技術的省級學分銀行,通過依托國內自主研發安全可控底層區塊鏈技術平臺——Hyperchain[6],實現對學分銀行的數字化智治。
安徽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通過制定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為學分銀行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制度保障。一是學分銀行管理中心制定了《安徽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方案》《安徽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學習成果存入和學分認定辦法》《安徽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服務體系建設方案》 等多項規章制度。二是通過聯盟共建實現共同治理。設立安徽高校繼續教育合作聯盟學分銀行建設專門委員會,制定《安徽高校繼續教育合作聯盟學分銀行建設專門委員會建設方案》,與聯盟單位共同探索學歷繼續教育共建課程互認互換,開展《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學習指南》課程共建工作,探索“學分銀行+”高校、“學分銀行+”技工院校合作模式,建立“高等院校—學分銀行—技工院校”聯席會議和互動機制,暢通技工院校學生學歷與能力提升通道。依托安徽省高等學校區塊鏈聯盟共建透明、可信、便捷的信息化系統,使用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手段確保學分銀行的準確性、權威性和公平性。
學分銀行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聯合各級政府部門、各類教育培訓機構以及行業企業、學習者等相關利益主體共同參與。建立聯盟是解決復雜環境下多方合作的有效機制[7],滬蘇浙皖四地終身教育學分銀行通過組建各種形式的聯盟,開展課程共建與學習成果的互認與轉換,實現了學分銀行多元主體共治的有效治理。但是四地聯盟單位主要局限于各級各類教育機構,政府管理部門、行業企業、學習者等更廣泛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機制還沒有形成。此外,四地學分銀行雖然建立了相關規章制度,建立了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的相關標準體系以及相應的工作規范,為學分銀行的建設與運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上海與浙江還在質量評價、監督監管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但是除了上海在終身教育促進條例中有所提及,其他三地都沒有建立學分銀行法律保障機制。隨著數字化改革工作的推進和數智技術的應用,浙江和安徽兩省嘗試將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應用于學分銀行管理中,開創了省域學分銀行數字化治理的先例,這也將成為學分銀行高效治理的發展趨勢。
作為全國首個省市級學分銀行,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是“以繼續教育(學歷教育、職業培訓和社區老年教育等)學分認定、積累和轉換為主要功能的學習成果管理與終身學習服務體系”[8]。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成立學分銀行管理委員會為其領導機構,成立專家委員會和專家工作組為其咨詢機構。依托上海開放大學成立學分銀行管理中心為其實體運行機構,負責學分銀行的建設、運行及各項業務的開展。管理中心下設5 個部門,分別負責學歷教育認證、職業培訓認證、文化休閑教育認證、信息服務以及綜合管理。建立了覆蓋全市的高效協同的學分銀行服務體系,包括68 個覆蓋全市所有高校以本校學生為對象開展學分銀行各項業務的網點,19 個覆蓋全市各區面向社會學習者開展業務的分部,各區政府負責本區學分銀行分部的人員設備、設施配置、運行經費,為不同學習成果之間的轉換提供了保障[9]。
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由江蘇省教育廳主辦,是“以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推動各級各類學習成果積累、認定和轉換為主要功能的學習成果認證中心、個人終身學習檔案系統和成果轉換服務平臺”[10]。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的領導機構為學分銀行管理委員會,其主要職能是研究制定學分銀行建設方案、發展規劃及重大政策。設立專家委員會作為學分銀行的學術決策和仲裁機構,負責研制學習成果認定標準和轉換原則。依托江蘇開放大學成立學分銀行管理中心,負責學分銀行建設及日常管理。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構建了“省總行—市分行—區縣支行—受理點”4 級服務體系結構[11]。
浙江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由浙江省教育廳主管,領導機構為學分銀行管理委員會。管理委員會下設學分銀行管理中心,依托浙江開放大學建設,負責學分銀行的實體運行。依托浙江開放大學辦學體系和社區教育體系,建成了以省管理中心、市級分部(高校分部、機構分部)、縣級分中心以及鄉鎮街道社區受理點4 級架構學分銀行服務體系,實現了全省社區教育、成人教育服務體系的全覆蓋。目前,已成立11 家學分銀行分部,建成100 家學分銀行分中心,市級分部和縣級分中心實現了100%的覆蓋率,已開設受理點1724 個,形成遍布城鄉的學分銀行受理點網絡。
