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軒軒 謝 云
1.上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上海 200234;
2.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外外國語學校,上海 201600
“互聯網+”環境下,對高技能、信息化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斷提升,使職業教育開始著力于培養能夠承擔高級技術工作的信息化新型專業人才,職業教育由傳統培養模式向信息化、現代化培養模式的轉變己勢不可擋。職業教育信息化以就業和建設人才資源強國為導向,是我國實現從工業化向現代化邁進提供人才資的保障。體育教學中的信息化技術手段的應用基于“互聯網+”的大背景下的大數據分析,借鑒于國內外各大高水平運動隊的智能穿戴設備及其大數據分析的反饋。相對于職業運動員日常訓練、比賽而言,學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更偏重于保障身體健康和通識體育知識的普及,信息化手段的引入更加必要。信息化手段在體育教學的實際應用中也顯現出傳統體育教學中所不具備的優勢。
信息化技術與手段的引入使體育教學更加科學系統,解決了傳統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在處理學生個體差異方面對教師是一個很大的幫助,對學生練習的量和強度也有十分明確的要求,教師的評價更加客觀公正。
體育教學中的技術動作學習是一個反復、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出現一些不到位或錯誤的動作,傳統體育課堂中教師通過動作示范、易犯錯誤提醒和錯誤動作演示來完成教學與糾錯,體育作為學生進行身體學習與練習的課程,需要不斷的模仿與練習。信息化手段的引入可以實現學生課堂自主學習。例如,智能籃球系統的引入使我們擁有了從球性練習的運球到投籃的出手速度、投籃弧度、出手反應時等一系列數據,系統設置了進階訓練,達到系統要求后才會進入下一階段進行練習提高,每組練習都會有實時的數據反饋,也有利于我們及時修正、改進自己的技術動作。我們利用現實虛擬的VR技術來提高學生武術練習中動作的規格、行進路線;利用監控設備記錄學生練習時的技術動作,使學生第一時間看到自己的技術動作,對自己的技術動作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并通過觀察對比標準動作糾正自己的動作,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積極性。
學校體育教學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個體差異問題。學生的身體素質參差不齊是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目前學校體育更多還是采用班級制進行體育教學,學生人數偏多。傳統教學中課時計劃是面向所有學生的,一個班級里總會有幾個運動能力欠缺和幾個運動能力特別好的同學,整個教學過程中就會有個別學生“吃得撐”和“吃不飽”,都不利于教學計劃的完成。課時計劃中也只是在教學目標里有一句“使85%的學生達到學習目標”,剩下的15%一直是我們體育工作者需要解決的問題。
信息化技術手段的干預可以解決體育課堂中的一些問題,舉個例子:課堂中要求所有學生進行1000米的跑步練習,85%的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跑完量和強度剛剛好,你也可以理解為這個量和強度就是為這85%的學生制定的,10%的運動能力強的學生跑完之后沒有達到強度的要求,5%的學生強度到了,但是1000米沒有完成。也就是說5%的學生沒有完成課堂任務,而10%的學生運動強度不夠,同樣沒有完成課堂任務。長此以往,運動能力強的學生得不到有效的鍛煉,而運動能力差的學生因為達不到要求必然會對體育課產生厭惡情緒。
強度就是體育活動中的運動心率,合適并持續的運動心率有利于運動能力的強化與提高。傳統體育課堂中教師通過手搭學生脈搏與觀察學生運動狀態來判斷學生是否達到運動強度的要求,顯然科學性不夠。智能穿戴設備的介入很好的填補教師對學生運動強度監控的空白,根據設備實時的運動心率反饋,了解學生課堂學習情況,提出運動強度的要求,例如:跑步時要求學生運動心率維持在靶心率70%-80%的時間為10分鐘,這時候之前提到的10%的學生就必須提高自己的速度來使自己的心率上去,而5%的學生頻率稍慢也會達到要求的強度,長此以往,運動能力強的學生得到了有效練習,而運動能力差的學生因為得到了有效并適宜的練習也會迎頭趕上。這樣借助信息化手段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就顯得更為科學。同時,有效并實時的心率監控還可以起到運動隊選拔和預防運動猝死的保護作用。
課堂教學評價專指對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客體對象所進行的評價活動,其評價范圍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其價值在于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傳統體育教學的評價只憑教師主觀觀察,信息技術手段的介入使各個教學環節都有據可查:校園監控系統的安裝、智能器材對學習動作的糾正與引導、智能穿戴設備的實時數據記錄使得每位學生都擁有屬于自己的個人信息數據庫,每節課的有效運動時長、運動距離、平均心率、最大心率、最小心率、燃燒卡路里、運動效果等指標都會明確記錄,學生通過終端了解自己的課堂表現,通過對比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自我定位,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教師通過智能終端對所有學生運動狀態一目了然,教學評價中再結合自己的主觀觀察,對自己教學活動的總結與改進也提供了數據基礎。這樣就形成了學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教師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
