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楓 位旦
在學科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內容是構建綜合性、開放性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途徑。《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應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勞動教育課程應加強與其他學科課程的聯動,謀求其他學科課程為勞動教育服務,真正確保勞動教育課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1]。然而,針對學科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無論理論研究還是教育實踐領域都處于缺位的狀態,深入研究較少,學科教師缺乏融入的意識和能力。為此,2021年8月,在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的指導下,珠海市教育研究院面向全市數學教師,開展了數學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調查,以期為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針對性建議。
一、調查設計
調查采用網絡問卷形式,問卷分為兩部分共17題,其中,基礎信息4題,其他為具體調查內容,涉及數學教師的跨學科教學經歷、勞動以及勞動教育的認識、數學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方式、制約因素以及實施保障等。調查對象覆蓋全市中小學數學教師,由市級數學教研員向各區和直屬學校數學教師工作群發放網絡問卷。在各級數學教研員的專業指導下以及學校數學學科組長、備課組長的支持下,最終回收有效問卷1701份?!洞笾行W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學科課程與勞動教育的關系界定為“滲透”,意義相同的詞還有融入、納入,因此,問卷的問題表述一般僅限于這三個詞。
二、何以為:現實基礎
1. 意愿與師資:教師意愿比較強烈,可利用的師資力量規模較大
調查對象普遍愿意在數學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愿意投身于勞動教育的這類數學教師具有高學歷,以中級職稱教師居多,覆蓋所有教齡。
調查顯示,91.42%的調查對象愿意在數學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主動意愿遠遠高于預期。大部分調查對象欣然接受在學科課程中納入勞動教育,并不因數學學科教學任務重而將勞動教育拒學科之外。
愿意在數學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教師中,女教師占67.79%;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占8.36%,有130人,本科及以上累計為83.02%;正高級教師有2人,副高級占12.35%,中級占47.46%,初級占40.46%;20年以上教齡的教師最多,占比超過了三分之一,高達34.34%,其次是5~10年和10~15年,占比分別為17.36%和16.46%。由此可見,從數學學科角度看,愿意投身于學科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師資水平比較高。高學歷教師學習能力普遍較強,能夠在快速變化的課程改革中適應新環境、接受新任務;中高級教師學科教學能力較強,能夠有效捕捉學科課程中的勞動要素;教師廣泛分布于各教齡段,沒有出現師資水平的斷層。
2. 認識與經驗:教師認識基礎良好,具有一定的跨學科教學經歷
大部分調查對象認為數學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89.54%的調查對象認為在數學學科中融入勞動教育非常有必要,同樣,90.01%的調查對象認為數學課程的勞動教育融入是可行的。調查對象普遍認識到了勞動教育與數學課程學習彼此之于對方的重要性,而且有信心在數學課程中滲透勞動。對于“勞動教育是否具有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或重要能力的作用”,72.49%的調查對象認為“有”,認為“基本沒有”和“沒有”占比僅為1.29%。對于“數學是否具有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的作用”,72.84%的調查對象認為“有”,認為“基本沒有”及以下的教師占比僅為1.17%。以上問題進一步印證了數學教師對勞動教育有較全面的認識,高度認同勞動教育的價值以及智育對勞動的作用,準確把握勞動與數學學科間的關系。
“跨學科”是從課程層面把握勞動教育課程與數學學科課程間的關系的重要視角。從跨學科的定義來看,數學課程滲透勞動教育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跨學科,勞動教育并沒有專門的知識,勞動教育本身作為綜合課程或融合課程,其知識歸屬于某學科。然而,“跨學科”教學經歷可以為教師實施學科課程融入勞動教育提供思想指導和路徑方法,有助于增強數學教師開展學科課程融入勞動教育的主動性和信心。
調查顯示,僅有37.04%的調查對象沒有開展過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教學,開展的跨學科教學中,信息技術、語文、物理學科位列前三,分別占比14.52%、10.88%、8.05%。
