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高校英語教學工作面臨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肩負著國家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希望,承擔著傳播傳統文化的重任,由此可知,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英語課堂,不僅能夠滿足學生語言學習的需求,還是對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培養的有效途徑。基于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就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策略進行分析,希望可以為相關人士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高職英語;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程靜,平涼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各行各業之間的競爭也變得越加激烈,面對如今的國際形勢和國家需求,高職院校應創新英語教學,將中國傳統文化和英語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才可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逐漸將學生培養為國家需要的優秀人才。為此,文章首先就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入現狀作出分析,然后論述了相關的意義和重要性,并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
(一)文化失語,交流失衡
文化失語通常是說由于外力因素致使人們的思想表達或者是理解能力出現缺失的情況。20世紀90年代,我國就有了文化失語的相關概念,此種情況的產生確實讓中國傳統文化在社會中的地位逐漸下滑。而一些英語教師盡管在教學中將英語知識和傳統文化有效結合起來,想要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開展有效的培養,但同時也讓英美文化不斷滲透進高職院校,英語課堂上更是屢屢呈現出“文化失語”的問題。英漢文化交流不平衡的問題也由此誕生,漢語文化危機更是隨之更加嚴重。
(二)認知不足,資源匱乏
英語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有著較為明顯的誤區,過于注重外國文化的滲透和融入,卻并未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和探索。再加上,對于大部分英語教師而言,想要從大量傳統文化當中挑選出最佳案例和素材非常困難,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篩選和甄別能力,可以更加細致地挑選能夠被運用在課堂的教材, 并利用切實可行的方法,讓英語知識和傳統文化深度融合,達成相輔相成的效果。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傳統文化的不斷傳播,其本身的重要性和價值也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了解,傳統文化在社會中的地位更是日益攀升。
(三)缺乏情感,認同感低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更是其中最為珍貴的寶藏,富含上千年的歷史積淀甚至是濃厚的文化底蘊。而在講解到某些國家或者是民族等較為敏感的話題時,教師通常是將說教式內容當作主導,缺乏濃烈的感情,尤其是涉及國情和真實事件的時候,不僅無法引起大部分學生的共鳴,還不能獲得他們的肯定與認同。此種情況的出現,讓課堂氛圍始終處于枯燥和沉悶的狀態,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同時,還對學生將來的發展和成長帶來了阻礙。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一定要帶有一定情感,著重凸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以便于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培養。
二、高職英語課堂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文化發展的內在屬性
我國有著上千年的發展歷史,傳統文化更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而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則讓其充斥著青春的氣息。要做到將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下去,英語教師就需要有堅定的信念,在講解知識的同時,把傳統文化滲透進課堂中,引導新時代的青年在掌握豐富知識的前提下,明確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主動探索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曉其所具有的獨特內涵,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和正確思維。濃厚的歷史積淀讓中華文化富有較高的藝術魅力,所以更應該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將其和英語知識有效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行感悟和體會。最為關鍵的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內容和案例可以吸引大部分學生的目光,營造輕松積極的課堂氛圍,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教師開展教學的必然要求
首先,應該明確中國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學生心中的地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嚴重缺失,以及西方文化的日益滲透,讓大量的學生喪失了原有的思維認知,對傳統美德也出現了認知狹隘的情況,更是誕生了前所未有的個人主義或者是自由主義等相關理論。還有部分學生缺乏正確的道德意識和社會禮儀知識。所以,針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文化教學,對于他們將來的成長和道德水平的提升有著較為關鍵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不只能夠深化學生對奉獻精神和民族意識的認識,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并以自己的方式對其進行弘揚。大學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希望,還是達成時代建設的主要力量,更是民族的脊梁。幫助學生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吸收其中的精華,是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基本目標,同樣也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所以,教師應該明確高職英語課堂和傳統文化結合的重要性,并對其特點和優勢充分發揚,著重凸顯出其本身的趣味性和新穎性,吸引學生的目光,引導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學習的環境中,能夠掌握越來越多的知識和技巧。
三、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挑選學生感興趣的話題
在對教學內容進行挑選的時候,教師應該明確學生的興趣喜好和學習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夠吸引他們的目光,讓教學內容更加貼合他們感興趣的點,進而對傳統文化展開探索和分析。例如,在了解圣誕節或者是獨立日等西方國家節日的同時,適當融入我國端午節和國慶節等節日,組織學生借助互聯網設備,搜索大量的資料和視頻,能夠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和節日背景有著清楚的了解。隨意挑選時間開展多元化的英語小講堂,如運用英語闡述自己感興趣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有著怎樣的背景、演變歷程甚至是文化底蘊等等。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和其他國家文化進行對比,有利于達成對知識的記憶和內化,進而傳承與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感悟和體會,推動他們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
