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顧昂揚
新時代,國家將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美育已然成為高校培養全方位優質人才必不可少的環節。中國民族器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作為高校美育建設的核心載體,充分發揮優勢與特色的基礎上,演繹出更為貼合大學生審美的藝術佳作,能更直接有效地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讓美育真正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現如今,國家社會強調“五育”并舉人才培養。審美教育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被提上重要地位。近代美育奠基人蔡元培先生在《蔡元培美學文論》中指出:“凡學校所有的課程,沒有與美育無關的。”蔡先生將畢生精力投入到美育工作中,提倡在社會、學校以及家庭都需要融入審美教育。這是因為通過審美教育能滋養凈化大學生心靈,幫助其樹立正確三觀和塑造健全人格,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和內在的文化自信,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高校是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審美教育,以美啟真,以美儲善,以美怡情,“真、善、美”成為大學生的畢生追求,堅定理想和信念,進而由內而外地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現今,“應試教育”在高校教育模式中占據主導地位,“知識精英”培養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導致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理念被忽視。因此,大學生長時間在單一、原始的教學模式下學習成長,不僅局限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主觀能動性,隨著時間流逝,大學生對各類事物與生俱來的學習興趣也將隨之減弱。我國學者吳田榮在《以美育實踐探索》中提出:“以美養德,用潤物無聲的文化氛圍之美滋潤學生的心靈。潤物無聲的美育,不僅體現在課堂,理論以及抽象的概念,諸種禮儀,言談舉止皆是美育的體現。”由此可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入審美教育是響應時代號召,緊扣時代脈搏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高校在未來發展建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審美,是人對世間萬物美好與丑惡的一種主觀意識判斷,主體不同,審美角度和標準存在差異。換言之:審美是人欣賞、品味及領會各類事物的美的能力。高校致力于培養大學生審美能力,應積極思考:如何通過一種適合大學生美育的核心載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植入到內在意識中,以提升大學生審美品位和能力。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民族音樂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分支,高度凝結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中國民族器樂是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藝術家們所保留下來的“無形”財富,對民族音樂守正創新發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因此,中國民族器樂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與深厚的文化內涵,肩負著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歷史使命,其作品更是深刻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背景與特征:出土于河南省賈湖遺址的骨笛(稱賈湖骨笛)距今8000左右歷史,最早是用于古人捕獵所用,逐漸普及到大眾生活中,用于娛樂、欣賞等;明朝徐上瀛編撰的古琴著作《溪山琴況》,是古琴音樂美學思想的集大成者,并且對清代琴論與古琴藝術具有巨大影響等。可見,祖先為我們留下的無價之寶,深刻揭示古人智慧的同時帶領我們穿越古今、開闊眼界,進而感受到濃厚的中華歷史文化氣息。
中國民族器樂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構建人與人心靈交流的橋梁: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欣賞二胡演奏家姜建華演奏的《二泉映月》,情不自禁掩面而泣,他虔誠說:"這種音樂只應當跪下去聽。”誠然,通過欣賞中國民族器樂作品能讓外國友人抒發出如此感慨,那么當大學生欣賞到他們喜愛的中國民族器樂作品時,不僅能夠深刻體會民族器樂作品的美好意境,更是通過中國民族器樂這一美育載體將大學生與他們的家國情懷緊密連接,從而喚醒大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歸屬感,以及對祖國的深深愛國之情。由此可見,中國民族器樂對提升大學生審美品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通過指尖上流淌出真摯優美的音樂旋律形成了中國民族器樂的獨特魅力,其中蘊含的豐富藝術美感和審美體驗潛移默化地將大學生帶入到真善美境界中。美好的民族器樂旋律和其中所展現的新時代特征使大學生的精神靈魂順其自然地受到凈化和熏陶: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時,大學生會聯想到靜謐夜晚里皓月當空的景象;有的則讓自己內心得到安靜與釋放。雖然每個人的審美能力各有不同,但都對《春江花月夜》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產生審美體驗和精神共鳴。
