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鶯輝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數字財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1200
自2020年以來,全國各所高校逐步開展新的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模式的改革不僅是對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的考驗,同時也是對各方技術平臺、通信網絡乃至教育政策的重大考驗。這一新形勢也引發了《成本會計》課程對于線下教學模式和線上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思考。
線下教學主要的理論基礎之一是奧蘇貝爾的“學與教”理論,強調“以教師為中心”。“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是通過有目的的學習獲得新知識,從而與原有認知結構建立起聯系。“先行組織者”是指在學習新知識之前,用先前學過的材料去解釋、融合和聯系當前學習任務中的新問題。“動機”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動機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該理論下,教師素質的高低對學習效果有著決定性作用。
線上教學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該理論主張物質對客觀存在性,以及對事物的理解的主觀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了學習環境的重要性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重要性。所以“情境創設”“群體討論”和“信息提供”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基本要素。該理論要求學生主要通過自主發現的方式進行學習,強調教學的最重要的任務是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學生為中心。
這兩年新形勢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改革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機,以《成本會計》課程為例,逐步建立了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同時分別在2020年春季實行線上教學模式,2020年秋季實行線下教學模式以及2021年秋季實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模式。
現通過對三輪教學的學生成績的分析,以及對學生問卷調查的分析,來對比三種模式在《成本會計》課程中的教學效果,從而對教學模式改革進行探討。
結合成本會計課程標準,通過對三輪教學的中涉及的382名學生的平時成績和期末卷面成績進行匯總,選取成績中的平均數、標準差和中位數三個指標進行分析。其中平均數代表班級整體成績的高低,越高則表示教學效果越好。標準差代表班級整體學習效果的參差情況,需要區分平時成績和卷面成績來分析。平時成績差異大說明教師可以實現差異化,教學效果較好;而卷面成績差異大則說明學生整體對教學知識點把握存在認知上的差異,教學效果較差。中位數則能反映班級成績的偏態分布,中位數高,輔助反映班級的整體效果較好。
通過對三輪平時成績的分析可以得出,三輪教學中平時成績的平均數、中位數、標準差由大到小排序均為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線上模式、線下模式(見表1)。從平均數、中位數以及標準差來看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教學效果均是最好。

表1 平時成績分析
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有:1.線下教學中,因學生自身特點及其接受知識的能力存在個體差異,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無法照顧到所有學生。且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多數具有從眾心理,或者在意他人看法,不愿意與教師過多溝通,因此在打分中教師容易打平均分,無法差異化。2.在線上模式或者線上線下混合模式中,學生由于不需要從眾或者顧及他人意見,可以采取不露面發言或者打字留言的方式溝通,甚至是匿名溝通,更能酣暢淋漓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能夠體現出差異性,教師也可以因材施教,教學評分也能夠做出區分。
將三輪期末考核難度進行修正后,修正后平均分由大到小排序依次為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線下模式、線上模式;修正后的標準差由大到小依次為線上模式、線下模式、線上線下混合模式;修正后的中位數排序由大到小依次為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線上模式、線下模式(見表2)。根據排序結果得出結論: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教學效果最佳,線上模式教學效果最差,而線下模式教學效果居中。線上線下模式雖然考核難度系數最高,但是學生整體掌握情況最佳。而線上模式雖然考核難度系數最低,但是學生掌握情況參差最大。

表2 卷面成績分析
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依舊是由于線上教學教師無法獲知學生的真實感受,教師只能根據回應的學生來推斷教學效果、把握教學進度,對不互動的學生的問題無法解決。