比如,在講解“Watching and Performing”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對各個詞匯、語句等進行學習,知曉文章的大概內容,明確語法的含義和代表的意思,能夠將其運用在現實生活中,將上述內容徹底掌握。接著,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問題“What's your favorite show to watch?Are there any performances of interest?What are your favorite Western performances and your favorite Chinese performances?”等,并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引導他們對上述問題進行熱烈的討論和分析,并組織自己的語言,可以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而教師在學生討論結束以后,可以通過紀錄片的方式將中國傳統藝術的表演和西方潮流表演進行對比,讓學生細致地觀察和欣賞。在此環節,學生的文學素養可以獲得提升,同時能夠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進而掌握大量的知識和內容,這對于他們后續階段的進步和發展來說有著較為關鍵的作用。另外,教師也可以為學生創造大量的表演機會,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和特長,提高他們的學習信心,讓他們有充足的勇氣面對學習中的難題。
(二)將數字化技術作為重要基礎
如今互聯網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教師從各個途徑、多種渠道著手,引導學生知曉更多的文化內容或者文學典故,借助英語課堂幫助學生掌握大量的傳統文化精髓,真正做到文化的繼承與弘揚。而教師就需要思考如何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將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下去。教師還應該支持學生通過英語簡單介紹自己的名字來源或者姓氏來源,也可以闡述自己感興趣的朝代歷史,將其錄制成視頻,并進行相應的英文翻譯,上傳到各個網站和公眾號上,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進行觀看。如此一來,自然就能夠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還能夠感受到其所具有的魅力。
比如,在針對“A Path Toward a Joyful Career”這一內容進行講解的時候,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問題“If you were in the Tang Dynasty, then what is the career that you most want to be? And what kind of planning can support their own ideas?”,并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自由討論和交流。在此環節,學生能夠通過手機搜索到大量相關的單詞和語句,也可以借助教材內容對后續環節將要闡述的話語進行完善,也能夠尋求教師的幫助,解決一些難題。接著,教師可以邀請幾名學生到講臺上闡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其余學生認真傾聽,注意其語法和單詞的使用,并感悟其中表達的含義,尋找存在錯誤的地方,同時汲取優秀的地方,對自己之前的內容進行改進。而在所有學生都講述完自己的想法以后,有興趣的同學就可以將上述內容記錄下來,上傳到相關的平臺和軟件上。這不只能夠增強實際的教學效果,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更好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
(三)借助情感認知增強學生文化素養
在開展教學的環節中,通過對學生的性格喜好進行分析可知,他們更加喜歡儒家思想、民間技術、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所以,教師在實施教學的時候,應該結合學生感興趣的要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規劃和調整,能夠聯系社會的發展趨勢,讓傳統文化呈現出明顯的厚重感或者是生命力,引導學生從內心深處對傳統文化產生濃濃的熱愛之情,并慢慢成長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弘揚人。最為關鍵的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家長面前,或者在各種公益性隊伍當中,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可以以點帶面,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有人和當地民眾參與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中來。只有如此,才能夠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表達能力的同時,達成預期的教學效果和目標,將高職英語和傳統文化有效結合起來,增強實際的教學效果。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針對自己感興趣的《詩經》和《論語》中的語句進行翻譯,開展一場激烈的競賽,營造出良性的競爭氛圍,幫助學生獲得進一步發展。如,《詩經》當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能夠翻譯為“A ragged fringe is the floating-heart, left and right we trail it: that mild-mannered good girl, awake, asleep, I search for her.”。而《論語》中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以翻譯成“It is always a pleasure to greet a friend from afar” 。教師對主題進行確定,邀請學生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結合傳統文化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在此環節,每一名學生都可以在查閱資料的同時,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不止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和語言能力,還幫助學生掌握了更多的英語知識,可以對自己學習到的內容進行靈活應用。所以,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將高職英語和傳統文化有效結合起來,在營造良好教學氛圍的同時,推動學生獲得全方位的成長與發展。
總而言之,在高職學校開展英語教學的環節中,應該將其和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結合,著重凸顯出其所具有的趣味性和新穎性,吸引越來越多學生的目光,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實現相應的學習效果和學習目標,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培養。最為關鍵的是,教師應該借助各種方式和手段,將高職英語和傳統文化進行結合,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具有的價值和意義,能夠主動繼承與弘揚,讓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或者是我國民眾了解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能夠自覺推動其獲得發展。這是如今英語教師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所以應該給予更高的重視,并通過挑選符合學生興趣的話題,將數字化技術作為重要基礎,借助情感認知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深度挖掘當地傳統文化,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的表達能力和語言能力獲得提升,推動其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秀娟.論中國傳統文化怎樣融入英語教學中[J].海外英語,2022(1):72-74.
[2]蔡偉奇,張艷麗.融中國傳統文化于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途徑探索[J].校園英語,2021(4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