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鮮麗 郝艷龍
三亞學院體育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2018年教育部發布《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教高函〔2018〕8號),要求強化教師教學主體責任,著力解決本科教學中教師精力投入不到位、學生精力投入不到位等問題,提出:一要全面整頓教育教學秩序,加強課堂教學管理。二要嚴格本科教育教學過程管理。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要切實加強學習過程考核,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
提升課程質量對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在教育教學中的基礎地位、在新時代教育發展中的前沿地位,具有重要作用。為了貫徹落實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學校印發《三亞學院課程“三度”建設指導性意見》《三亞學院課程“三度”建設實施方案》,提出:推動高等教育的思想創新、理念創新、方法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要著力提升專業建設水平,推進課程內容更新,抓住信息技術變革機遇,推動課堂革命;嚴格本科教育教學過程管理,淘汰“水課”、打造“金課”,為學生合理“增負”,加強課程飽和度、課程深度和學業緊張度建設??梢?,以課程“三度”建設為抓手,是學校落實教育部對高校提升課程質量統一要求,提升學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課程“三度”建設首先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提高教師對教學的關注和投入,通過“三度”建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提升學生核心競爭力。其次,加強課程設計和課程過程管理。把課程置于人才培養方案中進行分析,把握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地位和作用,對課程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課程先修后修之間的聯系、同類課程之間的聯系),再對課程自身的特點進行分析,然后優化課程目標、優化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和改革考核方式,最后通過實踐進行總結。再次,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以學生學習產出和學習能力提升作為評價課程的主要標準,通過課程的學習,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方法、專業技術和專業能力。
《中國武術導論》是“高校體育學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規定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必須開設的三門專業核心課程之一。《中國武術導論》是一門系統闡釋和介紹中國武術理論的課程,著重于突出武術的文化特色,認識武術的文化特性及內涵,了解武術與其他文化形態的相互影響及關系。通過學習本課程,為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系統的專業學習和訓練打好理論基礎,開拓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的專業視域與文化視野,培養學生的文化鑒賞能力與探索精神,深化學生對于武術文化屬性的理解,指導學生學習武術技能,進一步明確武術傳承傳播的歷史使命,增強民族自信心、責任心和使命感。
培養目標是專業所要培養的人才的方向、規格和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課程承載著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功能,是專業建設的基礎和落腳點。課程質量高低直接關系人才培養的質量。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教師對學生達到的學習成果或最終行為的明確闡述,建議應從價值觀、思維方式、專業方法、專業技術和職業能力五個方面制訂課程教學目標。價值觀目標:學生通過學習中國武術理論知識,學習武術文化精神的相關內涵,進一步明確武術傳承傳播的歷史使命,增強民族自信心、責任心和使命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及愛國主義精神。思維方式目標:了解武術文化所蘊含的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和哲學原理:“內外兼修、講究和諧的人文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進取精神”“剛健有為、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等相關內容,影響學生領悟人生、調節身心思維方式的形成。專業方法目標:學生學會查閱文獻資料的方法;掌握武術的基本理論,認識武術的文化特性及內涵,了解武術與其他文化形態的相互影響及關系;獲得指導武術專業技術學習的方法。專業技術目標:學生掌握武術基本理論,為學生系統學習專業技術和訓練打好理論基礎,開闊學生專業視域與文化視野。職業能力目標:具備武術文化鑒賞能力和科研能力,具備創新與探索精神,具備查閱文獻的能力、歸納能力、分析能力,傳承與傳播中國武術。
2.3.1 更新教材內容,拓展課程深度
本課程采用的教材是由邱丕相、蔡仲林、鄭旭旭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武術導論》,該教材是由全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審定,普通高等學校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主干課教材。教學內容主要有:中國武術概述;武術的內容分類;武術的功能和作用;武術的技法原理;武術文化的基本精神;武術的審美特征與美的表現;武術與古代兵學;傳統武德與當代社會意義;武術的傳承與傳播等部分組成。該教材出版較早,武術新的發展成果和創新的研究成果還未新修訂,此外,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學習本門課程,向學生推薦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如《中國武術史》《武術理論基礎》《中國武術教程》《中國武術段位制手冊》等,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同時提供網絡學習資源中國武術協會官網以及中國武術段位制官網,及時了解中國武術發展動態信息。
2.3.2 擴充教學內容,拓展課程廣度
