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花 徐喜春
圖像生產與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影響著大學生交流互動方式,直接促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的變革。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落實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統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這一重要論述明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與要求,為增強教學的時代性提供了重要的實踐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適應“泛圖像社交”的時代背景,探索圖像化教學的思路,將課程的立場態度、思想觀念與知識方法形象化、具象化,既是適應“文字時代”向“圖像時代”延伸發展的時代趨勢使然,又是提升課程教學與時俱進實踐品格的生動體現。但圖像化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主體隱匿”“圖像泛化”“娛樂為王”等傾向和做法,導致教學過程為圖像符號所負累,課程的教學邏輯與價值邏輯反而受制于圖像邏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克服圖像化教學的偏失,澄清好“習文”與“看圖”、感官刺激與深度思考、情境牽引與主體自覺之間的關系顯得相當迫切和必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圖像化教學將“視”與“思”聯動起來,力爭在“讀圖”中“習文”與“明德”,是立足大學生身心規律與接受偏好、破除課程“知識化”“標準化”錯誤傾向的有效選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圖像化教學內在交織著教師與學生、教學文本與圖像符號、知識目標與價值信仰等多對范疇。只有理清這些范疇之間的內在邏輯,才能更好地提升圖像化教學的精準性與有效性。
1.圖像化教學要處理好“多重文本”之間的關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圖像化教學從形式上看,是將課程內容轉化為圖像符號。圖像化教學極大地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文本形式,既包括傳統形式的教材文本,又增加了立體化的圖像文本。按照《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下稱《計劃》)、《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下稱《標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下稱《要求》)等文件的規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采用的都是統編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文本的編撰與設計歷經嚴密的論證,具有科學性與邏輯性;而圖像文本結合當下的時事熱點和采用形象生動的形式,體現著時代性與親和力。教材文本追求的是內容的嚴謹性與知識的系統性,但圖像文本追求的是視覺的刺激性與語言的趣味性,兩者在形式追求上具有疏離性。“圖像‘碎片化’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完整性被肆意地人為割裂和裁剪,極易遮蔽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的認識,造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一葉障目’和不求甚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本形式的“圖像化拓展”必須思考如何選取與使用圖像文本,如何協調好教材文本與圖像之間的關系,如何實現“多重文本”之間的相互契合。
2.圖像化教學要兼顧好“多重屬性”之間的關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兼具有政治性、知識性與價值性等多重屬性,共同構成了課程的內在規定性。圖像化教學中要充分兼顧平衡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重屬性之間的關系。其一,知識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與發展的邏輯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由《思想道德與法治》《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課程組成。這些課程作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承擔著向學生闡述道德倫理知識、法學基礎知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任務。“學理性關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科學性和真理性,關系到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占領真理制高點,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命。”其二,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本質屬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引導是思政課的基本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須在堅定學生正確政治方向上下功夫,引導他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其三,價值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將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定位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凸顯了課程對于塑造學生人生觀與價值觀的重要性。《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明確了課程承擔著向學生講清楚是非曲直的職責與使命。圖像化教學以圖像作為媒介,運用象征、隱喻、想象等多重機制,實現“圖像—認知”的轉譯。在這個轉譯過程中,圖像的解讀具有多樣性,處理不當則可能沖擊課程的本真屬性。概而言之,圖像化教學如何既發揮好其“圖文并茂”的優勢,又避免在趣味性、碎片化、形象性的圖像中擠壓其政治性、知識性與價值性,成為橫亙在眼前的現實課題。
