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婭碰
當前,在多元化時代的發展背景下,各種知識的與時俱進已經成為必然。作為新時期高等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兩個重要部分,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兩者在目標、內容、方法和功能上高度統一,相互補充。在推動雙向建設原則下,國外眾多學者探索雙向建設的內外部動力條件,以促進其耦合聯動。另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發展,能夠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提升高職生綜合素質。
近年來,隨著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文件和指導意見,指出要將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相互串聯。同時,我國研究者從思想政治教育對創新創業教育進行價值引領在這一領域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并對兩者間協同聯動以及相互融合形式進行探索。但是,一些學校在實踐過程中過于重知識傳授而輕價值引領,且存在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導致課程改革很難進一步推進。因此,本研究通過探討高職院校融合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路徑,以期實現“課程思政”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相互融合,從而提升高職生社會服務能力。
課程思政是指將思政教育的理論、理念及精神等元素融入到各學科、各課程中,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積極影響。該概念是在2014年時,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首次提出。
創新創業教育指的是以培養適應國家發展的具有創業意識的創新性人才為目標而產生的一種教學理念與方式。與常規定義的創業活動不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側重于創新型人才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實踐能力。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大多數高職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其教學內容包含了創新、心理、管理等不同領域學科知識,具有多學科交叉特點,講述了創新創業過程與規律。而思政教育則是對學生的道德、意識、理想、法制等進行全方位培養,使學生逐漸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因此,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夠不斷擴充教育內涵,幫助創新創業教育指引正確方向,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將創新創業精神融會貫通。因此,挖掘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并將其與雙創課程融合,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和道德,從而不斷激發學生奉獻社會的價值理念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方面,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導者。因此,在創新創業教育與課程思政相互融合中,教師不但需要具備專業的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實施方法及創業計劃撰寫能力。同時,還要求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應該結合創新創業內容及思政目標,深入挖掘提升學生的抗挫折能力的思政元素。此外,教師在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創新創業技能的同時,其教育理念、方法、能力等都會跟隨教育改革而不斷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學生是教育教學的參與者。自全國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以來,高職生的創新項目不斷增多,但真正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卻不多,這值得大多數的高職院校管理者、創新創業教師反思。而通過課程思政與創新創業相結合,能夠不斷完善和健全學生的人格,提升學生綜合創新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認識從而更好地將創新創業項目扎實落地。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管理者對思政教育的重視度顯著提升,大多數的高職院校都著力推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各學科的課程中。但是,在真正的教學改革實踐中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不能完全融合。究其根源,是由于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者對創新創業教育理念認知模糊、課程思政與創新創業兩者融合形式單一、高職院校師資能力有待提高以及課程評價體系有待完善等因素導致。
首先,經費投入不足。當前,眾多的高職院校管理者將全部精力集中在“雙高計劃”上,投入大量的經費用于特色專業集群的打造,不斷豐富專業教學課程內容。但是,卻忽略了對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重要性,對于創新創業的專項經費較低,導致了創新創業教育逐漸邊緣化,很難實現預期效果。其次,重視形式而忽略內涵。當前,高職院校在落實創新創業教育與課程思政中,存在著“一刀切”的現象,高職院校管理者對創新創業發展方向的認知不明確。一部分學校為達到考核指標,強制性要求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競賽,違背了創新創業教育開設初衷,更不符合課程思政的內涵。同時,一些學校更加關注創新創業項目策劃書的撰寫、學生答辯能力等顯性知識,而忽略了對學生創業者的道德、社會責任感、創新意識等隱性知識,無法實現“課程思政”知識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引導。
