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禮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湖南張家界 427000)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1]。“我們說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2]。文化自信是基于當代中國的發展現實提出來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深刻影響。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大學體育課程,既能發揮其增強新時代大學生體質與體能的功能,又能有效傳承、發展我國傳統體育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激發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熱情,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與精華,其蘊含的思辨哲理、人文精神、教化思想以及道德觀念,處處體現出東方文化的神韻[3]。學校教育是文化自信脈絡延伸的主要路徑,大學體育課程中未能融入文化自信,足以表明文化自信蔓延與推廣的艱巨性和緊迫性。學校教育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寬厚基礎知識的教育,也是培養健全人格、創新精神的基礎階段。因此,在大學體育課程中體現文化自信,發揮其多元的教育價值,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頭腦,既是為了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也是為了加強學生的體育鍛煉,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當前已經有很多高校將文化自信融入大學體育課教學過程中,在時代發展的今天,大學體育課程在繼承、保留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時又融入了時代元素。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高校體育課程旨在增進新時代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同時,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
大多數高校將體育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的設置定位于增強學生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培養學生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責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進取和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對文化教育方面則重視不夠,學生沒能在課堂教學中體會到體育活動與身心發展的關系、體育精神與個人成長的關系、體育文化與文化自信的關系。重技能輕文化的課程目標設置未能將體育精神、體育文化植根于學生內心,把握學生行動的方向,不利于文化自信更好地融入到體育課程中,實現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確提出“其他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4]。這一重要指導思想要求高校教師要把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特點和認知規律與思想政治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立德樹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外化于課堂教學,內化于課程建設和管理的各方面、各環節,用課程思政的要求引領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使文化自信潤物細無聲的精神力量融通體育教師的每一堂課,貫穿學生成長的每一步。目前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中未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給文化自信的融入滲透帶來了一定難度。
目前大多數學生對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和重要價值的理解和認識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對體育課程中融入文化自信的認同感更是無從談起。只有學生對體育課程中融入文化自信的教學內容有深刻認識并予以認同,這樣才能有效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體育文化、體育精神、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等文化精髓在校園的傳播效果。據專職體育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隨機詢問,學生對傳統體育文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體育精神的結合等方面幾乎一無所知,尤其是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體育文化的認知度和興趣度較低。比較而言,學生選擇體育課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修學分,受認知程度、場地器材等多方面影響,學生更喜歡動作簡單、不使用器材、場地要求不高的體育項目。所以,學生對體育課程中文化自信的認同感不強,對文化自信融入體育課程的認知水平還有待提高。
文化自信融入大學體育課程中,在增強體質的同時,不但有助于培養學生堅韌、勇敢、仁愛、正義、自信、豁達的人格品質,而且能增進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可以讓學生在深度接觸及學習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傳承中華體育文化。自2017年起,教育部對高校提出了大規模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的建設工程意見,這就為大學體育課程引領大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汲取中華智慧、弘揚中國精神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是立德樹人,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是檢驗課程實效的重要標準。在體育課程中融入文化自信主要在于讓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要內化為師生的素質修養,外化為師生的言行舉止。從傳承中華文化的歷史責任角度出發,應緊緊抓住課堂教育這一重要環節,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在體育課程教學體系中堅定立德樹人的發展信念,堅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同民族傳統體育相融合,將文化自信同體育品德教育相融合,將文化自覺同中國體育精神相融合,充分挖掘文化自信深刻內涵中的思想素材,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作用。
文化自信融入大學體育課程是一種隱性滲透的教育方式,體育課程依托校園文化對增強大學生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在文化自信背景下,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精粹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文化熏陶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與時代意義。體育文化講究“身心合一”,文化自信進入高校校園具有身體鍛煉與精神熏陶的雙重價值。一方面,能增進新時代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提升體質;另一方面,能通過中華體育文化感受與體驗民族文化的魅力,培育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上好體育課、提升個人的身體健康素質,是大學生的學習目標之一,是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條件,大學公共體育課中的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有著鮮明的時代性。邁進新時代,要根據新時代的基本精神和時代要求對體育課程進行有選擇性的、合理的文化融入,將文化自信融入體育課程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專職體育教師同時具有教育、教學、教研的多重職責,對體育課程進行創造性改革、創新性的文化發展有著引領作用,能更好地在文化自信中秉承文化引領的發展定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5]。文化自信融入到大學體育課程中,不僅增添了體育課程的中國元素,讓大學生在體育文化的角度掌握鍛煉身體的基本技能和提高身體素質的活動方式,還提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體育文化的系統性和整體性,讓大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體育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更好地在文化自信中確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追求。
高校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在落實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學體育課程應充分發揮高校在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傳承過程中的優勢,并貫穿于大學體育課程的每個環節。
校園是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陣地,學校教育是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是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的重要途徑。大學體育屬通識教育課程,因此應注意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過程中突出體育文化、體育精神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加強身體素質、強化個人鍛煉與自身成長、回報社會、奉獻祖國的密切關系,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地位,不斷堅定學生提高自我、全面發展的信念,讓文化自信作為一種校園文化在體育課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從而夯實體育課程的文化基礎。現在的體育教育強調“快樂體育”“終身體育”,在這種前提下,我們不但要看到體育教育對學生生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且要重視體育教育活動中蘊含的文化價值,利用優秀傳統體育的文化因素促進人的道德養成[6]。
體育教研室要充分發揮好自身的計劃、組織、協調、控制、評價和監督等管理職能,建立一套完備的教學管理體系,完善課程設置管理和課程標準審核制度,優化體育課程的評價體系,規范文化自信融入體育課程這項重要工作的開展。
大學體育課程教學體系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多個層面。因此,在文化自信精神融入大學體育課程的過程中,更應做好大學體育課程與相關文化學科的知識融合和交融。比如,可以把民族傳統體育課程與社會人文課程教學相結合,公共體育課程可與思政課程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知識點相融合,以此豐富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體系,陶冶學生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競技化體育教學目標的影響下,部分專職教師對文化自信融入體育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甚至對文化自信融入體育課程的主要內容一無所知,這就凸顯了專職體育教師急需繼續教育的必要性和建立完備師資培訓體系的重要性。體育教師應做到身體力行,率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在平時的課程教學中滲透文化自信精神的方方面面。要使我國的體育教育適應社會的發展,必須光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并融入體育教育的改革之中,以便更充分地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在體育教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7]。在課堂講授中,將體育精神蘊含的價值理念與道德規范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密切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文化自信精神的傳承過程中養成理性思考、客觀審視、明辨是非的良好判斷力,避免在現行各種思潮的盛行下,影響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形成。除此之外,還要做到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專職體育教師參加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相關內容的培訓,建立完備的師資培訓體系,提升專職教師的文化素養和實踐教學能力。
傳統體育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寄托著深厚的民族情感,也是民族自信與民族品格的重要體現,應在新時代得到創新發展。因此,應清晰地認識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的理論依據,創新其發展路徑,使每個人都化身為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者、傳承人,增強民眾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實現對民族體育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中,要指導新時代大學生提高民族文化自信,讓其具有文化認同感,顯著提升文化軟實力。大學體育課程在新時代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要在課程講授的過程中融入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大學體育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又是體育課程創新改革的文化理念,應秉承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歷史使命,引導文化自信在大學體育課程中有序、合理、規范化地融入與滲透,讓學生完整地把握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精髓,切實認識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充分發揮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