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瑩曉 郭 勇
信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溫縣是陳氏太極拳(以下簡稱太極拳)發源地,始終秉持著對太極拳傳承與發展的初心,因此,太極拳課程自小學階段起就得到了廣泛開展。小學的太極拳課程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體育課進行教學,教學完成后則是自由練習的時間。正是由于小學太極拳課程的開展,使許多學生對太極拳產生了興趣,為了進一步發展,在小學期間參加武術課外輔導進行練習。在初級中學,太極拳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成為了升學的必考科目。在這一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會特別注重太極拳的教學,因為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考試時需要完整的打一遍七十二式太極拳。考核評定需要根據動作的熟練程度、協調程度等進行綜合判斷。初中階段的太極拳學習使學生對太極拳的熟練程度有了基本的保證。在高中階段,由于文化知識的難度和任務量增加,太極拳就成為了課間操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在繁重的課業學習中得到放松和鍛煉。溫縣中小學太極拳課程文化濃厚,一年一度的萬人太極活動,展現了溫縣太極拳豐厚的文化底蘊,影響廣泛而深遠,使太極拳真正成為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面向世界的一種文化符號。
2004 年中宣部教育部制定并印發的《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其中要求:“各個學科要有效滲透民族精神教育,并且體育課應適量增加中國武術等內容。”溫縣早就有了將太極拳融入體育課的傳統,但是很少使用書面教材進行教學,大都以老師的親身示范和動作講解為主,缺乏對太極拳技術之外的文化內涵的深層次認知。因此,介紹太極拳課程的文化內涵,可以讓學生對太極拳文化在思想層面有一定的認識。溫縣太極拳申遺的成功,證明了太極拳已經存在著深厚的社會基礎,走向了世界,要將太極拳穩步扎實的傳承下去,其關鍵就在于注重太極拳的文化內涵。那么從文化的視角對太極拳課程的文化內涵進行分析,有利于豐富太極拳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理論,在今后的教學中注重太極拳文化的點撥,使學生從太極拳課程中領略傳統民族精神,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自信。
當代教育發展要求加強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社會性情感的發展,決不能因關注學生智力的發展而將其忽視。傳統的教學方式是由教師主導的灌輸式的教學,學生的主動性得不到發展,缺乏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社會性情感也因此受到抑制。在太極拳授課過程中,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在交流經驗與不斷地試誤中獲得成長。多樣化的學校課程開展,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社會性交往,發展社會性情感。同時個性的發展也離不開集體環境的影響,它需要外部環境的支持,因此營造一個健康的向上的有文化底蘊的校園環境是必不可少的。太極拳課程的開展,極大豐富了校園文化環境,傳統文化遺產與現代教育思想的融合,使校園這一群體環境得到了優化,使學生潛移默化的感受著太極拳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所承載的意蘊。
當前,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時代在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國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只有在文化積淀深厚的基礎上,時刻學習和把握時代發展特征,將我國先進的文化融入這個時代,才能穩步前行。因此,我們要始終堅持終身學習的觀念,吸收不同時代的優秀文化,才能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太極拳本就是需要終身來練習的,從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太極拳所擁有的獨特魅力,也讓許多熱愛傳統文化的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太極拳的鍛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經驗中獲取經驗,在成長中不斷成長,是領悟終身學習觀念的有益活動。
學生所處的環境不僅僅只有眼前的校園環境,終究要進入社會這個大家庭,一個健康人格的養成,是學生在人生浪潮中必須練就的。太極拳練習的時間越長,學生能獲得的收益就越多,這些不僅是在強身健體,愉悅身心方面,對學生性格、健康意識、習慣及為人處事等方面都有著顯著提高。社會需要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尤其在急劇變化的社會中,解決人們抑郁、急躁等精神問題的出現對培養一個人的沉穩心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太極拳講求“心靜”“體松”和“呼吸自然”,這些要求可以很好的起到養性的目的。也就是說在練習太極時要做到心無旁騖,放松身體,伴隨著自然的呼吸,使身體中的氣與拳法相配合,達到對太極拳的融會貫通,這是陳式太極拳最基本的運動特點。通過太極拳的學習,使學生可以靜下心來慢慢感受和看待這個世界,練就沉穩的人格。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擁有獨特的文化符號、生活方式和人文特征。但是這個世界上不應該只有一種文化,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和發展才使這個世界豐富多彩、不斷向前進步。我國教育提倡素質發展,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應試教育的某些特征仍在,更加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的學習生活不免單調。隨著我國倡導多元文化教育的觀念不斷落實,使得校園生活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我國歷史文化傳統豐厚,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延綿至今,為了順應時代發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多元文化氛圍成為了這一時代的發展趨勢。2017 年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已有相關的明確指示,在未來可預見的時間段里,校園文化建設仍將在多維度層面上推展開來。溫縣太極拳課程的開展,也正順應了這一趨勢,使校園文化多元化。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文化知識與文化藝術的結合,無疑豐富了多元文化教育,太極拳課程成為了太極拳文化傳承的有效載體,多樣化的課程形式和課程內容使我國的教育發展之路充滿生機,蓬勃向前。