隨著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日趨完善,作為創新創業知識的基本課程載體,創新創業課程往往課時較少,且主要以理論課程為主,同時,教師的理論教學內容主要是講授創新創業的理論理念和相關政策;而大多數期末考核都是以實踐報告的形式反映。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創新創業課程對學生起到的價值引領作用。此外,相對于傳統的教育理念,“課程思政”這一概念提出較新,國內學者也正在探索這條路徑。因此,如何將課程思政與創新創業課程相互滲透融合實現育人作用,目前還沒有一套科學評估體系。進而導致了一些年紀較大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者缺乏對就創新創業教育的全方位理解與認識,無法合理安排課程內容。同時,在教學設計和思政融合過程中出現了流于形式,將教學內容與無關的思政元素生硬地捆綁,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思政教育內容灌輸,根本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共鳴。長久以往,不但不能引導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更加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課程思政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緊密結合。
由于我國政府對創新創業的大力支持,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已經基本建立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團隊,但是專職、專業教師所占比例非常低,往往是由人文社科教師、輔導員等兼職教師承擔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任務。此外,由于大多數創新創業導師都不是科班出身,缺乏實戰經驗。正是因為大多數的知識傳播者沒有經過系統的、全面的創新創業教育系統培訓,其自身本就沒有形成創新創業意識,因而所傳授的內容大多是以本為本,不能全方位地總結各個創新創業所要重視的要點、難點,因而很難滿足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實際要求。
整合學校各職能部門,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創業融合“課程思政”的必要環節。高職院校應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以“課程思政”機制為著力點,充分挖掘院校自身特色,引導高職生積極參與學習與實踐,不斷促進思政元素與創新創業教育緊密結合。
1.健全課程思政工作機制。強化頂層設計是優化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課程思政緊密融合的關鍵任務。首先,建立健全“課程思政”建設的工作機制,成立以書記負責的校、院、系三級課程思政改革教育領導小組,以統籌協調推薦創新創業與課程思政融合工作。再者,合理規劃課程思政總體布局,部署建設課程思政與創新創業的工作細則與改革進度期限。
2.健全工作評價督查制度。創立和完善課程思政融合創新創業教育的考評機制,根據教育部指導方針制定工作目標,并將課程思政改革列入教育教學工作的評價考核中的重要指標。同時,制定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科學的評價標準,全方位跟蹤“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建設情況,定期對學生的“思創課程”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真實的授課反饋,逐步健全和完善師生動態教學評估機制。
通過全面解析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全新要求,筆者發現只有通過進行課程改革,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從而打造創新創業教學“新品牌”、授課“新理念”,進而才能為社會發展服務。因此,高等職業院校應該從人才培養計劃制定、課程體系完善著手,強化思政教育的引領作用。
1.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要根據新形勢下,社會發展的新需要,不斷完善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制定全方位的考核方案。在創新創業知識傳遞的全過程中,突出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強化思政育人的功能。使創新創業與思政課程有機融合,確保創新創業與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不斷適應社會新需求。
2.健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要實現理論知識主導向理論知識、個人技能以及思政思維共同發展的新成效。因此,在課程設立的時候,就應該深入學生中,了解學生對創新創業的需求和困難,著力從開拓進取精神、拼搏精神等重要思政教育元素深入挖掘。同時,對接市場需求,充分利用院校資源,挖掘思政元素,建立創新創業課程思政案例庫,不斷強化育人本領。
教師隊伍建設對落實“課程思政”教育十分重要。同時,新時代新需求對也對師資隊伍建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升教師團隊的自身“修為”。因此,為應對新形勢下專業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要從師資隊伍培訓和師資力量培訓兩方面著手。
1.強化師資隊伍培訓。創新創業思政教育是對教師的專業技能、知識體系及技術水平的綜合測評,要求高難度大。因此,可以通過邀請國內外創新創業領域具有理論和實戰經驗的專家、學者、企業家等,從多方面增強師資隊伍的培訓力度。同時,鼓勵專業教師到相關機構、企事業單位掛職。并建立高校間良好的溝通機制,健全思政教師、創新創業專業課教師的及時交流,以彌補專業課教師自身存在的不足,多元、系統地完善教師知識儲備。
2.豐富師資力量體系。高職院校在對自身的師資提升的同時,還應該健全外聘教師制度。在現有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基礎上,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企業家、政府工作人員、法律顧問等為學生校外創新創業導師,以導師的身份開展多樣化的創新創業教學。從而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不斷提高高校創新創業思政師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