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社會轉型,新媒體技術蓬勃發展、高校改革進程加快,高校大學生群體處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形成的關鍵時期,主體意識不斷增強,表達訴求愈發強烈,網絡人際關系的緊密性進一步增強,情緒化、極端化思維的放大鏡效果凸顯,導致高校網絡輿情一直處于高位態勢,其復雜多變的呈現方式成為高校治理的重中之重。文章以社會燃燒理論作為研究范式,審視高校網絡輿情的生成及其特征,基于“燃燒物質”“助燃劑”“點火溫度”三要素建構高校網絡輿情演化路徑生成機理的模型,通過探索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網絡輿情處置機制,提出從消除網絡輿情產生“燃燒源”、掌控網絡輿情產生“助燃劑”、切斷網絡輿情產生“導火索”方面入手,引導高校網絡輿情正確導向,從而維護高校安全穩定、促進高校和諧有序發展。
關鍵詞:社會燃燒理論;網絡輿情;高校;輿情演化;處置機制
中圖分類號:G206;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9-0090-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支持項目“基于社會燃燒理論的高校網絡輿情演化路徑和處置機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TJKDJD2021-Y05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新聞輿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為高校切實做好網絡輿情引導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網絡輿情的高發態勢引起了社會、學校和學者的廣泛關注,其爆發數量激增、單體規模擴大,發生發展的影響范圍往往超越群體圈層和年齡段,并在校外引起軒然大波,對整個社會的網絡輿情生態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次生危害。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互聯網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深刻地改變著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影響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判斷。大學生群體作為信息流轉活躍的人群,身處泥沙俱下的網絡輿論生態環境中,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受到巨大的影響。
高校網絡輿情是在特定的網絡空間中,以學生群體為主體,以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熱點、焦點問題為關鍵點,使用媒介,在互聯網平臺上,通過語言、文字、圖片的方式表達自身的情感傾向、意見建議和態度立場的集合。由于個體差異,其產生的網絡態度和言論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相互交織,形成多層次、多重要素的復雜關系。學生群體屬于弱勢群體,備受各界關注,極易激發家庭與社會的矛盾,因此高校網絡輿情事件的處理情況容易“點燃”社會大眾情緒。
(一)主體對象特殊,“異化共鳴”現象顯著
高校網絡輿情的主體是大學生,他們正處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形成的時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但其本身不具備相對穩定的社會心態,欠缺社會經驗,甄別能力較弱,容易被外界所傳播的信息牽引,影響思維判斷,做出一些不理性、不正確的行為。在復雜多變的網絡輿情場域中,學生由于對事件的呈現過程缺乏深刻的認知,產生以偏概全的理解,容易形成偏激、沖動的非理性認知并感性發聲,演變為高校網絡輿情危機的源頭。
(二)群體活躍附著力強,失控狀況突出
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階段正是自我意識覺醒并期待得到社會認同的時期,對新思想、新觀念、新事物有較高的包容度,樂于接受并以此為樂趣。網絡空間中彼此熟悉、相互信任、價值觀相似的一群人相互交流、相互認可,以至于在極端情況下,易受到群體行為的情緒感染,一旦群體中多人出現應激反應,并在群體中得到肯定和支持,便會助長這一行為,造成大學生群體性網絡表達的扭曲和極端化,給高校帶來危機事件。
(三)圈層朋輩刺激,“同類聚集”狀況明顯
在當下的媒介環境中,媒介與人的融合作用在人與信息的交互中被放大,大學生群體就處在這樣的隱匿化“同類聚集”圈中,背景相似的群體被黏著在相似的信息閉環中,認知與思維具有相似性,擁有相似的用戶行為數據,不一致信息會被屏蔽,沉浸在自己想看的信息世界中,形成“意見繭房”,其個性特征不復存在,跌入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的“沉默螺旋”,在群體中放大非理性沖動,采取暴力極端行為。
牛文元運用自然燃燒原理將社會的不穩定狀態與自然界的燃燒現象進行合理的類比[1],提出社會燃燒理論,指出自然界中的燃燒現象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燃燒物質、助燃劑和點火溫度,三者缺一不可且存在突發性,這與高校網絡輿情具有的突發性和聚集性、其危害的疊加性和不可替代性有內在的一致性,由此可見,將社會燃燒理論與高校網絡輿情進行合理的融合與研究是具有一定適應性的。
