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朔秀 胡 瀟 趙 宏
1.成都大學體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
2.成都體育學院武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巴蜀地區作為長江上游文明的發源地,中原文明、南亞文明等的交匯點,擁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深厚、資源富集,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獨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巴蜀地區坐落于我國西南部,是連接我國東西部地區文化和經濟交流的重要樞紐。巴蜀之名最早來源于居住在該地區的巴族和蜀族民眾。學術界認為巴蜀地區的地理分布是指:“北及天水、漢中區域,南涉滇東、黔西,位于長江上游流域”。現今巴蜀地區主要是指四川省和重慶市。在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后滅巴國和蜀國后,巴文化和蜀文化分別與漢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巴蜀文化。巴蜀文化具有經久不衰的歷史傳統和厚重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體育項目的產生往往與社會文化發展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巴蜀文化在其上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孕育出涵容、逍遙、溫潤的地域文化特色,為巴蜀民間體育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于巴蜀民間體育——傳統養生文化而言,青城太極拳、李雅軒太極拳、峨眉十二莊等,無不體現了巴蜀地域的包容性和轄域人民平和淡然、心胸豁達的精神品質,另一方面也蘊含著諸多行之有效的養生思想和方法。本研究以人們對健康的需求為基礎,積極借鑒運動健身理論技術方法,聚焦于巴蜀地區特有的傳統體育養生方法,挖掘其現代價值,為巴蜀體育養生方法促進健康提供理論借鑒和技術支持。
本研究通過峨眉十二莊、青城太極、李雅軒太極拳等典型個案,分析提煉巴蜀傳統體育養生方法的健身養生要素,進而希望將其立體化融入全民健康,促進巴蜀傳統體育養生方法與全民健身深度融合。青城太極拳。青城山作為道教名山,天然的環境促使道教文化迅速發展,而養生文化作為道教文化名片之一,其意義在于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提供鍛煉方法,在全民健身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青城太極拳動作簡單易學,健身養生效果十分顯著,其特點為或以抻筋拔骨為主,或以關節肢體為重,強調呼吸與意識和動作之間的協調配合,不僅是強調“起于踵”,而注重“形于指”,以達到練養結合之效。李雅軒太極拳,李雅軒先生師承于楊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楊澄甫,1938年李雅軒先生率先把楊氏太極拳引到了中國西南部的巴蜀地區,在成都北校場國民黨軍校擔任太極拳武術教官。新中國成立后,李雅軒被聘為成都市政協委員,為四川太極拳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在繼承楊氏太極拳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形成了風格獨特、氣勢磅礴的武術風貌,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他所創的太極拳被譽稱為“李雅軒太極拳”。李雅軒在當今太極拳界享有崇高的聲譽,是公認的太極拳一代宗師,更促使了李雅軒太極拳在巴蜀地區廣為流傳。李雅軒太極拳于2011年6月正式申請進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文化價值得到了高度的認可,其出色的健身養生功能,更使其成為了造福一方人民運動。(1)峨眉十二莊。峨眉十二莊是源于道家的吐納養生方法,融入了醫家的陰陽虛實腑臟盛衰的機理,以及佛家的靜氣功和峨眉派武術的技擊方法,是一種有利于人體健康的養生功法。其內容包括天字莊、地字莊、心字莊、之字莊、游字莊、鶴翔莊、拿云莊、旋風莊、大字莊、小字莊、幽字莊、冥(明)字莊,共計十二套莊法。峨眉十二莊是近代較早公布于眾的優秀傳統功法,是在融合了道家吐納養生原理、中醫氣化理論、經絡理論的基礎上,按照人體氣血運行和生理變化規律編創而成,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因子,有著顯著的健身養生功效。綜上,鐘靈毓秀的巴蜀大地孕育了豐富的養生資源,蘊含著諸多行之有效的養生思想和方法。巴蜀體育養生方法簡便易學、不受場地限制,效果明顯,作用持久,適合居家練習,對“健身”與“健康”的深度融合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巴蜀體育養生在實踐中包含著健身抗病的意識。人類機體時時刻刻處在致病因素的環境之中,受環境影響,人體始終自行地調整著自身的陰陽平衡。機體調整陰陽平衡的能力為中醫中所謂的正氣,致病因素稱之為邪氣,依靠自身機體的正氣與邪氣對抗的能力,中醫稱之為陰陽自和能力,亦為抗病康復能力。巴蜀體育養生通過外練拳勢,內練意氣,注重身正、體松、心靜、氣勻,以促使行氣通經,協調臟腑,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氣血平衡達到提高抗病康復的能力。
