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敬 徐丹玲 黃秋石 李彬峰 黃天俊
2022年,國務院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指出:青少年在創新創業中要走在前列,新一代的中國青年要充滿想象力和創造力,勇于參與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成為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青年群體在社會發展中占據的位置越來越重要,而隨著國家經濟、科技的快速發展,青年群體特別是剛剛從學校過渡到社會的畢業生,出現“就業難”的現象。為了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創業無疑是一種比較好的途徑。“萬丈高樓平地起”,因此,對于高校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方面的培養勢在必行,而良好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究也迫在眉睫。在高校創新創業的研究方面,眾多學者聚焦在大學生“雙創”教育模式(王勇凱,2018)、高校創業團隊的培養方法(王天雷等,2021)、創新創業理論和實踐研究(李耀富,2021)等方面。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方面,學者們也是聚焦在區域經濟背景下(關琳,2018)、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背景下(曲宏偉,2018)以及各個專業的“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王成圓,2022;許晶玉,2022)等幾個方面。本文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和存在問題出發,研究高校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以期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做出一些有益探討,促進高校的創新創業發展以及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據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的總人數為1076萬人,再創歷年新高。加上往屆因為各種原因未能及時就業的學生,特別是自2020年初疫情爆發以來,就業形式依舊嚴峻。即使眾多學生秉持著“先就業、再擇業”的想法,但許多畢業生依舊逃脫不了專業不對口、就業地方偏僻、薪酬比較低、公司環境差等諸多原因而選擇遠遠觀望。高校學生在學校里更多地是學習理論知識,對于實操還是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許多地方也出現“用工荒、用工難”的問題。一時間,企業技術崗位缺人,高校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這種現象的出現究其原因是高校開設的一些專業跟社會需求之間不對等。種種原因造成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因此,高校在除了鼓勵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外,還應該積極為學生尋求另一條路:那就是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2017年《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藍皮書》和《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學情報告》提出:目前各高校的創新創業正在不斷地發展,但是仍然存在各高校水平參差不齊、老師和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理解不夠、缺乏專任老師等問題。由于缺乏對創新創業的足夠了解,很多學生認為自己畢業不會參與創業,創新創業只能作為最后的備選方案。部分學生本身對于創新創業就缺乏興趣,導致學生在整個學業期間致力于各種專業技能證書、獎學金和評優的獲取,也就忽視了自身在創新意識、實踐等方面的練習和培養。
高校在推進本校的創新創業發展時,往往會因為不能及時招聘相應專業的教師,而讓學院的輔導員或者班主任等兼職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負責老師。而這部分老師因為專業不對應,對相關的知識了解不足,導致在指導學生的時候能力不足。再加上,創新創業需要較高的理論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相互結合,而在高校內負責創新創業的老師大都是已經脫離公司企業生產一線很久了,在理論方面也是靠臨時查閱相應書籍來補充自己;而在實踐方面,教師缺乏相應的實習經歷,加上也缺少外出接受培訓的機會,使得教師本身在實踐能力指導方面就顯得十分捉襟見肘。
在推進校內創新創業發展的過程中,國家要求各學校在校內開設相應的創新創業課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把創新創業的課程納入畢業的學分管理,以便促進創新創業在學校內的快速發展。雖然我國高校都有按照要求開設創新創業的課程,但是由于起步比較晚,相比起國外的創新創業課程的開設,我國高校的學科知識較薄弱。很多高校只是將創新創業作為學生的選修課,比如慕課、微課等,對于創新創業的專業必修課,很多高校也是僅僅開設一兩門課程,課程單薄,沒有形成全套的創新創業教學課程。在面對整個學校不同層次的學生時,遠遠不能夠滿足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的需求。
創新創業是一門對于實踐部分要求較高的項目,因此,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的實操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學校在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時候,往往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導致偏重理論,實操部分重視程度不夠。許多學校因為資金、場地等各種原因,沒有建設校內的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更多地是和一些校外的企業采取合作,以企業的生產工廠為學校的實踐基地。
針對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缺乏興趣和了解,學校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學校可在面對所有學生的大眾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上,著重培養有潛質的創新創業人才,使這部分學生成為學校乃至校級以上的創新創業人才,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先發展部分,再由部分帶動整體,使創新創業教育在優秀的榜樣作用下感染周圍學生。二是增加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的訓練平臺。不僅僅局限于校級以及校級以上的關于創新創業的比賽項目,學院也可以舉辦相應的創新創業比賽項目,進一步擴大學生參與比賽的機會。增設相應的咨詢平臺,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三是高校積極營造校內創新創業的氛圍。高校肩負著培養教育新時代新生力量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后備人才的重要場所,而良好的氛圍可以促進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了解和興趣。高校可以定期舉辦一些關于創新創業的小型比賽、公益活動、文化走廊、知識講座等等,進一步營造高校的創新創業氛圍。
在學校創新創業師資問題上,學校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高已就職的創新創業指導老師的專業素養。學校應該定期派指導老師外出,去一些合作的企業參加相關的項目,增強自己的實踐實操能力,在這過程中,了解當前對創業有益的一些細節部分,并將經驗帶回到對學生的指導中。二是針對指導老師缺乏專業性,學校可以和一些資深的企業合作,聘請一些企業優秀員工到學校來指導學生的一些創新創業方面的問題。這類員工工作在實踐的第一現場,不僅擁有豐富的理論和較高的實踐能力,而且對于當前創業的前景比較了解,在指導學生創業方面針對性較強。同時,也可以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和學校的指導老師之間的交流合作,一起促進學校的創新創業發展。三是創新創業的指導老師應該加強自身在思想教育、人生教育方面的知識,把人生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面對創業可能遇到困難的勇氣。
優化創新創業課程設置。一是優化整個大學期間創新創業課程的框架,在大一期間可以把創新創業設為專業必修課,為學生提供基礎必備知識,而大二期間可以開設創新創業的選修課,為對“雙創”感興趣的學生提供更深入的教學和指導。在大三、大四期間,引導學生加入到“雙創”的實踐當中。二是針對不同層次學生時,學校可以進一步的細化課程,分為基礎課程、專業課程、擴展課程等,使得創新創業更加有針對性。三是指導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也要及時地將當前社會的一些就業情況等反饋給學生,逐漸把教授理論知識轉變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上課內容符合企業的用人需求。運用實際、豐富的案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資金是開展創新創業的基礎,在專業師資、課程優化、實踐場地、比賽項目、訓練平臺以及學生創業的啟動等等,都需要一定的資金作為基礎。針對學生在創新創業方面實踐機會比較少的情況,學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資金的投入。可以把上級下撥的創新創業資金專款專用,增加資金使用的針對性。學校在資金方面也要依靠自己努力去爭取,除了校內每年分撥專用創新創業資金,還可以去尋求一些優秀校友對此進行資金投入。對于創新創業的使用資金要合理分配。二是積極建設高校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孵化基地等,提供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機會。打磨創新創業項目,和相關的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崗位。三是在實踐的過程,也要注意學生專業的契合度,積極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來解決在創新創業方面遇到的問題,促進專業和創新創業的融會貫通。
目前高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學生興趣有待提高、師資力量不足、實踐和訓練平臺缺乏、缺乏整套培養人才的系統。在全國不斷推進高校創新創業發展的趨勢下,基于大思政的背景,如何在高校探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要思考的問題。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后備人才的高校,需要全力整合校內校外的資源,加強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積極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