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博彥



“構建協同教研體系,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開發學區特色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施家校共育工程,優化鎮域育人生態”,是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推進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三個宏觀維度。聚焦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及“雙減”政策要求,在推進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實踐中,均安鎮又有著怎樣的學校生態?
東學區:以“陽光教育”塑造陽光心靈
“陽光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塑造學生陽光的心靈。均安鎮東學區以“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為學生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目標,開展“陽光教育”,培養學生健康、自信、樂觀、進取、感恩、包容等特質。
激發課堂教學活力
東學區結合“陽光教育”理念,堅持“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創新是課堂活力的源泉”,積極探索“陽光課堂”教學模式,讓課堂既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展示學生相互合作、認真探究的良好學習氛圍。
其中,小學低年級課堂以游戲和情境創設為主,讓學生在生活化情景中學習;中年級課堂以體驗學習為主,讓學生深刻體會有價值的學習;高年級課堂探索“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模式,鼓勵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展示;初中課堂以導學案為載體,實行“自主、探究”教學模式,全面推行小組合作學習,突出教師“導”的作用,實現教學內容問題化、操作化、結構化。
創辦于1947年的倉門小學,校園古榕參天,綠翠怡人。學校利用榕樹這一元素,提出“在綠蔭下樂長生輝”的辦學理念,結合學區“陽光課堂”教學模式,打造“自信+樂學”的“榕課堂”。“榕課堂”圍繞“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分“限時教學”和“分層教學”兩種形式,以“自學—互學—共學—研學”為教學流程,讓師生在課堂中互學共進、張揚個性。
在成功打造“榕課堂”的基礎上,倉門小學基于榕樹“根植本土、生生不息”的特點,開發出“榕韻課程”:“鄉韻”以家鄉傳說、名人勝地、曲藝文化、鄉土教育、民俗文化、美食制作等為主要內容,讓學生體驗、了解家鄉;“藝韻”以書藝、棋藝、曲藝、琴藝、詩藝、畫藝為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趣韻”包括榕樹生長、鳥類觀察、生命繁殖、生存毅力等內容,引導學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打造德育活動品牌
建安中學在多年的學校德育工作中,形成了“百名教師訪千名家長”“感恩教育”“陽光跑操”等德育特色活動。其中,“百名教師訪千名家長”是家校共育的重要抓手,教師走進學生家庭,幫助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感恩教育”通過將勞動教育與居家生活有機融合,開展“本周我當家”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勞動中學會感恩;“陽光跑操”是融列隊、竹竿舞、跳大繩等趣味運動于一體的“陽光大課間”,讓學生在體育鍛煉的同時增強集體觀念和紀律意識。
為提升學區德育工作效果,建安中學協同學區內小學開展形式多樣的學區德育系列活動,如學區家訪工作分享會、名班主任主題講座、生涯規劃主題研討會、家長學校“案例教學”展示等,進一步豐富學區德育的內涵,形成小初銜接的習慣培養序列。
支撐教師專業成長
“陽光教育”需要高素質教師隊伍的支撐。“此前,我校英語科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課堂教學效果較差。但學區教研一體化為我們帶來了希望。學區長建安中學多次派團隊到我校進行交流,開展課堂診斷。在學區長的指導和幫助下,我們發現直接影響英語課堂質量的關鍵問題——課堂容量少、教學方法落后。在他們的指導下,我們打造了‘pre-learning、while-learning、post-learning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感受與體驗,讓學生從體驗中獲得知識。另外,我們通過分層分類布置作業,優化作業設計,落實好‘雙減政策精神,實現減負提質,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新華小學校長黃鳳梅說道。
為進一步加強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新華小學通過建設學校“教師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開展師徒同課異構、課例共研、班主任能力大賽、“微班會、微德育”論壇等系列活動,為教師搭建相互學習、交流反思、共同提升的專業成長平臺。
在學區、學校的支持和培養下,新華小學教師提升了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實現了較好的專業成長,其中,黃杏顏、謝春霞已經成長為鎮特聘教研員,在學區內發揮著示范引領作用。黃杏顏說:“我會通過指導青年教師上課、專題講座、示范課等形式,并結合工作開展優質課評比活動、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活動、優秀教案評比活動,幫助年輕教師積累經驗、反思教學、提升能力,讓他們更快地成長。”
