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實驗小學 鄭錦灼
古詩詞之所以優美,不僅因為古詩詞中的五言、七言對仗工整的辭藻美、韻律美,還因為古詩中蘊涵著相當多的意象和情感而表現出的意境美、文化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在小學中高段古詩教學過程中,不再只要求古詩詞朗讀和背誦,如何教會學生尋找詩詞中的意象,領會詩詞中的意境美是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學習和賞析活動的關注重點。“意境體驗”是小學語文古詩詞學習的必經之路。“意境”顧名思義是一種情感與現實形成共鳴的一種境界,詩人在表達意境之時,要依托真實的景象、人物或事物,即意象,通過現實的意象達到觸景生情的效果,或抒情,或言志,或吟詠他物,這就是“意境體驗”。
2012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新課標曾指出,中小學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古詩詞教學的四大要求,一是朗讀詩詞,二是體驗意境,三是感受情感,四是陶冶情操。由此可見,小學中高學段通過課堂上的“意境體驗”,可以幫助學生感受詩人的情感,與小見大,培養學生對事物和景象的正確認識,將古詩詞中體現的情感價值融合到學生的綜合素質中。通過在小學古詩詞課堂教學中融入“意境體驗”,可以提升古詩詞在小學中高段語文學科教育中的教育意義,培養學生的人文主義觀念和人文主義精神。由于古詩詞中的意境多來源于古代的景象或文明,因此,“意境體驗”可以幫助學生走入古代歷史長河,對意境營造出來的景象加以理解、升華,發揮小學生生長發育所處發展階段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接下來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在“意境體驗”視角下小學中高段古詩詞教學的策略和方式。
小學生由于受自身的生長發展規律影響,在該年齡段的課堂學習中主要存在注意力分散、理解能力低下的現象,這就給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限制和阻礙。為了降低這對小學古詩詞學習的影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完成課堂教學過程。比如,可以通過生動的幻燈片、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課件來輔助教學。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幫助學生更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音畫視頻的播放也可以更加生動地詮釋課堂教學內容。現階段,隨著社會的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學校教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發展和革新,語文教師的教學內容已經可以更多地依賴多媒體教學工具,傳統意義上的語文課堂教學是較為沉悶和枯燥的,擁有了現代化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古詩詞的積極性,也可以營造良好的古詩詞學習氛圍,通過音畫視頻讓學生對古詩詞的意境有了具象的感受,而不再只是抽象的意義。
例如,語文教師在講解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可以收集相關的圖片資料或視頻資料,在課堂上進行多媒體播放教學,引導學生感受“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景象,從實際的瀑布景象延伸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價值。在講解柳宗元的《江雪》時,可以收集相關的雪景,尤其是針對南北方雪景的差異,可以做一定的圖片比較,讓學生感受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空無一人的冬季景象。在講解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通過地圖可以向學生直觀展現巫峽、襄陽、洛陽的位置關系,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地理位置關系后,感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路線規劃。在講解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時,可以搜集關于白帶山和江陵之間的沿線美景,讓學生可以深刻感受到詩人在猿聲和山影之間“舟行千里”的快意人生之感。因此,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多媒體技術將古詩詞的意境生動地展現出來,給予學生真實感,這樣學生才能夠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學習。
每一首古詩詞都可以看成獨立的個體,并不依賴于其他古詩詞存在,任意一首古詩詞都有自己的古詩和想要表達的情感。因此,每首古詩詞都會有各自的用詞亮點,也就是說在古詩詞中有詩人重點想表達和強調的字、詞、句。
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通讀古詩詞,對古詩詞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和掌握,讀完一遍之后,根據全詩的情感走向和價值走向引導學生尋找詩詞中的關鍵字、詞、句,即古詩詞中的“詩眼”,從關鍵的字、詞、句入手,可以直接感受到詩人在古詩詞想要表達出的意境或人生感悟,通過對古詩詞中重點的字、詞、句的賞析和聯想,更加深入地了解意境背后作者想要傳達出的情感價值或人生感悟。在對古詩詞進行重點字、詞、句尋找的過程中,要從三個層面入手,一是文字層面,即讓學生通讀后,理解古詩想表達的字面意思和整體的行文結構。二是文學層面,即讓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找出“詩眼”,或能打動學生的詞句并進行情感或感悟的語句賞析。三是文化層面,結合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背景或詩人所處的歷史時期發生的故事情節,對古詩詞表達的意境進行綜合的分析和理解,升華詩人想要傳遞的價值導向。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時,尤其是古詩詞教學時,需要打破原有的語言教學的限制,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理解情況來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感受更深層次的意境和人文之美,讓古詩詞教學助力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講解王昌齡的《從軍行》時,語文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通讀全詩,將詩中的三個地名標注出來,了解古詩詞發生的時代背景和地域背景,而后對重點詞句進行賞析,尋找重點詞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里的“黃沙”點明了戰爭所處的場地為西北大漠,“百戰”的數量雖是夸張的,但是足以體現戰斗的艱苦和激烈,最終以“穿金甲”的形式來表現將士百戰沙場卻仍堅定保衛國家的意志。“不破樓蘭終不還”由最初的景象描寫轉換為將士的豪言壯志,讓整首詩擲地有聲體現出戰爭的頻繁,艱苦、荒涼以及將士的忠心。重點字詞句是學生體會古詩詞意境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重點字詞,從小處著手,體會古詩詞意境。

