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琳 孫濤 哈爾濱體育學院
課程思政作為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拓展,本身就是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發展的關鍵,在學科教學過程中,針對課程思政的教學開展必須要從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入手,將理論教學與學生的德育培養結合起來,發揮出課程思政教學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挖掘課程思政在學科教學上的多元化影響來幫助學生提高對于思政學習的認知。通過高校多學科教學結合課程思政的方式挖掘思政教育的價值影響,從原本的理論教學逐漸地轉變為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模式,從而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正所謂育人先育德,課程思政教學解決的是高校在針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上的路徑問題,是真正實現高校在傳道授業解惑上的教學作用,將育人和育才真正統一結合起來。對于當前的高校教學改革而言,應該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及以德施教,以此來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從而體現出高校全面全方位以及全員育人的教學價值。可以說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提出本身對于高校教育的深入化以及全面化影響巨大,真正實現了對于優秀人才以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
高校健美操作為高校體育課程中的一門學科,其本身的教育理念就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以及掌握健美操知識和動作,這是屬于技能培訓。而在健美操課程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這是更好地發揮出學科教學上的育人功能,將單純的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健美操知識動作轉變為對于學生審美能力、團結精神以及價值追求上的培養,因此從技能培訓轉變為對于學生行為準則以及道德規范的教育影響,這是真正實現立德樹人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通過對于學生思想教育的培養去幫助學生追求美,發現美,提高審美價值,這一整套教學的開展更容易對學生的思想產生隱性的教學影響,更容易實現對于學生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的全面深入和開展,實現健美操教學和課程思政的完美融合。
對于高校而言,健美操教學的開展不能夠單純的作為一種體育項目進行開展,而是要借助健美操跟思政教育的融合來達到提高整體教學質量,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目的。但是這一點需要以高校健美操教師作為教學支撐。健美操教師的思政意識和個人素養決定了整個健美操言傳身教的教學效果。健美操教師需要在教學之余給學生進行思政的知識灌輸,需要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需要具有德育教育的意識。同時健美操教師還需要在掌握相關健美操專業動作技能的過程中挖掘健美操項目的思政元素,盡可能地強化健美操運動的教學多樣性,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開展過程中影響學生,挖掘學生思想品質的提升,對于這點高校的健美操教師還存在不足。
對于高校而言,在健美操課程的設置上依舊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之處,特別是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健美操課程的目標設置十分不清晰,很多教學內容并沒有針對性,很多時候高校都將健美操課程作為學生體育運動的選擇之一,作為豐富體育項目的教學課程設置,因此在教學上更多的是以培養學生健美操動作技能為主,忽視了在課程目標設置上的認知目標、技能目標和價值目標的凸顯,同時也就導致健美操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思政元素蘊含量很少,涉及的范圍很窄。
現如今,我國很多高校在健美操課程的開設上更多的是以動作教學為主,成套的動作直接進行教學,動作的設計上由淺入深,逐漸地加大復雜程度,因此導致很多高校健美操教師在教學上更多的將側重點放在了對健美操技術動作的教學上,沒有關注對于學生的價值引領,也沒有注重教學過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同時在教學考核上更多的是以學生的技術動作考核為主,因此學生也就變成了為了完成學習任務,為了應對期末考核,更多的關注技術動作的學習和記憶,沒有關注動作技能背后蘊含的審美價值,沒有關注其中的品德素質內涵,教師和學生在關注點上的偏移以及對于思政教育的忽視導致健美操課程難以融入思政教育,難以發揮出思政教學引導的價值。
長期以來,我國在健美操課程的教學上都是以示范教學以及分組練習這樣單一的教學方法為主的,即便是教師在糾錯上都是為了針對某一個技術動作進行糾錯,這樣的教學方法開展顯然是單純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弊端很大,學生往往應付完教師的要求以及期末的考核之后,就完全忘記了健美操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對于健美操學習所帶來的審美提高更是難以體現。這其實是教學方法以及模式上的問題。高校在進行健美操教學的過程中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采取的是單一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興趣不足,單純地為了掌握技術動作,沒有深入研究技術動作背后體現的核心價值,學生對于成套的技術動作理解不夠,在訓練時難以感受到這些動作背后所體現的情緒,想要表達的思想。再加上教師教學方式單一、教學過程中創新力不足等等,都會導致整體的教學難以深入開展,更別說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挖掘健美操背后的審美教育以及思想引領。
現如今,我國高校在健美操課程的考核上更多的還是以學生的動作要領考核為主,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開展卻忽視了對于理論的考核,同時在評價體系的建設上也存在不足和漏洞,學生難以得到教師的正向評價和及時的評價反饋,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更多的是重視技術動作,但是與健美操相關的理論知識、德育以及美育的教學價值都沒有進行正向的評價以及全面的考核,這種情況下,學生的關注點會發生偏移,學生更多的關注動作考核,更多的對技術動作進行不斷的練習,但是不關心健美操中的體態美、動作美,這樣就會導致健美操教學的效果難以全面體現,健美操課程的評價標準影響了學生整體的審美提升,影響了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