(一)充分積聚的高校網絡輿情“燃燒物質”
1.高校外部復雜的社會矛盾
首先是西方多元文化價值觀的沖擊,敵對勢力利用網絡渠道以公開或隱蔽的方式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和文化內涵,發布帶有煽動性和攻擊性的言論,動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準則。其次是轉型期社會內部矛盾的交織,當矛盾得不到及時處理或者處置不當,隨時都有可能發展為突發事件的源頭。高校是社會穩定的窗口[2],大學生政治敏銳性強,時刻關注并通過各種途徑表達意見和看法,一旦形成規模,便會演變為一種思潮。最后是高校周邊不良氛圍的危害,高校社會化辦學改革與社會融合的趨勢愈發明顯,高校周邊大量復雜的從業人員與高校學生頻繁接觸,且常出現與周邊人員的矛盾沖突事件。
2.高校內部存在的諸多現實性問題
首先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下高校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造成高校辦學質量下降:師資緊張,教學水平低下;教室、食堂、圖書館、學生公寓、運動場等難以滿足學生學習生活需要;后勤服務保障不到位,不能適應學生日益增長的需求。其次是高校內部管理跟不上新形勢發展,當自身管理漏洞未得到及時彌補時,高校與學生便成為矛盾體,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就會形成燎原之勢,在大學生群體中掀起風浪,從而引起整個社會的關注。最后是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媒介素養教育的普及還不夠深入和全面,覆蓋率較低,部分高校只重視學生成績、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提升,忽略了綜合素質培養在學生成長關鍵環節的重要意義。
3.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各類矛盾問題
首先,學習和就業壓力。00后的大學生自入學之初,就經歷周圍人考研、保研、碩博連讀等壓力傳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更是伴隨整個大學生活,種種壓力如果無法得到有效疏解,可能會導致自殺等惡性事件發生。其次,經濟和家庭壓力。一是來自不同城市、不同家庭環境的學生生活在一起,由于家庭經濟條件的差異,不同學生的消費水平不一,導致部分大學生心理嚴重失衡甚至扭曲變形,網絡借貸、校園貸等事件屢見不鮮。二是家庭關系的不和諧也會變成學生群體偶發事件的“導火索”,使學生產生不理智行為。最后,生理和心理因素。大學生群體所處年齡段缺乏問題分析的思辨性,在處理矛盾和糾紛時易情緒化,行為缺乏理性判斷,會出現不計后果、行動快于思考的情況。
(二)催化助推的高校網絡輿情“助燃劑”
1.謠言肆虐
謠言是未經證實、沒有事實根據的傳聞。網絡為大學生群體打造了一個各抒己見、交流觀點的自由市場,參與熱情空前高漲,但信息傳播飛速化、網民參與匿名化、意見表達情緒化、立場觀點極端化都為網絡輿情的發展埋下了隱患。高校官方媒體通報不及時,導致謠言伺機而生,網絡人際關系緊密,促進了猜疑、恐慌情緒的傳播,掩蓋事實真相,刺激非理性情緒蔓延和負面輿情攀升,為高校處置危機事件增添了難度。
2.信息異化
在高校網絡輿情中,信息異化包含主體異化和客體異化兩方面。主體異化體現在大學生群體缺乏思辨的畸形心理導致的非理性認知,情緒化、極端化的思維容易導致群體無限度夸大事態的嚴重性。客體異化表現在由于學校與學生之間信息的不對稱,學生對事件的認知片面化,且容易形成先入為主的觀念,易固化,給高校的公信力帶來威脅。
3.網絡推手推波助瀾
網絡平臺上存在著“網絡大V”“知名人士”“意見領袖”等,他們在各自領域擁有眾多粉絲和一定的影響力,具有自身的價值傾向和表達意愿,能夠影響和帶動周邊粉絲對事件的判斷,因此,他們的觀點對輿論的走向至關重要。面對高校中的敏感問題,部分別有用心之人利用網絡這個平臺,發表一些夸大歪曲的信息甚至無中生有的言論,警惕性和辨別能力較弱的學生極易受到不良輿論的影響[3]。
(三)隨時引爆的高校網絡輿情“點火溫度”
高校網絡輿情在“燃燒物質”積聚充分、“助燃劑”催化助推的情況下,一遇到合適的“點火溫度”,即可達到“燃燒”狀態。“點火溫度”包含兩方面事件,一是社會性的突發事件,如地震、洪澇、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范圍廣、持續周期長,對人員的傷害性較大,經濟損失較為嚴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高校的正常教學秩序;二是發生在高校內部的事件,如校園治安、圖書館占座,如食物中毒、火災、學生意外傷亡事件等。
(一)消除高校網絡輿情產生自燃源——“燃燒物質”
