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云 許宇璇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北京 100081)
我們正走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綜合國力的提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呼喚著創新人才的助力。高校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主力軍,本科教育作為高校培養人才的第一步,承擔著科教興國、文化育人的重大責任。2018年9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簡稱“高教40條”,要求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前沿地位。強調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必須堅持“以本為本”,“培養大批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同年10月,教育部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中國新文科建設浮出水面;2019年10月,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進一步深化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高等人才培養體系;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上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文科教育發展之路,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推動人文社會科學之間以及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交叉滲透,培養新時代的應用復合型文科人才。毋庸置疑,如何提升本科生的綜合創新能力是本科生培養的關鍵議題。本文嘗試以“雙導師制度”為切入口,以社會學專業學生為樣本群體,探索培養本科綜合創新型人才的可行路徑。
導師制(Tutorial System)普遍公認起源于14世紀,威廉·威科姆創建牛津大學新學院時提出的,而后逐漸發展。“雙導師制”普遍公認起源于20世紀美國的職業教育,以傳統導師制和導師集體指導制為基礎逐漸發展變化而來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開始將導師制應用于本科階段的教育,我國則于1937年,由竺可楨和費鞏等人首推在浙江大學試行導師制。目前國內已有不少高校實行導師制的培養模式,相比之下,采用“雙導師制”培養模式的高校的數量較少。
學界對“雙導師制”的研究起步較晚,在理論方面,現有研究大多從“雙導師制”的概念、發揮的作用和問題與建議3個方面進行討論,在實踐研究方面以個案研究為主進行探討分析。因此本文將按照概念、功能、問題與對策和實踐研究四個模塊對“雙導師制”的進行梳理。
目前,相關政策并未對“雙導師制”進行明確的定義,因此不同的研究在定義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鄧明陽(2013)認為“雙導師制”是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配備校內外共兩位導師,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杜靜和丁忠(2011)看來,“雙導師制”包括但不限于兩位導師,雙導師還可以是由兩個導師組的組合形式;黃振中(2012)指出雙導師的實質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條件和效益允許的情況下,培養單位完全可以為學生提供兩名及以上的導師;呂偉(2009)則提出“雙導師制”不應是數量上的兩位老師,而應側重主導師與合作導師,主導師負責主要的培養責任,合作導師協助主導師進行指導工作,而主導師與合作導師的來源包括校內、校際和校企3種形式。綜合已有研究可以看出,國內目前對于“雙導師制”的理解大致可以歸為兩類:一類是認為雙導師的落腳點在于專業培養和實踐培養兩個方面,具體執行時可以為學生配備兩名或兩名以上的導師;另一類則認為雙導師側重主導師與合作導師的共同培養,主導師與合作導師的來源不強制要求以校內外的形式組合。雖然二者的側重點稍有差異,但其核心是相同的,即“雙導師制”強調多方聯合培養,以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于“雙導師制”在培養學生上的作用,不同研究也總結出其具備的功能。周紅康(2006)結合“雙導師制”的緣起討論得出雙導師有助于運用高校與社會的資源進行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對傳統培養模式的超越,能夠充分發揮“雙導師制”的導向、整合和保障三大功能;王焱和董增川等人(2015)側重從實踐角度分析認為“雙導師制”主要發揮提高實踐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與綜合素質、拓展就業渠道與就業方向的作用;杜靜和丁忠(2011)指出“雙導師制”有利于校企合作,彌補理論與差異的差異,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導師數量不足的問題;鐘定國和李明(2015)也認為“雙導師制”起著校內外聯合培養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還具備激勵學生開發潛能的功能。