另外,對比不同模式的平時成績和卷面成績,可以看到對于線上教學,平時成績標準差在三種模式中居中,卷面成績標準差卻最大(見表2),說明該模式教學對于平時成績可以達到差異化目的,但是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整體把握差異太大,影響教學效果評價。線下教學,平時成績標準差最小,卷面成績標準差居中。而線上線下混合模式教學,平時成績標準差最大,卷面成績標準差最小(見表2)。對于平時成績,標準差大說明教師可以差異化教學,因材施教;對于卷面成績,標準差小說明學生整體掌握程度較為一致。三種模式的卷面成績的標準差整體大于平時成績(見表1、2),也符合閉卷考試學生自主備考的特點。因此,從成績上來說,可以得出線上線下混合模式的教學效果最佳的結論。
2021年12月底于第三輪教學結束后發布問卷調查,面向三輪教學中所有學生。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線上教學涉及156人,收到答卷69份,參與率為44%;線下教學涉及58人,收到答卷31份,參與率為54%;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涉及168人,收到答卷118份,參與率70%。現選取其中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在學生性格與學習效果方面
有20.36%的同學認為自己不愛講話,16.29%的同學認為自己熱情開朗,63.35%的同學認為自己隨情況而定,僅有22.17%的同學表示他們喜歡上課回答問題。而不愿意回答問題的原因中,有51.58%的同學回答是由于不愿意成為焦點,40.72%的同學認為自己性格內向,21.27%的同學不想被人議論。這些數據印證了當代大學生更習慣于網絡聊天而不擅長面對面交流。因此線下教學中,常常會遇到教師自問自答的尷尬場景,而線上模式中則通常不會冷場。
54.3%的同學認為超過30分鐘的理論講解就會使自己無法專注聽課,這是因為《成本會計》課程的特點,實踐性較強,而教師教學時間存在有限性,與學生接受程度的不一致,會導致認知速度慢的學生覺得教師講得不透徹,自己聽不懂,就會分散注意力;認知速度快的學生覺得教師講得沒意思,沒有新知識也會走神。
因此,線下教學或者線上教學都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打折扣。結合線上教學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線下實訓中的師生互動,則可以提升學習效果。
2.在課程配套資源及實訓條件方面
調查問卷中有53.85%認為課程配備線上授課資源足夠豐富,并且有73.3%的同學表示他們會通過學習線上配備的授課資源來進行重難點的攻克。由于《成本會計》課程本身的特點,知識點多,與實踐聯系緊密,必須配備相應的實訓軟件,因此有85.97%的同學愿意選擇傳統的線下授課模式,但也有51.13%的同學愿意選擇線上線下混合的模式進行選擇。因此,如果采取線上教授理論,線下進行實訓,可以回避該問題。
線下面授教學中,教師能夠注意情感的誘發、學生的反饋。既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也可以通過啟發式教育、因材施教增強教學效果。線下教學中的實訓軟件、基礎設施又是線上教學無法取代的,學生可以通過仿真實操系統加強對于課程知識點的認知和理解。
但是傳統面授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要求。首先是學習內容的局限性,無論是教材還是實訓軟件,通常都存在知識點更新速度慢、內容枯燥、不能很好地聯系實際等問題;其次因材施教不能充分體現;最關鍵的是未來數年學校和教師、學生、家長都不得不面對隨時需要進行線上上課的需求。這些都在沖擊著傳統的線下教學,必須進行變革。
線上教學可以增強教學時間、空間、內容的靈活性,也可以更大程度地順應新的需求,實現了不限時空學習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得到了實現。
但是線上教育也有明顯缺點。1.情感教育不足。學生與教師隔著電腦屏幕,整個課程下來互相只是在網絡和留言中交流,雖然互動頻繁,但是并沒有面對面的直觀感受,因此彼此之間缺少了情感交流和感性認識。2.實訓能力培養不足。線上授課難以解決的就是對學生實操的需求以及應用能力的培養,尤其是針對類似于《成本會計》的有配套實訓基地和軟件的課程,線上模式容易局限于“紙上談兵”。3.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當學生獨自在自我空間內進行學習時,長期不愿或是不習慣于同別人接觸和交往,將會難以融入集體。
通過對《成本會計》課程成績和問卷調查的分析,以及對于線下教學和線上教學的優缺點分析,可以認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成本會計》教學中是最佳的教學模式。該模式靈活運用兩種教學模式,取其優勢摒棄劣勢。
但要使線上線下教學可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仍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根據不同模塊和項目,提前進行設計。1.對于理論性教學可以采取線上模式,穿插多種教學資源,增加師生互動,提高學生興趣,提升教學效果。2.實訓過程可以在線下教學中進行,有效避免操作問題以及專注度問題。3.積極進行課程資源建設和開發,可以使學生有機會參觀真實企業成本會計賬務處理或者增加相關仿真微課動畫,從理論落實到實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所學內容有所印證。
《成本會計》課程探索的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只是轉換了教師的角色,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作用降低了,反而對教師的能力要求更高了。1.在網絡化、直播式的教學環境中,教師應具備信息技術基礎知識以及直播應變的能力。2.教師教學資源建設的能力需要積極提高,教師必須終身學習并且不斷地培訓自己,不斷接受新知識,完善和課程配套資源,積極進行課程建設。3.教師也應該提高教學設計的能力,針對課程內容和特點分解不同模塊所適合的教學方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