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思,張蘊薇,周 群
(1.中國農業大學 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北京 110193;2.中國農業大學 圖書館,北京 110193)
2014 年,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要求把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充分發揮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作用。科技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課程就是一門培養高校學生科技文獻檢索和論文寫作技能的課程,其契合了大學人才培養中的信息獲取利用能力、學術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和學術道德規范等的培養目標。在大學教育之前,文獻的科學利用及科技論文寫作一直是涉及較少的方面,但進入大學階段,對這方面能力的要求基本一直貫穿整個大學學習生涯。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和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能力,增強學生科研寫作能力,形成嚴謹的學術素養。因此,該課程已成為各大高校普遍開設的一門課程,在有些院校已成為研究生的必修課。
科技文獻檢索方法的了解和利用是高效獲取學習與研究中所需文獻的前提。論文是科學技術最前沿信息交流的載體,而論文寫作技能是準確規范表達科研思維和結果的基礎。因此,把文獻檢索課與論文寫作緊密結合,既傳授查詢所需知識的技能,又傳授論文寫作技能,兩者可以產生很好的協同效應,許多學校遵循了這樣的考量,在課程設計時就把二者結合在一起。在教學時,不同的任課老師采用不同的方式去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如李玉中等采用“興趣+任務”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李慶飛等通過調整開課時間疊加采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謝賢安等通過聚焦專業優化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在進行該課程教學時,首先調查了學生層面和原課程設計層面存在的問題,然后針對性從學生認知度和興趣、學習架構構建、關鍵學習要素強化、綜合訓練實施及教學思政融合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了靶向性的探究和實踐,結果顯著提升了學生科技文獻檢索能力和科技論文寫作能力。這里我們把在該課教學探索與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實施的策略及結果成效等進行總結,期望能為同樣開該類課的老師提供一定的參考。
在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培養方案修訂前,科技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課為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碩士生的公共選修課。2018 年,中國農業大學對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該課程正式成為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碩士博士的必修課。201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頒布,提出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的要求。在這個背景下,開始考慮對這門課進行教學改革和實踐。在2019 年秋季課程講授開始和結束時,通過匿名的方式收集2019 級78 名研究生對該課程各方面的看法,包括對課程的認識、課程的必要性、課程架構的設計、課程內容、授課方式及課程與思政融合等方面。在對這些學生的看法歸納總結后,發現雖然科技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在研究生的培養中占據重要的位置,但該課程在學生層面和課程設計層面仍存在不少問題。
從反饋來看許多研究生并沒真正意識到該課程在能力培養上的重要性。一些學生修學該課程是因為必須要修;一些學生對科研不感興趣,認為以后會較少用到科技文獻檢索和論文寫作相關的專業化技能;還有一些學生認為文獻檢索很簡單,根本不需要專門學,常規搜索引擎就可以解決文獻檢索問題,且將百度、必應和谷歌等綜合搜索引擎作為其解決學術專業問題的首選解決方案,認為通過這些已能很好地解答自己的問題,不需要專門學習專業的文獻檢索工具;還有一些學生了解一些如知網、萬方、維普和Web of Science 等中英文數據庫,但只會通過一個個詞語查找需要的內容,完全不會相關搜索技巧。這些看法總體反映出許多學生認知不足、能動性不夠、相關知識匱乏和檢索技巧單一的態勢,需要實施針對性教學策略解決這些問題。
