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頔
(北京城市學院,北京 100083)
在現代社會當中,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對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為遵循人才培養新方案,滿足社會和企業的客觀需要,進行混合式課程改革工作已經成為必然趨勢。通過對“家具專題設計”課程進行改革,能夠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有效培育,促進家具設計專業的不斷進步。
一般來說,創新創業教育指的是以培養具有創業素質和創新思維的人才作為目標的教育模式,本質上屬于一種實用型教育。強化創新創業教育質量,能夠從側面帶動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商業模式在市場當中進一步涌現,從而向經濟發展當中注入生機與活力,是我國政府與教育部門著力推動的關鍵性教育內容和教育體系之一。從目前來看,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是重視創新。強化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廣泛開展,能夠進一步深化傳統教育模式改革,實現人才質量的不斷提升,同時也帶動了經濟市場的更加繁榮。教育部于2018年強調要實現辦學理念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與制度創新,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嶄新的發展方向。其次是重視實踐。創新創業教育作為一種實用型教育,最重要的職能就是培養出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創新型人才。要使現階段的高等教育體系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首要的就是結合實踐工作推動教育質量的不斷進步。最后是重視服務意識。人才培養工作是社會進步的階梯,也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需要緊貼社會服務需求,突出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勢,為促進社會發展,提高人民生產生活質量奉獻出自己的力量。
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使人們的審美標準、審美需求以及審美能力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家具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必備品,其設計思路、材料選擇、加工工藝等層面都隨著時代的發展實現了不斷的變化,然而,受課程教育特性與其他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很多學校在進行家具設計課程的配置過程當中,仍延續了傳統的設計和教育理念,沒有針對時代發展和設計領域質量與水平的進步對課程配置進行優化和調整,一些學校的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并不匹配,導致學生很難從課程學習過程當中吸收到較為新穎的設計思路與設計理念,對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家具設計能力,促進創新創業教育的不斷進步產生了一定的阻礙。
“家具專題設計”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要求較高。學生不僅需要對理論設計知識進行學習和掌握,還需要結合理論知識對實際生活當中的家具進行設計并推出相應的家具產品。然而現階段的高等院校當中,很多教師只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對其實踐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學生缺乏從“圖紙”到“實物”的轉變經驗,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升。
此外,由于在高等院校的課程教學過程當中,課時分配較為緊張。教師只能在有限的課時當中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分配,一旦在教學過程當中發生意外情況,教師就不得不加快教學進度,提高理論教學比重,使學生進行實踐設計的機會不斷減少,學生實踐設計能力更加薄弱,不符合當前社會家具企業的要求。
只有提高對當今社會家具市場發展趨勢的把握能力,才能對“家具專題設計”進行針對性的優化和調整。但很多院校當中的教師長時間進行科研和教學工作,對家具市場的調查程度不足,很難對現階段消費者的家具需求和市場的發展趨勢做出正確的把握和預測,導致在進行“家具專題設計”課程講授的過程當中,無法根據實際案例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入講解,學生接受能力受到制約,授課效果與課堂教學質量也不斷降低。
新穎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課興趣,還能調動課堂教學氣氛,調整師生關系,使課程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然而在一些院校的家具設計課程當中,教師的職業素養有限,對改革與優化教學手段的重視程度不足,教師無法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學生當前的聽課狀態引入較為新穎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仍在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法,學生只能在枯燥的課堂教學當中吸收理論知識,很難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促進“家具專題設計”課程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阻礙。
目前的家具設計課程教材一般圍繞材料工程與室內設計兩個方面展開論述,而對于人體工程學、定制設計理念、室內空間布局、消費者審美發展等層面涉及較少,對提高學生的家具設計水平,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較為不利。另外,很多教師在進行課程考核的過程當中并不重視學生對家具設計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僅僅從課本當中摘出幾個知識點作為考題,學生往往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對家具設計教材進行學習,不利于學生對設計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進一步明確,教師也很難對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進行有效掌握。
要強化“家具專題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實現依托于創新創業教育理念的混合式教育改革,首先就要增加實踐課時的比重。在進行課程設計之前,應當對有限的課時進行重新劃分,使學生能夠進行足夠的練習與實踐操作,讓學生對家具設計工作具備更加深入和充分的理解。各院校應當與家具制造企業進行交流與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渠道與實踐機會,由教師帶領學生進入家具制造工廠,讓學生能夠對家具設計和制造過程當中可能使用到的各項設備和工具具有更加直觀的認識,教師可邀請一線設計人員和家具制造人員向學生演示并講授這些設備與工具的工作原理,使學生對家具的設計和制造流程做到心中有數,提高學生對家具設計工作的沉浸感,促進“家具專題設計”課程當中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保障學生綜合素質與學習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除了設計和制造教學外,教師還應當帶領學生對現階段家具市場上的流行元素與發展趨勢進行調查與研究,并制定出相應的市場調查報告,使學生能夠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家具市場當中的各類流行元素如輕奢、極簡、金屬、復古等進行分析,并對各類家具設計材料的特點進行研究,把握住市場的流行趨勢與家具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使學生對市場變化的敏感度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也使“家具專題設計”課程培養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現代家具市場的需要。
