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彬
古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的代表體裁,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超高的鑒賞價值,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板塊。在古詩詞雋永的語言和絕美的意境背后,承托著古代詩人詞家的智慧和情感,加強古詩詞教學是開拓學生精神視域、潤澤學生人文情懷的捷徑。基于此,教師理應將小學古詩詞課程與創新教育思想相融合,帶領學生涵泳詩韻、步入詩境、體悟詩心、品賞詩情,從而強化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能力,增進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化傳承意識,下面我們就對這一目標展開教學方法探析。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它蘊含了豐富的文字內容、思想情感以及修辭技巧,對培養小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和語用能力有積極的現實意義。而且古詩詞中具有較高的文學審美價值,更加有助于熏陶學生的思想素養、道德情操、審美意識。在小學語文中進行古詩詞的教學非常有必要,因為從某種角度來說,一個學生掌握古詩詞的程度,就可以反映出這名學生的文化素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古詩詞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小學語文的古詩詞教學中,古詩詞的講解需要滿足新時代下社會對學生的文化要求。古詩詞的一大特點就是語言簡潔押韻,而且比較講究對仗和工整。對小學的學生進行古詩詞教育,能夠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并且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我國古詩詞類型眾多,內容豐富。小學階段的學生通過學習古詩詞能夠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豐富學生閱讀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并且提升古詩詞的理解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古漢語基礎。小學生正處于提升素質能力的關鍵時期,需要汲取豐富的語言知識開闊視野和發散思維。學習古詩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是其具有韻律、節奏的文字,在誦讀時能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意識,在引用時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由于年齡較小,理解能力不足,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顯得格外吃力,體會古詩詞中的意境就更加難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會逐字逐句地對古詩詞內容進行翻譯,然后再串聯每一句的意思形成整首詩詞的意思,教師一般會將一篇古詩詞分割成幾個部分來逐句進行講解,表面上學生都會翻譯了,而且也能夠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但是學生的學習和感受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對古詩詞中的意境和體驗感悟還是有所不足,不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所涉及的古詩詞教學題材和其他文學題材內容上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古詩詞內容短小之外,其語言的運用也相對含蓄,所以古詩詞本身所具備的特點,就對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古詩詞教學課堂中應當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形式更加趨于多樣化,從而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古詩詞的內涵。但是從語文教學實際來看,部分教師并沒有做到這一點,授課的過程中依舊采取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模式,除了讓學生記憶字詞的字面意思之外,還要求學生逐字逐句的完成古詩詞翻譯的任務。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古詩詞的教學內容,部分的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古詩詞的翻譯以及作者背景的介紹等基礎知識上,忽略了審美教育。