第一,加強大學生思想引導工作,提高學生應對高校外部復雜環境的能力[4],構筑應對網絡輿情的“防火墻”。一是結合社會發展和高校實際,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正確的理想信念,強化對學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抵御西方多元文化價值觀的沖擊。二是增強廣大師生的政治敏銳性和風險防范意識,引導師生理性看待問題,與各種錯誤思潮和社會丑惡現象作斗爭,屏蔽不良言論和有害信息。三是強化高校學生的法治意識,面對復雜的周邊環境,學會自我保護,必要時能夠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第二,提升高校內部建設管理水平,優化辦學條件,堅持以生為本,樹立人性化服務理念,消除輿情產生的根源,有效防控校園突發事件的發生。一方面,優化硬件設施設備,為師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科研平臺,加強新媒體建設,搭建各類新聞平臺,暢通高校意見表達渠道,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傾聽學生的利益訴求,化解學生與學校之間的初始矛盾;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校園歸屬感,增強學生的愛校、敬校、榮校意識,形成學生與學校“同呼吸共命運”的凝聚力,讓學生主動增強與學校的美好未來同向同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強化心理干預。首先應注重培養大學生樂觀、堅韌、豁達的品性,使其養成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和過硬的心理素質,在面對挫折、壓力時,在逆境中能夠經受風浪和考驗,針對心理普查重點學生建立心理幫扶檔案,通過心理干預將消極心理轉化為積極心理,使輿情事件傷害最小化。其次,加強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強化大學生媒介應用的警惕意識、獨立判斷和靈活處置能力,針對接收到的信息,能夠分辨其真偽,理解其意義,保持懷疑態度求證相關依據,以文明合法的方式,客觀表達自身訴求。
(二)掌控高校網絡輿情助推器——“助燃劑”
1.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積極在網絡平臺上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掌控輿論發展走向
一是融入信息化發展的趨勢,加強對網絡宣傳陣地的建設與管理,對大學生加以引導,提高其是非辨別能力,規避錯誤信息的不良引導。二是高校應當將學生常用的媒介作為學校思想宣傳工作的“喉舌”,積極正向“發聲”,增加透明度,維護校園安定。三是高校需優化外部輿論環境,多與主流權威媒體加強交流與合作,提高學校的知名度、美譽度,避免外界對學校的惡意抹黑,當負面輿論發生時,高校應第一時間挖掘真相,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客觀公開相關信息。
2.用好校園網絡“輿論領袖”和高校輿論宣傳隊伍,加強輿論正面引導
通過“輿論領袖”引導高校學生網絡集群。將學生組織領導者、活躍分子等培養成校園網絡“輿論領袖”,在高校輿情事件中成為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梁,披露真相,合理引導。組建專業的高校輿論宣傳隊伍,做好高校負面輿情的應急管理工作,聘用專門人才負責高校信息發布和輿情監測工作,階段性更新知識體系,優化學校網絡輿情管理的應急預案,針對突發網絡輿情事件,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信息發布工作、做好事實澄清和答疑解惑,多手段、多渠道持續發布后續進展和調查處理結果。
(三)切斷高校網絡輿情導火索——“點火溫度”
第一,搭建高校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全面監測和掌握高校網絡輿情,實現快速預警,及時發現和扭轉負面輿情,阻止網絡謠言擴散。通過高校搭建的網絡輿情監測系統,實時監測非法網站、個人攻擊情況,及時過濾虛假、反動言論和報道,一旦發現輿情異象,第一時間發布正面信息引導輿論走向。
第二,加強高校信息溝通和輿情處置能力,防止負面輿情擴散和蔓延。突發事件爆發后,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要保持信息暢通,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穩定校園秩序。
當事件發生后,高校要及時向全校通報事件原委、處理意見、應對措施等,與法務部門、網信部門等做好溝通,及時上報上級有關部門。建構“宿舍輿情監測長—班級輿情監測員—班委同頻摸排—輔導員精準預防”四位一體的輿情信息溝通體系,隨時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有針對性、有計劃地開展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妥善應對異常情況,最大限度地控制負面網絡輿情的擴散。
高校網絡輿情是有效檢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晴雨表,基于社會燃燒理論,以物理學視角分析高校問題,能更加完整地勾勒高校網絡輿情的演化規律。文章融合傳播學、心理學等諸多角度,針對高校網絡輿情的有效引導和處置機制提出了切實可操作的思路,以期為高校保持網絡輿情的安全穩定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牛文元.社會物理學與中國社會穩定預警系統[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1,16(1):15-20.
[2] 賴英騰.社會燃燒理論框架下的高校危機分析及其治理[J].赤峰學院學報,2010(2):177-179.
[3] 樊琳,張生,丁社教,等.高校網絡輿情的演化機理及其應對策略[J].當代青年研究,2020(4):90-95.
[4] 唐平秋,周嬙.社會燃燒理論視域下的高校學生危機事件應對策略[J].高教縱橫,2015(6):43-46.
作者簡介 吳娟,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