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禹城市永鋒雙語實驗學校 司換霞
“學幫理練”四步教學法是新形勢下新的教學理念。通過學生與學生互動、教師與學生互動、開展課堂活動等,在數學課堂中注入了新元素,呈現多元化數學教學模式。對學生數學成績的提升、學生個人素質的提升和數學教育教學事業在小學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本文筆者闡述了“學幫理練”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的意義和策略。眾所周知,傳統的數學課堂中,數學教師往往占據數學課堂主體地位,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思路完全靠教師帶動。雖然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幫助學生如何思考問題,然而長此以往也會出現種種弊端。比如學生思維長時間在教師的帶動下,會禁錮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學幫理練”教學模式在如今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并不廣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數學教師不敢輕易嘗試新理念和新方法;另一方面,數學教師對“學幫理練”模式的掌握不到位,沒有正確認識“學幫理練”的重要性,因此未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施“學幫理練”教學策略。唯有創新才能進步,唯有創新才能發展。
在教育教學事業不斷改革優化的今天,創新是推動教育教學事業不斷邁向新征程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未來教育教學事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在小學為學生打好學習基礎,是小學教師的義務和職責。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思想注入小學數學課堂中,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另外,構建數學高效課堂的目的,不是為構建高效課堂而構建,而是為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而構建。教師要明白學生與教師在“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幫助學生學習,才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真實目的,才能促進教育教學事業的改革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新課程改革后,“育人為本”“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貫徹落實到了小學課堂中。“學幫理練”教學模式,便是圍繞“以生為本”教育理念創新型教學方式。當然,在“學幫理練”數學高效課堂構建過程中,教師不能咬文嚼字,而應在深刻理解并認識“學幫理練”教學理念的基礎上,結合學校教學環境和不同年級學生學習需求,制定符合學生學習的策略,從而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促進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新課程改革以后,創新成為中小學教育教學理念的主要核心內容。縱觀小學數學發展史,一直在創新的進程中不斷向前邁進。另外,創新不僅體現在教育理念方面的創新,教學方式和教學目標也有所創新。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往往對數學成績的高低變化尤為重視,從而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而新理念下“學幫理練”教學方法,不僅能促進學生數學成績的提升,也能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從根源解決問題。符合新課程改革高效課堂構建號召。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教育教學事業的飛速發展,陳舊的教學理念、教學思維和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學生學習需求。假如教師仍然延續陳舊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方式,不僅得不到理想教學效果,反而讓學生覺得數學課堂單一枯燥,毫無趣味可言。
長此以往,不僅數學教學質量得不到提升,對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發展也形成了阻礙。“學幫理練”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推翻了傳統數學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因為,在傳統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思路是跟著教師走,因此,教師教完數學知識以后,學生的思維便停止,自主思維能力得不到提升。而“學幫理練”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融入了新思想,從而推翻了陳舊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另外,在“學幫理練”教學模式下,學生之間可以互幫互助,能讓小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發揮,參與到數學課堂學習中,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有一定作用。當然,最重要的是,“學幫理練”新思維在數學課堂中的融入,有利于打造民主和諧的數學課堂和課堂文化,不僅讓學生做了課堂主人,對數學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傳統數學教學中,“教”指的是教師教學,而“學”指的是學生學習。而“學幫理練”中的學,指的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并不是教師督促學生學習,而是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意識,從根本提升學生數學能力。在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認為要鼓勵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能力;另一部分教師認為,應該將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放在數學課堂中進行,唯有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雖然這兩種教學方法的目的都是為了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這兩種方法都無法取得理想效果。假如采用第一種方法會給學生制造學業壓力,從而排斥數學;假如采取第二種方法,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對部分問題,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思考并解決。假如學生自主學習,難以保證問題的難度是否會打擊學生學習信心,對學生學習自信的建立非常不利。因此,為了突出“學”,就要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在數學課堂中將以上兩種方法進行有機結合,從而發揮它們各自的優點。
例如,學習有關“加法交換律”時,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并沒有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也未要求學生在課堂中進行預習,而是以問題的方式進行導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如:“小明去超市買文具盒花了5元,買鋼筆花了6元,買水果花了5元,買鉛筆花了4元。那么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錢?有幾種計算方法?哪種方法能又快又準地計算出結果?”緊接著,學生開始計算,并得出結論。然而計算方法并不一樣。有的學生是以5+6+5+4=20元的方法計算出答案的;有的學生是以(5+5)+(6+4)=20元的方法計算出結果的。雖然這兩種計算方法所得出的結果一致,然而計算過程所花的時間并不一樣。很顯然,第二種計算方法又快又準。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入“加法交換律”的概念,讓學生了解并認識加法交換律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意義。與課前預習和課堂中預習的學習方法相比,很顯然,有機結合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學幫理練”中的幫,一般指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進行與數學知識有關的討論,且能幫助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如今,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融入小學數學課堂中,比如小組合作討論學習、課堂辯論賽、開展課堂活動等,這些教學方法的融入,也是圍繞“幫”所展開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單獨存在的個體,思想因人而異。