古詩詞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其絕美的意境,古代詩人詞家運用精妙筆法,或是細心描摹,或看似隨意點燃,寥寥數筆總是可以勾勒出一幅幅引人入勝的意境畫卷,教師想要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效性,必須應用創新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詩詞意境的感知能力,這樣學生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詩詞意識。但是就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實情況而言,多數教師對古詩詞意境的呈現效果都不夠理想,小學生對古詩詞領悟理解能力還處在啟蒙時期,詩詞教學氛圍如果存在缺失,勢必會給學生欣賞和把握古詩詞意境造成不利影響。烘托古詩詞意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創設多媒體情境,依賴時下優渥的互聯網資源,古詩詞教學所需的多媒體素材應有盡有,與古詩詞內容契合的多媒體情境,既可以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感官體驗,也能更好地營造意境,從而幫助學生流暢理解詩詞內容。因此,教師在創新古詩詞教學方法時,應該善于開發互聯網資源,創設多媒體情境,帶領學生步入如畫詩境,落實古詩詞教學關鍵點,從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詩詞學習能力。例如,在教材《池上》一課教學中,教師在導入環節就可以為學生播放兒童采蓮戲水的動畫資料,同時向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同學們,你們在動畫中看到了什么?學生經過合作討論,順利答出池塘、蓮花、小娃娃等觀察到的事物,這樣學生對詩文所描繪的景象和意境就產生初步探知。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跟隨多媒體情境開展古詩朗讀和語言分析,感受詩中天真無邪、充滿童趣的小娃娃形象,以及清新美妙的池上意境,賞析白居易字求淺、意求深的語言風格,從而落實詩詞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對美好童年生活的珍視和熱愛之情。
朗讀是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流程,以往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詩詞朗讀時,大多是讓學生直接朗讀,這種朗讀模式未免過于單調,整體的朗讀氣氛缺乏活力。古詩詞最突出的藝術特色就是具有音律美,詩詞創作講究隨律押韻和隨調則韻,這些都表明古詩詞的韻律和樂曲的律、調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藝術門類之間總是具有相通性,鑒于古詩詞韻律和聲樂曲調之間的緊密聯系,教師在優化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時,不妨加強開展配樂朗讀,一方面有了樂曲的融入,詩詞朗讀環境會更為靈動,學生參與朗讀的興趣被充分激發,另一方面古典詩詞文學和古典樂曲屬于姊妹藝術,學生在古樂的感染和帶動下,可以通過朗讀深層次感受古詩詞音律美,從而使古詩詞課堂滿溢古典氣息,引領學生更好地得觀古意,發展和完善學生的藝術品位與詩詞鑒賞能力。例如,在《望廬山瀑布》一課教學中,教師在詩文朗讀環節就可以利用音頻設備播放古典樂曲《漁樵問答》,古樂表現了漁樵在青山綠水間的豁然情緒,和本課詩詞內容相得益彰,教師一邊播放樂曲,一邊鼓勵學生隨樂聲富有情感的放聲誦讀詩文,讀出語言文字抑揚頓挫的節奏,這樣學生便可以很好地感受古詩的音律美。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運用工具書解決詩中“廬、瀑、爐、疑”等生字,體會詩文所描繪的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領略李白大膽的想象力和雄奇的筆法,從而提升學生對詩詞文化的了解興趣,以及對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
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創新來講,用好詩詞背景知識是教師必須落實的教學要點。與古詩詞有關的背景知識通常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詩詞作者的生平背景,學生了解這類背景知識,既可以認識更多的古代詩人詞家,也能透過作者生平經歷,對詩詞情感以及同作者的語言創作風格做出更好把握;第二類是和詩詞有關的歷史事實背景,任何文學作品的創作,都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古詩詞也概莫能外,文學和史學向來存在共通共融的關系,學生多積累一些與古詩詞有關的歷史人文知識,既可以結合時代對詩詞內容展開深度思考,也能避免對詩詞思想情感產生錯誤認識和解讀。因此,教師在革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措施時,應該加大背景知識滲透比重,這樣一來可以豐富詩詞教學資源,促進學生領會詩詞創作意圖,二來也能事半功倍的鍛煉學生的詩詞賞析能力,培育學生的文化積累意識,從而引領學生觀史知今、讀詩養志,大幅度提升古詩詞教學水準。例如,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課教學中,教師在導學環節就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作者王維的生平背景資料,使學生了解本詩是作者十七歲時獨身前往長安求取功名,恰逢重陽節,因思鄉思親而有感而作,這樣學生既增進了對作者創作意圖的了解,也對詩文情感產生總體把握。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開展古詩品讀,鼓勵學生合作交流內在見解,體會作者對家鄉親人深厚的思戀之情,從而促使學生透徹參悟作者的創作意圖,培植學生合作解讀、鑒賞古詩詞的興趣和技能。
