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紹云 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中心
生產性保護是非遺保護的有效手段,它能充分利用現代生產、流通與服務等各種手段,將傳統音樂類非遺轉變為特色化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實現非遺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在音樂產業創新發展和優秀傳統文化繼承的相關工作中也明確提到,要將民族音樂作品的創作和推廣放在重要的位置,并通過現代化的音樂產業發展體系形成獨特的民族音樂品牌,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逐步擴大音樂文化類消費、帶動地方就業、促進鄉村發展,將非遺保護事業與區域發展事業有機結合。本文在明確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價值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傳統音樂發展面臨的困境,并提出了一系列鄉村振興事業與傳統音樂類非遺相融合的路徑,以期能夠為新時期傳統音樂類非遺的創新性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鄉村振興戰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正式提出,并被確定為實現全面小康的七大戰略之一。2018 年,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見》,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三農”工作實施過程中的里程碑式的文件?!吨腥A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自2021年6 月1 日起施行,《湖北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江西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山東省鄉村振興促進條例》等多個省份的地方性法規也已通過施行,其中均明確提到了發展鄉村文化、保護傳統文化等內容。國家廣電總局也在近些年相繼出臺了推進音樂產業發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等一系列相關文件,其中,明確指出了發展民族原創音樂的重要意義,并對音樂創意生產、民族音樂品牌的塑造、少數民族音樂傳承與保護等工作進行了具體的規劃和布局。鄉村振興戰略及其系列法規文件為我國農村改革和農村現代化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中華文化本質上屬于一種鄉土文化,而傳統音樂是一種最能引起人民共鳴、最容易世代相傳的文化藝術形式。傳統的農村相對封閉、經濟落后,傳統音樂也無法獲得良好的發展土壤,而在鄉村振興這一新時代背景下,從業人員擁有更多的機遇,我們的文化傳承和新農村建設也擁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持。
我國各民族文化百花齊放,塑造了絢爛多姿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為新時期鄉村振興視域下進行傳統音樂類的非遺傳承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我國的傳統音樂被當地人們世代相傳,其中,許多傳統音樂形式都被列入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截至2021 年10 月,傳統音樂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31 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80 人,各省還有一大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陜西的西安鼓樂,它包括敲擊樂器和旋律樂器兩類樂器演奏,演奏形式不一,演奏曲目豐富,被譽為“古代音樂活化石”;福建的南音屬于演唱和演奏相結合的表演形式,主要以當地方言演唱,演奏時有琵琶、簫、拍板等傳統樂器伴奏,其獨特的譜曲方式、音節符號、題材內容都為研究古代音樂提供了重要信息;河南、山東的古箏藝術,演奏場面宏大生動,多種絲竹樂器一起演奏,演唱者擊節而歌,培養了眾多的傳承人和演奏者。同時,有許多少數民族的民族音樂形式,例如,維吾爾族、回族的花兒,主要用漢語演唱,得名于演唱時將女性比喻為花朵,并延伸出了多民族交融的、規模盛大的“花兒會”,已成為當地一年一度的民歌競唱活動。此外,還有黑龍江的達斡爾族民歌、西藏的藏族民歌、海南的苗族民歌、貴州的蘆笙音樂以及江蘇的南閘民歌等。
傳統音樂類自身就是重要的文化事項,同時,還可以融入到其他文化活動中,實現更豐富、更全面的呈現。由于受到城市化發展、人口流動等因素的影響,鄉村文化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傳承和發展得并不理想,甚至局部出現了較匱乏的局面,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無法被滿足。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音樂類非遺中增加其他文化領域的內容,將進一步豐富新農村的鄉村文化內容。地方旅游產業的發展、音樂會與民俗音樂競賽等文化品牌的構建也有助于用現代化的方式傳播傳統民俗音樂,增強當地人的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為文化傳承構建良好的群眾氛圍。
實現鄉村振興,老百姓是主體力量。傳統音樂的教育價值,除了提升村民音樂素養,還可以提升道德素養。傳統音樂類非遺是不同地區的人民在長期發展中創造的,其中,凝聚了特定時期、特定地域的道德追求與精神追求,例如,許多傳統音樂作品的內容為歌頌傳統美德、發揚愛國主義、追求個人幸福等內容,它與鄉村振興視域下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方向相一致,可以滿足村民美好的文化生活需要。傳統音樂類非遺與地方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融合也有助于使當地人形成對文化的正確認知,使青年人從小就形成對國家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意識,這對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精神素養的引導具有重要意義。
