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丙賜(山東:威海市普陀路小學)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課程內容的選擇要與自然、生活、社會實踐相聯系,使自然、生活、社會成為課程資源,自然即課程,生活即課程,社會即課程。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不要讓學校的大門把兒童的意識跟周圍世界隔離開來。”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如今的小學生缺失了一份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以及田園勞作的辛勞與快樂。他們雖然生在農村,但受年齡的限制,或缺少引領和動力,或缺少活動的空間和種、養技巧,有的學生甚至連韭菜和小麥都不能分辨。其實孩子的內心都渴望能回歸自然,對如何勞作、如何種植養殖充滿好奇,興趣盎然。
于是,我們從現有條件、環境等客觀實際入手,組建了“課程開發小組”,構建了《生態種養》課程目標體系,確立了一至五年級序列目標和梯次內容,課程內容分設“無土栽培”“作物種植”“動物養殖”三大領域內容。每個領域的內容都設有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兩大板塊。旨在通過有目的、有計劃、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全面營造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外部環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引領、學生的實踐活動,增長學生的知識、技能和方法,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使之養成團結合作的意識。通過學校的“綠色”活動和校外的“綠色”行為,發揮教育對學生的家庭和社區的輻射作用,小手拉大手,使社會形成一種有利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生活方式。
近年來,依據學校特色和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我們將《生態種養》作為校本課程的重點課程,群策群力,歷經五年的探索與實踐,在構建《生態種養》課程體系研究方面效果顯著。
如何編寫出符合新課程標準、體現區域特色又切實可行的《生態種養》校本教材,是課程傳承生態文化研究的首要環節。我們一邊實踐一邊編寫,圍繞鄉土風情、鄉土文化、鄉土特產、鄉土歷史等專題,進行多方面的開發設計,并對已有的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和匯集,形成系列活動的學習手冊。我們開發編撰了《生態培育體驗行》《生態種養》等相關校本教材,并且打磨整理出相對應的教學設計、活動指導手冊。
圍繞《生態種養》課程,我們努力建構生態苑種植園、百芳苑溫室大棚、生態養殖基地(養殖園、生態海洋角)、班級生態角、校外研究基地五大載體。五大載體的建設,為《生態種養》課程搭建了很好的平臺。學生在體驗生態基地中,收獲著成長、收獲著快樂,也收獲著文化的浸潤。
生態種植園的開辟,是讓學生體驗人與自然關系的教育實踐的一道風景。園里種有水蘿卜、韭菜、莜麥菜、小蔥等蔬菜和小麥、花生、地瓜、玉米等農作物。除了種植蔬菜、農作物,我們的種植園還栽種了很多的果樹,有獼猴桃、杏樹、桃樹、柿子樹、石榴樹、櫻桃樹等,而園內的小池塘則是一個小型生態系統。除此之外,園內還有傳統的農作物家什石磨、碾子、碓臼等。
2018年1月百芳苑溫室大棚建成,大棚共分為熱帶沙漠區、無土水培區、生態盆栽區、溫帶植物區四個區域。內有溫熱帶植物數十種,設置了風光互補發電、智能灌溉和溫濕度遠程監測控制系統,融環保和科技于一體。這不僅使學生有了跨地域學習研究植物的機會,也給他們提供了開展大數據應用和分析的創客平臺。
生態養殖基地占地近200 平方米,先后飼養過豬、羊、兔等動物。生態養殖基地實行班級管理制度,每個班級管理一周,課余時間學生在這里喂食、清理院舍、觀察記錄動物生長過程。學生在這里還研究把動物糞便發酵成生態有機肥供種植使用,制成沼氣用來發電。
我們開辟了班級“生態角”,供全校師生鑒賞。學生們種植的各種奇花異草,收獲的蔬菜,捕捉的小昆蟲,精心飼養的小金魚、小烏龜、小白兔,新穎別致的創意花盆,琳瑯滿目。生態角展區里經常熱鬧非凡,吸引著全校師生的眼球,小小展區成了“小社員們”展示個性、體驗成功的天地。
為讓學生真切體驗“生態”的積極意義,我們還建立了校外實踐基地。里口山水果蔬菜種植基地是我校師生春秋兩季必去的研學基地,是生態種養的活教材,學生通過在里口山的參觀、考察、研究,感受生態的環境對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其間,呼吸新鮮空氣,傾聽鳥唱蟲鳴,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讓學生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1.生態種植園
學生在生態種植園中學習各種蔬菜、農作物的種植方法,學會翻種、搭棚、種植管理、收獲,了解其季節特性和營養價值。每班認領一塊蔬菜基地,種植一種蔬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本班蔬菜進行泥土的翻松、種子或秧苗的選擇以及澆水、施肥、看護等種植管理。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掌握了有關技術技能,學會了科學種植,更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激發了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情感。學生在種植園里培養了的觀察能力和探究能力。由于種植園中基本包含了本地常見的植物,模擬了一定的生態環境,使學生能在自然的環境中開展多種研究性實踐活動。而學生在對種植園的精心管理呵護中,培養了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的情感,理解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例如:種植園的土壤貧瘠,造成農作物長勢和收獲欠佳。學校就請來了日本生態專家河口智章教授和袁黎明博士走進種植園指導。袁博士測試種植園土壤,顯示土壤酸性較大,建議利用含有殼聚糖的肥料改良。于是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成立土壤改良研究小組,通過上網查閱,走訪社區老人,知道可以利用海蠣子殼粉末改良土壤。家委會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學生到海邊、到養殖場收集海蠣子殼粉末改良土壤,效果顯著。如今,學生們種植的農作物長勢喜人,他們最后還將研究活動整理成研究報告。這樣的主題研究活動還有很多,例如“葫蘆的一生”“柿子保鮮之探秘”“無土培育記”“向日葵培育記”“花生成長記”“紙上種菜”等等,先后打造了10 余個典型活動案例課。
