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英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題練習,既是學生們學習的重點,也是其學習的難點所在,因為在小學數學應用題的解答過程中,除了需要小學生具備一定的計算能力之外,還需要其本身閱讀題目、理解題目的能力相對完善,并需要學生們同時具備一定的知識串聯應用能力。對此,教師要想切實從課程的教學角度著手完善相應的教學革新,進而有效提高課程開展效率。強化學生們的自身綜合發展能力,就要從以下角度逐一強化學生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完善相應的課程編排。
了解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的相關意義,是提高課程開展質量與效率的重要保證,也是為課程全面革新提供明確目的的一種手段。而對其加以詳細地分析,不難發現這種教學革新的意義和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培養學生們的核心素養,其目的就在于通過教學形式,使學生們的各項能力得到提高,而小學數學課程中的應用題練習,恰好是最能夠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教學手段。如學生們在進行應用題的相關解答時,其勢必會先利用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對題目進行全方位的分析,這樣才能夠保證對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擁有深刻認知,而這方面的相關練習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再如學生們本身的年齡會相對較小,而應用題的表達形式中又往往會融入部分無關內容作為干擾項,這時,教師便會依據應用題的題目,幫助學生們分辨有用解題點、強化其自身體感應用能力,這便能夠有效提高其本身的閱讀記憶能力。從以上兩點教學內容來看,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們各方面的學習能力。
之所以說小學數學應用題的相關練習是最能夠突出提高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一個途徑,其原因就在于,學生在進行針對應用題練習的同時,除了要掌握上述的幾項不同能力之外,還要將其巧妙地加以融合。如教師給定一道以加減法為重點的題目時,不但要帶領大家將題干中的相關知識點和已知項捋清,還要引導學生們舉一反三,認識到其中包含的知識點,這樣才能夠保證解題的思路不會出現偏差。例如,教師給出這樣的題目:“小紅給了麗麗三個蘋果之后,自己還有三個蘋果。小杰給了麗麗兩個蘋果之后,自己還有一個蘋果。問小紅和小杰現在一共還有多少個蘋果?”在這樣的一則加減法應用題的相關練習過程中,“麗麗的蘋果數量”其實就是一項干擾項,那么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可以在強化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記憶力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解題體系,這樣其學習能力、綜合素養便能夠得到大幅度提升。
教師要想切實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課程中的應用題教學能力,從而有效強化學生們的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養,除了要基本了解這一教學革新的意義之外,還要對當前小學數學課程的開展現狀進行相應的分析,明確其內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而以更為高效率的方式來提高課程的全面革新效率。
就當下的小學數學課程開展現狀來看,教師的教學觀念仍是亟須突破的一項重點內容,我國曾長時間處于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教師們的教學思維也自然會受到影響,導致其形成一種不良的“唯成績論”觀點。而在這樣的教學觀念下,教師定然會更多的將教學重點放在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成績上,進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針對學生思維的訓練有所缺乏,學生們難以根據課程內容充分地發揮出自身思維,其知識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等發展均會受到限制。而教師所用的題海戰術更是會將學生們的解題思維固化,導致學生在面對相似的題目時,產生一種固化思維,這并不利于其舉一反三的思維發展,也不利于其綜合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在教師相對陳舊的教學觀念下,班級課程的全面展開自然離不開能夠快速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灌輸式”教學手段。在“灌輸式”教學課程的開展過程中,不但教學的形式被固化,學生們的學習能力也會受到相應的固化,如看到關鍵詞“一共”就想到加法、看到“平均”就想到除法等。眾所周知,數學題型千變萬化,應用題中所涉及的數學知識點更是不勝枚舉,即使題目中僅僅變動兩個關鍵字眼,所求得的結果以及涉及的相關知識點都會大相徑庭。而學生們在固化的學習方式下所形成的思維受限,在應對綜合性更強的應用題時,難免會出現“沒想到”“理解錯誤”等思維角度的誤差。因此,當前課程開展過程中,教師教學觀念相對陳舊便會導致學生們的學習、解題思維發展受到相應限制,不利于其綜合能力素養的全面提升。
