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凌哲,陶明霞,劉 春
(同濟大學 港澳臺事務辦公室,上海 200092)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和永恒主題。為此,在高校培養過程中不斷激勵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人民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與此同時,隨著內地/大陸高等教育交流的對外開放和社會高質量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港澳臺學生選擇來內地/大陸學習和交流。對港澳臺學生開展針對性的國情教育,有利于培養這些學生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認同,堅定一個中國對民族進步的重要性,也激勵學生更好地融入到專業的學習中。
目前全國各高校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國情教育,面向港澳臺學生陸續開設有關于中華文化、歷史和經濟發展等方面的課程,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學校和所在城市的生活,設計了一些實踐考察類活動,力圖幫助學生融入內地/大陸社會,了解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不少高校也積極開展國情教育課程的建設,但總體上仍缺少課程體系的支撐,現有針對內地/大陸學生的思政類課程并不適用于港澳臺學生。如何將寬泛的、廣義上的國情教育和實踐考察活動與高校的學科建設相結合,與學校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相結合,與國家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相結合成為港澳臺學生國情教育需要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本文結合同濟大學的思考和實踐,討論如何挖掘高校的優勢學科資源和實踐資源,把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逐步構建有特色的港澳臺學生的國情教育課程體系,豐富在校港澳臺學生國情教育的課程和實踐內容,并落實學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服務國家現代化發展戰略,提升港澳臺學生的認同感、自豪感,培養其責任和擔當。
目前高校的港澳臺學生的管理均納入“三全育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驅同管理體系,同時鼓勵開展文化涵養、實踐融入和藝術熏陶等活動幫助港澳臺學生融入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學生培養框架如圖1 所示。

圖1 學生培養框架圖
教育部等六部門在教港澳臺〔2016〕96 號文件中提出,對港澳臺學生教學事務應趨同內地(祖國大陸)學生,由高校指定部門歸口管理。在保證相同教學質量前提下,高校應根據港澳臺學生學力情況和心理、文化特點,開設特色課程,有針對性地組織和開展教學工作。
中國科技與社會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結合高校的學科特點,把傳統和優勢學科作為有力支撐,通過介紹中國各領域科技的進步,引出對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實現對港澳臺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正向激勵:思想引領、學業指導、成長引導和實踐養成。
在同濟大學建校100 周年大會上,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指出:同濟的一百年,是與中華民族命運休戚與共的一百年;同濟的一百年,是與祖國科教事業心手相牽的一百年;同濟的一百年,是與上海城市發展相濡以沫的一百年。為此,同濟大學建設的中國科技與社會課程依托學校的優勢工科、厚重理科、特色醫科和精品文科,以及以“人工智能+”為特征的交叉學科領域,通過科技這一視角,縱深回顧中國社會的發展,見證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教育學生從歷史傳統文化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從現實的偉大實踐中汲取力量,從而了解中國現在所走的道路,激勵在校港澳臺學生的使命擔當,砥礪愛國奮進之心,增強民族自信、認同感和歸屬感,成為建設祖國和民族復興的后備軍和生力軍。
課程由學校港澳臺事務辦公室負責人擔任課程建設負責人,邀請學校10 位優勢學科的專家學者組成授課團隊,教授比例高達90%,許多授課老師都是國家高層次人才計劃的入選者,師生比達2∶7。中國科技與社會的課程授課老師,不僅“傳道受業解惑”,而且是心懷“國之大者”,在品德樹立上也給學生帶來深遠的影響。課程團隊的師資遴選堅持“六有”,即課程有特色、科教有結合、教改有參與、科創有投入、成果有凝練和師生有溝通。這個授課團隊設計的課程內容更貼近港澳臺學生的學力情況和心理、文化特點。
課程內容涵蓋城市建筑、測繪、海洋、交通、人工智能、醫學和文化等方面,展現我國社會、經濟、科技等領域的發展及取得的進步和成果。授課和實踐教學每次2學時,總計34 學時。課程實踐分為5 次,呼應課程主題,有機融入。課程內容的組織見表1。