安徽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由安徽省教育廳主辦,“以學分管理為服務內容,認定、存儲學習者多種形式學習成果,是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的學分管理服務機構和信息管理平臺”[12]。安徽省教育廳成立學分銀行的領導決策機構——學分銀行管理委員會,下設學分銀行管理中心,負責其日常建設、管理與運行,管理中心設在安徽開放大學。根據《安徽省教育廳關于成立安徽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的通知》,視需要可在市、縣(市、區)、相關高校設立學分銀行分中心、學分認證點。由于起步晚,安徽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服務體系尚在建設中,計劃在2022年底前新增40 所高校、8個設區的市設立認證中心并啟動工作,指導在縣、區設立認證分中心,2024年前實現高等院校、全省各市認證中心基本全覆蓋,縣區均有1 個以上的認證分中心,同時探索在中職、技工院校設立受理點,力爭到2025年建設完備的學分銀行服務體系,實現全省學分銀行服務體系規范運轉。
通過對滬蘇浙皖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在運行模式上的考察,發現四地學分銀行在建設主體、功能定位、組織架構、運行方式上呈現共性—差異特征。由于各地的價值認知與行政權限不同,四地學分銀行的運行模式存在差異化。以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管理職責而言,上海市以學習型社會建設與終身教育促進委員會統籌、教委直接負責的特點明顯有別于其他三地的建設力度。在組織架構上,四地均由教育行政部門成立學分銀行管理委員會作為學分銀行的領導機構,下設學分銀行管理中心作為實體運行機構,由四地開放大學負責具體實施與運行,同時依據行政區劃或者依托開放大學體系設置學分銀行分部、分中心,構建覆蓋全域的學分銀行服務體系。
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成立學歷教育各學科專家工作組和職業培訓各項目專家工作組,制定了學分銀行學歷教育、職業培訓等學習成果的認定和轉換指導標準與規則,建立了各類學習成果轉換的標準體系。截至2019年12月,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進行學分轉換93498 人,轉換為學歷教育706488.5 學分,其中高校學歷教育課程之間轉換165406.5 學分,占比23.4%;自考課程成績轉換為高校學歷教育學分7954 學分,占比1.1%;證書轉換為學歷教育課程533128 學分,占比75.5%。同時,在職業培訓領域開展職業資格培訓與學歷教育“雙證融通”項目,建立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與學分銀行信息聯網對接制度,暢通學分的認定、積累和轉換,打破學歷教育和職業資格培訓成果無法轉換互認的局面。該項目分為“雙證溝通”和“雙證融合”兩種類型。“雙證溝通”模式包括“學分認可型雙證融通”和“證書認可型雙證融通”兩種類型,這兩種類型通過學分銀行認定就能實現轉換互認,無需改變學歷教育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各自的體系。“雙證融合”模式包括“課程重組型雙證融通”和“直通車雙證融通”兩種類型,需要打破原來的學歷教育體系,在學歷教育的教學中融合進職業資格證書的內容和要求,最終實現學歷教育課程學分和職業資格證書的轉換互認[9]。
開展學習成果認證制度的研究與實踐,促進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與銜接,是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的核心任務[13]。在學習借鑒境內外經驗的基礎上,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構建了以初中畢業為起點,覆蓋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和社會培訓以及業績等多個界別的6 級學習成果框架,并規定了每一層級成果應達到的最低能力水平,為各行各業的人才培養和個人發展提供了晉級的“元標準”。為保證成果認證結論為社會所承認,學分銀行依據學習成果框架形成了按職業類別制定的職業能力等級標準和按學科類別制定的學科分級標準。學習成果框架、學科分級標準、職業能力等級標準共同組成了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學習成果認證標準體系[13]。依據該標準體系,開展非學歷課程、項目以及證書等的認證,提供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之間建立對應關系的服務。目前已開展證書(含新舊職業資格證書、社會考試證書)61項,職業培訓和社會培訓課程/項目以及在線開放課程21 門/項、技能競賽成果16 項(含政府賽和行業賽)、實用新型專利1 項等成果認證。2018年學分銀行管理中心聯合江蘇省美發美容協會率先試點在美甲與手足護理職業領域進行了資歷框架構建的探索,制定了基于資歷框架結構的美甲及手足護理行業資歷等級標準,為職業培訓與學歷教育的銜接溝通樹立了典型樣板。
浙江省于2018年制定了《浙江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學習成果認定、積累與轉換辦法》,通過成立課程標準建設和學習成果認定與評審專家工作組,組織認定多個專業和課程的先前學習成果,開展慕課與學歷課程的學分互認工作,建立學歷教育課程與課程轉換規則406 條,職業培訓證書與學歷教育課程轉換規則138 條,探索不同學習成果認定、積累、轉換途徑與方法。在學習成果轉換方面,累計實現學歷教育課程與課程轉換3001 人次,惠及學生1893 人; 職業培訓證書與學歷教育課程轉換4678人次,惠及學生4114 人。制訂《關于推進高等學校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和轉換工作的實施意見》,暢通高校之間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轉換通道,成果列入個人終身學習檔案庫,跨校選課學分轉換人數為74014 人,轉換總學分156068 分。建設學分轉換認定標準體系,包括學分標準、工作標準、轉換規則,積極探索職業資格培訓證書在學分銀行的認定標準、工作流程及專家評審辦法。學分銀行系統中,32 學時及以上社會培訓共有8001 項,成果395 萬條,正在有序開展社會培訓項目的學習成果認證以及轉換工作。
