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空港實驗中學 王麗麗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教學應注意對問題情境的創設,要加強相關研究,采取有效的路徑,發揮問題對學生學習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對問題的思考中提升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從而提升教學的品質。
情境教學就是教師在進行知識講授的時候,根據講授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對教學的環境和場景進行設定,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強化對知識的理解,拉近學生與教學文本的距離,課堂不再僅僅是三尺講臺和一間教室,而是與課文密切聯系的新的時空,學生可以全身心地參與其中。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理解知識的創造性會被充分激發,知識學習轉變為素質的再造。情境的創設并非是空穴來風,除了要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情況深度把握外,教師還要有極強的想象力,才能為學生營造出適合他們的學習氛圍,創造出更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這樣的想象力不會是突發的靈感,而是扎實研究的結晶。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需要應用問題情境的創設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從而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增加,提升其學習能力。任何角度的情境創設都必須以真實性、科學性為根本原則,問題情境的創設也是如此。教師在進行課堂問題情境設計時,必須堅持這兩個原則。所謂真實性,即問題的設計要基于學生的真實困惑,是真問題。情境可以虛構,但必須是源于真實生活的虛構,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通過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得到的知識和能力,能夠移植到現實生活中去,變成真實的核心素養。所謂科學性,則是指問題的設計不但要體現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還應注重學生已有知識與將要學習到的知識的有效銜接,不能脫離學生的知識實際。情境的創設要有提前量,但不能跨度過大,欲速則不達。
遞進式問題情境創設,是指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將具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問題進行層次的劃分,在提問的時候先易后難,逐層遞進,使學生逐步適應問題的難度,不斷進行深入思考,掌握由淺入深進行思考的方法,以后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就可以自動將問題進行層次的劃分,循序漸進,解決問題。
例如:在進行《雨巷》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采取遞進式的問題創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問:課文中的雨是什么樣的,而巷子又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就可以輕松回答,由此可以看出這個姑娘所處的環境:幽深凄冷的小巷、朦朧似煙般的細雨、陰沉而寂寥的暮春天氣。當學生對這首詩歌的整體意境有一個大致了解后,就要引導學生對人物進行思考:詩歌中這個姑娘撐著一把油紙傘,那么油紙傘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就會思考油紙傘出現的年代,會想到復古和懷舊,而油紙傘在這里則給姑娘營造了朦朧而又神秘的感覺。當學生思考到這里的時候,教師就要繼續進行更深層次的提問:在詩歌中詩人用什么來比喻姑娘呢?為什么要用丁香花形容姑娘呢?教師此時可以給學生講解丁香花的特點和含義。那么詩歌中“丁香一般的姑娘”到底象征著什么呢?這個問題其實是比較難的,學生可能會說是愛情,也可能會說是理想,只要學生能夠自圓其說,就是正確的。
趣味式的提問方式,就是教師在進行提問的時候,無論是在語言使用上,還是在情境的設置上,都可以充滿趣味,讓學生在對問題感興趣的同時,產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欲望。趣味式提問的設計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有趣的關系圖,可以用有意思的小故事導入,然后再結合課文進行提問。
例如:在學習《孔雀東南飛》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相關影視劇圖片,對劉蘭芝辛勤勞作的場景做重點介紹,然后提問:如此勤勞又優秀的兒媳,焦仲卿的母親為什么偏要將她休掉呢?引導學生從文章中尋找焦仲卿母親不喜歡劉蘭芝的原因,再將所有的原因歸結到一起。首先,焦仲卿母親認為劉蘭芝的出身太過卑賤,而她的兒子雖然只是一個小吏,但是身份要比劉蘭芝高貴,劉蘭芝配不上她的兒子。其次,劉蘭芝有才華,而當時的社會卻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焦仲卿的母親看不上她。再次,劉蘭芝沒有為焦仲卿生下孩子,在封建社會中,女人被視為傳宗接代的工具,陳腐的封建教條束縛著焦仲卿的母親,使她對劉蘭芝很不滿意。最后,焦仲卿的母親自身的性格有很大的缺陷,她長期守寡,而兒子和兒媳之間夫妻恩愛,就導致她對兒媳產生嫉妒之情,從心理學方面進行討論較為有趣,能夠激起學生的討論欲望與學習的興趣。
概括式的提問方式,是教師在完成新知識的教學之后,為了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掌握程度,對學生進行提問,要求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和分析。在具體的應用中,教師需要對文章的內容有較清晰的認識,對可以用到的知識進行提前梳理,避免問題太過深奧,學生難以回答,也避免問題太過簡單,使學生沒有思考的余地。
例如:在進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先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細致的閱讀,然后對林沖走上反抗道路的過程進行概括式提問,引起學生的重視以及思考。教師可先對林沖的遭遇、林沖以前的性格以及現在的性格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疑問,也就是根據林沖的遭遇創設一個情境:林沖從禁軍教頭淪落為階下囚,在東岳廟差點被害到上梁山,原本有家有女,生活幸福,卻一再遭到高太尉的陷害。他為什么會走上反抗的道路呢?在教師概括林沖的遭遇的時候,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問題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對林沖的遭遇產生同情,進而回憶林沖所遭遇的一切不公,最終得到答案:封建統治者的逼迫,導致林沖走向了封建統治的對立面,即所謂的“逼上梁山”。概括式提問的好處就是通過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對文章中人物的前后變化進行綜合分析,對影響人物命運的要素歸納概括,最終從宏觀上得出正確的認識。
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還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選取問題,創設出與學生學習生活高度關聯、具有實踐性的問題情境。這樣的問題情境,因其高度的真實感和煙火氣,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學習,而且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向實際生活中的遷移。這類問題情境因為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不大,學生可以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知識儲備將新學習的知識內化。
例如:在進行《師說》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老師”的使命是什么?老師在你的學習和生活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想法,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問題情境教學法,是高中語文教學提高質量、增強效率的基本辦法。語文學科的其他的認知情境,最終都要歸結到問題情境上來。因為知識的增加是以新知識與舊知識內容上發生沖突、結構上產生不平衡為前提的,一定是以出現新問題、修正舊問題,乃至解決舊問題為流程的。學生語文知識的累積與進步,就是不斷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樣,作為學科素養核心的學科思維活動,也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所以,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可不重視。以問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知識個性,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努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