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媛
就目前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和優化的形式來看,在設計和優化期間還是有頗多問題的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在平時的學科教學期間,偏重于對偏理論性數學知識的教學,至于數學作業的設計則很少關注,也很少根據學生做作業的情況來為學生設計和布置一些個性化的作業,通常情況下,也只是讓學生解答教材上的一些課后習題,完全沒有考慮過所布置的作業是否能夠滿足學生做題的需要。另一方面,個性化作業的設計需要教師充分地了解學生,明確每一位學生的特征以及完成作業的習慣,從而有針對性地來設計和布置作業。很顯然,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對學生做作業的能力了解是不充分的,經常性的采用“題海戰術”的方式來設計和布置作業,認為學生只要多做題必定會提高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度,在這種教育思維理念的影響下,學生不僅提不起主動做作業的興致和動力,作業完成的質量低下,甚至有部分學生出現為了應付老師而做作業的情況,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個性化數學作業的設計和優化。面對此種情況,文章從六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和說明,希望能夠為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與優化策略探究提供一些教學上的范式。
小學數學學科是一門比較強調學生基礎學習的學科,想要提高數學學科教學的質量,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習到更多的數學知識,需要教師將作業的設計予以基礎化,重點向學生強調基礎數學知識學習的重要性。為此,教師在進行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期間,需要杜絕題海戰術,而是要在提升作業設計實效性的基礎上,嚴格按照教材內容來進行布置,盡量讓學生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多想一想課堂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從而在回顧舊知的過程中實現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這樣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讓學生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將前面的知識和新知識更好地結合起來,更綜合地掌握知識,在實際運用中也會變得更加得心應手。
舉例來說,在“小數的意義與性質”一課的個性化作業設計當中,一方面,需要教師根據作業設計的目的來為學生設計一些基礎性的作業內容,從而讓學生能夠對課堂上所學習的一些知識內容加以融會貫通。比如,讓學生試著判斷“1.5千克的蘋果”“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為8848.86米”“一個硬幣的厚度為1.85毫米”等一些實例當中的小數表示的是什么。另一方面,在數學個性化作業的設計期間,教師則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將個性化作業的設計予以生活化,重點讓學生在完成數學個性化作業的過程中鍛煉和提升自身的學以致用本領。比如,教師可以從教材出發,向學生布置“生活中的小數有哪些”這樣一個個性化的作業,讓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在課下去搜集并整理現實生活當中常見的一些和小數有關的實例,并將搜集和整理的一些實例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和展示,以此來強化學生對“小數的意義與性質”一課知識的學習。比如,有的學生發現數字鐘表上有著小數,而有的學生則發現購買的練習冊背面的價格有些還帶有小數。這些發現都可以幫助學生進行更好地學習數學,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也體會到數學無處不在,感受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對小學生來說,做作業的過程是比較無趣且枯燥的,尤其是一些數學計算題的解答,不僅需要學生具有足夠的耐心,同時還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和方法,很顯然,枯燥的做作業過程導致越來越多的小學生提不起主動做作業的興致和動力。而將數學作業的設計予以趣味化,凸顯其個性化,則能夠改變學生對數學作業固有的認知,緩解和降低部分學生存在的主動做作業欲望缺失的問題。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數學個性化作業時,多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入手,盡量選擇符合小學生學習需要的內容來進行作業的布置,從而在激起學生主動做作業的興致基礎上,讓學生高質量地完成作業。
舉例來說,為了激起學生動手做作業的興致和動力,實現作業設計的最優化,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一些趣味性十足的作業內容,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做作業的欲望。比如,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的個性化作業設計當中,一方面,教師就本節課的知識內容,給學生設計并布置“做一做”的數學作業。在此次作業當中,需要學生按照數學課堂上所學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知識,進行具體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繪制,從而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感受到做作業的快樂。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就本節課的內容,為學生設計與布置“找一找”的數學作業。在此次數學作業當中,學生需要用自己善于發現的眼睛,去觀察和發現自己周圍所存在的一些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物體,并將這些是平行四邊或梯形的物體進行記錄,以此來讓個性化作業的設計與布置發揮其最大的價值和作用。
對教師來說,想要提高個性化作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需要教師在對小學數學作業布置進行設計與優化期間,不能一味地借助題海戰術來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而是要在設計與優化個性化作業的過程中提高作業布置的質量,提高其針對性,從而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在完成個性化作業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和提升。因為不同的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對新知識的理解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有的學生對新知識的消化很快,那么在進行作業的時候就會覺得很簡單,有的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慢一些,對作業就會感到吃力,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就應該做出相應的分層作業,顧及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舉例來說,為了讓數學作業的設計更具針對性,一方面,需要教師分析和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情況進行合理的分層,可以把學生分為基礎組、強化組和拔高組三個層次。