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大背景下,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自貢彩燈的傳統展示形式和傳播路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章通過探究數字技術背景下展示形式的變化和傳播路徑的擴展對自貢彩燈這一“非遺”的促進性作用,闡釋這一大環境下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對未來自貢彩燈數字化展示研究提出暢想,以供參考。
關鍵詞:數字技術;自貢彩燈;傳播;展示
中圖分類號:J52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20-00-03
信息社會,視覺展示傳播已經成為傳統文化最主要的傳播方式,而隨著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新媒體平臺傳播途徑的大眾化直接影響著文化的視覺傳播形態和特征、傳達意向的途徑、創作的方式以及消費者的感受體驗[1]。
在數字技術背景下,視覺文化的傳播形態元素,如聲音、圖像、音樂、動畫、影像、文字等,都有了新的發展面貌,這意味著視覺文化的傳播已從傳統單一的平面化、靜態化逐漸向動態化、綜合化特征轉變。
在這種形勢下,自貢彩燈的展示形式和傳播路徑也開始迎合新的形態作出轉變,并借助數字技術的支持形成了更具現代性和新風貌的視覺表現力,以及更強的交互體驗感。
自貢燈會始于唐宋,興于明清,盛于當代,1964年以來,先后舉辦了7屆本地迎春燈會和28屆國際恐龍燈會,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全國500多個大中城市開展500余場燈會,累計觀燈人數超50億。自貢燈會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在之后的發展中不斷探索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彩燈文化展示和傳播。自貢彩燈可以借助數字技術的綜合發展和傳播環節的優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當地文化旅游發展的基石,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自貢彩燈文化展示及傳播形象,并依托新媒體平臺宣傳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結合實際的思考和探索,從宏觀上把握未來自貢彩燈文化展示和傳播的發展趨勢,促進自貢彩燈文化旅游健康快速發展,實現自貢本土所有旅游資源產業鏈全面協調發展的最終目標。
像自貢彩燈這樣的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借助數字技術展示和傳播,都有相似的特征。一是呈現形式和展示傳播的過程都十分依賴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現代科技與傳統藝術的碰撞迸發出以往沒有的精彩亮點[2]。二是具有較強的交互性,增強了觀者實時緊密互動的體驗感,觀者通過對彩燈展示的交互控制使展示效果發生不同的變化,而這種結果的高度靈活性也豐富了自貢彩燈本身的視覺展示效果。三是在視覺展示中借助數字技術,有了更加豐富的成像樣式,不僅在主題風格上有所突破,靈動的視聽語言還增強了自貢彩燈的吸引力,使其具有極強的超現實主義表現力。先進的數字技術對自貢彩燈藝術文化的具體影響及其特征主要通過以下展示和傳播路徑體現。
1 數字技術輔助自貢彩燈文化創意展示
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自貢彩燈的創意展示往更加多元化、數字化的方向發展,其中動態化的視覺展示使彩燈的創作過程能夠被更好地呈現出來,并幫助參觀者獲得更佳的觀賞體驗。其中,VR、AR等技術讓自貢彩燈藝術有了更加豐富絢麗的展現手段,也吸引了更多的參觀者。與此同時,人們使用微博、抖音等新媒體,也能與數字化藝術產生密切聯系,自貢彩燈可以利用這些新媒體渠道拓寬展示范圍。這種極具大眾化的藝術觀賞形式,使大眾更易接近藝術,讓自貢彩燈藝術逐漸成為一項真正讓大眾都能夠深度參與的藝術。借助數字技術進行創意展示,主要包含以下三個特征。
1.1 視覺影視動態呈現
在傳統的自貢彩燈展示中,受場地或燈組本身體量大小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參觀者往往只能受限于一個相對固定的點位觀賞或拍攝彩燈燈組。但有了先進的數字技術和航拍技術的支持,可以通過后期的建模和渲染影視動畫制作,在燈組的旁邊通過設備幫助觀者全方位地觀賞燈組形態,且這種影視動態成像的方式還能為研究自貢彩燈制作流程工藝提供詳細的影像資料和研究支撐[3]。
