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隱喻修辭批評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人民日報中與抑郁癥相關的新聞報道對于隱喻的使用,并分析出現頻率較高的“戰爭隱喻”“感冒隱喻”“殺手隱喻”“經濟隱喻”。通過分析可以得出,一方面,在新聞報道中使用隱喻,有利于讀者憑借熟悉的經驗和概念體系去認識復雜的抑郁癥知識,并進一步引導讀者形成對抑郁癥的概念框架,指導讀者的行為方式;另一方面,含義相互矛盾的隱喻的穿插使用,可能會造成讀者在抑郁癥認知上的混亂與割裂。主流媒體在抑郁癥新聞報道中使用隱喻的修辭手法,不僅要引導和塑造讀者對于抑郁癥的認知框架,還應該積極發揮媒體對抑郁癥的建構作用,并積極搭建起可以容納媒體、精神醫學專家和患者等多元社會主體共同參與交流的公共平臺。
關鍵詞:抑郁癥;隱喻;隱喻分析;人民日報;新聞報道
中圖分類號:R749.4;H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8-0127-03
(一)現實情境
國際知名的醫學學術刊物《柳葉刀》在2022年2月16日發表的《柳葉刀—世界精神病學協會抑郁癥重大報告》中指出,據估計,全世界每年有5%的成年人患抑郁癥,在年輕人中發病率最高。在高收入國家,約一半的抑郁癥患者未得到診斷或治療,而在中低收入國家,這一比例則達到80%~90%[1]。抑郁癥的低就診率除了與區域性的醫療資源不均衡有關,還與人們對精神疾病的認知和態度有密切的關聯。人們對精神障礙的排斥或者恐懼心理,甚至對精神疾病患者的污名化,不僅受到人們所處的社會文化情境的影響,還受到新聞媒體、流行文化、與他人的日常交談等話語實踐的影響。其中新聞媒體關于抑郁癥的報道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由于報紙普及,報紙在影響輿論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
(二)隱喻在抑郁癥新聞中的應用
“隱喻是新聞語言的一部分,它在新聞報道中出現的頻率比在小說、日常會話中更高”[3],隱喻的特性決定其有助于人們通過一個熟悉的和具象化的概念去理解另一個不熟悉且抽象化的概念,“隱喻在本質上不是語言的裝飾,而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4]。新聞媒體在有關抑郁癥的報道中使用隱喻,一方面有助于抑郁癥患者、家屬、社會公眾更好地了解抑郁癥,補充相關知識,增強患者的治療意愿,督促政府和醫療機構對抑郁癥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政策傾斜。但另一方面,隱喻在抑郁癥相關報道中的使用,可能進一步加深社會對抑郁癥的污名化,將抑郁癥的癥狀和患者的形象具象化,并且隱喻的使用可能會進一步掩蓋產生抑郁癥的家庭、社會、經濟、文化等深層次原因,將抑郁癥產生的原因簡單歸結為患者自身的人格特征、身體特質和遺傳因素。
人民日報是中共中央機關報,自1948年6月創刊至今,每一期的報道都有完整詳盡的資料保存,是研究中國社會變化很好的語料來源,所以本文選擇人民日報進行文本分析。本文以“抑郁癥”和“抑郁障礙”為關鍵詞,利用“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搜索的時間節點為1948年6月15日至2022年6月15日,共搜索到341篇相關報道。本文以報道中是否使用了隱喻的修辭手法對抑郁癥及其患者進行描述為標準,對獲得的文本進行了篩選,剔除非隱喻文本,共得到有效文本91篇。
基于隱喻修辭批評分析的研究方法,在所獲得的91篇有效文本中,本研究分析得出了13項隱喻分類,包括戰爭隱喻、感冒隱喻、殺手隱喻、經濟隱喻、身體接觸隱喻、方位隱喻、機器隱喻、物質轉化隱喻、魔鬼隱喻、被隱藏物品隱喻、空間隱喻、幽靈隱喻和人物關系隱喻,其中,戰爭隱喻、感冒隱喻、殺手隱喻和經濟隱喻的出現頻率較高。下文將對這四個隱喻類別分別進行分析。
(一)戰爭隱喻及其分析
以下是從人民日報的新聞報道中獲得的比較典型的包含“戰爭隱喻”的例子。