當前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在內涵建設上存在著學科理論知識體系的匱乏,教材更新較慢,課程內容陳舊。在選定教材、確定主要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求學生閱讀大量有關中國哲學、倫理、醫學等方面的書籍,以便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武術理論基礎知識,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拓展:擴充中國武術史相關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厘清武術學科知識脈絡,理解武術的概念,武術的功能;擴充中國武術的地域特征教學內容,使學生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武術代表性拳種;擴充武術與中國傳統醫學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武術與中國傳統醫學的相互影響;擴充太極拳的運動特點與健身作用教學內容,使學生理論聯系實踐教學,深入了解太極拳運動特點及其健身價值。
2.3.3 優化知識結構,促進知識遷移
對中國武術導論教材內容進行分析,形成總的知識框架,然后對專業知識內在邏輯進行分析,形成相關知識鏈,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各知識點間的聯系使學生更為直觀地了解知識結構,再通過拓展教材中未更新的知識點,幫助學生拓展知識廣度、拓展知識深度,促進相關專業知識的遷移。例如:在講授武術的功能和作用時,要重視健身與教育相結合原則。將武術的健身功能服務于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拓展學生的視野,思考如何引導和激勵群眾參與武術科學健身;弘揚尚武精神,加強武德教育,倡導武化終身教育,增強民族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在講授武術的傳承與傳播同時重視武術的文化特性,保持武術技術創新與文化傳承同步,加強傳統武術的挖掘與保護,支持民間武術活動開展;推進武術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提高武術發展水平。在講授武術文化的基本精神時,先拓展講授武術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系,結合歷史實例講授武術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的進取精神,“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和諧思想,“和諧尚中、兼容并包”的中和精神,“直覺體悟、知行合一”的“直覺”式“體悟”的思維范式,“剛健有為、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等,充分挖掘中國武術導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發揮教材的德育功能,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滲透愛國主義,使學生深入了解武術文化的基本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責任心和使命感。
2.4.1 參與式教學,提高師生互動質量
教學方式的轉變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革命。在《中國武術導論》課程教學中改變原有灌輸式教學方式,推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注重課內與課外學習相結合,運用翻轉課堂教學,采用情景教學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課程參與度,通過教師的組織、學生的演練,開展小組合作討論與學習,提高師生互動頻率和質量。例如,在“武術的技法原理”一節教學中,采用情景教學法、討論法,通過模擬實戰演練的形式,學習體會武術招法原理、勁力原理和練法原理。學生通過實際演練,相互觀察、討論,活躍了教學氣氛,既滿足了學生提高實踐能力培養的需求,也體現了其方便、有效、經濟的特點,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此外,設計四個專題--中小學武術進校園、武術文化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影響、傳統武德的當代教育價值、新媒介時代中華武術的傳播,分成若干小組,學生在課前通過查資料,對專題進行研究,以小組形式在課堂進行匯報,然后進行集體討論,教師進行點評,提高學生的歸納能力和思辯能力。
2.4.2 探究性學習,注重知識理解與應用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創新人才,應用型人才既要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素養,又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的人才。因此,在課程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的學習與實際生活、現實問題相結合,模擬真實情境,使學生體驗所學知識在實際解決問題方面所具有的價值,加強實際操作,培養學生對專業知識應用的理解,學以致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傳統武術流派的分類”一節教學中,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查閱資料典籍,然后進行歸納分析,培養學生查閱文獻的能力、歸納能力、分析能力。對武術的當代價值和新媒介下中華武術的傳播進行思考,用身邊的武術時事和武術熱點事件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探究知識”中解決問題。
教育部本科大會精神提出要切實加強學習過程考核,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吨袊湫g導論》課程考試分三部分:考勤占15%、平時作業占30%、課堂測驗占15%、期末考試占40%;可以看出本門課程考試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考勤、平時作業、課堂測驗)占60%,終結性評價(考試)占40%。課程考核方式的設計應能較好反饋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度。過程性考核突出課前預習各項任務的完成情況和課后學習時間投入、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的考核,課前要求學生投入一定的時間來預習教材內容,閱讀課程相關的經典書籍、專業學術期刊,以及上網查閱相關資料等,做讀書筆記或讀書報告;并把閱讀與課程考核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課堂測驗、提交讀書報告、任務演示等方式檢驗學生完成情況。期末考試卷降低知識性考核題目比例(分值比例為40%),采用開放性問題、實際應用問題等考察學生綜合素質的試題(分值比例為60%)。如:論述傳統武德的當代社會意義;鼓勵“非標準答案考試”,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在命題時注重啟發學生思維,在成績評定時關注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課程“三度”建設需要從教師觀念、學習技術、教學方法、教學策略、課堂管理等方面進行整體設計。教師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對課程持續的關注和投入,提高學生的閱讀量等,通過課程“三度”建設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