3.圖像化教學要處理好“多重主體”之間的關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圖像化教學的實踐過程,實質上是教師話語權的讓渡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由課堂主導者向課堂合作者轉變,而學生借助圖像實現沉浸式思考與參與,成為教學的主體。“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人們對于文化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大,讓大學生在教育中獲得成就感,必須加快教育供給側的轉變,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因勢而新、乘勢而為。”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斷挖掘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升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度,形成了諸如合作式、體驗式等不同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都呼吁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在合作參與中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方法。但是發揮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主體性與主動性,并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消弭。當前,關于圖像化教學中學生以怎樣的方式參與其中,如何與教師保持良性的互動等問題尚未形成常態化的機制,阻滯了圖像化教學的深度發展。換言之,圖像化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雙主體”之間應當形成怎樣的合作關系以及形成怎樣的張力,亟待厘清和明確。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利用圖像開展場景敘事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是適應全社會圖像化轉向的現實需要。但圖像化教學要處理好“圖”與“文”、師與生、政治性與趣味性等多對關系,在“語圖互文”的敘事中實現知識學習與價值建構。當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圖像符號對教學文本的僭越、“泛娛樂化”取向對課程立場嚴肅性與知識嚴密性的沖擊、圖像濫用弱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等現象,無形中背離了圖像化教學的價值旨趣。
1.圖像符號對教學文本的鉗制
圖像化教學是運用圖像符號對知識體系進行解碼和編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圖本與文本應當保持怎樣的關系張力?教學文本是教學內容的邏輯化展開,既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又貫穿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由淺入深的展開邏輯。而圖本則是為深化學生的認識理解而引入的教學元素,于教學體系而言具有“外在性”。換言之,圖本與文本之間具有明確的位階關系,即圖本的引入和使用應該始終圍繞教學實踐的需要,實現對文本的延伸、深化與發展。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圖像化教學過程中過分追求感官刺激,導致圖本不但不能深化文本表達,反而抑制了文本原有的價值意蘊。一方面,圖像應用出現“公式化”、“標準化”傾向。部分教師圖像化教學慣常做法就是“知識+圖像”:對采集到的圖像不加以“修剪”,不對圖像與知識之間的適切性進行評估,而是“對號入座”地機械套用。如此做法,雖然滿足了學生淺層次的眼球刺激,但是圖本的價值意向卻背離了文本內設的教學目標,混淆了學生的認知理解。另一方面,圖像化教學中出現“泛圖像化”現象。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視圖”塑造教學“在場感”的過程中,過度追求教學內容的生動性與形象化,造成了對文本的排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淡化了文本在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未能科學處理好圖像符號的應用范圍和比例,進而走向了“泛圖像化”的極端,背離了課程教學的邏輯。一言以蔽之,圖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地位被孤立和放大,顛倒了文本解讀與圖像敘事之間目的與手段的關系,造成的后果必然是深刻性的價值敘事不得不屈從于表層化的圖像敘事。
2.圖像“泛娛樂化”傾向對課程“強政治性”的裹挾
《要求》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引領功能”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的首要原則,明確了課程“強政治性”的學科屬性。這就要求圖像化教學必須在趣味性與嚴肅性、娛樂性與政治性之間保持適度平衡:既要發揮圖像形象生動的特點對教學元素進行情境化設計實現“寓教于樂”,又必須杜絕戲說、惡搞等做法,避免在低俗趣味中褫奪了課程的嚴肅性和政治性。當前圖像化教學過度卷入泛娛樂化思潮的現象并不鮮見,在盲目追求趣味性中遮蔽了課程本真的政治性,在學生的捧腹大笑中淡化了課程的政治屬性和理論品格。“教學‘泛娛樂化’現象的出現有著較為深刻的社會經濟與文化教育背景,其中之一便是教育消費主義思潮膨脹所產生的滿溢效應。”在泛娛樂化思潮的裹挾下,師生關系異化為“商家”與“消費者”的關系,導致教師無限度地迎合學生“娛樂為王”偏好。實踐中發現,部分教師選取諸如抖音、快手、B站等媒介中的搞怪、搞笑圖像,美其名曰“寓教于樂”,表面上學生對教學圖像饒有興趣,但實質卻早已偏離了教學初衷。比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講解“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時,選取“沒有什么是馬克思主義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沒有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表情包,表面上是講解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實質是“高級黑”,將馬克思主義戲謔化。再比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治》在講解我國民主制度之時放諸如“無知少女”(對“無黨派、知識分子、少數民族和女性”的“戲稱”)等漫畫,表面上是將嚴肅問題輕松化表達,但這種畸形表達卻在無形中抹黑了黨和國家的形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負載的政治立場、價值色彩與思想屬性在娛樂化的泛濫中逐漸被稀釋,而學生意義建構和價值生成的學習使命也在娛樂的心態中被遺忘。政治性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質的規定性,卻被“泛娛樂化”的浪潮和思維所裹挾,無形中催生了課程教學庸俗化和混亂化的現象。
3.圖像濫用對學生主體性的遮蔽