但制度在實踐過程中都存在問題,“雙導師制”也不例外。施亞玲等人(2011)指出盡管目前對雙導師均持較高的認同態度,但在實際落實上仍有不到位的現象,且校內外導師存在職責不明確的問題,因此要進一步敦促“雙導師制”推進與落實,加強對校內外導師的遴選與培訓,同時從制度上激勵校內外導師投入對學生的培養過程;耿有權等(2012)研究發現在雙導師模式下,理論培養為主仍是主流,缺乏對實踐培養的重視,此外還存在部分導師指導學生的數量較多,難以兼顧的問題和學生主動性較差,過度依賴導師的現象,“雙導師制”實際發揮的作用大打折扣,為此在推行“雙導師制”的同時需要加強校內外單位的聯合培養體系和校內外導師隊伍的建設;袁清(2016)認為目前“雙導師制”還存在政府主導職能弱,校外合作單位積極性差,校企協同育人水平較低的問題,因此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充分發揮政府在政策法規上的激勵支持作用,促進校企深度融合,同時還提出“1+2+3+4雙導師”運行機制,即以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為主線,校企二元主體協同育人,促進“產教融合、雙導師融合、導評融合”的一體化,政府、行業、高校和企業聯合驅動的育人機制。
在實踐研究方面,當前對本科階段“雙導師制”的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實地訪問為輔展開調查。如王筱萍(2013)以嘉興學院財會本科專業為例分析了本科階段施行“雙導師制”的效果,并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閆娟娟等人(2020)以山西中醫藥大學健康服務與管理學院的學生為的對象,通過問卷調查,輔以實地訪問,討論了醫藥院校管理類專業采用“雙導師制”的意義、現狀與發展。但也有部分研究直接運用參與觀察的方式進行調查研究,如侯志敏(2016)等人以廊坊師范學院生物專業為例,分析了“雙導師制”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成因以及對策;陳美球和黃賢金等(2009)以江西農業大學國土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為樣本探討了在培養本科生時采用“雙導師制”的成效與思考。除此之外,對樣本學生的專業選擇還包括了臨床護理專業、小學教育和學前教育專業、計算機專業、國際經濟貿易、汽車服務工程等。
不難看出,當前的研究集中在對應用型專業實行“雙導師制”的討論,鮮少分析基礎學科領域,特別是純文科專業“雙導師制”本科培養模式的情況,因此本文基于新文科建設背景,對本科“雙導師制”培養模式的研究既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探討應用型專業本科“雙導師制”培養模式的新發展,也彌補了過去欠缺對基礎學科領域的分析與討論。
新文科背景下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建立與形成,重點在于“雙導師制度”與創新能力培養的深度融合。具體而言,我們認為社會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創新能力體現在六大方面,即信念力、學習力、思考力、領導力、調適力、行動力,將學生培養質量意識和創新意識貫穿到六個領域,全面落實學生中心和產出導向,努力將學生培養為創新型和復合型應用人才。
社會學專業是實踐性學科,其教學內容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社會事實,依賴于社會實踐經驗及相應理論積累。當前社會學人才培養存在重理論而輕實踐的現象,人才培養跟不上新時代背景下創新人才能力要求,有必要從理論與實踐培養綜合性創新人才。我們將創新人才能力歸納為以下6個方面如圖1所示。
圖1 社會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從理論領域看,社會學專業創新能力包括3個方面。(1)一是信念力(Ethics and faith),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崇德向善、誠實守信,熱愛集體、關心社會,努力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思考力,思維力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當人們在學會觀察事物之后,他逐漸會把各種不同的物品、事件、經驗分類歸納,不同的類型他都能通過思維進行概括。包括了思維的方向、大小和作力點等。三是學習力(Research and learn),不僅學會掌握知識,更要學會更新知識。在新環境,面對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能夠將新知識、新方法、新技術快速運用到工作之中。
從實踐領域看,社會學專業創新能力包括3個方面:(1)領導力(Global leadership)憑借個人綜合素質,能在各種團體和組織中產生凝聚力和感召力,保持群體和組織卓越成長和可持續發展;(2)調適力(Adapt and develop),在復雜的學習和工作環境中,不怕苦不怕累,發揮主觀能動性,協調和處理各種關系,變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平和心態面對成敗,具備適應不同環境的生活和工作能力。面對困難,不氣餒,不退縮,具有堅韌的耐力,堅強的信心,能夠克服困難,認真完成任務;(3)行動力(Take actions),面對各類任務,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能夠有效整合和盤活資源,具有良好的行動力和執行力,有籌劃、不拖延,保質保量完成既定工作任務。
