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音樂學院/安 航
爵士樂是繼古典樂之后,對我國音樂藝術發展影響最廣的音樂風格之一。近百年的傳入、發展、融合與創新過程中,從萌芽到夾縫求生,從復蘇到發展與創新,落地且生根,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爵士音樂。
爵士音樂從最初以美國黑人音樂為基礎的內生性發展,到不斷演變發展走向自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彰顯出獨特的藝術魅力。而爵士樂的出現和發展,也為薩克斯的表演提供了極度自由的發展空間,可以說薩克斯與爵士樂是共生性自由發展的完美結合。
最初的爵士樂是20世紀初的美國新奧爾良傳統爵士,起始階段的爵士樂是一個小樂隊,他們圍繞著共知的旋律來進行即興表演,“直到西德尼·貝切特的出現,薩克斯才以其多變、靈活的演繹風格成為爵士樂隊中最優的選擇”。伴隨著爵士樂不斷發展,爵士樂風格不斷變化,慢慢融入多種元素,而薩克斯因為其靈活自由的演奏風格逐漸替代了單簧管、小號的表演,成為爵士樂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樂器之一。之后,爵士樂作曲家杰利·莫頓又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進一步促進了薩克斯爵士音樂風格演奏的多元化發展,鞏固了薩克斯在爵士樂中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伴隨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的不斷發展,爵士樂在前期“奧爾良”階段發展基礎上,衍生出多種風格。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音樂熱力十足、歌舞性強,充滿節奏韻律,音樂旋律與舞蹈表演十分契合。也是在這樣的以“大樂隊”為主要靈魂藝術時期,薩克斯作為爵士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推向了高峰,完全替代單簧管成為演奏旋律的主奏樂器。
進入到20世紀50年代,爵士樂從“Big Band”發展到以溫馨、舒緩、柔美著稱的冷爵士風格,薩克斯的表演開始富有古典音樂韻味,無過多的裝飾音炫技,演奏風格轉向樸素、淡然、靜謐。這一時期的冷爵士樂是社會上層精英們欣賞的特定音樂類型,爵士樂在全社會流傳開來,慢慢成為靈魂音樂深入人心。
20世紀60年代,爵士樂中的一些傳統桎梏慢慢被打破。從作曲到表演,音樂呈現了多元自由的特性,爵士樂表演者們開始追求“無法之法乃為至法”的自由境界,他們打破原有和聲、節奏的規律,創造富有個人風格的音樂旋律,薩克斯作為爵士樂的主奏樂器,在自由風格發展下將富有個性化的表演呈現沁人心脾,突破了傳統薩克斯演奏風格“繭房”的禁錮,坦蕩且與眾不同。掙脫了束縛,薩克斯慢慢融合了更為多元的爵士音樂元素,從人們的藝術審美趣味到音樂表演的多元風格,爵士樂開始與不同風格的音樂元素相耦合,多元化的爵士音樂風格為薩克斯的表演帶來了更加自由的發展空間。
爵士樂作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藝術文化的“舶來品”,在中國發展已近百余年之久,以其獨有的發展軌跡,沖破地域限制,展現出良好的生命力。
爵士樂最初傳入中國繁榮于上海,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從音樂到歌舞、廣播、電影等無不充斥在人們的生活當中,與此同時,早期在武漢,吉米·開森的美國人便開創了中國第一家傳授學生爵士樂表演的學堂,開啟了中國人爵士樂表演之旅,也為爵士薩克斯演出“開疆拓土”,構建了一個良好的開端。40年代,爵士樂成為上海歌舞廳的主要伴奏音樂,薩克斯在這一時期已經成為爵士樂表演中的主流樂器,將爵士樂的自由、即興風格表現的近乎完美。除此之外,許多留學歸國的作曲家們創作了大量富有民族風格的流行音樂作品,使薩克斯演奏有了更為自由、開闊的表演空間,也為薩克斯開拓了新的表演風格。其中,以黎錦光的創作較為有代表性。
黎錦光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與西方音樂風格相融合,其創作的流行音樂作品頗具有民族性,非常具有中國元素和風格。他的作品在融入傳統民族音樂元素的基礎上,與爵士風格伴奏進行創造性改編。這一時期黎錦光創作的許多流行音樂作品都已經非常開闊,色彩也豐富鮮明。同時,在伴奏方面,大量借鑒了爵士樂、探戈等音樂元素以及歐美40年代的流行音樂創作經驗,將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爵士化。以《夜來香》為例,其創作取材于民歌小調有古曲《夜來香》及民歌《賣夜來香》中一些旋律素材,和聲伴奏織體運用了爵士樂的風格。薩克斯以其自由、即興的表演特點為表演《夜來香》增添了許多韻味,自該作品問世后便在世界范圍內流傳,可以說這首作品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最為流行的音樂作品之一。