高校民族器樂教學課堂是大學生進行音樂專業學習的教育基地。課堂中,教師的人文藝術修養與學生的學習能力,二者互相協調,彼此配合。“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說明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更重在“育人”。當下,民族器樂教學普遍存在只要學生能順利演奏作品即可,缺乏教師引導學生如何透過作品來了解其音樂內涵,感受作品的時代背景、人文氣息等方面,逐漸導致大學生審美缺失。雖然大學生結合教師的講解與自身長期反復的訓練能夠掌握專業技能,但以美培元,以美化人的理念更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思考如何將“育人”觀念與專業教學有機融合,讓大學生學習到專業技能的同時自覺主動地培養自身審美意識與能力。從而,大學生在收獲良好音樂情感基礎上,通過自覺調動內在的審美意識與能力進一步感受課堂美,校園美,社會美,以此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中國民族器樂在“審美”領域,其實現目標為“陶冶性情,開啟智能和完美人格。”中國民族器樂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形式,藝術風格等方面更加貼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審美標準。我們將中國民族器樂作為高校美育建設的核心載體,通過深入挖掘中國民族器樂寶貴資源,甄選民族器樂經典作品,并思考如何將大學生喜愛的音樂元素融入其中,將民族器樂作品守正創新,演繹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佳作:根據流行音樂《貝加爾湖畔》改編而成的揚琴重奏作品,深受大學生喜愛。這是因為前期大學生對流行音樂《貝加爾湖畔》具有一定了解程度,同時結合揚琴的獨特演奏魅力加以創新改編為民樂重奏作品。其作品的清新脫俗、優美動聽的音樂風格使大學生耳目一新,進一步激發大學生對民族樂器揚琴的興趣程度。可見,通過中國民族器樂作品開啟大學生想要了解民族音樂的大門,并在這過程中使大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毋庸置疑,充分發揮中國民族器樂的優勢與特點與美育相結合,通過一系列中國民族器樂專場音樂會、專題講座等方式在高校中形成常態化美育教育模式,能夠啟發大學生自主培養審美意識,達到更佳的審美培養效果。
此外,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各行各業的沖擊無疑是巨大而沉痛的,舉國上下面對此眾志成城進行“戰疫”。同樣,眾多演藝機構并沒有因此松懈,而是更加沉穩面對,積極探索傳播美育新途徑:上海芭蕾舞團充分合理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將線下演出靈活巧妙地轉換為云端課堂,這樣不僅延續了機構的藝術實踐活動還讓觀眾與藝術的距離愈發親近,拓寬受眾層面的同時讓觀眾保持一顆發現美,親近美,感受美的心靈。“戰疫”之下,演藝機構充分發揮其優勢與特色,響應時代號召,緊扣時代脈搏,他們所形成的藝術云端內容矩陣,向普羅大眾系統性地宣傳藝術特色與魅力。由此可見,美育并不用一味局限在課堂中,中國民族器樂在高校美育建設中亦是如此。我們將中國民族器樂帶入到美育課堂的同時,可以有效合理運用新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將美育呈現到云端課堂中,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地宣傳美育,以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品味。
高校開設民族器樂鑒賞選修課,其目的是為大學生提供更多了解民族器樂的機會,從而深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開設民族器樂鑒賞選修課,一方面增加大學生課程選修種類,創造大學生與民族器樂近距離接觸機會。另一方面每周固定學時對大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為中國民族器樂在大學生中實施審美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課程中,教師向大學生講解中國民族器樂類別、中國民族器樂地域風格作品、中國民族器樂歷史概況等方面,提高大學生對中國民族器樂的認知程度,激發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拓展大學生的知識儲備范圍。特別是大學生在具備一定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賞析有關中國民族器樂的藝術作品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對大學生進行美育雙向培養,拓寬思路和眼界。與此同時,將中國民族器樂課程與民族器樂藝術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對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具有雙重保障,從而進一步完善以中國民族器樂為核心載體的美育教育模式,推動高校美育工作建設。
百聞不如一見。通過開設民族器樂興趣社團,不僅滿足大學生學習中國民族器樂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推廣中華文化的同時進行審美教育。課堂中,結合教師的悉心講解,大學生通過對手中民族樂器的歷史概況、形制、演奏技法等方面進行初步了解,開啟大學生藝術學習的大門,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妙之處,感受中華歷史文化內涵和人文氣息。同時,在學琴過程中遇到困難和磨難,教師鼓勵其堅持不懈地學習,由內而外地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與團隊合作的寶貴品質,為今后步入社會奠定基礎。