小學生接受系統化古詩詞教學的時間尚短,加之知識儲備比較匱乏,學生面對古詩詞課程學習,經常會產生畏難和抵觸情緒,致使教師深度教學工作無法順暢開展。除此之外,古詩詞無論在語言風格還是體裁形式上,都和現代白話文存在明顯差異,學生開展古詩詞探究時,感到詩詞語言晦澀難懂,更談不上自主理解詩詞的內在含義了,這是教師實現高質量古詩詞教學目標所面臨的主要困境。生活化教育理念和手段在古詩詞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即便是古詩詞的創作年代距今較為久遠,但是其闡述和描繪的內容也沒有脫離日常生活,小學生積累的生活經驗,已經足夠支撐教師在古詩詞課程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創新和實踐過程中,應該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與詩詞內容相對接,促進古典文學和現代生活的交融和碰撞,這樣一來可以消解學生對古詩詞的陌生感和抵觸感,二來也能引導學生基于生活體驗解讀詩詞,這樣學生的詩詞鑒賞興趣和學習能力就可以得到同步培育,生活化學習意識也可顯著提升。例如,在《元日》一課教學中,教師在導學環節可以先通過多媒體屏幕,為學生展示春聯和春節慶祝場面,同時對接日常生活設問:同學們,在你們的家庭中,每年是如何慶祝春節的呢?你能和老師、同學分享一下嗎?這個問題有效調動學生回憶生活的積極性,學生立刻和同伴展開熱烈討論,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選幾名學生分享春節慶祝方式,并順勢引出古詩主題:同學們,古代的大年初一被稱為“元日”,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王安石筆下的年初一是怎樣慶祝的吧!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經驗、教材插圖以及多媒體資料,感受詩文中“屠蘇”和“舊符”等詞語的表情達意作用,體會古人慶祝春節的歡快場景,從而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和詩詞文化的認識和傳承意識。
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理解強調對煉字的推敲,古代詩人的創作功底極為深厚,他們總是運用最簡潔精練的語言,去描繪渲染最傳神的意境、完整表述內心的情志意趣。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就曾說過“語不驚人死不休”,足見古詩詞作者們對煉字手法運用的重視程度。教師在創新古詩詞煉字教學方法上傾注更多精力,是引導學生把握詩眼、解讀詩魂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在優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手段時,應該著力加強煉字講解,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煉字鑒賞技巧,幫助學生深度品析古詩詞精妙的語言,體會作者遒勁的筆法,從而錘煉學生自主解讀詩詞的能力,培養學生揣摩和推敲古詩詞文藻的良好習慣。例如,在《夜宿山寺》一課教學中,本詩大量運用煉字手法,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逐一品析“危、百尺、摘、恐、驚”等精煉字詞,引導學生體會樓之高,以及作者豪放、率直的心胸和性情。在開展煉字精講時,教師還可以嘗試將煉字替換為其他字,讓學生對比、區分其中的差異,這樣學生既可以進一步感知作者對夸張和煉字手法的純熟運用,也能得到想象思維和創作習慣的有效培養,從而借助煉字講解增強學生對古詩文內涵的領悟能力。
小學語文古詩詞課程實現有效教學目標的重中之重,在于學生對詩詞情感的透徹理解和參悟。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詩人在詩詞創作中的常用手法,無論是照徹古今的明月,還是吹面不寒的春風,都是作者內在情感的真實寫照。語文古詩詞教學追求帶領學生象外尋意,學生唯有對詩詞情感的體悟達到一定深度,才能和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與對話,從而達到理想的藝術境界。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古詩詞課程中實施高效教學方法時,應該始終圍繞詩詞情感鋪陳教學內容,帶領學生深挖詩詞的情感旨意,引導學生揭示詩詞的意蘊內涵,這樣一來可以提升學生詩詞賞析效果,深化學生對詩情和詩心的體悟,二來也有助于陶冶學生情操、厚植學生的人文情懷,從而整合古詩詞課程教改目標。例如,在《雪梅》一課教學中,教師在導學環節就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梅花在雪中盛放的視頻資料,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觀看這段視頻,你能說一說是梅花更美,還是雪更美嗎?學生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和爭執,難以達成統一意見,教師可以適時介入:同學們所爭論不下的問題,正是本課要探究的重點,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接下來,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讀詩悟情,先分析作者對雪和梅特點的描繪,即梅香雪白,然后再鼓勵學生合作探討雪和梅的長處和不足,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對雪梅的喜愛之情,懂得“罔談彼短,靡恃己長”的道理,從而促進學生把握古詩情感,詠思詩文的情趣和理趣,助推學生積極完善個人修養和文化品格。
綜上所述,古詩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學藝術鑒賞價值,教師著力創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是增強學生詩詞品析能力、發展學生人文素養的必要舉措。因此,教師應該基于先進教學觀念,積極創設多媒體情境、開展配樂朗讀、滲透背景知識、對接日常生活、加強煉字講解、深挖情感旨意,將多樣化創新教學手段實踐于古詩詞課堂,喚醒學生的古詩詞鑒賞期待,鍛煉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探究能力,從而讓古典文學藝術之美浸潤學生的智慧心靈和品德情操,激揚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豪和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