振興農村文化產業是鄉村振興工作中的重要組成,傳統音樂可以發展演藝,融入鄉村旅游等產業中,有助于進一步提升當地文化資源的利用效率,發展農村經濟。傳統音樂品牌的建立還能對當期其他產業的宣傳和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形成傳習所+音樂會+企業+旅游等發展模式。只有實現傳統文化資源向文化生產力的轉變,才能更好地實現新時期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與發展。
生態性保護對傳統音樂類非遺這一特殊文化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鄉村振興視域下,文化生產的驅動力能進一步擴大地域性的經濟效應,但目前,針對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的生態性保護并不理想。例如,在傳統音樂類非遺的保護傳承與追求商業利益之間出現了某些矛盾,一些企業或地方主管部門片面追求傳統音樂類非遺的市場開發以及以此產生的經濟價值,導致傳統音樂類非遺本身具有的藝術性、音樂性與文化性大大下降,擾亂了原本的文化生態,以致于在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出現了許多審美較低、迎合大眾低級趣味的音樂類演出,這種文化發展模式丟失了傳統音樂類非遺最本真的價值。此外,有的開發者過于注重傳統音樂類非遺產品的規模效應,無視文化生態中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不斷增加演出數量,生產無差別的音樂產品,這與鄉村振興和傳統音樂類非遺保護相結合的愿景相違背。
傳統音樂類非遺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關鍵在于實現核心內容的持續性文化生產,但目前對相關音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力度不夠,文化開發的方式方法不夠科學,具體表現為傳統音樂的創作深度和創新性普遍不夠,內容缺乏特色,題材相對單調。例如,許多傳統民間音樂的形式大都為山歌、傳統劇目、曲藝表演甚至即興創作等,如何將這些舊形式的音樂作品進行音樂文化的再生產,如何對傳統劇目進行移植創新,以及如何將傳統音樂的精神內涵與鄉村振興下的時代精神相結合是資源保護利用的重點和難點。例如,在某些傳統音樂的形式創新中,許多音樂劇目仍沿用當地方言的內容,這就使得音樂資源的創新傳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還有許多演奏者較守舊,劇目作品中的創新元素較少,內容缺乏新意。
目前,我國傳統音樂類非遺產業并未形成較為成熟的發展體系,首先,許多原本從事傳統音樂類非遺學習和表演的技藝者由于經濟因素或自身發展因素等都紛紛轉變發展方向,使傳統音樂類非遺的傳承鏈發生斷裂。尤其是許多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人大都處于鄉村,經濟狀況不夠理想,許多人隨著農村村民外出務工浪潮到了其他地區,許多傳統音樂類非遺呈現出邊緣化與沒落化的趨勢,傳承也面臨后繼無人的狀況。其次,許多傳統音樂類非遺的教學和傳承并未形成規范性、可持續性的教育傳承體系,許多地區還采用師帶徒、口傳心授的方式,利用口頭和肢體進行手把手的傳承,這也為傳統音樂類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增加了難度。最后,許多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人年事已高,并不具備利用新時期的新理念,實現創新性轉變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對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的融合也認識不清,具備革新性的傳承人才逐漸減少。
鄉村振興視域下,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不再是一種單方面的發展形式,而要努力調動各利益相關方的建設積極性,包括政府、村民、非遺傳承人和商業實體等合力共建,進行共同謀劃、共籌資金與共建機制。地方政府首先要引導相關企業共同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村落、旅游景觀,為傳承傳統音樂文化創建良好的文化生態。其次,要將傳統音樂與學校教育、地方技藝、民俗村落、民俗節慶、文化體驗館等方面相結合,形成良性循環機制。
要構建基于產業融合理念的多元發展模式,包括將傳統音樂充分融入群眾文化活動;建立旅游合作社,實施文旅融合,制作演藝節目;特色餐飲中融入表演,創作相關的文創產品。要做到與地方旅游產業、動漫產業、影視文化產業、音像制品等充分結合。鄉村振興視域下,越來越多的美麗鄉村被建設起來,這為實現民族文化資源和旅游產業相結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動漫文化在新時期青年人的文化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動漫本身也是一種視聽藝術,傳統音樂非遺與動漫產業相結合能進一步擴大傳統音樂的創新性和影響力,并帶動當地民族服飾、玩具、角色手辦等文創產業的發展。
對于傳統音樂非遺傳承的激勵包括給予資金支持、產業分紅以及榮譽鼓勵等形式。地方有關部門可以通過構建傳統音樂非遺研究基地、傳統音樂館、文獻館、檔案館、線上傳統音樂數據庫、地方歌舞研究所等場館,提供文化發展專項基金的資助。要組織對傳統音樂非遺傳承人的發掘和培養,建立地方性的傳習班、培訓班等,并引入具有豐富表演技能的傳統藝人進行技能傳授。
政府和行業協會可以組織相關活動比賽,提升傳統音樂的口碑;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特別是通過網絡渠道擴大影響,打造品牌。傳統音樂在傳播性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通過多渠道形式,例如,舉辦音樂類綜藝、構建數字化平臺、線上線下營銷模式等,有助于彌補傳統音樂類非遺在傳播和傳承方面的不足,并通過多產業的信息共享和聯動,更好地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滿足新時期廣大群眾的多元文化需求。
鄉村振興既是新時代農村未來發展的新目標和新方向,也是時代發展賦予我們的新機遇和新挑戰。要想實現真正的鄉村振興,不僅要逐步提升農村面貌和農民物質生活水平,還要注重提升農民的精神面貌與文化生活水平,因此要利用好國家對農村發展的各種優越性政策,積極挖掘其中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以及政治價值,留住每個人的“鄉愁”和“根”。要傳播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利用好各地的旅游和文化資源,實施“文旅結合”發展,加強青年藝人的培養,最終實現民間傳統音樂的可持續發展,并為鄉村振興戰略的真正實現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