通過對燈組的方位、形態大小的變化和旋轉進行動態展示,配合場景準確地將彩燈燈組透射出來,給予參觀者不同視角的觀賞體驗和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幫助參觀者更加充分地體會到彩燈燈組的主題和傳達的情感。同時,能夠使觀者的動態影視效果比傳統的展示效果更加有趣、更加明確清晰,從而增強彩燈燈組在不同環境下的縱深感,具備更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1.2 交互體驗增強現實
數字技術的發展使自貢彩燈在展示中可以通過AR、VR設備等增強交互體驗,這是傳統彩燈展示中無法做到的。互動的表現方式十分多元,具有極強的視覺表現力[4]。這種自由的特性能讓彩燈的展示空間不被傳統的方式固定在二維或者三維的場地中,從而在虛擬空間凸顯不同主題燈組的最佳視覺效果。同時,通過燈組本身的造型、色彩明暗變化、材質變化等設計手段,影響參觀者對燈組周圍的空間感知,進一步增強參觀者的沉浸式體驗。
除此之外,這種彩燈藝術與多維空間的結合可以更好地表達作品的主旨,亦可拉近參觀者與彩燈燈組藝術之間的距離,聲光影像融合的形態特征與多維空間交融,增強了其縱深感。而多維空間內亦真亦幻的環境營造了深刻多姿的沉浸感,讓參觀者對燈組主題充滿興趣,彩燈燈組本身的視覺表現力也能因此發揮到極致。在參觀者與彩燈組積極互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數字技術進行空間投射,增強彩燈藝術多維立體的效果,讓參觀者擁有更加真實、震撼的感官體驗。
1.3 跨界融合擴展邊界
借助數字技術和“互聯網+”與文化深度融合的契機,可以跨界開辟自貢彩燈的產業鏈,將整個自貢彩燈文化打造成一個文化IP,并開發一系列的相關彩燈衍生品。這種跨界融合的思路有助于擴展傳統的自貢彩燈觀燈模式的邊界,通過便于攜帶或居家裝飾的彩燈衍生品,進一步擴大自貢彩燈文化的普及范圍。
同時,也可將自貢彩燈文化和現代審美趣味、生活情趣結合,通過探索先進的數字技術和自貢彩燈展示領域的新應用方式,用高科技重新審視傳統文化。數字技術與自貢彩燈藝術文化的結合可以最大化實現高科技性和高情感化的平衡,在觀賞燈組的過程中,參觀者的心理和精神世界的滿足也會成為跨界融合的一部分。而在媒體融合環境下,參觀者聽覺、視覺、嗅覺的參與都會使其對彩燈燈組產生強烈的共鳴,從而擴展這種跨界融合的邊界。
2 數字技術下自貢彩燈文化傳播途徑
互聯網為自貢彩燈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也是近幾年“非遺”傳承最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傳播方式之一。數字化的自貢彩燈文化傳播途徑既具有其本身的傳統性,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更加科學和高效的“非遺”傳承宣傳途徑[5]。呈現方式的多元化并不會減弱自貢彩燈本身的傳統文化價值屬性,借助這些技術和多元化的表現方式,反而使其獲得了融合、提升的契機,以符合現代審美的形式迸發出新的活力。
一方面,通過數字技術傳播自貢彩燈文化,賦予其更加生動的形式,能幫助接收到信息的參觀者獲得情感交流和精神享受的雙重體驗;另一方面,基于數字技術的信息傳播方式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自貢彩燈文化通過豐富的影視畫面引導參觀者,有效地彌補傳統的自貢彩燈實地展示時單向傳達信息的局限性。
2.1 數字技術為自貢彩燈文化的傳承提供助力
在自貢彩燈文化傳承中,數字技術能將彩燈制作流程和工藝等重要信息轉化為影像資料,為展示、記錄、儲存信息建立完善的數據庫,拓寬“非遺”傳承的范圍,改變當前保護和展示“非遺”固有模式的困境,讓更多人了解自貢彩燈文化,并為研究自貢彩燈文化的學者提供更全面的研究資料,增強大眾對自貢彩燈文化的情感認同[6]。與此同時,未來的自貢彩燈藝術設計能夠在滿足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升華設計,在綜合媒介和材質以及圖形本身變換的共同作用下,將聽覺、視覺等元素融入自貢彩燈展示中,提升參觀者對自貢彩燈的認可度,也推動自貢彩燈設計朝多元化方向發展。
2.2 數字技術提升自貢彩燈文化價值
自貢彩燈文化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數字技術與之結合可以構建科技化的藝術新形象,不僅能豐富其本身的文化價值,也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非遺”文化。運用三維動畫、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等數字技術,讓自貢彩燈文化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文化價值傳播與現代藝術的交融,打破傳統藝術與參觀者之間的隔閡,拉近其心理距離,由此增強體驗感[7]。