另一方面,教師則可以根據對學生的分層情況,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數學作業,從而讓數學作業的設計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比如,在“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的個性化作業設計當中,針對基礎組的學生,教師在設計數學個性化作業時,盡量以完成課后練習題為主。而針對強化組的學生,所設計的數學作業則需要在完成課后練習題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要求學生在掌握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基礎上,能夠進行簡單的小數計算。比如,針對強化組的學生,教師可以為這部分的學生設計“小明陪同自己的媽媽到超市去購買一些日用品,現已知,一瓶洗手液的價格為16.4元,而一塊毛巾的價格則是8.5元,現在,小明的媽媽打算購買一瓶洗手液和一塊毛巾,一共需要花費多少錢?”等一些數學作業來讓學生進行完成,從而讓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鞏固課堂所學。而針對拔高組的學生,教師在設計數學個性化作業時,則需要學生在高質量完成作業的基礎上舉一反三,自行設計一些練習題相互之間進行解答。比如,讓這部分學生就“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的知識內容,自行設計一些貼合現實生活的數學問題,并以完成作業的方式和同桌相互之間進行作答,從而在答題的過程中提高其課堂學習的效果,突出個性化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比如,學生可以自行動手設計“為了迎接新學期,小紅和自己的媽媽要了一些現金打算到文具商店去購買一些文具,現已知,一支圓珠筆的價格為1.25元,而一個數學筆記本的價格則是4.5元,小紅打算購買一個數學筆記本和一支圓珠筆,請問一共需要花費多少錢?”“小花的媽媽到超市去購買一些生活用品,其中,購買洗漱用品花費了24.6元,而購買廚具用品花費了68.5元,請問小花的媽媽在超市購物當中一共花費了多少錢?”等一些與現實生活密切關聯的練習題來相互之間進行解答,從而在作答的過程中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內容。
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學習,而加強并做好數學作業的設計與優化工作,其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所學的學科知識內容。因此,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關注和重視作業布置的實效性,并試著從作業布置的個性化入手,積極尋求和探索可行的方法和舉措,以此來發揮數學作業布置在學科教學當中的作用。鑒于此,為了讓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實現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教師還需要將個性化作業的設計予以計算化,以此來加強學生計算方面的練習。
舉例來說,在“四則運算”一課的個性化作業設計當中,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就本節課的一些重要知識點向學生進行講解之外,還可以切實加強對學生計算方面的訓練,為學生設計并布置一些具體的數學計算題來讓學生課下進行作答。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設計與布置“修路工人在鋪設一段公路路面時,其中,從A鄉鎮到B鄉鎮的路面總長為35千米,而從B鄉鎮到C鄉鎮的路面總長比A鄉鎮到B鄉鎮的路面總長長了5千米,而C鄉鎮到A鄉鎮的路面總長則比從A鄉鎮到B鄉鎮的路面總長短5千米,請問,如果想要在A、B、C三個鄉鎮之間修一條路,那么這條路的長度為多少?”和“生活在牧區的小明家里一共養了200只羊和100頭牛,在每年的新年期間,小明的父母都要出售一些家里的牛和羊,現已知,小明家大年期間一共出售了牛18頭,而出售的羊的數量則比牛多了20頭,請問,小明家里還剩下多少只牛羊?”等一些數學練習題作業,讓學生試著利用課堂上所學的“四則運算”知識對這些計算題進行解答,從而在解答的過程中鍛煉和提升自身的數學計算能力。
將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的設計予以實踐化,其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完成個性化作業的過程中鍛煉和提升自身的學以致用本領,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親自動手完成教師所設計的個性化作業期間受到激勵,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學習自信心。對此,在整個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期間,需要教師將數學作業的設計予以實踐化,借此來鍛煉和提升學生的數學實踐本領。
舉例來說,在“年、月、日”一課的個性化作業設計當中,一方面,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需要,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下的時間,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對課堂上所學的“一年有多少個月”“一年有多少天”“大月有哪幾個月,而小月又有哪幾個月”等知識點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進行歸納和整理,從而不斷完善和補充自己的知識結構圖體系。另一方面,教師則讓學生自己嘗試動手去制作一個活動日歷,并比一比誰的日歷做得精確又美觀,當然,在學生完成個性化作業期間,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制作活動日歷時需要注意什么,從而讓學生在思考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養成一定的動手操作意識和能力。
教師為學生布置數學作業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有所領悟,能夠在完成數學作業的過程中扎實基礎,提高課堂學習的成果。然而,受傳統作業布置模式的影響,一些教師在設計和布置數學作業時忽視了學生做作業的主觀能動性,導致所布置的數學作業過于死板,不僅難以調動學生做作業的主動性,同時也會影響學生做作業的質量。鑒于此,為了提高個性化作業設計與優化的成效,推動數學作業布置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將作業的設計予以開放化。
舉例來說,在“三位數乘兩位數”一課的個性化作業設計當中,教師可以將作業設計的形式予以開放化,給予學生更多完成作業的選擇,從而切實提高數學個性化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給學生試著列舉一些和三位數乘兩位數有關的練習題,比如,“118×24=?356×12=?124×56=?525×18=?146×36=?108×13=?”等,讓學生試著對這些數學題進行解答,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認識和理解,動手列舉一些算式題,并和同桌之間相互交換著解題,從而在解題的過程中獲得提升。當然,為了讓開放化的作業設計更具效果,還需要教師對學生做作業期間出現錯誤頻率較高的習題進行分析和講解,從而有效地降低出現同樣錯誤的概率。
準確來說,作業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延伸,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期間,個性化作業的設計和優化,其不僅滿足了學生日益增強的學習需要,深刻踐行了新課程改革對數學學科教學的現實要求。同時也為今后小學數學學科個性化作業的設計和優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為此,教師在學科教學期間,既要分析和把握現階段小學數學個性化作業的設計和布置情況,依照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需要來選擇合適的作業內容,又要將作業設計予以計算化和開放化,通過組織開展具體的數學計算活動,讓學生自行選擇做作業的方式,從而提高個性化作業設計與優化成效,凸顯個性化作業的優勢性,讓作業不再成為學生學習上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