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陳慧 楊甲奇
依據國家雙高道橋專業群辦學定位,工程造價專業應需而動,緊跟產業轉型升級,完成數字化、智能化、工業化改造,根據調研結果和需求驅動,確定專業定位,形成“懂施工、精造價、善管理、‘三精四有’素質高”的培養規格,支撐八大畢業能力要求,如圖1所示。

圖1 培養定位
“雙協作”是指,校企合作應對專業數智化升級,構建學校、企業雙協作人才培養主體。對接專業與產業、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專業要求與四新技術要求。將培養目標分解為三階段實施:第一學年培養做好造價人,第二學年培養做精造價事,第三學年鑄就造價魂。(圖2)

圖2 改革思路
校企雙協作,根據崗位需求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構建FPMD模塊化課程體系,其中,F模塊是公共課程、P模塊是專業基礎課程、M模塊是專業核心課程、D模塊是專業拓展課程。
在FPMD模塊化課程體系基礎上,將畢業能力分解為施工、造價、經濟、法務四大崗位能力模塊,細分崗位課程模塊。進行數智化課程升級,“形成課程與崗位能力、課程與技能競賽賽點、課程與1+X證書考點”三融通,將專業技能培訓和思想價值引領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見下表)。

崗位課程模塊表
雙協作帶動政府、行業、企業、學院四方聯動,進行實踐基地數智化升級,共建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科普基地、勞動教育基地、虛擬仿真基地。
雙協作構建由“雙帶頭人工作室”和“名師工作室”構成的雙牽頭體系。按技術、造價、法務、經濟四大崗位課程模塊,構建專兼結合結構化團隊,支撐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教學需求。
借鑒克龍巴赫評價理論與KOMET測評技術,從學生職業能力視角,科學直觀評價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大數據監控學生能力成長過程,診斷導致能力缺陷的關鍵質量影響因子,靶向改進人才培養質量。雙協作構建校內“測-評-查-診-督-改”,校外“多元主體+多點反饋”“雙循環”路徑。
校內循環路徑以測評學生初始職業能力為起點,運用本土化測評工具,生成職業能力畫像,查找職業能力缺陷與影響因素;依托大數據診改平臺,運用關鍵質量因子診改模型,診斷學生能力成長過程中“課程、師資、實訓”等6個關鍵質量因子狀況,監督45個診斷點的數據狀態,動態糾偏。通過學生職業能力再測,反饋驗證診改質量,形成校內持續改進循環。
校外循環路徑依托校企資源共享平臺,線下行、企、校及畢業生回訪,線上校企共享平臺交流。多點反饋校內“測評改”的信度效度,提出改進建議。提取反饋數據中出現的高頻質量因子,持續查找薄弱環節。通過再測再評再改,持續提升人才質量。(圖3)

圖3 測評改雙循環圖
“三協同”是指將校內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專業社團)與校外第三課堂(社會服務)互聯互通,協同共進,構建完成教學協進空間。以學習過程、學習內容、學習能力、思政素養四個維度,構建教學協進(師生協作共進)空間。(圖4)

圖4 教學協進空間
教學內容從“決策-準備-實施-展示-評價”,體現行動導向的學習過程;從“任務驅動-崗位分工-雙協作-三協同”,構建互促式教學方式;推動學生學習能力從“知識識記-綜合協同”五級遞升,思政素養從“價值認同-價值傳播”三層遞進。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的協作協同度越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思政素養越高。從而完成專業數智化升級,遞進式培養學生從“做好造價人--做精造價事-鑄就造價魂”。
在四大核心崗位能力培養過程中,使用同一項目貫穿教學,融通技術、造價、法務、管理、經濟專業與思政素養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數智化教學場景與工作場景的對接,融“三精四有”入項目準備、項目實施、項目評價,互促互進,形成知識鏈、技能鏈、價值鏈的傳遞路徑。(圖5)

圖5 崗課賽證融通圖
以專業社團為實施主體,依托科普基地、業余黨校、川藏博物館等平臺,開展主題演講、職業辯論、專業沙龍、項目模擬技能賽等活動,幫助學生從思政認知、認同到情感內化,從行為改變實現價值塑造。
以產教融合為抓手,依托校企合作,在大學生實踐勞動教育基地等15個校內外思政實訓基地開展歷史參觀、社區服務等活動,承接白玉縣作英村扶貧搬遷項目、久馬高速模型建設等社會服務項目。
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3年以來,雙循環大數據平臺顯示,本專業綜合能力提升度達到7.8%。第一課堂技術改進方案進入第二課堂培育,已獲專利成果8個,第三課堂完成社會服務15項。形成了一套含職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專業綜合測試題庫,背景問卷庫、關鍵質量因子診改模型的測評改工具手冊,以解決職業范圍內典型工作任務為測評思路,創新了德智體美勞綜合評價體系。住建教指委土建專指委主任,著名職教專家杜國城評價本成果“很有內涵、很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