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濤
新課標尤為強調保持教學評的一致性,利用教學評的一致性來提高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的質量。然而,在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的作用和影響下,初中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還是有不少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和處理。其一,教師在課程教學階段,尤為強調學生對一些基礎課程知識的學習和記憶,采用的多數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被動式教學方式,不僅教學方法缺乏新意,難以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忽略了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作用。其二,教師很少在課后對整個教學全過程進行反思與評價,導致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階段存在的問題很難得到有效的解決和處理,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質量語文課堂的打造和構筑。其三,評價體系較為單一。教學評價體系的設立目的就是對教師階段性教學成果進行總結,從中發現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但是在傳統評價方式的影響下,教師的教育重心轉移到學生成績的提升上,忽略了學生對知識接受程度的不同,很難做好語文課程的教學評價工作。面對此種情況,文章從多個方面來進行了舉例和論述,希望能夠為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初中語文課程教學提供一些策略上的指導和建議:
初中語文知識的學習過程是比較枯燥且無趣的,尤其是在教師傳統的被動式授課方式的作用和影響下,學生更是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探究提不起興趣。而游戲活動作為一直受學生青睞的教學手段,其具備其他教學方法所不具備的優勢,尤其可以活躍語文課堂的氛圍,激起學生學習和探究知識的興致和動力。對此,在課程教學階段,需要教師嚴格按照教學的需要,適時為學生開發和設計一些語文游戲活動。
例如,在《蘇州園林》一課的教學之中,在教學初期,為了把學生更好地吸引到本篇課文的學習和探究中去,教師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課件優勢,為學生直觀展示了蘇州園林秀麗的風景,并要求班級內的學生對所呈現出的畫面進行細致的觀賞,借此來讓學生對本篇課文產生深入學習和探究的欲望。隨后,教師繼續從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入手,利用課堂設疑的方式向學生提出了“整篇課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作者對蘇州園林的總體印象是什么?”“整篇課文抓住了蘇州園林建筑的什么特征來進行描寫?”的問題,讓學生試著在閱讀課文后來進行回答,從而更好地把握蘇州園林的特點,領略作者筆下的蘇州園林之美。最后,教師還依據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了一次具體的“我是小導游”的趣味語文游戲活動。在此次活動當中,學生需要以小導游的身份,向其他學生交代和介紹蘇州園林,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在飾演小導游的過程中鍛煉和提升自身的語言敘述能力,提高其課堂學習的成效。
依據教材內容為學生設置一些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注意力、把學生帶入教材文本的學習情境,其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深度,讓學生在深入文本的過程中獲得好的學習感受,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真實參與情境中提高對教材知識的學習和記憶程度,真正意義上突出教學評一致性中“教”的優勢。對此,在課程教學階段,需要教師關注和重視學習情境的設置。
例如,在《背影》一課的教學之中,為了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課堂學習感受,深刻感受作者筆下的父子情深,教師是這樣展開教學工作的:其一,利用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去閱讀課文,并試著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找出作者在寫四次背影的同時寫的四次流淚,這四次流淚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其中蘊含著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進而讓學生深入地分析和解讀教材文本,以此來找出該問題的答案。其二,逐句對課文進行賞析。在此期間,教師為學生創設了閱讀式的情境。在此次閱讀式情境的設置當中,在學生深入閱讀教材文本的基礎上,教師需要適當給予學生點撥,進而提高學生語文課堂閱讀的深度。比如,整篇課文重點描寫了父親對孩子的愛,但是并未直接將其展示出來,而是通過父親為我去購買物品這一舉動來側面凸顯和表達,以此來提高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效果。
初中語文是一門比較強調學生素養能力提升的課程,因此,想要讓學生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的學習變得更有成效,教師還需要從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文本讀寫能力入手,切實加強學生讀寫方面的練習,多組織和安排學生參加一些讀寫活動,進而使他們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得到一定的鍛煉和提升。
例如,在《紫藤蘿瀑布》一課的教學之中,一方面,教師從鍛煉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入手,依據教材內容,組織學生展開了一次具體的課文閱讀活動。在此次課文閱讀活動當中,教師試著讓學生自行將課文當中認為寫得好的語句進行勾畫,并對這些語句進行賞析,找出其運用的寫作手法以及這樣寫作的妙處是什么,以此來增加學生在此次閱讀活動中的收獲。另一方面,教師則根據學生課堂閱讀的情況,要求他們試著以仿寫的方式書寫一篇和課文相類似的文章,并將仿寫出來的文章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在寫作和分享的過程中熟練掌握一些景物寫作的技巧,鍛煉和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
課前準備作為學生學習和探究教材知識的基礎,也是學生學好一節課的關鍵所在。只有學生在課前便對課堂所需要學習和記憶的內容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和認識,才能在課堂上更具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有效地降低了學生課堂學習的難度。對此,在課程教學階段,為了凸顯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教師要求班級內的每一位學生在課前便對課堂所學的內容進行預習。
例如,在《濟南的冬天》一課的教學之中,為了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變得更有效果,教師從課前準備工作的展開入手,著重要求班級內的學生在課前認真完成自己所布置的學習任務。在此階段,學生不僅借用信息技術的資源整合優勢,從網上搜集和下載了一些和本篇課文相關的材料,并重點對這些信息材料進行了瀏覽,從中找出對自己課前學習本篇課文有所幫助的內容;同時還借助信息化的交互平臺,和教師或同學密切溝通交流,針對自己課前預習本篇課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去尋求幫助,讓教師或者同學來協助解決和處理,進而在課前便對整篇課文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降低了課堂學習的難度。
指導學生成立學習小組,并要求班級內的每一位學生都試著積極參與到小組探究活動中,集中在學習小組內去攻克一些學習上的難題。其不僅幫助學生重獲深度學習語文文本知識的信心,同時也活躍了課堂的氛圍,有效改變了傳統語文課堂沉悶的學習氛圍。對此,在課程教學階段,需要教師關注和重視學習小組的組建。
例如,在《秋天的懷念》一課的教學之中,為了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變得有深度,教師依據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了一次具體的合作探究活動。在此次合作探究活動當中,教師羅列了一些需要學生重點解決和處理的問題,如:“‘母親就悄悄……我的動靜。’這一段寫出了這是一位什么樣的母親,具體從哪里可以看出來?母親為什么要‘悄悄’‘偷偷’的?”“‘母親過來了,……看看吧’這句當中,母親為什么要擋在窗前?”“‘母親撲過來……好好活兒’一句當中,母親為什么要說這樣一段話,她的動作具體說明了什么?從這段話當中,你能看出這是一位什么樣的母親?”等,并要求學生試著通過組內合作和組外的對抗來解決和處理這些問題,進而在答疑解惑的過程中提高其學習的深度。
在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當中,為學生設計和布置一些更具個性、能夠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的作業,其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多感官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到做作業的快樂,有效地改變部分學生不喜歡做作業的局面,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扎實和鞏固其課堂所學,真正意義上提高其課堂學習的深度。對此,在課程教學階段,教師需要試著為學生設計和布置一些更具個性化的作業。
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的教學之中,為了扎實和鞏固學生語文課堂上所學,教師從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參與入手,為學生設計了以下的作業:
(1)說一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童年,當我們在告別童年逐漸長大后,再回顧童年時,心里會想些什么呢?
