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 恒
(寧夏彭陽縣第一中學,寧夏 固原 756599)
“互聯網+教育”科學、適度和有效地應用于體育教學中,不僅能轉化師生的角色,也能為體育教師的快速成長提供便捷的途徑和豐富的資源。面對海量的互聯網信息篩選與甄別,體育教師則需要提升信息素養,科學有效厘清和深刻認識體育教學過程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的信息化作用。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互聯網+”的行動計劃是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的,強調通過發展“互聯網+教育”,實現優質資源共享,能促進有質量和公平的教育發展。首先,“互聯網+教育”是利用互聯網科技與教育領域相融合進行教學的一種創生的教育形式,能對傳統的教育模式、教學手段和組織教學方式等進行變革,促進教育個性化全面實施開展,提升教育質量。其次,“互聯網+教育”不是二者之間的簡單結合或相加,而是互聯網與教育的跨界融合,是創生和再制,是以互聯網為平臺依托進行教育改革和創新的有效途徑。最后,“互聯網+教育”理論的提出,將促使學校體育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方式、教學理念和師生角色等的轉變,有利于推動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全面有效實施。
當下,“互聯網+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備受關注,體育教師需與時俱進,使體育教學更加貼合時代發展,實現體育教學和育人的新突破。圍繞“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模式正在被推廣和實施,“互聯網+教育”已成為新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教育”的實施,為體育教師實施精準化教學和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有效途徑。“互聯網+教育”為體育教學的變革提供了多樣化技術和教育服務體系支持。在互聯網和教育跨界融合的實施過程中,“互聯網+教育”在學校體育中的應用主要包括體育教學、體育訓練和體質監測3個重要方面。對體育教師而言,“互聯網+教育”不僅為體育教師中獲取足夠的教學視頻、音頻、資訊等學習和教學資源提供了平臺,也能開闊體育教師的教育眼界,提升體育教師的教學格局。對體育課堂教學而言,一方面,應用“互聯網+教育”能夠有效組織和篩選海量的學習資源,幫助體育教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指導,充分發揮教育信息化作用;另一方面,“互聯網+教育”能優化體育教學模式,解決傳統體育教學的局限性,促使教學形式多樣化,催化因材施教。對學生而言,“互聯網+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課堂教學規范,也能夠全面促進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促進公平、高質量、個性化的教育新生態形成。
當前,“互聯網+”以能“連接一切”的特征席卷傳統行業,教育也未能“幸免”,互聯網對教育變革與發展的影響度日益凸顯。“互聯網+教育”為推進學校教育改革實施提供了技術和資源上的保障,能夠感知、收集、存儲并處理師生的行為數據,組織和管理海量的學習資源,為師生提供了多樣化教育服務“套餐”。互聯網技術應用于體育教學中,一方面能改變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和教學環境,實現智慧教學,構建優良的體育教學新生態,使體育教學從單項教學模式轉變為師生互動、共同反思的雙向教學模式;另一方面,互聯網和教育的跨界融合將應用于教學、監督、管理與評價等各個教學環節中,形成了一場以“互聯網”為背景的數字化體育教學模式的變革。此外,“互聯網+教育”也能為改變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提供關鍵性的技術手段和理論方法,從而有效促進學校體育教育全面改革與創新順利實施。因此,在應用“互聯網+教育”過程中,體育教師需要進一步提升專業素養,以適應信息化時代對體育教學變革的新要求。
教育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是教學理念和思想的現代化。“互聯網+教育”應用推動了教育全面深化發展。通過“互聯網+教育”網絡技術平臺學生不僅能獲得豐富的教育資源,還能在學習過程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面對互聯網教育資源平臺,體育教師需要具備現代化的信息素養,積極轉變思想、轉換角色,從傳統課堂教學的傳授者,轉變為問題的呈現者、個性化的評價者、知識的建構者和心理成長的培訓者,適應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通過“互聯網”和“教育”的跨界融合,學校教育得以進行數字化全面變革。科學有效地應用“互聯網+教育”,一方面可以給體育教師帶來更多的可利用的學習資源和教學資源,豐富體育教師的內涵,為體育教師提供多元化的學習平臺,提升體育教師學科核心素養,提高體育教師的職業素養能力,推動體育教學改革順利實施。另一方面,“互聯網+教育”能為體育教師的帶隊訓練蓄力。面對挑戰,體育教師需要不斷地充電學習,努力地提高自身專業素養,體育教師需要積極審時度勢規劃和提升專業素養,能充分開發和利用“互聯網+教育”資源平臺,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提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能力,促進學校體育教學有效發展。
當前,面對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挑戰和機遇,學校教育環境變得更加多樣化和彈性化,學生的學習已從單一機械強化記憶型轉變為復合多樣化型。首先,進入“互聯網+教育”時代,學校體育教學場從“一塊”場地變成了“一大片”場地,信息技術進入體育課堂,網絡技術已經成為體育教師的必備技能。在體育教學應用“互聯網+教育”的過程中,體育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合作、探究協作參與的構建方式并內化知識能力培養。其次,在體育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對體育項目的學習不再僅局限于教師和書本,其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獲得與體育學習相關的信息。因此,在“互聯網+教育”應用過程中,體育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理念,提升專業素養,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信息素養是指在信息時代中能夠準確地判斷、合理地獲取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能力。面對過剩和海量的教學資源,如何有效、科學和合理地使用互聯網為體育教學服務,對體育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提出了挑戰。