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江蘇南京 210000)
多元化是針對傳統單一的教學而言,以往教育理念下,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其他文化或者專業課程,大多數都是采用教師講解為主的形式,學生仿佛就是知識的接受機器,并沒有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意識,即便是教學改革在不斷推行,課堂上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仍然處于比較缺失的狀態,因此學生在課堂上是被動學習的狀態,這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1]。再者,以往高職思政課堂的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環節也處于相對缺失的狀態,學生對課堂活動的收獲與問題并沒有及時地進行反思與總結,教師也缺少及時反思的意識,因此學生學習質量以及教師的教學質量都受到了一定程度地影響。高職階段是學生各方面發展迅速的階段,因此,借助思政教育這一課程的優勢性特征,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推動學生思想、文化、職業等各方面素養的發展成為促進職業院校學生健康全面成長的關鍵舉措。
首先,從教學思路分析,一直以來職業院校比較關注學生專業技能的學習,對于文化課、思政課等課程的關注程度相對較低,即便是職業教育改革推行多年以來,公共課程與技術技能割裂的局面依然存在。久而久之,學生對于這些課程的重視程度自然而然地降低,這對學生的發展而言是極為不利的。
其次,從日常課堂開展分析,教師習慣于采用講解的方式來“傳授”知識,針對不同學科也沒有采用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比如心理健康教育學科與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等學科而言,教師普遍采用的就是講解方式,并沒有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當前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因此教學的針對性不強,無法解決學生面臨的問題。
再次,從思政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來看,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例,課堂上學生缺少足夠的時間與機會來闡述自己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問題,教師也沒有將與本年齡段學生相對應的心理健康問題案例進行分析,因此課堂活動缺少針對性,對學生而言,單純地解說教材知識、背誦相應的考點并沒有真正的幫助。
最后,從課堂評價來分析,以往教育理念下,思政課程等的教學評價以及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往往都是通過學生的考試成績來決定的,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學生學習過程中各方面問題的改善等并沒有納入評價體系中,評價內容并不完善。課堂評價方式也是比較單一的,基本上都是以教師的單一評價為主,忽略了學生自身評價以及伙伴互評的重要性。
從上述幾方面分析,當前思政課堂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因此新課程標準下,如何采用多元化的措施改變當前思政課堂教學的現狀,成為當前高職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務。
教學思路的拓展是多元化課堂教學實施的基礎。從以往專業課程與思政等公共課程分離的狀態來看,思路拓展的方向可以大致分為兩個不同的層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高職院校在課程安排上普遍還是比較偏向于技術技能的課程,因此為了保證思政教育課程的效果,在專業課程中添加思政教育課程成為當前非常重要的一項思路拓展方式。
例如,在技術技能培訓課程中穿插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同時,能夠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職業內容等進行初步了解。比如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發展,旅游與休閑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內容,旅游管理成為當前比較熱門的專業學科之一,在旅游管理專業課程中穿插職業心理、職業生涯規劃等多方面的內容,教師結合旅游管理中相應的知識和城市未來發展方向等進行拓展教學[2]。比如旅游與休閑體育產業的融合發展,從學校當地的具體資源優勢出發,對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前景進行拓展,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未來的職業前景。
再者,心理教育課堂上還可以穿插專業課程的相關內容,比如在“職業心理”一單元內容的學習過程中,結合我的職業理想,職業心理素質與我、我的角色我喜歡等主題,讓學生結合自己學習的專業或者結合自己的想法,描繪出自己的職業理想藍圖等。
思政教學還可以融入到高職語文、數學、英語等基礎文化課程中。以語文學科為例,高職語文學科教學內容非常豐富,將語文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地挖掘,同時結合心理健康、職業理想等多方面的內容,開展跨學科的綜合活動。同時還能夠將現階段的時政熱點問題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比如革命先烈的犧牲精神與抗擊疫情的英雄精神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提高高職學生的精神文化層次。
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思路,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文化課程等進行有效地融合,不僅拓寬了思政教學的渠道,同時也有效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水平,為學生的健康全面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高職思政課程內容豐富,涉及多個細化學科,例如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哲學與人生等。因此,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最重要的是學生在不同學科中展現出的不同問題,要采取差異化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
