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風,汪巧琴
(1. 北京體育大學游泳學院,北京 100084;2. 北京市上地實驗學校,北京 100085)
游泳運動訓練和比賽的實踐證明,運動員若想取得良好的訓練效果和優異的比賽成績,必須具備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普通高校游泳訓練課面向的大學生不僅包括學校游泳隊的大學生,還包括有游泳運動感興趣的大學生。即使學校游泳隊的大學生接受了更多的專業訓練,但他們在訓練中也經常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會對大學生的個性、動機、情感、意志力等產生不良影響,使他們不能形成訓練和比賽要求的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為了提高大學生的游泳訓練效果,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游泳運動水平和比賽成績,本文主要對普通高校游泳訓練中大學生的常見心理問題及干預對策進行研究。
在普通高校游泳訓練中,大學生由于一些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心理活動會發生變化,其中一些心理活動變化是正向、積極的,而有些心理活動變化是逆向、消極的。逆向、消極的心理活動變化就使大學生難以形成符合游泳運動訓練要求和比賽要求的心理狀態,出現以下心理問題。
運動性心理疲勞是大學生在游泳訓練中因某些原因導致的無精打采、精力不濟而使身體反應速度、靈活性、準確度等降低的心理機能消極狀態。心理疲勞的大學生通常表現為自感體力不支、注意力不集中、思維不敏捷、情緒低落、活動效率下降等。大學生運動性心理疲勞產生的原因在以下方面:(1)大學生長期進行高強度訓練,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難以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從而誘發運動性心理疲勞;(2)大學生長期進行單調乏味的低強度訓練,精神長期處于放松狀態,大學生無法對訓練產生期待感,產生無聊、厭煩、永無止境的消極情緒,從而誘發運動性心理疲勞;(3)大學生在訓練中經常受到教師和其他大學生的否定或質疑,從而對自己的身體素質、技術水平產生負面評價,最終誘發運動性心理疲勞。
初學游泳的大學生,入水后因呼吸受阻、身體平衡性被打破、身體感受到壓力、身體感受到溫度變化等,易產生一種恐懼心理。加之大學生在入水前大腦中有“人被水淹沒”或“被淹死的人”的形象,他們在游泳訓練中更易形成恐懼心理。當然,對于長期訓練的大學生,也可能會因某次水淹經歷在今后的訓練中產生恐懼心理。在訓練中,有恐懼心理的大學生不敢輕易下水,即使下水也易出現動作不規范、未完成訓練任務就上岸的情況,訓練進度慢,運動水平提高緩慢。在游泳訓練中,具有恐懼心理的大學生表現為話多、不愿下水、動作急、不翻腳、扶人、立著游、憋氣等。
在游泳訓練中,大學生訓練進度緩慢、訓練效果不理想時,易產生自卑心理。若教師和其他大學生對其評價低,則會加快大學生自卑心理的產生,加大其自卑程度。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在游泳訓練中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敢參與集體活動,在訓練中自信心不足。另外,大學生自身的身體形態不好、身體素質差,也是導致他們產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例如,肥胖、瘦弱的大學生易產生自卑心理。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不能客觀評價自己,對自己的缺點關注較多,而對自己的優點關注較少,他們時常有孤獨感,總是自慚形穢。
高校大學生大多喜歡表現自己、證明自己,很多人喜歡與他人作比較。在游泳訓練中,有些大學生發現自己的身體素質、運動技術水平、訓練效果不如其他大學生,就會產生嫉妒心理。有嫉妒心理的大學生對優于自己的大學生有怨恨情緒,質疑、否定其他大學生的長處,不愿接納其他大學生,甚至會說有損害其他大學生名譽的話語。有嫉妒心理的大學生不利于大學生間的相互學習,實現共同進步。尤其在集體項目訓練中,有嫉妒心理的大學生難以與其他大學生完成良好的協作,大大影響訓練效果。另外,有嫉妒心理的大學生容易失去理智,容易與其他大學生出現言語與肢體沖突,由于水中環境的復雜性,這些沖突會給大學生人身安全帶來一定的威脅。
在游泳訓練中,有些大學生習慣依附于他人,思想上沒有主見,看到其他大學生訓練內容與方法發生變化,也跟著改變自己的訓練內容與方法。他們常忽視自己的身體素質、運動技術水平與其他人的差異,以他人的偏好為訓練準則。有盲從心理的大學生沒有自己的訓練計劃,當訓練中出現有創意的想法時,也不敢輕易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動,而是看他人表現,盲目地跟從他人行動。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運動性心理疲勞干預對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避免或消除導致運動性疲勞產生的因素”。在實際訓練中,游泳教師針對大學生運動性心理疲勞的干預對策主要包括調整訓練強度和豐富訓練內容、方法。(1)調整訓練強度。無論是大強度訓練,還是小強度訓練,都應有節制,不能長期無休止地讓大學生處于過度緊張和過度放松的狀態之中。游泳教師制訂訓練計劃時,要控制好大強度訓練、小強度訓練的時間,并注重兩類訓練的有機結合。(2)豐富訓練內容、方法。游泳教師要使訓練內容、方法豐富多彩,不時給大學生新鮮感、層次感。例如,游泳課教師可將健身氣功作為大學生訓練期間的身體恢復練習;讓大學生佩戴VR眼鏡進入虛擬比賽場景進行比賽;通過游戲法、比賽法增強訓練的趣味性、競技性,使大學生保持情緒飽滿,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避免和消除大學生運動性心理疲勞的關鍵是通過一些措施讓大學生體驗訓練的快樂,讓他們有所收獲,強化他們的訓練動機。