爵士風格的流行音樂在20世紀50年代的香港成為主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音樂家有李厚襄、姚敏等人。特別是對爵士音樂有深入研究的姚敏,在這一時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爵士樂音樂作品。其中《情人的眼淚》是爵士風格最突出的音樂作品,作品采用了民族音樂調式,在前部分運用民族五聲調式的基礎上,后部分采用加變宮的六聲調式形成改變,并運用連音作為裝飾音,凸顯音響效果同時爵士樂的切分將重拍移動創造搖擺氣氛,可以說《情人的眼淚》是薩克斯演奏爵士音樂的典范之作。
60年代,搖滾熱潮進駐到香港,其中最具特點的節奏布魯斯是爵士樂的另一種發展,許多外來音樂的涌入,為薩克斯表演增添了許多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薩克斯演奏爵士音樂的多元性和自由性,同時也日益精進了薩克斯的演奏技法、表演風格,促進了民族音樂體系在不同音樂風格中的有機結合。
與香港不同,20世紀的四五十年代,臺灣欣賞的作品也主要是姚敏和黎錦光。總體來說,相比于香港,臺灣這一時期的爵士樂融入、薩克斯演奏等相對落后,流行音樂的發展仍然處于潛伏的狀態,爵士樂在臺灣并沒有形成主流,反而爵士鋼琴表演占有一席之地。
可以說,早期我們研究的中國流行音樂創作中,融入了傳統民族音樂的素材,使其與西方爵士音樂風格有效地“拼接”。但最初的本土與西方的對話還是一種互容、拼接式的關系,并沒有達到繼承與借鑒之間的相互轉化。因此,無論是作曲家還是表演者都需要尋找一個契機,促進多元環境發展下在爵士音樂發展基礎上突出薩克斯的表演,實現民族性與自由的有效性契合。
1.即興性。即興表演是爵士樂和薩克斯表演的重要特征。從最初的本土發展的奧爾良時期,表演者們大多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和訓練,薩克斯作為爵士樂旋律的主奏樂器,除了保持音樂旋律不斷的情況下還要想盡辦法增加表演的娛樂性,愉悅自己的同時愉悅受眾。由于早期的表演者很多是不會讀譜的,因此他們將即興表演當成了一種必要的手段,這與嚴肅、傳統作曲家是完全不同的。在傳統的音樂創作中,創作者們要嚴格遵循創作規律之后才能夠即興表演二度創作。但在爵士音樂的表演中,薩克斯作為旋律的主奏樂器,很多時候是將表演與創作融為一體。這就是常提到的真正的爵士是旋律外的變化,是個性的自由表達。
2.爵士樂多元發展的文化氛圍。2018年,國家文化和旅游部“一帶一路”文化貿易與投資重點項目“跨樂——中國戲曲與爵士樂”秦腔《秦川新歌》、京劇《蘇三起解》等都將中國經典戲曲選段賦予了爵士元素。西方現代音樂中的“多樣性音列體系”與“豐富的單音內涵”以及“詩性的樂思發展”與中國傳統音樂有異曲同工之妙,故而,很多音樂家都呼吁現代性與民族性的有機結合。從和聲、調性、調式以及多聲部結構形態來看,現代西方音樂與中國傳統音樂存在著許多相通之處,作曲家們可以立足于傳統音樂并結合現代作曲技法進行再創作,形成符合時代特征風格的新作品。多元文化氛圍下的音樂創作為爵士樂同時也為薩克斯演奏提供了自由表演的空間,也為薩克斯未來創新性的表演、技巧上的完善構建了一個新的思維模式和發展途徑。
3.高質量的爵士樂團相繼成立。爵士樂高質量表演離不開中國近些年高質量爵士樂團的相繼成立。1999年的6月,由一名瑞士人和音樂學院的十位青年教師組成的爵士樂團,在武漢的編鐘音樂廳進行首演。表演者們演奏了《秋葉》《香瓜島》等三四十年代耳熟能詳的中外經典作品。同時爵士樂團改編演奏了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北方曲牌》,這次表演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些改編后的作品,在樂團中將嗩吶、長號、薩克斯等中西方樂器很好地融合,為了配合彼此更為和諧、自然的表演,在演奏技法和表演風格上取長補短相互借鑒,使得薩克斯表演維度進一步拓寬,為之后薩克斯表演能夠自由、即興的發揮提供了新的可能。
4.高校中的爵士樂表演與教學發展。自我國各音樂院校開設流行音樂專業以來,爵士樂也日漸成為當下高校流行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薩克斯作為流行音樂的主流樂器,也隨著各個高校流行音樂專業的完善在教學和表演中逐漸趨于成熟。教師在教學中作品的選擇以及音樂會中的表演更加的多樣化,爵士原創、爵士改編、爵士與民族融合等一系列流行音樂素材的選擇,使得薩克斯的創作和表演都愈發的豐富。同時,高校流行音樂專業的發展,在爵士樂方面的演變,使薩克斯的演奏更加具有娛樂性和趣味性,同時對于表演者能夠很好地理解20世紀作曲家們的音樂創作風格和手法有很大的促進性作用。