一些院校在進行家具設計課程配置的過程當中,采取“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方案,即完全按照訂單企業提出的人才與崗位需求對培養方案進行設計,這種課程結構與人才培養方式雖然能夠在短期內滿足企業的需要,但培養方案過于單一,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和進步。因此,學校和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個人發展與企業市場的實際情況對課程結構進行重新配置,遵循“做中學”的學習原則,使學生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提升對設計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也進一步促進學生設計能力和設計思路的拓展和提升。
此外,在進行“家具專題設計”教學過程當中,由于學生的審美水平、設計基礎以及認知水平各不相同,因此他們在家具設計課程的適應能力與學習特點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教師應當打通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渠道,對每個學生的能力和特點進行掌握和分析,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個性化教學方案的制定,在提高學生家具設計能力的基礎上實現“因材施教”,培養各具特點的家具設計人才,使未來的家具市場更具活力與生命力。
新式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僅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聽課效率,還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構建輕松高效的學習氛圍。在傳統“家具專題設計”教學模式當中,教師大多以課堂講授作為主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很難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學生的課程學習也與社會和相關家具設計企業的實際需要相距甚遠。教師可以吸收項目化教學模式當中的優勢,引入家具設計企業經營發展過程當中曾推出過的實際項目,并要求學生進行實踐設計。通過對企業實際項目的了解和學習,能使學生對家具設計流程和市場發展具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師可先將學生分為幾個設計小組,并要求各組進行分工,制定出詳細的設計方案,并在課堂教學當中進行介紹和講解,最后由班級所有同學對各組的設計方案進行評分,教師再進行整體總結,并將較為出色的設計方案送至企業實踐基地進行制作,使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家具設計工作當中,使學生的設計水平與設計思路與社會需求和企業發展更相匹配,保障學生的設計能力得以有效進步。
在很多院校的“家具專題設計”課程結構當中,并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學習鏈條,學生和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提出的設計方案很難“變為現實”。教師和相關院校應當深耕“產學研”一體化的教育模式,實現科研、教育、生產等不同社會分工在家具設計與制造領域的協同和集成化,促進院校家具研究設計成果的有效轉化。教師及學校應與家具設計和制造企業進行合作,落實“企業進校園”活動方針,邀請優秀設計人員進入學校分享自己的家具設計經驗與設計理念,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使學生對業界的發展方向與設計思路具備初步的了解。此外,企業還可以在校園內設立實習基地,并對相關家具設計工具和制造設備進行采購,使學生能夠進行實地學習和體驗,并進行家具成品設計和制造,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家具設計工作的興趣,同時也能夠夯實課上所學習的理論知識,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的有效建設。最后,學校還可以與家具設計企業簽訂就業協議,為企業輸送優秀的設計與科研人才,實現設計院校與制造企業的“雙贏”。
在混合式課程改革工作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傳統的“家具專題設計”課程講授過程當中,學生往往只能隨著教師的思路對作品進行設計,很難實現有效的思路創新。教師應當提高對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工作的重視程度,減少對學生設計思路的束縛,營造出民主輕松的課堂教學氛圍,通過優慕課平臺線上資源的共享,讓學生通過自學,制作家具設計理論課件并進行講授,讓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使他們能夠更加充分地體會到創新設計帶來的快樂,同時也使學生的設計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此外,在進行課堂教學家具設計作業的過程當中,教師還可以重視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針對不同類型的家具設計進行對比量化,使他們能夠對設計思路當中的亮點和欠缺進行篩查,實現“家具專題設計”課堂教學當中的暢所欲言,也使學生的家具設計思路得以進一步拓展。
在傳統家具設計課程當中,院校與教師設置的課程評價標準較為單一,通常都是以設計作品或考試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手段既不能有效吸引學生的興趣,也很難將學生的實時學習情況與學習狀態反饋給教師,教師也無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進行調整,不利于“家具專題設計”課程的不斷進步。教師可以與學校負責人員進行溝通與協調,對家具設計課程的考察與評價標準進行優化和修改,避免“一考定輸贏”的情況再次出現,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考察,使考察項目更加科學,考察結果更加合理。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日常課堂教學表現、項目化教學模式當中的設計作品評分、企業進校園活動當中的表現等進行量化,并與期末家具設計作品或考試分數進行加權核算,使最終得出的課程評價結果能夠更加有效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態與設計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參與日常學習和設計活動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提升,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總而言之,在創新創業的大背景下,對“家具專題設計”課程進行混合式改革,能夠使學生的培養方案與能力塑造更加符合社會與企業的各項要求。教師應當對提高實踐課時、引入項目教學方案、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模式、優化課程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實現課程改革的有效深入,提高家具設計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