因此,面對同一類數學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在數學課堂中可以展開各類圍繞“幫”的教學方式,旨在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當然,在方法融入的過程中,教師要明白,對一些問題,同桌之間討論便能解決,然而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同桌之間無法解決,因此可以延伸到小組解決,甚至可以由小組提出問題,和教師討論解決。這種教學方式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凸顯了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無形中培養了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例如,學習“統計”時,在學生未曾接觸統計之前,學生對統計的概念一無所知。為了讓學生明確“統計”的概念和意義,筆者讓學生在課堂中統計出全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數,另外統計出喜歡《格林童話》和《青年文摘》兩種書籍的學生各有多少;與此同時,給出數據,讓學生再統計出一學期以內成績名次未下降三個名次的學生人數。很顯然,這三個問題的難度逐漸增大,對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容易便能統計出來,可以說絲毫沒有難度。對第二個問題,要簡單的思考和數據分析以后,才能統計出正確的結果;然而對第三個問題,卻比前兩個問題統計起來難度更大。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統計出的結果有所不同,可見部分學生在統計第二和第三個問題時出現了錯誤。因此,筆者將學生分成了四個學習小組,并且由小組成員選出每組組長。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對這三個問題進行統計分析,在此過程中,學生之間可以分享自己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供其他學生參考。假如小組無法解決問題,便由小組組長向教師提問,最后由教師向學生一一解答,幫助學生解決困惑。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互幫互助,也能實現學生共同進步,提升綜合素質。
“學幫理練”中的理,是指梳理、整理。即對數學知識內容結構的系統化梳理、歸納和整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般會讓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在預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梳理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點。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列舉出不懂的問題,然后在課堂中向教師提出來,教師在課堂中為學生解決疑難雜問,做到合情合理、有根有據。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欲,也能讓學生學會如何梳理和整理數學知識點,對數學整體能力的提升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學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按照教材內容逐一展開教學,在此過程中,并不明白在本節課教學中,如何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將數學知識點合情合理地梳理出來,然后基于此框架展開教學,從而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做到合情合理、有根有據,這樣也符合數學邏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第一課時的教學,筆者讓學生認識并了解了什么是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二者之間有何區別,即概念的滲透;在第二課時中,重點放在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面積的計算上,通過案例的導入,讓學生參與到實際問題解決中,從而讓學生加深對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概念的同時,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面積計算方法。這種教學方式比“一堂灌”的方式更有效,不僅能凸顯出教學結構,也能明確教學目的,對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幫助學生梳理和整理數學知識都有一定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對策略的融入進行生搬硬套,這樣不僅得不到預期效果,反而在無形中加大學生學業壓力,對數學成績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發展極為不利。所以教師要做到結合學生實際,了解基本學情。在此基礎上,融入有效策略,方可取得良好效果。

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學幫理練”中的練,指的是多加練習,尤其是對數學問題中各類計算方法的應用,更要勤加練習,才能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除了課后作業練習外,學生幾乎沒有時間和空間練習。因此,小學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要為學生創造練習的空間。從某種程度而言,課堂練習比課后練習更能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這是因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也完全融入數學知識的學習氛圍中,此時展開練習,是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最佳時期。然而課后作業的練習過程中,學生大腦興奮度降低,此時學生很容易忘記課堂中所學習的新知識,從而不利于數學知識的記憶和應用。因此,在課堂中加強練習,是提升學生數學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例如,在學習“筆算乘法”時,教師可以列舉出與本節課有關的數學問題,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中解決。當然。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定會出現計算失誤的現象,基于此類問題,教師要做的是,細心并耐心地對學生進行指導,這樣不僅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也能鼓勵學生敢于向教師提問,敢于面對自己的錯誤。另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在45分鐘的數學課堂中,留出10分鐘供學生思考和練習數學問題的空間。當然,短暫的時間內是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一旦方法有效,便要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和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總之,“學幫理練”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還要在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實現。當然,“學幫理練”教學策略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融入,想要取得理想教效果,要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耐心、細心和恒心,在一次次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優化教學方案,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值得一提的是,教學沒有固定的方法,縱觀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多種多樣的教學策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層出不窮,然而取得的效果卻并不如意。究其原因,是這些策略在課堂融入的過程中,沒有核心理念的支撐。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明白“學幫理練”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的重要性,要根據當前教育環境和學生實際學習需求制定教學策略,唯有此,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