在小學中高段語文教學過程中,古詩詞的教學不能僅僅依靠于誦讀和詩詞賞析,要讓學生參與古詩詞的教學課堂。學生在四至六年級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量和文學素養,因此,可以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時,進行個人創作。這里的創作并不是讓學生獨立完成一整首的古詩詞創作,而是可以在已有的古詩詞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通過創作對比詩人所表達的情境和自我想表達的情境,有何種意境的不同。
例如,在講解李白的《望天門山》時,詩中第三句是“兩岸青山相對出”,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二次創作來描繪相同的詩詞場景,或是將詩中的一個字眼進行替換,通過替換的過程中,讓其他學生對替換的詞句進行賞析和評價,從而理解詩人在描繪意境時對現實景象的高度概括和生動形象的表述。在講解賈島的《題李凝幽居》時,可以對比賞析“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和“僧敲月下門”的“敲”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情景感受,對不同的感受進行表達、分析和評價,讓學生發現古詩中一詞一句推敲之不易。二次創作的課堂教學形式,可以讓學生掌握詩詞本質的含義,而自己也可以根據引申義尋找合適的字詞進行替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從一字、一詞、一句之中,感受古詩詞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及文化之美。
在語文課堂的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中的意象和意境,可以根據學習的古詩類型進行分類。將體現河山景象的詩詞劃分為一類,此種詩詞可以通過多媒體形象教學來演繹,將具有故事情景的詩詞劃分為一類,可以將這種詩詞編排相應的古詩表演,更好地理解詩詞中的人物關系和人物情感。語文教師充當著十分重要的領路人的角色,要讓意境融入小學古詩詞教學,就要讓學生對古詩詞中的意象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可以將特有的意象單獨進行整理歸納。當在古詩詞賞析過程中發現相關意象時,可以對照整理的意象詞語進行詩詞的主要感情脈絡分析。古詩詞是一種短小精悍的文學篇章,往往通過一個字或幾個詞就可以描繪出十分巧奪天工的意境。語文教師要通過指導學生對詩詞進行擴寫,讓學生感受到精練的語言和詳盡的語言之間的區別,可以采取排練短劇的形式,將詩詞內容擴寫成短篇作文或劇本,讓學生感受到每一句詩想要傳遞的情感價值和現實景象。
例如,在講解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時,可以根據詩詞的含義進行短劇的編排,通過劃分小組進行短劇的組內角色飾演,一人飾演少小離家,一人飾演長大歸家,再加之同組組員的輔助,飾演鄉中的兒童進行最后的詢問,感受作者歸鄉的心情變化,而后進行組與組之間的評比。在講解李白的《贈汪倫》時,可以選擇兩人短劇,一人飾演李白,一人飾演汪倫,對古詩的意象進行解讀,可根據詩詞的場景描繪,適當增加一些劇情和臺詞來幫助學生理解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深厚友誼。為了學生的興趣,也可引導學生進行古詩表演猜古詩的游戲,從文字層面和情感層面進行表現,讓學生聯想調動腦海中的知識儲備,進行班級內的猜古詩比賽,也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對古詩產生另類的感想和感觸。
小學中高段學生在學習古詩時,往往會經歷三個學習階段。第一個階段為直覺階段,在學生誦讀一首詩詞之后,對其中的辭藻能產生初步的了解和認知,感受到詩詞的韻律美和形象美。但學生往往還無法感受到詩詞想要表達的情感價值或人生感悟。這一階段并不要求學生可以直接對詩詞進行整體的鑒賞,對詩詞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即可,在經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引導之后,學生可以自行對詩詞中的意象進行充分的聯想和感受,這就是第二個階段,即品味階段。這個階段建立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之上,對第一階段的整體印象進行深化和升華,深入了解詩詞內部的意象構造和情緒傳遞,在品味詩詞的過程中,需要學生自主參與詩詞學習,“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以通過不同的聯想和想象,為學生提供探索詩詞深層次表達的學習樂趣的機會。此時結合語文教師的引導,學生會對詩詞產生強烈的個體化情感和意境體驗。引導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帶動學生調用腦海中所有的語文知識儲備,通過創造性的聯想來對詩詞的一字一句進行感性方面的分析和理性方面的分析,將詩詞中的內涵漸漸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文素養儲備,詩詞內涵內化的過程是學生對詩詞進行整體把握的過程。之后就可以進入詩詞學習的第三個階段,叫作深悟階段。此時,需要學生對已經學習的詩詞進行回味,不借助文字的直觀反饋,需要在腦海中構建詩詞體現的意境,感受意境之外帶給個人的深刻領悟,這也是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育中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之一。這個階段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達到的,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底蘊是有一定差異性的,所以只需要經過這一階段的鍛煉,幫助學生感受即可。語文教師不要把第三階段的推進作為機械化的教學模式,若學生有了一定的人生閱歷和情感觀念,就能自行領悟詩詞。這三個階段是層層遞進、循循善誘的過程,也是進行語文古詩詞教學時必經的過程。在對詩詞進行賞析的過程中,也是提升學生藝術欣賞能力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鑒賞評價古詩可以幫助學生意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從而將自己置身于人文世界中去感受詩人在古詩詞中想表達的弦外之音。
綜上所述,古詩詞教學中的“意境體驗”是不可或缺的一項教學過程,古詩中蘊涵著我國悠悠的歷史文化,因此,在重視傳統文化傳承的今天,古詩詞的學習要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各個教學活動,“意境體驗”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教學活動形式之一。當將古詩詞中的意境體驗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時,不僅可以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氛圍感,也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個人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大量需要背誦、賞析的古詩詞,根據不同年級的古詩詞教學要求,需要語文教師對不同的教材中的古詩詞進行良好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語文基礎知識,還能感受更深層次的傳統文化氛圍。雖然,由于時代的變遷,學生在理解古詩詞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限制和阻礙,但是,語文教師需要讓學生體會古詩詞意境之中的文化美感,讓中華文化在詩詞教學的過程中得以傳承,從而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知能力和自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