表1 課程的教學計劃安排表
課程采用講授、參觀教學交叉融合的教學形式,并開展主題討論,撰寫報告。教學場景如圖2 所示,以學生為主體,有機融合課程講述和參觀考察,通過實地“觀看、互動、交流”加深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考核形式考勤15%,過程考核(課堂表現和討論互動)15%,期中報告20%,期末論文50%。

圖2 教學、參觀教學場景
同時,充分考慮到疫情常態化對于教學的影響,該課程還錄制了線上課程,為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以及以“線上”模式與其他合作高校互享教學資源提供可能,同時也為多形態教材積累素材。
課程設計了主題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思考,加深認知。期中主題討論如圖3 所示,該討論圍繞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科學技術的文化功能及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三方面的討論,論證科技發展與國家社會進步的關系,啟迪學生從各自在同濟的專業學習出發思考未來的發展定位。

圖3 課程主題討論
以討論科學的生產力功能為例,從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相關性、世界經濟中心的轉移、科技革命對經濟的影響、科技革命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四個角度激發學生獨立思考。
通過中國科技與社會課程的學習,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形成正向激勵:思想引領、學業指導、成長引導和實踐養成。
1.思想引領和學業指導
以“空-天-地”對地觀測網路與社會精細化治理為例,課程以同濟大學校門的3D 模型為切入點,講述了我國對地觀測的發展、應用領域及無人智能應用于對地觀測需要的理論突破和技術突破,課程通過大量案例展現了中國科學技術的進步。伴隨著中國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中國科技的發展走了一條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創新之路,未來我們必須以需求為引導、夯實基礎研究、突破核心技術,同時要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信心。有選課學生認為:“這門課中老師們介紹多為各專業的基礎,也因此留給我們更多反思與自己摸索的空間,進而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2.成長引導
選課學生在實踐報告中提到:“(當代公共建筑)課程結束后,我感慨萬千,我認識到,建筑學可能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設計房屋的學科,作為建筑師,或者作為建筑學的學習者,我們必須時刻轉變我們的角色,我們不但是設計師,同時還是一個工匠、一個實驗者、一個工程師、一個熱切保護世界的環境工作者,一個堅持不懈的推動者,為創造更好的人居環境和低碳生活努力而奮斗終生。”可見老師的人格魅力給學生帶來的深刻影響。
3.實踐養成
通過實踐參訪中,學生可以獲得與專業相關的親身體驗,同時獲得對于未來的共同想象的啟發,想象自己作為專業的學習者進入未來的行業,共同塑造我們的城市和世界。
有選課學生提到:“這次上海中心大廈參訪之行,讓我以一個更加具體的視角,通過俯瞰的方式接收了以往難以獲得的豐富信息,并使得這‘驕傲’與‘使命感’都有所著落,成為了我自己實在而無比真切的情感。”
以參訪校友企業風語筑為例,許多學生在參訪后表示“通過這次系統的參觀學習,我得以用更加多元的視角審視建筑科學,通過深入的思考同建筑師的思想進行交流。建筑不僅要研究工程建造,更要有豐厚的人文底蘊和思考,甚至是為國為民的偉大情懷。如今我國的城市化仍在不斷推進,同時舊城的改造也在有序進行,如何讓城市的更新跟上時代,讓人民的生活更加愉悅幸福,讓城市的空間更加有溫度和親和力,我在風語筑的參觀中找到了他們的思考和答案。”
國情教育課程不應該脫離學校的辦學傳統和整體的育人目標,需要用好學校的學科特色資源。中國科技與社會課程群在建設過程中,注重課程定位和主題呈現,著重中國科技發展和民族進步,而不是科技本身,同時注意主題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性,此外,在進行線下課程的同時,也錄制了線上課程,試圖形成多種介質綜合運用、表現力豐富的新形態教材,同時為互享教學資源建立可能。
港澳臺學生的國情教育永遠在路上,需要不斷完善國情教育課程體系,豐富課程的主題和內容,擴展實踐形式,并將課程覆蓋從本科向研究生延伸,同時希望通過建立國情教育實踐基地,將國情教育的效應進一步向課外延伸,為學生走出課堂,走向實習或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