進一步對“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教學經歷”與“在數學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是否存在關系進行卡方檢驗。其中,“有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教學經歷”中,愿意在數學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有988人,不愿意的有83人;“沒有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跨學科教學”中,愿意在數學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有567人,不愿意的有63人??ǚ綑z驗結果為“K2=2.56,P<0.15”,表明在85%以上的程度認為,教師在數學課程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意愿與其跨學科教學經歷存在顯著關系。
3. 方式與難易:多種方式開展滲透,教師綜合權衡有效性和難易度
教育的構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教育影響一般有課程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育技術手段等。勞動可以通過作為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以及(受)教育者的行為方式融入學科課程來實施勞動教育。例如,開設“數學—勞動”校本課程,以及挖掘數學課程中的勞動故事、勞模精神等途徑屬于課程內容滲透;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增加勞動環節,以及開展項目式、探究式、問題式學習屬于教學組織形式滲透;邀請優秀勞動者從勞動生產的角度談數學學習,以及讓學生扮演數學助教角色屬于教育角色滲透。
數學課程滲透勞動教育方式中,“開展項目式、探究式、問題式學習,將數學動腦與實踐動手貫穿于整個活動之中”占比最高(74.90%);其后依次是“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增加勞動環節,部分學習環節通過勞動的方式來實現(如創設勞動問題情景、設置數學勞動作業)”(72.19%),“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手腦并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60.02%),“開設數學—勞動校本課程,借助數學知識解決勞動問題,通過勞動過程增強數學的理解”(59.26%),“挖掘數學課程中的勞動要素(如勞動故事、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48.5%),“讓學生扮演數學助教角色,在職業體驗中體會數學教師所創造的勞動價值”(47.62%),“邀請優秀勞動者從勞動生產的視角談數學學習”(32.1%)。
數據表明,數學教師更傾向于教學組織形式滲透,其次是課程內容滲透,最后是教育角色滲透。這反映了數學教師對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主張——勞動教育的融入以學科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為前提。這與“數學教師是否會將勞動教育目標作為數學教學目標的組成部分”的結果具有較大的一致性。數據顯示19.64%的調查對象不會把勞動教育目標作為數學教學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
數學課程滲透勞動教育方式的難易存在較大差異,且難易順序與有效性順序不一致。66.26%的調查對象首選“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增加勞動環節,部分學習環節通過勞動的方式來實現(如創設勞動問題情景、設置數學勞動作業)”,選擇“邀請優秀勞動者從勞動生產的視角談數學學習”的調查對象僅有13.82%,選擇“讓學生扮演數學助教角色,在職業體驗中體會數學教師所創造的勞動價值”的調查對象不超過三分之一。在“可以采用何種方式在數學學科中融入勞動教育”中,占比由高到低依次為“開展項目式、探究式、問題式學習,將數學動腦與實踐動手貫穿于整個活動之中”(61.26%),“開設‘數學—勞動校本課程,借助數學知識解決勞動問題,通過勞動過程增強數學的理解”(45.74%),“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和體驗手腦并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42.50%),“挖掘數學課程中的勞動要素(如勞動故事、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29.22%)。這表明,數學教師會綜合權衡滲透方式的有效性和難易程度,從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實踐方式。
三、何難為:實施障礙
調查發現,眾多主客觀因素嚴重阻礙數學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實施。主觀上,數學教師認為數學課程融入勞動教育存在難度、自身能力不足、實施效果難預料;客觀上,數學學科的教學目標與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不一致、缺少時間、缺乏評價激勵機制。
1. 數學教師主觀上存在實施難度大、要求高、效果難料的心理負擔
數據顯示,58.08%的調查對象認為數學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難度較大,57.85%的調查對象認為開展數學課程的勞動教育融入會影響學科教學進度,44.56%的調查對象憂慮無法預估能否提升教學成績,36.39%的調查對象認為數學教師缺乏學科中實施勞動教育的能力。