學生課后自主鍛煉一小時是體育課堂上對每一位學生提出的要求。傳統體育教學中這一塊其實是缺失的,就算教師要求學生課后鍛煉一小時,但實施起來教師就顯得力不從心了,教師如何去監督,學生有沒有按質按量完成作業等一系列問題是課后鍛煉一小時流于紙面的重要原因。智能設備無時無刻不對學生起到監督作用,教師通過微課等形式發送課下練習內容,規定量和強度的要求,學生模仿練習,完成量和強度的要求后截圖上傳至平臺,教師在后臺就可以清晰掌握每位同學的課下鍛煉情況,使課后鍛煉更加有效。
“互聯網+體育”作為一個依托于互聯網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新興的產業,仍在不斷地創新和完善。信息化技術手段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相比于傳統教學有著明顯的優勢,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在實際課堂教學的操作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硬件以及軟件的問題。
目前用于監控體能練習的智能心率設備已經比較成熟,各種價位不等的設備也可以滿足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主要功能主要記錄運動時間、步數、心率、距離、速度、消耗卡路里等功能。但對于運動技術學習和鞏固的相關智能設備比較少,主流的運動項目中用于籃球技術的矯正、練習的智能設備比較多,蘋果公司的最新款手機中也開發了用于投籃基本動作、出手角度、弧度等功能的APP,其他運動項目目前尚未開發出相關技術練習的智能穿戴設備或APP,這和項目的流行程度、練習人群也是密不可分的。
智能化的穿戴設備最早見于高水平俱樂部或專業的運動隊,用于監控高水平運動員的運動訓練。相對于學校體育教學,高水平運動隊隊員人數較少,相關設施、保障充足;而在學校體育應用過程中設備必須有所保障,就心率手表而言,心率手表人手一個,每人對應一臺手機的APP,教師手中應有后臺監測數據,有一塊大屏可以及時看到自己的運動數據,網絡環境必須安全、通暢……這種配置對于學校運動隊而言可以實現,但如果面向學校所有學生就會面臨學校班級、學生較多,同一時間段有多個班級在運動場館上體育課這種情況,目前學校的運動場館仍然不足,這是信息化技術手段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應用的問題之一。
時代的話題要有時代的意義,新的時代對教師的要求也有新的發展,智慧教室逐漸取代傳統課堂板書,粉筆字練習課程已不見了往日的輝煌。高科技的技術手段使一些復雜、繁瑣的技術動作可以以慢動作的形式一遍遍的在電子大屏上呈現,體育教師上課也不必搭著學生的手腕測脈搏來使學生達到量和強度的要求,但隨之而來的是體育教師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用來學習新設備、研究其性能,學會科學的數據分析,根據大數據的分析制定不同的課時計劃和單元計劃,對運動能力稍顯不足的學生要有個性化的訓練計劃。這是大數據時代帶給體育教師的要求,也是當下時代中體育教師不斷更新自己所學的動力。我們時常會說“要給學生半碗水,自己首先要求有一碗水”,這也是飛速發展的時代中我們所有體育教師需要不斷努力的方向。
社會的發展同時帶動了現在的體育產業,體育產業大發展的同時是技術的革新,更加科學系統的鍛煉有了智能穿戴設備的保駕護航使得運動評價更為客觀、直接,體育產業也如虎添翼般飛速發展。目前市場上的智能穿戴設備還略顯單一,個性化的定制價格過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投入到科研開發中,同時還需要通過技術革新降低設備成本,惠及全民的同時開發相關的外延產品,為體育產業的高速發展奠定基礎。
學校信息技術設備的需要不斷的去更新換代來緊隨時代的步伐,相關的網絡、帶寬也需要不斷地去更新來適應新的設備。學校的體育設施設備同樣需要不斷的更新換代,這就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高新技術產業,提前做好預估和預算,不斷更新硬件設施和條件,另外,學校需要設置專門的崗位來進行日常軟件的維護和更新,保證數據的及時上傳和反饋。
教師需要不斷培訓學習來適應高速發展的教學環境、教學設備的變化,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要求教師也要進行不斷的去學習、更新現有知識。目前針對信息技術手段的師資培訓有很多,但還是需要大家不斷地去接觸、學習新的技術手段。同時需要教育主管部門提供能夠持續學習的平臺使教師能夠一直走在科學技術手段創新的前沿,用自己不斷更新的知識庫和設備來教書育人。
處在一個急劇發展和變革的時代,需要不斷地用發展的眼光去對待新生事物。坐享新時代發展為我們帶來豐碩成果的同時也要善于利用時代發展的產物來充實、豐富自己,了解時代發展的前沿,有效的運用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來,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教授共享“互聯網+”時代的成果,更加科學系統地進行身體鍛煉,為以后的職業生涯奠定身體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