數字技術能使參觀者無限接近彩燈藝術創作,并且這種大眾化、娛樂化的方式能讓參觀者從最初的接受者轉變為傳播者,再轉變為創作者,是讓大眾深入了解自貢彩燈文化的最佳形式。參觀者的深度參與能夠提升自貢彩燈文化的價值,讓彩燈藝術更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從而消除藝術本身的邊界感。如當下最為流行的短視頻創作最能體現數字技術的大眾化屬性,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參與創作或者評論,都可以體現自我的藝術文化水平,從而達到提升自貢彩燈文化價值的目的。
2.3 拓展自貢彩燈文化傳播路徑
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自貢彩燈文化的傳播路徑從傳統的電視媒體平臺擴展到互聯網平臺。2020—2021年的自貢國際燈會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直播,其中,帶有“自貢彩燈”話題的短視頻播放量遠遠超過傳統的電視媒體收視率,擴大了其影響力[8]。數字時代的來臨讓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即從傳統的傳播媒介轉變為數字化的傳播媒介,這種傳播路徑更具時效性和廣泛性。
除此之外,搭載數字技術的一系列沉浸式互動體驗APP或交互游戲,也是拓展自貢彩燈文化傳播路徑的方式。如中央美術學院推出的呈現榫卯結構變化組合的APP和由故宮博物院出品的相關小程序,都是通過游戲交互的表現方式向大眾展示“非遺”。利用數字技術的多平臺互動性傳播,有助于不斷拓展自貢彩燈文化的傳播路徑,人人都可以成為自貢彩燈文化的傳播者,從而實現自貢彩燈文化的長久性傳播和傳承發展。
3 結語
數字技術不斷更迭演變,驅動著像自貢彩燈這樣的傳統文化不斷創新展示和傳播形式,實現更好的發展,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非遺”傳播路徑的拓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未來以云計算、物聯網以及區塊鏈為主要代表的新興技術都將對自貢彩燈這一“非遺”的發展產生史無前例的影響。其將從客觀上改變“非遺”與參觀者之間的交互模式,而由此帶來的這種轉變需要引起所有人重視。數字技術賦予了自貢彩燈文化多元化的視覺展示形式和更豐富的傳播途徑,增添了更多的互動體驗,也將吸引更多的參觀者。與此同時,其也為自貢彩燈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技術保障,未來將會出現更廣泛的、可共享的彩燈數字化產品,為開展對自貢彩燈文化的進一步研究進行數據庫建檔保存、創新設計和高效傳承提供了研究價值和借鑒意義,也為自貢彩燈文化本身的發展創造了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
[1] 吳桂華.新媒體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展示中的創新應用[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8(9):183.
[2] 陳宇丹.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特征及對傳統藝術設計的影響分析[J].中國航班,2019(17):1-2.
[3] 王文娜,郭曉,陳青.數字媒體藝術助力非遺傳承[J].藝術教育,2018(18):6-13.
[4] 石靜宜.數字藝術中抽象圖形的視覺語言探究[D].沈陽:魯迅美術學院,2021.
[5] 趙璐.與新媒介鏈接的視覺傳達設計特點剖析[J].美苑,2007(4):24-25.
[6] 蔡念.試論數字技術對數字媒體藝術實踐的影響[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0.
[7] 馬菲.數字化背景下平面藝術設計與社會生活發展關系探討[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3):39-40.
[8] 楊嘎.加密藝術:數字藝術向元宇宙遷移的“擺渡人”[J].美術觀察,2021(11):81-88.
作者簡介:張琪(1989—),女,四川富順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