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教學不是符碼從教師頭腦向學生頭腦的簡單物理位移,而是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前認知結構與學習內容進行鏈接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直接決定和制約著教學目標的實現。那么在圖像化教學中,就要深刻認識到“人”與“圖”之間的主客關系,始終以激發學生主體性作為著力點。具體而言,既要引導學生浸入其中對圖像元素進行體悟思考,又要超脫其外,從圖像情境中引發對人生發展、社會現象的深刻體悟。但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圖像化應用過程中存在“圖像為王”的取向,學生無形中從主體淪陷為客體地位。部分教師引入大量圖像符號,為學生的知識學習與價值觀建構創設了具有強感染力的情境氛圍。表面上,學生在圖像情境中感受和體驗,但實則由于缺乏引導學生從情境氛圍到主體自覺內化的轉化機制,他們只能沉湎于形形色色的畫面之中。《要求》提出:“課堂教學方法創新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加強生師互動,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要求》明確了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主體性”。圖像塑造敘事場景只是發揮著導入的作用,最終指向的是學生的知識學習、道德成長與身心發展。圖像化教學不是要將課程教學演變為圖像展覽,而是要促進學生在圖像情境中實現認知、態度與價值觀等多重目標。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圖像化教學不以學生的身心特點與認知需要為根據,而盲目追求圖像的新奇有趣,或者停留在圖像的呈現環節,對于形象背后的意識內容缺乏深度考究,這樣一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就不得不受到圖像的羈絆,學生不能得到深度的學習體會,背離了教學的本真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圖像化有效地適應了學生交流與傳播方式的變化發展,探索情境式、沉浸式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在感官刺激中學習理論知識和建構價值觀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圖像運用中,需要注重圖像所含蘊的‘意’是否與其呈現的‘象’相吻合,內涵豐富的‘意’是‘象’進行演繹的源泉。”那么,圖像化教學必須平衡好“意”“象”與“趣”等多對范疇之間的關系,不能將課堂異化為“快感文化”“娛樂文化”的“舞臺”,而必須始終圍繞課程政治性、思想性、嚴肅性的本然屬性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保持生活化教學范式與課程知識體系厚重性之間的適度張力。
1.堅持圖像化教學中的“意趣盎然”
《意見》將“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目標,凸顯了課程的價值性,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具有本質規定性。但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大學生在長期的網絡社交中形成了“圖文并茂”的認知偏好,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發揮好圖像的象征與隱喻功能,將嚴肅抽象的知識體系形象化表達。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將幫助學生求真、向善、崇美的教學過程生活化和生動化,這是課程教學的“趣”。進而言之,圖像化教學就是要搭建好圖像與價值之間的“連心橋”,達到“意趣盎然”的局面:既要有“意”的內在規定性,又要體現“趣”的生動形象性,既要促使學生在感性直觀的畫面中生成科學健康的思想態度和行為觀念,又要避免被淺層化、表面化的圖像所羈絆。其一,以“意”為標準取舍圖像。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圖像選取要根據“意”的需要,而不是以圖像的形象化、趣味化為取舍。其二,用“意”的主線將“趣”的圖像情境貫通起來。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停留于感官刺激層面,而必須引導學生從“趣”向“意”延伸。“教師利用圖像呈現社會事件的故事脈絡并非是和盤托出的,而是評、述的交叉結合進行,要從事件的一個信息點到另一個信息點,從而搭建一個從事實到觀點、從觀點到事實的敘述邏輯和認知框架。”一言以蔽之,面對圖像情境,課程要始終圍繞圖像敘事與價值敘事之間“何以關聯”這一線索推進,引導學生思索圖像背后的知識與態度,形成“圖像—價值”的完整化教學鏈條。
2.注重圖像化教學中的“圖文適配”
按照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和沃爾夫的觀點,話語表達的方式直接決定著主體感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向度以及方式。圖像的不同呈現方式直接建構成為師生教與學的話語情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圖像的選取與設計要堅持適配原則,尋找好“圖”與“文”的最佳結合點。一方面,要保持圖與文之間的適度比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利用圖像加強其趣味性建設,其目標指向在于提升課程的親和力與針對性,而不能落入“泛圖像化”“泛娛樂化”的窠臼。“思政課不同于專業課,兼具‘工具性本質論’與‘目的性本質論’是其最鮮明的特色。”圖像化教育要圍繞課程的“目的性本質”,避免將課程淪為“影像速讀”,在感官刺激中遮蔽了意義建構。另一方面,必須根據課程的知識體系選取相適應的圖像元素,結合教學目標對圖像元素進行針對性設計,提升圖像的教學屬性,促使圖像敘事與教學敘事之間的相得益彰。“圖像敘事與文本敘事相結合,并不意味著將圖像元素置換到文本敘事中,也不是對圖像元素的隨意設計和任意擺布,而是要追求圖像敘事與文本敘事之間創造性的互文與對話相統一的完美境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圖像化教學要重視對圖像進行有效設計,保證圖像“敘事體系”與課程“教學邏輯”的高度適配:對于不相匹配的圖像元素,要科學替代與淘汰;對于冗贅的圖像元素,要有效裁剪;對于缺失的圖像元素,要及時補充。如此,課程文本與圖像元素之間能夠有效“互文”,實現圖像符號與課程知識之間的高度互釋。
3.引導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
“在教學活動中,人是目的,即教學行為所應帶來的是受教育者的自我學習、自由學習與全面成長。”大學生正處于獨立性思維發展的高峰期,表現出強烈的表達意識與參與意識,尤其需要為他們創設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的原則,強調“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圖—文”的轉化中,要更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首先,教學圖像的收集和篩選要體現“生本性”。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動留意和收集教學圖像素材,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圖像教學庫。學生自主采集和提供的圖像素材,既貼近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又更能激發學生自主思考圖像背后蘊藏的思想價值,增強學生與圖像之間的教育粘性。其次,教學圖像的呈現和探究要突出“參與性”。圖像表達具有多義性,容易催生學生發散性的理解與想象。要有意識地強化學生學習的目的性,主動思考圖像素材背后所蘊含的思想觀念與價值立場。圖像化教學凸顯“生本”意識,可以在教學圖像呈現之前向學生拋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圖”,避免學生的“天馬行空”。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圖像化轉向實質是教學話語的生活化回歸,引導學生在感性、形象、直觀的畫面中將課程的知識與價值目標和日常生活情境聯結起來,轉化為日常化的態度體系與行為實踐。圖像化教學是適應當前大學生圖像化交往現實的必然選擇,也將不斷推動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轉型發展。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圖像化教學要保持好“圖像文本—教材文本”“知識性—價值性”“趣味性—嚴肅性”等多對范疇之間的張力,真正實現“以圖說話”和“寓義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