在理論創新領域和實踐創新領域的基礎之上,開展“雙導師制”,分別為學生匹配校內理論導師和校外實踐導師。校內理論導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鼓勵和引導學生的理論學習,充分利用校園的課程資源、讀書會、研究小組會,深入培養學生的理論思考能力,強化文獻知識積累。校外實踐導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鼓勵和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廣泛開展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科技發明、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表達溝通、團隊合作、組織協調、實踐操作、敢闖會創的能力。與校內導師共同建設高質量的實習實踐基地,開展周末、寒暑假的社會實踐,加深對中國經驗的理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具體而言,“雙導師制”對綜合創新人才培養的能力體系建設路徑如圖2所示。
圖2 “雙導師制”促進綜合創新人才培養的路徑模式
通過訪談評估、文獻研究和行動反思幾個層次對“雙導師制度”對促進創新能力的效果進行評估。“雙導師制”在社會學專業人才培養中有著重要作用,使得學生深入理解社會現實及其運作過程,并將理論融入社會現實,深刻理解理論的內涵,提升了學生學習過程的穩定性,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深度。
現有“雙導師制”運行仍然存在不足。一是,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之間協同合作不足,兩者的交流與聯系還有待加強。校內外導師的工作日程有別,各自指導學生的學習領域不同,若無常規化的溝通機制,兩者之間交流也就更為困難。二是,學校對校外導師的管理和相關保障措施相對薄弱。由于學校資源條件有限或優先保障校內導師,由于校外導師并不隸屬于學校,對校外導師的工作重視度和管理都還有待加強。
(1)加強校外實踐導師與校內理論導師的協同育人機制。培養學生綜合創新能力,校內外導師的協同合作對于培養學生顯得格外重要。導師之間的合作包括了幾個方面。一是,指導內容的協同。學生指導的理論內容和實踐內容相互配合,使得實踐內容與理論內容相互促進。二是,指導方式的協同。校內外導師關于學生培養開展定期會議溝通。每個月開展小組會議,學生匯報校內學習和校外實踐的進展,校內外導師共同參與討論,并就進一步提升能力提出指導性建議。
(2)加強雙導師的激勵體系和考核標準建設。在“雙導師制度”下有必要構建完整的激勵體系和嚴格的考核標準,以保證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教學能力,并不斷改進其教學方法和培養方式。一是,聘請專業對口、對人才培養有熱忱的優秀人才作為導師,通過優秀導師表彰等對校外導師構建具有吸引力的激勵體系;二是,對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等開展評估,通過學生教學結果考核和學生滿意度評價等建立嚴格的考核標準。
(3)加強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學習動力。在“雙導師制”下,學生學習方式從傳統的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轉變為了主動設計學習項目的負責人。一方面,學生選擇適合自己興趣方向的理論導師和實踐導師,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因材施教制定出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學習模式。另一方面,基于學生內生的興趣,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學習的內在動力和激情,有利于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主動創新能力等。
隨著創新人才培養理念的不斷發展,傳統教育管理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文科背景下高等學校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需求。本文對“雙導師制”育人模式的核心理念、實施方法和效果進行了探討。進入新時代,人才培養更加強調立德樹人和三全育人,高等教育發展更加強調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雙導師制”對培養社會學專業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綜合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應用型專業應該積極重視,采用相關措施,強化政策體系建設,進一步發揮“雙導師制度”的協同創新效應,為培養綜合型創新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注釋
(1) 參考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紅磚工廠”人才培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