遵守課程全面革新的原則,是避免課程革新路上出現資源浪費,為整體課程的全新編排提供明確方向的重要方式。而教師要想更好地發揮核心素養培養對課程起到的良好推動作用,就要牢牢掌握以下幾點原則:
教師在進行課程革新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證的一點原則就在于“趣味性”,即多樣的教學手段,強化課程本身的教學樂趣,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課程全面開展的過程中,才能夠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以便其主觀能動性可以得到充分激發,同時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素養。上文簡單提到過,小學生本身的年齡較小,對更具趣味性的教學內容接受程度會更強,而應用題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們更加耐心的分析其中對解題有益處的已知項,這一過程本身存在枯燥性,這時教師若不能充分調動課程的趣味性,學生自然會失去對數學應用題學習的興趣,這不但不利于他們核心素養的提高,對其各項能力的發展,也將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教師在進行課程革新的過程中,勢必要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加以了解,之后再于課堂教學中利用更為有趣的教學形式展開知識點講述,以此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在進行課程全面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更具生活化以及符合學生喜好的元素,來替換課程中部分枯燥的知識表述,這樣便能夠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像涉及“小數乘法”的相關教學內容時,單一的教學手段和枯燥的知識點難以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將其中枯燥的數字表達換成具體的班級內學生,這樣便能夠使學生們有熟悉感,進而提高其課程參與感。對此,教師可以嘗試利用這樣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經班級內部數學成績的相關統計結果來看,我們班級的平均分為87.13,但經過復查‘小紅’的成績被錄錯了,錯誤數值為89分,而我們班級的正確平均分數應該為87.31。那么已知本班人數為50人,那么‘小紅’的原本成績為多少?”這樣更具趣味性的教學內容,相較于其他直觀的數字表達,對學生更具吸引力,這對提高課程開展的整體質量與效率而言,起到較為積極的作用。
針對性原則,需要教師從應用題這一題型出發,在了解其本身的“綜合性”性質之后,著重分析出題型中對學生的能力發展所提要求,在課程的開展過程中,將這部分能力培養以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手段加以表現,這樣課程的全面開展過程中,學生們本身的專項學習能力便將得到提高,這對其后續生活與學習而言,都能夠起到較為積極的作用。而要切實保證課程革新過程中的“針對性”,教師要從大量的應用題表達形式和學生們日常答題中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了解到解題過程中,他們所需要具備的相應能力,隨后以更為合理的手段對其進行深度培養。
例如,部分應用題的表達會格外復雜,且存在部分無用的已知項,這時教師就要將教學的重點向培養學生題干閱讀能力的角度進行偏移,幫助其找到有用的已知項,這樣才能夠基本保證學生們的答題質量與效率。如應用題“操場跑一圈是400米,小明跑一圈用時2分,那么當小明圍著操場跑完兩圈后,距離1000米還有多遠?”中的“小明跑步用時2分”便屬于一項無關項,在應用題的解答過程中并不起作用。那么當教師在保證“針對性”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時,學生們就能夠通過課程學習,培養良好的題干閱讀能力。
通過上述幾點內容,教師能夠基本了解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生數學應用題解題思維的重要意義,以及當前課程開展過程中存在的部分不足。為有效將這部分教學阻礙加以擊破,教師可以從各項基本能力的角度逐一擊破,如先提高學生們的數學閱讀能力,再提高其體感記憶力以及解題能力等。
在我國的小學數學教育中,小學數學的應用題教育發展不容樂觀,因為小學生的年齡較小,部分應用題中的文字邏輯不能被其充分地理解,所以學生在進行應用題解答時,可能會較為困難。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加大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鍛煉,以便學生不會在應用題的閱讀方面出現問題。