2.生態養殖園
喜愛小動物是孩子的天性,小金魚、小兔、羊、豬……無論哪一樣,都是他們渴望擁有的。學生在養殖園里喂養一種自己喜愛的動物,觀察并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生長環境,培養了養殖動物的興趣和耐心,提升了養殖技巧和愛護小動物的情感,培養了懂得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懷。在活動中,學生做好養殖記錄,寫好養殖心得和觀察日記,同學間還互相交流共享。
生態種養課程與科學課程的有效整合,打開了學生學好科學、用好科學之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撰寫觀察日記的能力,鍛煉了學生的綜合動手能力。同時,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激發了學生對生命的熱愛,也為科學課程教學的更好實施提供了保障。
1.科學課堂走進生態基地
根據教學需要,我們把科學課堂搬到種植養殖基地,讓學生親身去讀大自然這本活的真實的書,到大自然里去實踐。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貓和兔》一課時,筆者摒棄課本上的插圖,師生共同移步養殖園,通過零距離觀察羊和兔,學習哺乳動物的身體構造知識,給學生最為直觀的感受。這樣的課堂比比皆是,觸手可及的環境教育資源,為學生接觸、親近、賞析大自然提供了條件。
2.種植養殖延伸科學課堂
比如在學習《種子的萌發》這一課時,學生在課堂上研究自己培育的已經發芽的小麥、黃豆、油菜等種子,課后還到生態園中進行種植,繼續觀察它們的生長變化,并且做好觀察記錄。這使科學課堂得到延伸,學生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在種植養殖過程中,學生不斷學習、不斷探究,通過寫觀察日記、寫研究報告,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在一系列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更多的知識,還學會了探索,提升了各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幸福的體驗,增進了建設家鄉的情感。在活動中,學生把真實的場景作為學習的場所,在親歷探索實踐中,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同時培養了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的情感。生態種養課程實施以來,生態學子成績喜人。2017年王銀同學的“我是綠色設計師——生態苑”和谷梓禾同學的“我是綠色校園設計師”成果分獲全國科學調查體驗活動優秀設計方案獎,2019年曹慶德同學的“微重力環境對植物根向地性的研究”獲全國太空搭載方案二等獎(小學組第一名),生態種養小組的科技實踐活動“播種綠色希望放飛科技夢想”獲威海市科技實踐活動二等獎。
一是課程開發能力的發展。
二是研究能力的發展。在《生態種養》課程研究中,教師不僅要研究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還要研究課程目標、課程資源、課程組織、課程管理、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開發方法等;在組織開展活動中經歷的思考、研究和處理,讓教師不斷提高著自身的教學業務能力。
三是組織能力。活動性課程不同于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必須有高超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以及整合能力。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大挑戰。因此,在《生態種養》課程研究中,教師的組織能力得到了提高。
得益于生態種養課程的開發研究,任課教師得到長足發展。劉愛靜教師的“無土栽培知多少”獲2020年環翠區實驗室開放案例一等獎并發表在《威海教育》上,傅丙賜教師的“播種綠色希望放飛科技夢想”獲2021年環翠區科技活動案例評選一等獎、威海市科技輔導員創新成果二等獎并發表在《威海教育》上,“水培地瓜創意生活”獲2021年環翠區科技案例評選一等獎、威海市輔導員創新成果二等獎,2020年“創生態校園愛綠色生活”獲全國科學調查體驗活動優秀活動方案獎。
《生態種養》課程的建設,不僅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有力地推動了校本教研活動及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而且提升了學校辦學品位。其作為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多次出色地承擔了學校特色展示和各級參觀展評任務。多家媒體,特別是中國最具權威的新華社、央視少兒頻道曾以大篇幅對我校的生態種養課程建設做了長篇報道。《生態種養》課程助力學校相繼成為“全國環境教育示范學校”“山東省綠色學校”“山東省環境教育基地”“國際生態學校山東省首批環保科普基地”。
總之,我校的《生態種養》課程體系研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一方面,學習資源從生活中來,經過整理、組合,在優化的基礎上產生效能;另一方面,學生又將學習所得運用于實踐,增強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態種養》課程體系建設,不僅推動了校本課程建設,提升了綜合研究課程質量,更重要的是成為撥動學生快樂成長的琴弦,為他們的人生發展打下了美麗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