凝練學校育人特色
“學校坐落于均安鎮南沙島,學生多來自農村家庭,自信和創新意識不足。對此,我們構建了以‘培養自信、進取、樂學的陽光少年為目標的‘植課程體系,寓意以培育靜待花開,努力讓每一位孩子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南沙小學校長陳澤良說道。
“植課程”分為五大領域。“植德于心”是指通過一系列養成教育、愛國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勞動教育等德育途徑,使學生懂禮儀、知感恩、會包容;“植慧于腦”是指通過語文、英語、道德與法治等學科教學,使學生會學習、知人文、能表達;“植健于體”是指通過開展永春拳練習、秋季運動會、隊形隊列比賽、足球文化周、環保手工制作等,提升學生體質;“植創于行”是指以班級為單位開展護綠種植活動,讓學生在種植中了解自然、敬畏自然,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植藝于雅”是指通過篆刻、國畫、書法等課程,以及“隨手拍綠島”攝影活動、文藝匯演活動等,讓學生展示藝術特長,培養審美能力。
作為“順德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的天連小學,分校級、班級開設興趣小組,成立二胡、古箏、葫蘆絲、揚琴、鑼鼓、爵士鼓、吉他、笛子等社團,定期開展涵蓋器樂知識競賽、器樂合奏、器樂齊奏、器樂創編、才藝達人評選等內容的“器樂節”,既實現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普及教育,也為有器樂興趣特長發展需求的學生提供深化學習的平臺。
此外,學校以科創興趣班為載體,積極開發3D建模設計、編程貓、開源硬件、小小科學家、創新發明、科普調查等校本科創課程,并開展學科融合式教研,基于項目式學習理念,整合道德與法治、科學、數學、語文、信息、藝術、綜合實踐等學科內容,形成了“順德魚文化研學旅行”“百年關帝出游活動”“讓樹木來樹人”等一系列跨學科實踐課程。
西學區:以“雙才教育”造就品才雙馨
“君子之修身也,外正其容,內正其身”是“雙才教育”的理念來源。均安鎮西學區結合著名藝人李小龍和清代探花李文田這一本土文化資源,以“培養學生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品德和才能”為目標,開展“雙才教育”,引導學生“講文明禮儀、具才藝特長、有社會責任、會合作互助”。
促進教學教研交流
科組建設、集體備課、作業管理、大單元整體教學、項目式學習、大數據與教學、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是文田中學科組長例會中常見的研討主題。通過前期學習和資料整理,結合學科特點進行深度思考,科組長在例會上開展“微論壇”,分享、交流教研成果。科組內,教師在集體備課后,結合個人在備課或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從小問題、新話題、前沿理論等角度切入,開展科組“微研討”交流。
文田中學“微教研”活動,不僅促進學校科組、教師的深度交流和教學反思,也為學區內小學有效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提供了范本。學校多次組織科組長、骨干教師參加學區各小學集體教研活動,以問題驅動為導向,以講座和視導為手段,以課堂診斷為突破,以“微教研”為抓手,促進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除提供校本教研活動的有效范本外,文田中學還為學區各小學送去優質課程。星槎小學每學年的“思維盛宴 我來挑戰”思維體驗節,通過有趣的科學實驗展示和游戲化的數學活動,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培養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的思維品質。活動期間,文田中學教師為星槎學子展示“水果顏色過濾之旅”“感受大氣壓的存在”“聽聽我的聲音”“你們認識身體各部分的位置嗎”等物理、化學、生物學科趣味課程,進一步拓展學生知識面,讓學生體驗科學思維的樂趣。
實現個性全面發展
西學區各校結合校本資源優勢,打造校本課程,形成了多元化、多維度、多樣態的學區特色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目前,西學區特色課程已涵蓋書畫、音樂、武術、球類、科技、誦讀等類別,共計20多門特色課程。
其中,均安中心小學在開發校本課程基礎上,構建了“五育”并舉的校本育人體系。學校以“水文化”為切入點,開發拓展性德育課程;組織師生一同參與科研活動,爭當智慧教學的先鋒;以“我有一手”為目標,培養學生在全面學習體育技能的基礎上形成一項運動特長;推動嶺南盆景種植與美術學科的融合,探索“發現美、欣賞美、構建美”的育人新路徑;利用校外勞動實踐基地、候鳥觀測點、科普農耕學習園,以及學校盆景種植中心、無土栽培科研中心等基地資源,開展校內外勞動教育。
學校還聚焦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綜合素養的培養,以項目式學習為載體,綜合信息技術、數學、科學、美術、音樂、綜合實踐等學科內容,開發跨學科、分段式的創客課程。入門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創客的基礎知識與編程工具等,通過有趣的項目學習,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進階課程旨在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嘗試運用相關學科知識設計、制作發明產品,訓練創新思維,培養動手能力;高階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融合、運用各學科知識,進行產品的綜合設計,通過項目式學習發現問題、思考并解決問題。
優化校本課程體系