健美操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其本身因為課程的特殊性更強調環境和氣氛的影響。好的教學環境能夠讓學生迅速進入教學情境中,更容易受到教師的價值引導的影響。而我國很多高校在健美操的教學上對于教學環境都不太注重,很多都是直接在操場進行練習,偶爾有室內場館也缺乏專門的對照鏡,因此教學的方式更加單一,同時也沒有注重對于服裝的選擇以及統一等等,這就導致健美操課程對于學生的價值熏陶不足,整體的教學與課程思政的協同性不足,難以真正地體現立德樹人的育人效果。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教師更是學生成才的領路人,正所謂:傳道授業解惑。高校教師首先要具備有教育的能力和師者的資格,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必須要過關。同時在當前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發展的重要時期,健美操教學要落實課程思政,那么教師自身的思政教育意識就要足夠,同時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要能夠起到為人師表的表率作用。同時對于如何在教學中建立課程思政體系,教師要有足夠的認識和理解。高校自然也需要積極的組織教師們參與教學培訓、參加課程思政教學大賽等等,以此來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促進高校思政教學大環境的形成,這才有助于高校健美操教師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創新能力。
健美操作為一項活力滿滿,全民喜歡的運動,其本身除了對于學生專業技術動作有明確的要求之外,其實也在傳遞給學生運動項目的規則意識以及團隊協作的配合精神。健美操不是一個人的單獨運動,是需要團隊成員進行溝通、交流和配合的,是需要相互幫助,相互鼓勵才能夠完成的。因此對于高校健美操教師而言,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通過挖掘這種團隊配合以及規則傳遞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無論是對于學生的抗壓學習的要求、團隊意識的要求、規則以及審美的要求,其實都是一種結合了課程教學開展的思政教育,是通過從形體到內心全面深化的美育教育來推動課程思政教學價值展現的。健美操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很顯然其本身是不缺乏思政教育的元素的,只是需要高校健美操教師深入挖掘,深入研究,通過教學創新來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目的。
21世紀以來,電腦、手機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教育教學形態發生了巨大變革,信息化教學手段成為目前的主流。在新形勢的挑戰下,信息化教學成為教師必備的技能。教師要學會充分運用信息化資源,多維度多方面備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組織學生觀看有關健美操素材的正能量電影,從而優化學生的價值觀念;利用手機微信等進行課前課后溝通、分享心得體會等,從而使學習實現無限時間、無限地點的存在。
教學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檢查教學效果、評價學生成績的重要手段。健美操教師在制定課程標準時應該更新教學理念,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課程思政視域下,應改變當前只重視健美操動作技術學習成績,而忽視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的狀況,要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既要評價學生對健美操理論知識、動作技能的掌握情況,又要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將課堂參與度、積極性、比賽等情況納入過程性考核,同時要注重對學生的團隊意識、道德禮儀、意志品質、規則意識、審美意識的考察。將高校健美操教學評價體系與大學生的身心素質有效結合,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從而將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落實到位。
教學環境的創設,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引領至關重要,好的教學環境對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能產生積極影響。在健美操教學環境上營造課程思政教育氛圍,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健美操音樂環境的營造。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選擇節奏感強、韻律優美的中國風音樂,比如《中國范兒》《龍的傳人》《大中國》等,從而使學生在練習動作過程中,激發愛國熱情,提高教學效果。二是健美操知識宣傳欄的建設。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感染熏陶也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宣傳欄、宣傳墻等宣傳健美操運動的文化內涵,從而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綜上所言,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圣地,高校大學生也是未來建設祖國、推動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希望。針對高校學生的教育一定要注重學科結合思政的課程思政教學開展,在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引導下,高校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推動教學的創新發展。其中健美操作為一項全民熱愛,追求身體美的運動,其實也需要借助課程教學來開展思政教育,通過融合思政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來形成學科張力,豐富教學內涵,讓高校大學生不僅僅追求身體美,形態美,還要追求意識美、認知美和思想美。充分發揮出課程思政的內涵和特點,創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多樣性,推動健美操教學中課程思政教育的落實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