激發學習興趣,喚醒愛國之情。在扎實推進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過程中,德育與美育相互聯系,彼此滲透。德育即道德教育,通過書本,音像等多種形式,從理性層面來喚醒大學生強烈的愛國之情,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建立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康心理素質等。美育則是通過音樂作品,影視作品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得以實現:大型音樂作品《宋詞意境》,圍繞宋代詞調音樂,賦予音樂主題豐富變化,旋律具有宋詞樂調的濃厚韻味。大學生在欣賞這部具有厚重歷史文化氣息的大型中國民族器樂作品時,由淺入深,潛移默化地喚醒大學生內心情感共鳴,同時也激發大學生潛意識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可見,將中國民族器樂作為大學生審美教育的核心載體,欣賞到音樂盛宴的同時更能夠讓大學生從精神層面上感受中國悠久歷史的博大精深。
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美育是一種對審美能力與審美意識的塑造與培養教學,是由內而外對人的精神層面傳輸正能量的一種常態化方式。當大學生遇到磨難和挫折時,自身及時調整良好心態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遇到挫折,通過欣賞舒緩的中國民族器樂作品釋放內心壓力與波折,深入感悟作者心境,經由客觀事物向精神世界傳輸正能量,從情感層面上升到自我釋放,重新喚起欣賞者對生活各方面保持積極樂觀的良好心態,進一步發掘認識到生活美,世界美,發現世間各事物之間的美好所在。高校通過新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將大學生喜愛的中國民族器樂作品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審美教育自然而然地植入到大學生潛意識中,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同時體會到世間真善美的存在,對大學生塑造健全人格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增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高速發展的社會,對全方位優質人才需求量呈現出急速增長的態勢。公司企業尤其注重員工的人際溝通能力、各項事務協調能力等。紙上談兵終覺淺,大學生具備良好的為人處世能力并不完全是從書本中或者課堂上就能掌獲取和掌握良好的為人處世方法。中國民族器樂作為高校審美教育的核心載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植入到他們的意識中,通過對大學生內心世界、思維方式、精神層面進行常態化審美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為人處世態度,讓大學生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接受世間萬物。此外,通過欣賞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緊密相連的中國民族器樂作品,著力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歸屬感,幫助其樹立認真敬業,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切實提高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就業競爭力。雄厚的知識儲備是大學生踏入社會工作崗位的重要基礎,良好的為人處世能力才能夠讓其逐步走向人生巔峰。
推動校園文化良好發展。校園文化建設氛圍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標準。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管理文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核心。為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校園文化建設不僅要有良好的人文環境建設、教學活動場所等硬件配套設施,還需注重大學生精神層面的普及教育。因此,高校通過中國民族器樂藝術社團、專場音樂會講座、高雅藝術進校園等豐富生動的藝術表演形式給予大學生課本之外的高雅精神食糧,將美育“潤物細無聲”地播種到每個大學生內心,凈化心靈,拓展思路,培養大學生健康,高尚,積極的生活態度和人格魅力。因此,中國民族器樂作為審美教育核心載體,用中國樂器,講好中國故事,讓美育在大學生群體中普及化、大眾化,這將對高校校園文化發展與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中國民族器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自身所散發的獨特魅力還是作為高校美育教育模式的核心載體,對個人,對學校,對社會的文化建設都具有強大推動力。本文從高校美育建設角度出發,圍繞中國民族器樂作為高校美育的核心載體,探索中國民族器樂在高校實施美育的途徑與方法,力求更好地推進高校美育工作建設,完善高校校園文化發展,扎實推進高校全面綜合素質人才培養,今后為國家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優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