高職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待提升,知識與技能也在不斷積累過程中,面對問題也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因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現狀,創設符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學情境,一方面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也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自主的學習意識與習慣[3]。
比如創設積極的情境。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因此在日常教學情境的創設中,要從學生專業入手,將思政與專業合二為一,實現一舉兩得的教學目標。例如在職業生涯規劃的職業認知相關內容的學習中,教師要從具體的專業活動入手,通過多樣化課堂活動的組織,讓學生對當前專業所對應的職業產生正確認知。比如同樣以旅游專業知識學習為例,教師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創設仿真實訓環境。像借助5G網絡教學,邀請當地優秀企業的優秀導游員開展“現場”面對面教學;通過直播讓優秀導游員展示自己的工作過程,使學生能夠了解導游的工作流程。在此基礎上,學生結合自己在專業課程學習中的導游知識等專業技能,再加上優秀導游的講解流程,以小組為單位,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展示自己的專業技能。比如說在導游帶隊組織活動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扮演游客,有的學生扮演導游員,導游員按照專業課程中學習的技能開展服務流程,“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可以設計不同的問題和困難,看看“導游員”能不能及時高效地解決。不僅如此,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還能夠檢測學生的臨場反應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通過具體活動場景的創設,學生不僅了解了自己未來的職業前景,同時也初步感受了自己未來的職業體驗。借助仿真實訓以及同學之間的互動場景,引導學生對未來的職業進行清晰地認知。由此將職業規劃與專業課程相融合,通過多元化課堂情境的創設,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時,對未來的職業有更加多元化的認知,有效推動學生的健康成長。
隨堂作業設計也是拓展課堂教學方式、提高思政教學質量的有效舉措。作業設計的過程可以與教學過程進行有效的融合,還可以充分借助線上教學的便利性采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在完成學科作業的過程中達到高效學習的目標。比如案例分析型作業,在課堂上教師拋出主題,學生借助互聯網等工具現場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然后現場表達自己的見解,并進行觀點的論證。主題的選擇要與當堂課的內容密切融合,還可以選擇教材中需要學生課后完成的作業為主題。以作業設計為媒介,增加思政課堂內涵,同時也能夠拓展課堂的形式,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綜合效果。
此外,開展分享型課堂也是提高思政教學質量的關鍵,比如學生在課后時間進行了社會調查活動,那么在課堂分享中,教師就可以將講臺交給學生。學生充當當堂課的老師,老師則以學生的身份坐在課堂中聽講,在聽的過程中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從而為后續的課堂總結找準方向。
在多元活動平臺搭建的過程中,教師始終要將學生放置在課堂活動的主體位置上。
第一,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搭建自主交流、互助探究的平臺。例如在“成長的煩惱”一章節教學中,教師可以改變傳統以教材為中心按部就班進行教學的方法,而是將課堂交給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或者自由結組的方式,將學習中、生活中面臨的成長煩惱總結歸納出來,然后相互交流溝通,先在小組范圍內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案;然后再進行組間交流,將自己小組已經解決或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4]。最后,每個小組派出自己的代表,結合課堂上探討的問題進行分享。
第二,可以開展“專題講座”活動,比如“做情緒的主人”如何應對壞情緒?如何調節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情緒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在班級范圍內開展“專題講座”,按照小組派發各自的活動任務,每個小組結合自己的任務進行相應活動計劃、內容的安排。最后,推選代表進行現場答疑,仿照學校心理健康講座、職業規劃講座的形式,讓學生將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具體問題的解答過程中,提高學習效果,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第三,開展課堂辯論活動,比如結合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知,開展正反兩方面的辯論活動。正方、反方給出自己的論點,然后分別按照論點尋找合適的論據,通過多種形式論證自己的論點[5]。比如:
論點一:職業學校的學生本身學習較差,只能通過學技術謀出路。
論點二:技術是我們的特長,但是文化課學習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兩條腿走路,多方面共同發展。
……
各個小組結合自己的論點,通過互聯網、圖書館或身邊的真人真事來論證自己的論點,通過資料搜集、查詢、整理以及最終的組織與表達,學生不僅能夠對職業教育形成更加深刻、正確的認知,同時也能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教學評價的完善是推動高職院校思政教學多元化發展的有效保障。從傳統的成績定輸贏,到現階段過程性評價,教師要逐漸融入多元化的評價內容、評價方法等,通過全面客觀的評價肯定學生的進步,找出學生的不足。
比如上述課堂辯論活動中,學生對職業學校教育的認知以及未來職業規劃的探討,教師除了要關注最終的辯論結果之外,還可以設計評價量表,將更多的活動過程融入到評價過程中:

表1 評價量表
通過評價量表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整體情況進行全面評價,能夠有效推動高職院校思政教學多元化的發展。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思政教學要從教學理念的轉變開始,以高職學生當前的身心發育特征以及未來要面臨的職業發展路徑等因素為切入點,從多維度制定思政教學的措施,搭建更加多元化的學生受教育活動平臺,有效改善傳統理念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問題,為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