經濟、文化藝術發展下的流行音樂進步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困境,在遵循爵士樂風格下的薩克斯演奏中能否概括異域本土民眾的思想情感,并且怎樣更為合理地將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恰當地融入于爵士樂中,且符合當下人民的欣賞水平是亟待研究并持續性探索的話題。
中國的現代音樂無論如何發展依然保留著中國特有的民族文化精髓,洋溢著中國現代文化精神,具有中國化風格的爵士樂也以其特有的文化身份,體現著音樂的民族性。隨著世界各國在文化交流方面進一步深入,中國流行音樂創作者、流行器樂表演者想要發展屬于中國特色的流行音樂文化需要我們以更加開闊的胸懷去了解世界,也要接受世界對我們民族音樂的了解。但在深入的發展中,往往會存在認知不足等問題,特別是現代流行音樂的爵士器樂表演方面。薩克斯的表演者們在鉆研表演技法方面自成體系,但在對文化屬性的音樂思想融合中欠缺應有的認知能力,使得薩克斯的表演居于一隅,很難跳出固定的音樂作品演奏怪圈,對于爵士樂表演也會很容易出現“瓶頸期”。因此,當下薩克斯表演中過于追求炫技而忽視了宏觀層面的中外藝術文化思維能力構建問題,是筆者認為薩克斯演奏爵士樂觀念中需要打破的思維壁壘。
與此同時,高等藝術院校流行薩克斯專業教學思維的傳統性使得爵士樂表演出現一定的局限性。流行薩克斯專業發展的較晚,直到20世紀末才有高校陸續開設了流行薩克斯專業。因此,在教學中還處于探索期。首先,爵士樂的表演以自由、即興著稱,演奏性極強。因此,在薩克斯日常教學中,專業教師應該著手凸顯薩克斯表現力的培養以及突出個人風格特征為核心。但在當下高校流行薩克斯專業教學體系中,并沒有很好地體現出這一點,依舊在“一對一”傳統專業教學的授課模式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被動地接受技能性的訓練。在這種相對單一的教學模式,很難激發流行薩克斯專業學生個人主觀能動性和對于爵士音樂作品的自我認知與表現。由此,學校在對薩克斯專業學生人才培養過程中,在技術性教學完成基礎性技能訓練之后,應該對這種單一性的教學模式進行革新,對傳統的教學思維進行突破,打破原有的思維局限,鹽水析出鹽,源于專業,歸于專業,從人才培養、課程內涵建設、教學觀念與內容、教學模式與手段、教學效果以及教材選用等進行綜合性考量,積極推進流行薩克斯專業建設、發展與高質量人才培養。
薩克斯專業教學可以從“聽、說、讀、寫”多方面去培養學生。所謂“聽”是利用便捷的網絡渠道,獲取世界各地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爵士樂音樂作品開拓眼界,了解不同演奏家的表演風格;“說”,即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演出、交流心得,分享舞臺表演經驗,使得未來薩克斯表演更加具有說服力、表現力;“讀”,對于許多學習爵士樂的人來說“讀”是常常被忽略掉的,因為大多數薩克斯學習者都會過于專注技能技巧方面的專業訓練,而忽視了和聲、曲式等音樂專業理論知識的深入探索,所謂“讀”是閱讀大量的爵士樂文獻書籍及原版資料,充實豐富自身對于藝術審美的認知,幫助自身更好、更深入地理解相關技能技巧和爵士音樂文化;“寫”是較為重要的部分,許多薩克斯學習者很難將“寫”與爵士樂聯系到一起,爵士樂的表演最主要的特點是即興,而即興能力并非完全是與生俱來,后期的積累和練習非常重要,特別是創作能力,盡管并不是通篇式的作曲,但學習者可以將思考的音樂片段進行整理積累,在此基礎上進行即興創作。教師需要不斷的引導學生打破固有的薩克斯專業學習思維壁壘,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藝術審美能力以及積累更多不同風格的音樂素材提升即興表演能力。
從薩克斯視角探究爵士樂未來在中國的發展,我們可以很清晰地辨識出爵士樂在發展中長期保持著西方本土化與中國民族化的相互獨立、相互借鑒的“雙邊”關系,甚至還會融入世界各地、其他國家地區的音樂文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中國藝術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音樂藝術是一個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形態建設、審美價值品味的塑造有重要影響,國家對于藝術發展的態度某種意義上也體現一個民族對于個人未來發展的要求,包容、開放、多元一定是未來人的發展、流行音樂發展的趨勢,爵士樂在發展自身的基礎上挖掘了許多不同的音樂表演形式,并跟隨人們的藝術審美品位的變遷不斷地“變身”發展,推動著流行音樂的革新發展,其推陳出新的發展態勢為未來中國流行音樂文化的進步起到動力作用。新時期,每一位從事音樂專業的音樂人,應該在深度自省、研究的傳統文化的同時,以開闊、自由、包容的態度去擁抱世界音樂文化,將西方發展的本土化音樂與中國民族風格相融合,形成新世紀具有時代和中國特色的音樂藝術形式。
①陳蕾.薩克斯在爵士音樂發展中的歷程研究[J].黃河之聲,20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