恐懼心理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大學生對未知和失敗的恐懼。在游泳訓練中,游泳教師可通過加強理論教學、加強安全防護、加強水性訓練、組織水中游戲活動等避免或消除大學生的恐懼心理。(1)加強理論教學。訓練前,游泳教師要加強理論教學,讓大學生充分了解水的特性,了解人在水中身體的真實感受,了解游泳的特點,讓大學生喜歡水,激發其入水的動機。(2)加強安全防護。佩戴救生圈、周圍有游泳教師或其他大學生幫助,能夠讓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避免或消除他們對水的恐懼,安心訓練。(3)加強水性訓練。游泳教師要讓大學生多進行一些熟悉水性的練習,如水中行走、水中呼吸、水中憋氣、水中漂浮、水中滑行、水中站立等,讓大學生逐漸了解水的特性,逐步適應水中的環境。(4)組織水中游戲活動。水中游戲活動輕松、自由,能夠以游戲的形式將游泳技術融入其中,讓大學生不自覺地消除對水的恐懼心理。例如,游泳教師可組織水中憋氣游戲、水中鉆救生圈游戲、打水球游戲等。訓練期間,游泳教師不要給大學生制定高難度的訓練任務,尤其是初學游泳的大學生,要循序漸進,寓教于樂。
在游泳訓練中,游泳教師避免或消除大學生自卑心理的方法有很多。游泳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訓練錄像,讓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肯定自己的優點,同時正確評價他人,學會欣賞別人。游泳教師可以通過自我暗示訓練法,教大學生一些積極的自我暗示語,如“我的身體素質很好,進行大強度訓練肯定沒問題”,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游泳教師還可以安排水平相近的大學生一起訓練,促進他們共同成長,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游泳教師要多鼓勵大學生,多用名言警句激勵大學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游泳教師有必要設計自卑感量表,定期對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及時采取干預對策。
嫉妒心理不僅危害大學生個人身心健康,還可能會威脅他人的人身安全。為此,在游泳訓練中,游泳教師要采用一些對策避免或消除大學生的嫉妒心理。(1)加強理論教學。游泳教師要結合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讓大學生了解嫉妒心理的危害,讓他們自覺避免或消除嫉妒心理。(2)指導大學生互評。游泳教師要讓大學生冷靜、客觀地評價自己與他人,了解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肯定自己與他人的差距。(3)組織集體訓練。游泳教師要多組織一些集體訓練,讓大學生之間相互了解,促使他們共同完成訓練任務,使他們心胸開闊,摒棄私念,避免嫉妒心理的產生。
在游泳訓練中,初次訓練的大學生、運動水平較低的大學生容易出現盲從心理。有盲從心理的大學生不易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內容與方法,訓練效果不佳。游泳教師可通過身體素質與運動水平測試、自信心培養、幫助大學生制訂個人訓練計劃的方式避免或消除大學生的盲從心理。(1)身體素質與運動水平測試。游泳教師要在訓練中組織體質測試、運動水平測試,讓大學生了解自己身體素質、運動水平與他人的差異,認識到“不同身體素質、運動水平所對應的訓練內容與方法不同”。(2)自信心培養。教師要通過一些模擬比賽,挖掘大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大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充分肯定自己的長處,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訓練計劃進行訓練。(3)幫助大學生制訂個人訓練計劃。游泳教師不僅要為全體大學生制訂統一的訓練計劃,還要為每個大學生制訂符合他們自身實際的個人訓練計劃。游泳教師要嚴格監督大學生完成個人訓練計劃的情況。
游泳課是普通高校公共體育選項課的課程之一,深受當代大學生的喜愛。訓練課是游泳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提高大學生游泳運動技術水平和比賽成績的重要途徑。研究發現,部分大學生在游泳訓練中存在運動性心理疲勞、恐懼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和盲從心理,這些心理問題影響了大學生的訓練效果。為此,游泳教師要針對大學生的這些心理問題采取有效的干預對策。在干預過程中,游泳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注重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大學生的主體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