秉承“富之教之,書香致遠”辦學理念的富教小學,堅持“養書香之氣,致人生之遠”的育人目標,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導向,開設書法基礎、書法提高、硬筆書法、“春聯”主題探究等課程,開展“書啟求知門”“書表敬老意”“書傳年祝福”“書立安全志”等實踐活動,創編書法舞蹈《悠悠翰墨情》《書法小精靈》以及書法操《翰墨悠悠》,既提升學生的書法技能,營造濃厚的書法文化氛圍,也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家國情懷。學校還通過設立古箏社團、粵劇社團、詠春隊,開展太極大課間活動,建設傳統文化特色班級等形式,進一步深化學校傳統文化特色教育。
“作為佛山市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富教小學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及文化育人經驗,但科創教育卻一直是學校的短板。”學校校長吳美華說道。2020年8月,科學教師陳泗凱通過學區教師交流機制,從均安中心小學來到富教小學任教。到富教小學后,陳泗凱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努力開發科創課程。短短一年半的時間里,勞動實踐、車輛模型、建筑模型、人工智能、STEAM項目課程、表演中的科學等課程已初具雛形,深受學生歡迎。
由此,富教小學構建起指向學生“博學雅行、明智善思、國際視野、立德立行、科藝俱長、身心健康”的校本課程體系,涵蓋了語言實踐、數學拓展、交際英語、班級潤德、科創拓能、藝術筑美、體魄強健、心靈關愛等15個類別,共計60多門課程。
推進多維協同育人
培養“崇文尚武,厚德習藝”的“雙才”學子,是順峰小學的辦學目標,“以書修心悟理,以武修身養德”是學校的育人主線。學校開設書法課程,開展中秋燈謎書寫活動、誠信主題書簽制作活動等,并將書法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機融合,讓學生在獲得書法藝術感知體驗的同時,感受書法作品中的文化底蘊,提升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開發涵蓋認識武術、武術操、雙節棍等內容的校本武術課程,開展武術主題的“陽光體育”活動和武術操比賽,編排情景劇《尋夢“李小龍”》,讓學生了解李小龍的精神特質,以及蘊含在傳統武術文化中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
“學校在構建特色育人體系過程中,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建立家、校、社協同育人平臺,探索以學校為主導、以家庭為基礎、以社會為依托的育人機制,全方位提升學校的育人成效。”學校校長歐陽信芳說道。
由于大部分家長為進城務工人員,受工作時間限制,不能經常到學校參加培訓。于是,順峰小學選派骨干班主任組成“送教講師團”,針對不同層面家長的特點、需求設計授課主題和內容,采用案例教學、親子互動等形式,將課程送到家長較為集中的企業。同時,學校還開發“順峰小學家長學校”小程序,推送《父母課堂》導讀提綱、學生常見心理及學習問題、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策略、親子溝通的常見問題與策略等,為家長搭建內容豐富、使用便捷的家庭教育學習資源平臺。
記者觀察: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推進邏輯
2017年,均安鎮作為順德區第一個鎮街代表接受廣東省教育強鎮復評專家組的復評,專家組稱贊均安“走出了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教育現代化發展之路”;
均安鎮學區特色課程方案獲2017年廣東省特色課程方案評比一等獎,并入選廣東省課程方案成果集;
“均安家長學校”被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工作小組、中國成人教育協會評為“終身學習活動品牌項目”;
近六年來均安鎮五次被評為順德區“教育工作先進鎮”,2020年被評為順德區唯一一個“區域聯合教研先進鎮街”;
……
在“均安樣態”中,我們可以看到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推進邏輯:
整體推進。鎮域層面上,構建協同教研體系,開發學區特色課程,實施家校共育工程,讓學區之間、學段之間、學校之間、家校之間形成教育合力。學校層面上,統籌推進課程體系、課堂教學、德育工作、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家校共育等工作,形成校本育人體系。由此,均安鎮打造了良好的育人生態,整體提升區域和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問題導向。以問題解決為導向,均安鎮聚焦區域內初中小學教學質量和教研實力斷層,學校之間、學科之間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學校教育教學不能很好滿足學生成長需求、教師發展需求、課堂改革需求等問題的解決,推動了區域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內涵發展。
共研創生。均安鎮通過學區長引領課程建設、教學改革、教研創新、德育工作,以學區教師交流機制優化學校課程體系,以骨干教師、優秀教師示范引領教師專業成長,以研究共同體推動經驗分享、成果交流、思維對話,在共研中創生出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樣態。
“整體推進—問題導向—共研創生”的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邏輯,彰顯著均安鎮以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根本目的,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推動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更富特色、更有效益發展的時代使命與責任擔當。
(本欄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本欄責任編輯 ? ?羅 ?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