與其他數據對比可以發現,數學教師既樂觀意識到數學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可行性,也預估到學科課程中勞動教育融入的難度和潛在的風險。學科課程滲透勞動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過程遠比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要復雜,數學教師承擔著實施勞動教育融入而帶來的教學進度減緩、教學效果降低的風險。缺乏實施能力也是數學教師認為制約滲透勞動教育的因素。
2. 實踐過程客觀面臨教學目標不一致、時間有限、激勵不足的困境
勞動教育總體目標包括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數學學科的教學目標主要圍繞數學學科六大核心素養,即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現象、數學運算、數據分析。在育人目的角度上,勞動教育與數學教育均承載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都指向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然而,在課時(單元)教學目標上,兩者的教學目標并不一致,前者聚焦勞動素養的培養,后者落腳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約20%的調查對象表示不會將勞動教育的目標作為數學教學目標的組成部分。這反映了教學目標沖突給教師造成了困擾。
同時,43.27%的調查對象認為沒有時間開展該項活動,35.63%的調查對象認為學校對教師參與這方面的工作缺少評價,導致教師缺乏動力??陀^上,數學課程融入勞動教育必然會出現擠占時間的情況,如擠占備課時間、教學時間、評價時間等。以課程形式夯實勞動教育的地位,構建勞動教育實施體系,學校尚處于摸索階段;評價激勵機制缺乏必然影響教師的“有意愿滲透”向“真正滲透勞動教育”轉化。
四、有何為:對策建議
上述分析發現,數學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現實基礎良好,但受主客觀因素制約,教育部門應全方位加強實施保障,可以從建立激勵機制、加強專業指導、重視科研引領、提升施教能力四個維度來著手。
1. 建立激勵機制,認可數學學科教師實施勞動教育的工作量
缺少評價,缺乏動力是制約數學教師開展學科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重要原因,77.60%的調查對象認為教育部門應建立激勵機制,承認數學教師實施勞動教育的工作量。在相關交流會議上,某區域教研員反映教師對工作量非常重視,若工作量得不到認可,額外增加的工作負擔只會讓教師“消極怠工”,教師不會全身心投入學科課程的勞動教育滲透中。因此,教育部門可考慮將數學教師在勞動教育上的投入酌情納入教師工作量,并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合理賦值。譬如,開設數學——勞動校本課程的課時直接等同于工作量,其他方式根據施教效果反饋賦予一定權重的工作量。
2. 加強專業指導,編寫數學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指導手冊和示范案例
研究表明,跨學科教學經歷某種程度上可以預測數學教師實施勞動教育的意愿。換言之,類似經歷對于數學教師開展學科課程的勞動教育滲透比較重要。在缺乏相關經驗的情況下,教科研部門必須為數學教師開展勞動教育融入提供支架,幫助教師快速渡過經驗積累期。69.96%的調查對象認為教科研部門可以編寫數學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指導手冊以及示范案例,從而有助于數學教師從模仿實施到獨立實施再到創新實施的飛越。
3. 重視科研引領,積極探索數學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路徑與方法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要在國家級、省級教學成果獎勵中,將勞動教育教學成果納入評獎范圍,對優秀成果予以獎勵,足見國家對勞動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視。69.14%的調查對象認為應加大學科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路徑與方法的研究力度。教科研部門要設立專項進行專題研究和實踐探索[2],勞動教育教研員需主動發起與數學教研員的聯合專題研究,深入教學一線了解數學課程滲透勞動教育面臨的困難,鼓勵數學教師依托課題開展實踐研究,通過實踐和反思不斷優化實施路徑與方法。
4. 提升施教能力,開展數學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能力培訓
數學課程滲透勞動教育要求教師具備較好的專業能力,需要教師在實施過程中既要保持數學課程的獨立性,又能潛移默化促成學生勞動素養的形成。數學課程滲透勞動教育要防止過猶不及,生搬硬套將勞動教育強加給數學課程并不可取,以“整合”“融合”名義將勞動課“整沒了”“融沒了”也影響勞動教育的效果[3]。學科教育滲透勞動教育是極其專業的一項工作,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數學教師開展滲透勞動教育的能力培訓,提高其施教能力。
參考文獻:
[1]檀傳寶. 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 中國教育學刊,2019(2):82-84.
[2][3]柳夕浪. 建構完整體系 解決突出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解讀[J]. 中國德育,2020(07):7-10.
注:本文系2020年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中小學勞動教育專項研究課題“深度學習理念下勞動教育地方課程資源開發及應用研究”(課題編號:GDHY-2020-Z-a0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