教師在加強對學生進行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時,可以先帶領學生閱讀幾個代表性較強的應用題題干,幫助學生對題干中的數學邏輯進行層層遞進地分析,并從中感受到題目中數量所存在的內在關系,提取已知的有用信息。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松鼠媽媽采松子,晴天可以采24個,雨天可以采16個,它一連幾天一共采了168個松子,平均每天采21個,這幾天中一共有幾個晴天?”這樣一個例子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時首先可以告訴學生要對題目中的問題進行閱讀,這個題干中的問題就是要求出晴天的天數;在明確了題干中的主要問題之后,教師還要帶領學生提取題目中的有效信息,這個例子中給到同學們很多的信息,而且彼此之間存在著層層遞進的關系。因為題目的最終要求是求出晴天的天數,而且已經提供了部分數據,那么能夠用上的條件,首先可以想到的就是“簡易方程”和除法計算中的部分知識點,即先利用“168÷21=8”求出松鼠媽媽一共采了8天的松子,之后設晴天為未知數,并列出方程式“24+16(8-)=168”,求出的數值為5即可。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相關的數學應用題閱讀,從而避免因為識題不清而導致的答題錯誤。
培養學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教師還要從鍛煉其理解記憶能力這一方面進行有效引導。當前的很多應用題為了干擾學生答題,會刻意地安插進一些無效信息,進而使應用題的題干變長。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其注意力也相應較為薄弱,因此,在其進行較長應用題的閱讀時,難免會出現讀到題干后面卻將前面的條件忘記的現象。為有效改善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劃線”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即讓學生們在閱讀應用題題干時隨讀隨記,將題干中給出的所有要點均進行“劃線”處理。在讀題時先將題目中的問題“劃”出來,明確題目想要問的問題之后,再從前往后依次進行閱讀,并在閱讀的過程中隨讀隨“劃”,將題干中的所有要點全部標明。之后再按照問題所需的已知條件,回頭尋找有效信息,這樣就能夠有效地避免出現因為其注意力不夠集中,而導致題干記憶不清的問題。
此外,還要對其進行相關的理解能力培養,一些問題的題目會故意利用公式的變形,對學生進行考查,這時學生的理解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如一些問題會將我們熟悉的“被減數-減數=差”這樣的簡單公式進行變形,故意將減數與被減數的位置進行調換,以“被減數-差”這樣的方式進行提問,為此,教師應該加緊對學生進行知識內容的深度教學,將普通的數學公式與其變形公式均教授給學生,這樣就能夠增強其應用題解題能力。
應用題的解答其最本質還是要進行相關的計算,如果學生的計算能力不過關,即使對其進行了閱讀、理解等方面的教學,依然答不出問題的最終答案。計算教學其實是貫穿于整個數學解題過程始終的,在核心素養發展的背景下,進行應用題教學離不開計算能力的培養。為此,教師應該從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計算能力的培養,第一,要合理區分列方程解題與算數解題,從而正確的選擇解題方法,因為列方程進行答題是需要學生設列未知數進行相應計算的,如題干中已經將結論以及部分已知條件給出,要學生們求剩下的條件時,就可以利用方程式的解法,而這時如果學生錯誤地選擇了解題方法,就會使問題變得更加難解,同時錯誤的概率會隨之增加;第二,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起部分問題所需的逆向思維,如題目給出了圓的面積,讓學生們進行周長的計算時,就可以充分地利用逆向思維進行相關的計算,這樣的培訓方式既方便了學生進行對問題的解答,又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要想切實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能力、培養其綜合素養,并有效提高課程中的應用題整體教學質量與效率,就要從全面了解核心背景下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意義、教學現狀以及教學原則的角度出發,并將分析出的相應結果作為課程革新的相應理論依據,從而達成有效的課程編排革新指導。之后再從加強對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學生理解記憶能力的培養,以及加強對學生進行計算應用能力的培養,這樣幾個實際方向出發,用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提高其應用題解答能力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