許多學生認為,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幾乎課堂中的所有時間都是只聽到老師對知識的輸出,并且講授內容多聚焦在概念性、理論性的知識上而相對忽視實用性的操作和實踐。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覺得接受的知識碎片化嚴重,沒有構建一個相對合理且邏輯性較強的課程架構,整體理解和掌握起來有些困難。課程設計中先講英文科技論文寫作知識,再講主要科技文獻數據庫相關知識,再講中文論文寫作知識,最后講科技文獻檢索技巧與方法,許多學生認為這樣的課程設計很跳躍,無法形成邏輯性的鏈條,增加了接受的難度。同時,在課程內容教學過程中,實施扁平化教學,對所有相關知識不分輕重地傾授,學生認為在較短的時間內知識密度過大且不知曉各類知識的相對重要性,削弱了對關鍵知識的掌握度。課堂上師生交流也太少,缺乏提問、互動討論等相關環節,導致課堂氣氛沉寂。最終的結果是學生參與度不夠,影響了其專注性,而且這個課程學習了大量的碎片化的理論知識卻不知如何使用。科技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綜合技能課,需要有全方位的實踐操作和訓練,才能達成課程的目標,所以重新對課程及課堂進行了設計,針對性的解決這些主要問題。
“教學”是知識內容的培養,“思政”是思想品德的培養。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和愛國主義情懷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課程中融入一定的思政要素,可以顯著地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教育部相關文件也要求把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就是要求我們強化對高等教育本質的認知,回答好“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目前高校本科教育中的思政融入相對較好,但研究生的專業教育中思政融入就相對較弱。在課程內容的不同環節上,過多地強調了專業知識的傳授,較少向學生展示思政相關的內容,使得許多學生認為在課堂中沒有思政教育內容,沒有覺得教師所展示的思政內容與專業傳授知識之間有任何聯系。這說明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思政教育與其的有機融合,降低了思政教育在價值引領上的作用,也降低了二者的協同效應及思政對專業教學的加成效應,需要對專業課程體系內思政教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最終實現課程教學中專業知識傳授、正確價值引導與寫作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
針對收集的這些課程教學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從2020 級開始進行了以下的教學探索和實踐。
在課程講授中改變原來的“填鴨式”教學,進行“珠鏈式”教學,以理論知識為線,以示例、實踐和互動內容為珠。在每個關鍵的理論知識點,增加相關的示例內容、實踐內容和互動內容。通過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學生的認知度,通過多樣化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思考與興趣。選取與學生科研學習中密切相關的問題作為示例內容、實踐內容和互動內容,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調動學生探究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比如在某個關鍵的知識點,除了課堂上講授和示例外,老師拋出一些小問題和同學們互動,提升課堂的活躍度,促進思維碰撞,增強認知度和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課后遇到問題也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等方式與老師或上課的同學互動討論,加快問題的解決。
針對教學方式及課程設計略顯凌亂的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提升課程的邏輯性、針對性和實用性。
1.構建遞進式學習及課程架構
該課程主要包括科技文獻檢索和論文寫作兩塊內容,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知識邏輯及接受程度四個方面,對教學課程體系進行了優化。根據課程內容間的邏輯關系,調整了各部分內容的授課順序,構建了“專業文獻庫的了解—文獻檢索工具學習—文獻歸類工具學習—中文論文寫作學習—英文論文寫作學習—論文寫作常用軟件學習—綜合性學習效果評價”遞進式課程內容架構。課程的開始,首先講授涉及農業和自然科學的國內外常用的重要文獻數據庫及其特色,如主要的中文文獻庫維普中文期刊服務平臺、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等;主要的外文文獻庫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Wiley Online Library 及Springer link 等。通過文獻數據庫的介紹,使學生能夠知道未來用什么數據庫查找自己需要的東西;在了解文獻數據庫后,緊接著的課程內容就是講授主要數據庫文獻檢索的方法與技巧,使學生可以較快較準確地獲取自己需要的文獻;學會文獻檢索的方法和技巧后,接著就學習如何高效科學地對所得的文獻進行歸類,比如講授常用的文獻歸類軟件工具Endnote、NoteExpress 等的使用技巧;在掌握了獲取文獻和整理文獻的技能后,下面的內容就開始講授中英文論文的寫作。由簡入繁,先講授中文科技論文及學位論文的寫作,接著講授英文論文的寫作;學會了中英文論文寫作相關的知識后,為提高寫作的效率,介紹一些論文寫作常用的軟件工具,如英語語法糾正軟件Grammarly 等;最后,對所學的知識通過綜述作業進行綜合性效果評價。綜述是了解某一個研究點的歷史現狀、研究進展、存在問題及研究展望等很好的載體。寫好一篇完整的綜述,需要查找大量的相關文獻,需要按照文章的書寫方式對這些文獻進行邏輯歸類及歸納總結,這一個過程要用到文獻庫、文獻檢索工具及技巧、文獻歸類、研究論文寫作及論文寫作輔助軟件等課程所講授的內容,所以可以對學生課程所學進行很好的評價。這樣整個課程講授及學習過程,就形成一個有機的遞進的鏈條,一環扣一環地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反復強化關鍵學習要素