安徽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以課程為基礎,以高等學歷繼續教育領域為陣地,依托安徽繼續教育網絡園區和安徽高校繼續教育合作聯盟,開展學歷教育課程、培訓項目和證書、工作技能等三個方面的認證與轉換,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認證與轉換。在學歷教育課程方面,認定范圍包括參加國民教育系列獲得的課程合格證明或成績單,包括安徽省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國家自學考試等,其轉換模式表現為課程認定。在非學歷繼續教育證書方面,認定范圍包括水平等級能力證書、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省級以上培訓證書等,其轉換模式表現為學分認定,通過對比所獲證書級別、內容與專業課程的相關度來認定。非正式學習成果方面,認定范圍包括學員參加科學研究、創新創業、行業競賽等所獲得的學習成果,以及學員在工作場所和過往經歷中所獲得的工作技能,通過提交相關證明或者經學分銀行專家評估認定為課程學分或轉換為職業拓展課程[14]。
學分銀行制度的本質就是終身學習背景下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15]。學分銀行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在于學習成果的認證和轉換。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以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為代表的“框架+認證”模式,二是以韓國、美國等為代表的“認證+學分銀行”模式,三是以日本為代表的“協議+認證”模式。三種模式各有缺陷,缺乏資歷框架,無法進行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溝通和銜接,而缺乏學分銀行則難以激勵和服務全民參與終身學習。因此,我國要采用“框架+認證+學分銀行”模式[16]。綜觀滬蘇浙皖四地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在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方面所作的探索與實踐,目前只有江蘇省的實踐采用“框架+認證+學分銀行”的模式,為學分互認和轉換的公平公正和實質等效作出了新的嘗試。
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信息化服務平臺于2012年上線,由門戶網站、管理系統以及學分信息庫等模塊組成。歷經十年發展,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立了由政府“一網通辦”服務平臺、傳統網站、微信公眾號、支付寶小程序和支付寶生活號等組成的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化的學分銀行服務和運營體系,開啟了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的2.0時代。用戶通過登錄學分銀行網站或者“隨申辦市民云”APP,使用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的各項服務,查詢個人終身學習賬戶中存儲的各類學習成果和學分轉換記錄,開具相關成績證明。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平臺,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未來計劃為學習者提供學習資源精準推送、職業資源規劃、學習者畫像等終身學習個性化服務[17]。
江蘇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網絡服務平臺于2016年正式上線,通過呈現成果名錄、學習資訊和各聯盟機構的精彩介紹、優秀資源以及學習成果互認或免修免考規則,提供一站式信息搜索服務。目前已開通學分銀行微信公眾號和手機APP 客戶端,建成了多終端支持的公共服務平臺與人機交互中心,與“江蘇學習在線”平臺、全國身份證認證中心系統成功對接,進一步提升了信息化服務水平和信息數據的安全可靠性。同時逐步向市、縣(市、區)輻射延伸設立實體分中心和網點建設,提升學分銀行服務能力[18]。
作為全國首家應用區塊鏈技術的省級學分銀行,浙江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自2015年8月起開始學分銀行平臺的開發與建設,目前已完成學分銀行門戶網站、服務大廳和管理中心三大功能,并通過安全等級保護3 級認證。實現了與浙江省老年教育平臺、浙江省高等學校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管理平臺等不同數據平臺的功能對接。圍繞建成全民數字學習平臺的總體目標,推進學分銀行信息系統迭代,于2021年底,正式在“浙里辦”APP 上線運行,為學習者提供各類教育證書等個人終身學習檔案查詢服務,并可開具由區塊鏈技術加權賦能的學習成果證明,保證學習成果數據可查詢、可追溯,形成不可篡改的學習記錄。通過“區塊鏈+學分銀行”創新模式,解決了關鍵公信力問題[19]。目前,浙江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還開通了個人學習積分廣場,各類學習成果通過大數據學習積分計算模型動態生成學習積分,學習者憑借學習積分可以兌換到各類書籍禮品、銀行商超電信寬帶抵用券、研學文旅門票等兌換品[20]。