太極拳課程的實施,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了演練太極拳的活動之中。這一活動符合了太極拳天人合一的精神要領,做到了人可以“與天地參”,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即參與天地感化和孕育萬物的思維活動。這種參與精神符合中華民族傳統的生活方式,參與到社會的方方面面,體現人生的價值與意義。這一參與精神中不僅僅是全體精神的體現,同時又產生了某些主體精神的萌芽。例如學生在參與太極拳的演練中懂得,我們既是一個全體,同時又離不開我們每一個個體的參與,也只有我們每一個個體的認真努力,才可以看到一個完整和諧的全體。
情理合一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情感方式之一,即“情”與“理”是密不可分息息相關的。中華民族之所以延綿至今,正是因為我們奉行情理合一的處世準則,為人正直,堅韌不拔,也就堅不可摧,這些都是值得發揚的優秀品質。太極拳講求“上善若水,隨物賦形”,即遇到不同的情形,太極拳的招式會隨之變化,這就是“情”的體現,極具哲學色彩。在太極拳教學中,老師向學生講解動作要領時,會體會每一個動作的走向如何,又為何,通過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太極拳動作柔中帶剛,在循序漸進的演練過程中,學生就會領悟其中的妙處所在,也就是“理”,打太極拳所奉行的準則。因此,學生通過太極拳的學習,可以身臨其境的感受何為“情”,何為“理”,從而領悟情理合一的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特性。
在我國一直延續至今的則是家國觀念,即人們有穩定的思維模式,國家集體與各個小家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人們會依據內心已有的思維模式來定位小家與大家的關系,熟知國家是統一的整體,而國家則是由千萬個不同的小家所構成,也就是統一性與多樣性關系的穩定看法,或者說是一與多的關系問題。太極拳的演練,看似簡單,實則不然。當太極拳練習到一定程度時,是可以感受到身體與整個空間的交融,即“天人合一”,從而達到忘我的境界。在太極拳課程的實施中,通常體育課形式居多,老師分別帶著同學們演練,老師會要求整個班集體的整齊度,又會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動作協調程度,在反復的團體活動中領悟部分與全體的關系觀念,從而提高彼此之間配合的協調度。課間操是溫縣太極拳課程的成果展示,在高中階段,下午時段的課間操就成了全體演練太極的活動,所有學生都匯聚到操場,站成整整齊齊的隊列,跟隨著太極拳的音樂開始演練,這既是太極拳與音樂的交融,又是人本身與太極拳的交融以及個體與全體的交融。
民族思維方式的現代化是指多樣化的統一的現代思維模式和以理性思維為主、直覺和形象思維為輔的現代致思途徑這兩方面的形成與鞏固。太極拳課程的開展,是我國學校課程多樣化的一個呈現。它打破了以往單一的教學類型,對于傳統文化不再只是書本上的講解與聆聽的模式,而是多樣化的教育模式,將傳統文化課堂從室內轉移到室外,從聆聽轉換為實戰演練,這是現代思維模式在教育上的優秀體現。現代思維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理性,從全面深刻地認識社會,把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要求看,理性思維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太極拳的打法即保持平衡、不走極端、處事平穩、理性中達。學生們學習太極拳課程有助于理性思維的培養,理性又是我們畢生所要追求的東西。太極拳的深入學習,需要以直覺和形象思維為輔,以形會意,再到隨物賦形,從而體會太極拳其中的意蘊。
價值取向的現代化是對傳統的價值觀念和近代價值觀念的揚棄,“它體現著理想和現實的統一、繼承和創新的統一等”。理想和現實的統一是指高水平、高標準的要求與學生實際的統一。太極拳文化本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將太極拳打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則需長時間的練習,這樣的人是極少的。將太極拳文化引入學校課堂,有機會讓更多人了解它,擴大太極拳文化的影響力,同時也滿足了校園文化建設,對于促進學生運動素養的提升是有一定益處的。繼承與創新的統一,是現代化的人以主體的自主性、進取性和創造性作為實現價值的行為準則。我們不拘泥于傳統太極拳形式,而是與現代學生的特點相結合,在繼承與創新中發展適合學生的太極拳形式,以太極拳形式作為載體,注重太極拳文化的學習,做到了扎根本土與現實,對太極拳的傳承和創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關于民族精神的現代化,是對傳統民族精神中糟粕的剔除,是對傳統的家族精神、人本精神、群體精神、道德精神及自強精神、愛國精神的改造與提升。作為世界文化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源遠流長、延綿不斷,太極拳作為中國標識性文化符號,向世界傳遞了一個追求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大國形象。太極拳作為學校課程走進課堂,有助于培養學生謙虛、包容的優秀品質,有助于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加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對于民族精神的踐行;有助于增加學生同伴團體之間的凝聚力,將優秀的民族精神作為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它有助于增強我們的主體意識,明確自我價值,肯定自我價值,用充分的文化自信來弘揚民族主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