(2)讀一讀:請試著閱讀整篇課文,準確說出作者在描寫百草園眾多景物的過程中用了一個什么樣的句式把它們連綴起來?
(3)談一談:通過對整篇課文的閱讀,請試著說明整篇課文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4)畫一畫:從課文當中試著勾畫出有關三味書屋環境描寫和作者感覺的詞,并試著解釋這些詞語運用的好處具體是什么。
(5)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在課文當中寫美女蛇的故事,這個故事的書寫有哪些妙處?
設計和布置能夠激起學生多感官參與的個性化作業,不僅能夠改變部分學生不喜歡做作業、完成作業質量不高的現狀,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高對本篇課文的學習和記憶程度,真正凸顯了個性化作業設計與布置的維度性。
對教師而言,想要突出教學評一致性的優勢,除了需要創新課程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去學習和探究教材文本知識內容之外,還需要在整個教學環節結束之后,做好課后的教學反思工作,通過對教學全過程的系統化反思和回顧,進而及時地發現教學上存在的問題。
例如,在《誡子書》一課的教學之中,一方面,教師借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微課的優勢,將整個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以直播攝像的方式進行了錄制,并將所錄制下來的視頻素材進行了多次的觀看和研究,進而逐漸發現教學上存在的問題。比如,部分學生在學習本篇課文時,很難對課文所講述的內容有一個較為深刻的了解,導致課堂學習的效果低下。面對此種情況,教師可以試著要求班級內的學生利用集體探究的方式來探討諸葛亮書寫這封家書的用意是什么,同時闡述學習全篇課文主要抓住一個“靜”字,了解作者告誡兒子哪些人生的哲理。通過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地去研讀和賞析文本,進而讓學生語文課堂上的學習更有深度。另一方面,教師則鼓勵和引導學生對自己學習和探究本節課知識的情況進行反思,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認清自己,在接下來的語文課堂上能夠做到查漏補缺。
在整個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當中,加快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不僅能夠讓學生在接受評價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并找出自己課堂學習過程中的缺陷和不足,進而及時地進行查漏補缺,同時還可以實現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真正意義上滿足新課標對課程教學的一般要求。對此,在學科教學階段,需要教師切實加快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例如,在《植樹的牧羊人》一課的教學之中,一方面,教師指導學生建立了評價檔案袋,要求班級內的學生試著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對自己的學習表現進行打分,最高是三分,最低為一分,然后由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情況進行打分,而學生在本節課上的實際成績就是教師和學生總分數的平均值,通過打分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教師則切實加快了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的步伐。在此階段,教師從多個方面來展開。其一,明確教學評價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始終是整個課程教學工作開展的基礎,因此,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需要立足于學生群體。其二,需要對教學評價的內容進行一定的豐富和擴充。尤其需要教師試著去分析和研究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情況以及關注所采用的授課方法是否滿足了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需要,是否對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探究造成深遠的影響等。其三,需要在評價的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和支持。尤其對那些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教師需要時刻關注他們的學習狀態,當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小有成就時,便適時地給予他們一定的表揚,以此來讓這部分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有更好的學習表現。其四,需要注重教學評價的人文性。尤其需要教師給予學生最為真誠的評價,借此來讓班級內更多的學生對教師產生足夠的信任感。其五,需要明確教學評價的具體標準是什么。而這,需要將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轉化為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成效的助推力。毫無疑問,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不僅更好地踐行了教學評的一致性,同時也推動了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的變革,對學生學好語文這門課程的作用和意義是巨大的。
總的來說,保持教學評的一致性,從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課后的“評”入手,有計劃地組織和開展初中語文課程教學工作,其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習力,有效滿足了新課標對課程教學的一般要求,同時也為接下來初中語文課程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尤其改變了部分教師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當中對保持教學評一致性不夠關注和重視的局面。對此,在課程教學階段,教師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現階段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的實況,試著從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需要入手,對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做出一定的調整和改變,借此來讓教學評一致性的優勢在語文課堂上發揮出來,使其成為學生學好語文這門課程的內在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