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交通運輸學校 陳文均,劉 卯,趙陳平
隨著汽車市場規模的逐步擴大,對汽車售后服務業務的需求量也不斷提高,汽車企業需要大量素質高、專業技術全面、技能熟練,特別是具有一定綜合職業能力的骨干。中職教育定位也從“就業為導向”轉變為“就業與升學并重”,未來中職教育將起到為我國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做儲備的重要作用。
我校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構建全新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育人模型,改變了傳統職業教育觀念定勢,引導學生形成對職業認同、學校認同和專業認同的意識;行為習慣“常保養”,通過思政教育改觀了學生衛生、學習和思維習慣;打破既有的知識中心、教材中心和課堂中心的定勢,在學習方式上“松制動”,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用“加油門”的方式鼓勵學生提升合作、創新、拓展精神,推行學生個性化發展。
中職汽修專業學生由于家庭和社會教育原因,常常因為行為規范差、意志品質弱等問題困擾著專業教學與育人效果。想要把中職教育辦好,規范學生行為,培養學生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是避不開的第一道門檻。學校通過開展五大品牌活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1)科技文化藝術節活動。開展“小小發明家”等職教活動,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
(2)寢室文化月活動。圍繞常規的宿舍衛生評比,側重于從青春、活力、才智、魅力上進行創意創新,豐富學生的宿舍文化生活,提升宿舍文化品位,改善學生的衛生習慣,為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成才服務。
(3)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學校和社會的志愿服務活動,給學生創造鍛煉機會,提供實踐的舞臺。讓學生的眼界更加開闊,心靈更加清純透徹,對奉獻過程中得到的快樂感受也更加深刻,真正體會到“助人助己,樂人樂己”。
(4)思政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人格。
(5)體育健康運動活動。體育鍛煉可以培養學生積極向上、不怕艱苦和頑強拼搏的品質,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增強學生的規矩意識,提升學生的凝聚力。

圖1 思政養習、社團引趣模式
通過對我校的汽車專業學生進行學情調研,發現普遍是家長選擇專業,孩子對汽車專業要學什么、未來要干什么沒有基本概念,缺乏專業興趣,厭學、退學情況時有發生。為解決以上問題,我校開展豐富多彩的興趣社團,培養學生認同感。
(1)A類社團。巴哈賽車、彩繪噴涂設計、CAD制圖等興趣小組,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增強學生對職業教育的認同感。
(2)B類社團。吉他演奏、話劇社、舞蹈隊等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
(3)C類社團。車身修復、汽車技術、汽車營銷、新能源汽車、汽車噴涂等5個興趣培訓小組,拓展了專業課程的內容,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以上活動滿足了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塑造了完整健康人格。
中職學生基礎薄弱、接受能力較差,面對汽車專業復雜的理論、技能、實踐多項學習內容時,往往難以跟上教學進度,職業能力得不到提升。由挫折感導致的棄學、頹廢的問題也時有發生,可通過構建“課→崗→賽”層次化課程體系來解決上述問題(圖2)。

圖2 “課→崗→賽”層次化課程體系
(1)堅持以課為本,推動汽車課程校本化。結合中職學生認知能力偏弱的特點,簡化理論知識,豐富實踐操作,共開發了9門校本課程,15本校本教材,幫助學生吸收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
(2)堅持以賽促學,推動大賽訓練日常化。開展“課賽交融”的課程改革,轉化大賽豐碩成果,提煉大賽經驗,將15項國賽項目、86個評判標準融入日常實訓,編撰實訓指導書與標準考核工單,形成“12 h”透明實訓室機制和“選手小老師”助教機制。
(3)堅持校企聯合,推動工學交替標準化。利用校企“崗課融通”的培養方案,做到課程內容對應企業規范標準,實訓操作對應企業各類崗位,學習環境對應企業作業工位,在機電維修、鈑件修復、車身噴涂、新能源維護等崗位中鍛煉“邏輯思維、工具運用、實踐操作、安全防護”等4項關鍵技能。通過遞進式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強化了職業素養。

圖3 多元化的職業規劃發展模式
部分學生由于思想保守、進取心不強,未能在校學習期間提升自身的職業綜合素養,在目前日益復雜的職業工作環境下,通常導致學生自我限制、發展同質化等問題。
我校以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為基礎,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引導學生自我突破,培養學生方法關鍵能力與社會關鍵能力,并通過開展巴哈汽車設計比賽、中職創新創業比賽,汽車專業交流會、創意發展辯論會等活動,拓寬學生的眼界,增強了學生綜合素質。
學校給學生提供多種發展方向:一是開展技能大賽選拔,突破學生專業能力上限,強化四賽 “校賽、省賽、國賽、世賽”體系,以競賽的高標準、高強度的訓練提升學生耐力、技力、合作能力;二是引入行業企業認證體系,不斷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水平,鼓勵學生積極提升自我水平,其中包含了PPG噴涂銅級認證、吉利機電初級認證、途虎養車認證等3項業內知名企業的認證體系,暢通了學生的就業渠道;三是籌劃中高銜接升學體系,助力學生提升學歷,將高職課程要素與中職課程進行有機銜接,并與天津職業師范大學合辦“天職師”升學班,組織有升學意愿的學生在三年級參加升學輔導課程,為學生的升學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學校秉承全社會共同辦學理念,在相關政府部門的領導下,引入國內知名行業品牌與優秀用人單位,形成“政、行、校、企”聯合辦學模式,達成成本分攤機制,促進多方深度融合。
(1)貴州省教育廳高度重視職業學校發展,在校企聯合辦學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支持學校積極推動內涵建設,給獲得國賽一等獎的學生設置100萬元的獎金制度。
(2)學校與PPG油漆等行業代表品牌合作開展師資培養、技術認證等項目,耗材成本得以降低,考評體系得以改善,學生技能得以提升。學校同時助力行業品牌在各項賽事中進行宣傳推廣,擴大品牌影響力。
(3)學校與貴州修理公司、吉利汽車等用人單位制定“崗課融通”培養項目,增強了學生崗位實踐能力,同時學校通過訂單班定向為用人單位輸送專業人才,暢通了學生的就業渠道,縮短了員工上手時間,降低了企業人才培養成本。
教育既不只是班主任的工作,也不只是科任老師的業務,學校一直堅持落實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將階梯式育人模式內化為校內的運行機制,以此保障育人成效。
(1)學校高度重視育人模式的發展,通過頂層設計與基層教師反饋相結合的方式,不斷修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辦學方式,保障學校在新形勢下的穩定發展。學校鼓勵各系部進行跨部門合作,相互競爭、相互學習,對有創新有成效的方案進行全校表彰和績效獎勵。
(2)從學生入校,到學生畢業,學校通過協調各職能與行政部門合作,建立了學生數據臺賬,做到全程關注學生成長,及時介入并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問題。
(3)除專業教學之外,只要能對學生思政德育、體育、美育等方面作出教學改革或制定活動方案的教師,學校都建立績效鼓勵機制,以此激勵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