安徽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平臺自2019年開始研發,主要由門戶網站、管理系統、各類信息庫和數據處理信息系統四大模塊組成,目前已完成學分銀行平臺首頁、用戶注冊、專業標準庫、標準課程庫和學習成果存入等部分功能的建設。安徽省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積極探索構建學分銀行標準課程庫建設,以課程為橋梁將各種學習成果進行有效銜接。不同專業的相同課程可認定為學分銀行標準學分,各種職業證書也可以與標準課程庫證書匹配并進行相關課程的認定。目前已完成計算機信息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學前教育、行政管理等八個本專科專業的標準課程庫建設。平臺可認定課程124 門,證書64 類。并建立10100 多個人賬戶、存入各類學習成果7400 多條。
從長三角地區四地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技術平臺的建設來看,四地均建立了信息管理平臺,開發應用了微信公眾號等移動終端,浙江還應用區塊鏈技術解決關鍵公信力問題。信息管理平臺在基本欄目設置、存入學習成果類型以及服務功能方面也都大同小異(見表2)。安徽由于起步較晚,不少欄目還在建設中,平臺界面也較其他三地簡單,但其新聞發布與信息更新最為頻繁。從實際應用來看,各家學分銀行信息管理平臺服務主要集中在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方面,學分銀行信息管理平臺功能雷同,缺乏為學習者提供精準的個性化服務;雖然浙江、江蘇等地開展了學習積分兌換禮品等延伸服務,但未能構建起完善的學習激勵體系。

表2 長三角地區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技術平臺比較
長三角地區學分銀行除安徽省起步較晚外,各地學分銀行經過多年的發展,都建立和制定了較為完善的組織架構與規章制度,在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且各具特色,各地都組建了相關利益主體參與的學分銀行聯盟,為長三角地區學分銀行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外,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下,長三角教育部門合作日益密切,各省學分銀行建立了定期交流溝通機制,采用會商與主任輪值機制協同開展長三角學分銀行建設工作[7],正在形成長三角地區共商共建共享的跨省學分銀行治理格局。
與此同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建設與長三角地區教育一體化發展趨向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挑戰:一是缺乏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和統籌管理[7]。學分銀行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各地學分銀行在建設思路、功能定位、業務開展等方面都不盡相同,未能形成統一的制度規范。二是沒有建立法律和政策的保障機制。學分銀行在開展學分認定、積累和轉換的具體業務上缺乏相關制度的明確界定和賦權,存在社會認知度低、公信力不足等問題。三是缺乏統一的學習成果認證和轉換標準。各地學分銀行的自建標準缺乏科學依據且無法跨省適用,無法真正發揮終身學習立交橋的作用。四是當前學分銀行建設存在著學分記錄非法篡改、學分認證不透明、學分轉換不順暢等中心化治理難題[21],需要加強學分銀行信息化平臺的綜合治理。
推進長三角地區學分銀行一體化發展的對策包括:一是共建由政府教育部門、相關院校、企業、學習者等多元利益相關者參與的標準互通的區域終身學習資歷框架,保證資歷和學分互認、轉換的公平公正。資歷框架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系統,包含各級各類教育和培訓的學習成果[22],必須通過最廣泛的多元利益相關者的共商共建,獲得區域內社會和各行各業的一致認可,才能保證學習成果認證的權威性、公平性及對等性。二是開展長三角地區終身學習協同立法,從法律上明確學分銀行制度的必要性、功能定位以及相關機構的職權,保障學分銀行建設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國際上,終身學習立法是保障學分銀行可持續發展的“通行證”,上海、寧波兩地頒布的《終身教育促進條例》為長三角地區終身學習協同立法打下了堅實的實踐基礎。三是打破行政壁壘,統一建設與運營學分銀行信息化平臺,即建設長三角開放教育學分銀行信息化平臺,同時開展與四地學分銀行平臺的對接。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先進技術領域的互信合作建設,保障學分銀行信息平臺的安全有效運行。利用區塊鏈技術的鏈式時間戳賦能學分記錄可追溯,分布式賬本賦能學分認證去中心化,智能合約賦能學分轉換自動履約,從而構建可信的終身學習賬戶,塑造扁平化的學習體系,實現學習資源的優化配置[21]。
國內外學分銀行制度建設的實踐表明,建立成功的學分銀行制度需要推進多方面的改革,如政府職能的變革、法律法規的制定、體制機制的建設、聯盟合作的建立、服務體系的建設、管理信息化等[23]。從長三角地區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制度建設的實踐來看,在治理體系上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協同開展終身學習區域立法;在運行模式上需要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深化區域間的聯盟與合作;在學習成果認證制度上,建立標準互通的區域終身學習資歷框架,采用“框架+認證+學分銀行”的模式;在技術平臺建設上,統一建設與運營學分銀行信息化平臺,實現區域間學分銀行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為跨區域學分銀行的建設提供長三角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