針對課程的不同講授部分,放棄扁平化教學,強化其中的關鍵學習要素,從而降低課程中的無效學習時間,盡可能在有限時間內提升學生對課程主要知識的掌握度和學習效率。在文獻檢索相關部分講授時,重點介紹學生所在學科涉及的主要數據庫及其間的差異性,重點講授文獻準確檢索的技巧,如檢索范圍的確定、檢索字段的選取、檢索字符的巧用及檢索策略的調整等,同時在知網、維普、Web of Science 等中英文主要數據庫進行演示;在講授論文寫作時將論文寫作流程的每一部分獨立分開來闡述,對目前研究生在論文寫作中最不熟悉且最犯難的寫作部分如摘要、前言和討論等的寫作關鍵要點進行詳細深入講解。對于這些部分,課堂上仔細講解其寫作技巧、行文架構等,同時輔以知名期刊最近發表文章的實例進行一一對照講解,強化研究生的語言組織能力、歸納能力及邏輯構建能力;課下讓學生通過臨摹、改寫等方式進一步加深鞏固這些能力。對于寫作的原則、論文的格式、雜志的選擇及科研誠信等這些容易自學掌握的部分,花費較少的時間講授;在用綜述進行綜合評價部分,要求學生寫出文獻檢索的思路、方法、檢索關鍵詞和檢索過程等信息,同時規定綜述的文章格式,這樣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培養他們形成好的寫作習慣。
3.實施綜合實踐訓練
為加強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度,會在課后對于每一部分中重點的學習要素布置一個小作業訓練,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另外,課程的最后以文獻綜述的寫作作為大作業訓練,檢驗評價學生對講授知識的綜合應用情況。文獻綜述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標,對于研究生來說,自身的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整個研究生階段的重中之重,而文獻綜述的寫作訓練可以很好地開發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在準備文獻綜述寫作時,要求研究生圍繞自己的研究方向進行綜述主題的選擇,通過“寫作主題確定—文獻檢索收集—文獻整理歸類—綜述文章寫作”這一過程將課堂所講的所有內容進行綜合性應用,系統強化學生對講授內容的深入了解,開拓學生的思維,增強其科研創新能力,同時也達到全面實踐訓練的目的。通過這樣一系列的作業訓練,構建從課程中點的訓練到課程完結面的訓練的綜合實踐訓練體系,調動學生的參與性,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為后來的科研論文及畢業論文寫作打下堅實基礎。
4.優化教學思政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激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針對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有點脫節的問題,嘗試優化教學內在內容,使其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協同效應。具體操作上,在論文寫作部分將貼近學習生活的實際案例融入到講解中,比如以中國科學家為解決某個國內問題而發表的文章為例講解某些專業的知識,這樣以專業知識作為正確價值觀的載體,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與感染力,提升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科技發展重要力量的認識,激發學生為國家與民族的進步與發展而努力學習奮斗的決心。在講寫作規范時列舉多個學術道德與行為失范的例子,提醒學生在進行學術展現時,要以正確的學術道德為前提,讓學生時刻保持對科學公正及原創尊重的敬畏心,養成實事求是的科研態度。
利用以上的教學探索和實踐,對2020 級和2021 級草學專業的研究生進行科技文獻檢索與論文寫作教學后,得到以下成效反饋:(1)學生在課堂的能動性和參與度被充分調動起來,聽課的專注度也顯著提升;(2)通過小作業和大作業訓練顯著加深了學生對課程主要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有的同學利用大作業的機會把寫成的綜述發表在知名專業期刊上,如2020 級李慧同學和張乾同學把自己的綜述作業分別發表在核心期刊《草業科學》和生態知名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上;(3)整個教學讓學生的科研思維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一些學生認為對自己后來的科學研究幫助巨大。
綜上來看,針對存在問題的教學探索和實踐整體上體現出很不錯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度和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科技文獻檢索和論文寫作的能力,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為其未來科研寫作相關能力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未來將繼續堅持這樣的教學,幫助研究生提升學習熱情,增強其發現科學問題、設計科學研究和寫作科研論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