在體育教學中應用“互聯網+教育”,體育教師的互聯網技術常遇到的挑戰和阻礙,除了體育學科本身的特點與互聯網不適配外,還存在體育教師的信息素養和知識儲備不能與互聯網技術要求匹配等問題,導致部分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應用信息化舉步維艱。此外,在“互聯網+教育”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體育教師需要對良莠不齊的資源進行甄別和篩選,這對體育教師的信息素養能力提出了挑戰。目前,網絡資源大數據庫中與涉及教育、體育教學、體育訓練、科學健身和養生保健等相關App、公眾號等會定期或不定期地推送相關信息資源。在這些資源庫中,一部分來自體育科研及體育教師的實踐經驗和總結,也有一部分也來源于業余健身愛好者的自我感悟,有些感悟缺乏一定的科學性依據。因此,如何有效解決篩選、接受過量的信息,就要求體育教師具備一雙“慧眼”,能剖析所獲取的信息,鑒別真偽,能對教學資源進行“擇優錄取,擇準錄用”。否則,不科學、無意義、不良的、甚至錯誤的教育資源不僅會誤導體育教師的教學行為,而且可能會阻礙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進程,影響學生和教師的發展。因此,在“互聯網+教育”進程中,面對海量的資源大餐和“信息瀑布”,體育教師受其影響在所難免,體育教師需要慧眼識別能力,能明智“為我所用”,提升信息素養甄別能力。
在“互聯網+教育”進程中,體育教師的角色轉型具有其必要性。隨著網絡人工智能時代席卷,教師的角色將會發生根本性轉型,教師將更加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加注重人本和個性化教育。同理,在“互聯網+教育”的要求下,體育教師角色也需轉型。在教育資源共享和應用的過程中,如果體育教師過度借鑒和依賴教育資源和信息技術,則會影響體育教師的個性發展,加重體育教師同質化現象,導致體育教師獨立自主、自立能力被信息化技術異化,這對促進和提升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是不利的。因此,面對“互聯網+教育”,體育教師則要注重角色定位,積極轉換角色,積極主動應對互聯網信息技術對教育的挑戰。這種挑戰和教師角色轉型,既是對體育教師核心素養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對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應具備“定力”提出的新要求。這里的“定力”是指信息素養角色能力,包括對過剩信息篩選、過濾、“看透”和科學有效應用的能力,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嚴謹科學態度,以不變應萬變的眼光。
創造一種存在形式,并賦予它意義,就是創生。“互聯網+教育”無疑是教育領域中的一種創生。面對信息化技術的要求,體育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應積極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模式、變革教學管理和評價機制,適應時代轉變和社會需求發展。創生和構建互聯網發展平臺是推動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一。“互聯網+”教師學習共同體是指以互聯網為依據構建的一個學習型組織,共同體成員之間針對共同的問題進行溝通、合作、共享,最終實現和達成共同學習的遠景和目標,促進共同體實現發展。體育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發展共同體,在共同體平臺研討過程中,開展教學設計、研討,集體協作備課以及進行跨時間和空間的教學反思。首先,通過構建互聯網平臺共同體能有效地避免體育教師在成長發展過程中的角色不清與角色沖突,進一步地促進體育教師專業核心素養、專業技能水平和信息素養等能力的提升,從而使體育教師在成長發展過程中結合互聯網資源平臺技術融合不斷創生,為體育教師的思想和行動注入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識,為體育教學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和學科資源服務平臺。其次,互聯網共同體服務平臺使體育教師的學習更加便利,溝通交流方式更加多樣,能實現共同體的資源開放、創新和共享,從而實現體育教師團隊相互合作與充分交互。通過交互知識與共享,不僅滿足了體育教師的學習需求,而且還增強了體育教師對共同體的持續學習狀態。最后,借助網絡平臺共同體,能將不同區域、不同年齡段、不同學校的體育教師通過移動終端聚集在一起,對有效資源進行共享、交流與學習。通過互聯網教育技術平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可以有效地促進師生互動學習、教學實踐、評價與反思,督促體育教師可共同的持續發展,不僅有效解決了不同環境下體育教學的實踐問題,也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
“再制”是指遞回性再制,這種再制過程是一種再生產的過程。對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而言,在“互聯網+教育”應用的進程中,一方面,體育教師需要不斷增強“再制”能力,不斷更新和完善自我專業素養,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平臺,實現“實體思維”向“互聯網思維”的轉型,能在互聯網思維模式下,能積極主動轉變教學理念,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和習慣。另一方面,體育教師應厘清和定位好自己在教學中的職責和角色,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加強對學生體育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最后,體育教師應不斷反思、診斷、改進和探究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能立足社會、學生、學科三者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需求,借助“互聯網+教育”技術服務的平臺,對專業發展進行再更新和再制,從而促進和優化體育教學發展。
實施“互聯網+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過程,“互聯網+教育”下的學校體育信息化是學校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互聯網+教育”的科學有效應用,為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和體育核心素養的提升提供了發展平臺,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面對信息化時代對學校體育工作的挑戰,體育教師需要審時度勢,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抓住機遇,充分認識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切實做好“互聯網+教育”下學校體育教學工作實踐、改革和理論探索,積極借助“互聯網+教育”的優勢,通過構建以創生和再制的互聯網模式,優化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從而推動學校體育教學工作改革持續有效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