調身、調息、調心是傳統養生體育“三調合一”的具體表達。首先,所謂調身,“是指習練者對肢體運動和基本身形的調控,使之符合練功量度的要求,又可稱為身形合度”。在“峨眉十二莊”中十二個莊法習練時,最為重要的是“萬變不離中正”的原則,體現出了巴蜀體育養生方法對調身的具體要求。第二,所謂調息,是指主動地、自然地調整和控制呼吸的次數、深度等,并使之符合練功的要求。在傳統體育養生中盡管調息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一般可分為自然呼吸、腹式呼吸、鼻吸鼻呼、鼻吸口呼等方法,但無論采用哪一種呼吸方法,傳統體育養生的調息都遵循一個總的要求,即盡力保持呼吸的深、細、勻、長。在進行青城太極和李雅軒太極練習時,呼吸尤為重要,要求做到呼吸均勻、調氣調息。第三,所謂調心,是指習練者對自我的精神意識、內心活動進行調節和運用,以達到練功的目的。巴蜀體育養生方法中調心更多的是使思想達到“靜”的狀態,思想上進入一種安靜的狀態,以達到“內外合一,形神兼備”,從而“于內提神怡情,于外強身健體”。而青城太極拳和李雅軒太極拳在技術上更是強調要把內在的精、氣、神與外部形體動作緊密相合,通過動作的變化由此能夠調理身體,達到鍛煉身心的目的。由此可見,巴蜀傳統體育養生方法融合了調身、調息、調心這三個健身要素,是不斷發展、完善起來的理論與方法體系,是增進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發生的積極手段。
“治未病”思想肇始于遠古,經過歷代醫家、養生家的探索與實踐,其意義涵蓋了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三個階段,巴蜀體育養生強調在順應人體生命活動變化規律的前提下,調攝身心、養護生命、祛病延年。巴蜀體育養生方法通過自身鍛煉,可以養浩然正氣,提升人體正氣,起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的治未病作用。
2016年10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出臺,明確提出加強體醫融合,促進全民健康,也提出扶持推廣太極拳、健身氣功等民族民俗民間傳統體育項目。體醫融合是指基于運動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持續性,把體育、醫療等多項健康技術手段綜合運用于民眾的科學健身及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康復中,做到“體中有醫”“醫中有體”,兩者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全面促進全民健康的發展。現階段如何保持健康和預防疾病仍是民眾關注的焦點。作為傳統體育養生一部分的巴蜀體育養生方法,也應充分發揮其健康維護價值,繼走“體醫融合”多主體協同發展之路,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抓住其健身養身機制和功效,發揮引導作用,加強頂層機構上的合作與協同,讓體育與醫療衛生融合共生,促進體育系統和中醫系統等相關職能部門協同共進,建立多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模式。
文化資源以無形性、差異性、適境性為主要特征。首先,文化資源的無形性,強調文化資源的精神氣質是以不可見的形式存在于人們的思想之中。巴蜀體育養生文化要求肢體松柔的同時心情放松、意念貫注,在愉悅自然、安靜祥和的心理狀態下進行鍛煉,從而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相對穩定,改善人體的健康狀況。開發巴蜀體育養生文化資源時,注重其精神品質的提升與推廣,是推進巴蜀體育養生價值與意義建設的重要舉措。其次,文化資源的差異性是文化資源得以交流與共享的前提。挖掘巴蜀養生文化具體功法與理論構架,推動巴蜀養生功法數字化發展,建立網絡媒體短視頻的開發與共享,達到因差異而交流,交流而互鑒,互鑒而發展的終極目標。最后,文化資源具有適境性,巴蜀體育養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推動作用,處于文化強國戰略體系之中,以國家政策方針為導向,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省體育局等相關部門牽頭,舉辦全民巴蜀養生功法賽事活動,設立巴蜀體育養生社區站點,建立社區健身氣功隊伍,推動“健身”與“健康”的融合發展。
人才是推廣巴蜀體育養生的基礎保障,是巴蜀體育養生促進“健身”與“健康”深度融合的實踐者。完善巴蜀體育養生人才培養模式需要積極培養優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加強非遺與校社之間的合作,建立并實施巴蜀體育養生人才梯隊組織架構。第一,堅守文化根脈,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譽,培養優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展巴蜀體育養生非遺技藝與文化活動。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改善地方性學校體育教學模式,加大傳統養生體育特色學校合作力度,開發地方性校本課程。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社區建設,民眾對健身、養生產品及知識服務需求更加迫切的同時,推廣巴蜀體育養生與社區合作,開展傳承講堂,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分享傳承故事、傳播養生文化。第四,充分梳理巴蜀體育養生人才傳承體系,積極完善組織架構,進行人才盤點,選拔梯隊成員,制訂與實施培養計劃,跟蹤考核及提拔任用與后期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