(1)正電子放射斷層機主要用來診斷各種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癥、抑郁癥、阿爾茲海默癥(老年性癡呆)和癲癇等。正電子放射掃描是研究和診斷腦疾患的有力武器。(《先進醫學診斷手段——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1985年8月6日)
(2)我以為一切已恢復正常,沒想到第二年春天,女兒的抑郁癥又卷土重來,而且比上次厲害。(《心理疾病不能諱疾忌醫》2005年2月25日)
(3)抑郁癥、老年癡呆癥、毒品成癮、網癮難戒、中風后腦功能損害恢復……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醫學難題都亟待腦科學研究來破解。(《讓科技點亮生活——2012年全國科普日側記》2012年9月27日)
(4)他們在室內布置大劑量陽光,戴著墨鏡接受光照,防御抑郁癥侵襲。(《有了抑郁癥,別怕看醫生(聚焦·走近抑郁癥群體(下))》2014年5月23日)
將戰爭隱喻應用于與抑郁癥有關的新聞報道,將戰爭中所蘊含的相關元素與抑郁癥的相關元素聯系起來,新聞記者和編輯作為修辭者,將抑郁癥比作戰爭,抑郁癥是本體,戰爭是喻體。抑郁癥限定了讀者的認知領域,記者和編輯則為讀者提供了關于抑郁癥的戰爭隱喻認知框架,將讀者的關注焦點引導到了抑郁癥與戰爭具有相似性的部分特征上。喻體“戰爭”的含義包括作戰方、武器、作戰手段、戰爭起因、戰爭結果、戰后協議、戰爭帶來的后果等。雖然并不是所有讀者都經歷過戰爭,但戰爭的概念對于大部分讀者來說是很熟悉的,與戰爭有關的含義,經過記者和編輯的選擇和加工,被投射到了抑郁癥之上,而讀者又對這一意義投射行為進行過濾、篩選和理解,最后將戰爭的殘酷、艱難、曲折、難以防御等特征與抑郁癥本體匹配起來。記者和編輯通過隱喻的手段,與讀者進行互動,使讀者認識到抑郁癥致病原因的未知性、治療手段的局限性、預后效果存在不確定性及預防的重要性。記者和編輯希望讀者在認知抑郁癥時,能夠和他們保持相同或相近的態度和觀點,然后能夠接受他們所提供的應對策略和方式,從而達到記者和編輯作為修辭者的說服的目的。
(二)感冒隱喻及其分析
以下是從人民日報的新聞報道中獲得的比較典型的包含“感冒隱喻”的例子。
(1)患者應保持良好的心態,認識到抑郁癥只不過情緒在發燒、打噴嚏,只要跟心理醫生敞開心扉,主動跟家人、好友坦誠溝通,加之適量的藥物治療,病就一定能治好。(《給抑郁癥患者一個溫暖的懷抱》2008年11月25日)
(2)抑郁癥常常被稱為“心靈感冒”,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精神病人有這么多嗎》2011年7月11日)
(3)抑郁癥的患病率高、病人數量眾多,已經成為精神疾病中的多發病、常見病,以至于精神科醫生們把抑郁癥稱為“心靈感冒”。(《抑郁癥“偏愛”女性》2012年5月10日)
(4)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曼將抑郁癥稱為精神病學中的“感冒”。(《抑郁是一場“心靈感冒”》2014年5月16日)
感冒屬于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疾病之一,新聞報道中的修辭者將“抑郁癥”比作“感冒”,感冒作為“喻體”,將讀者對于抑郁癥的認知焦點聚焦到感冒所具有的部分特征上。“感冒”包括癥狀不嚴重、沒有后遺癥、治療周期短、治療藥物副作用小、易傳染性、易康復性、無人群差異性等特征。幾乎每一個人都曾患過感冒,所以讀者對感冒的相關特性也十分了解。新聞報道的修辭者將感冒的特征進行選擇和加工,篩選出與抑郁癥相匹配的特征,然后通過隱喻,與讀者進行互動,力圖使讀者認識到抑郁癥雖然屬于精神疾病的范疇,但其本質卻是一次“心靈上的感冒”,具備與感冒相同的特征,常見、易得、易治療、沒有后遺癥,所以社會公眾對抑郁癥不必感到恐慌,即使患上抑郁癥也不必恐慌,對抑郁癥的治療方法和預后效果都可以抱有信心。
(三)殺手隱喻及其分析
以下是從人民日報的新聞報道中獲得的比較典型的包含“殺手隱喻”的例子。
(1)心腦血管疾病、骨關節病、抑郁癥、宮頸癌等十大疾病是影響首都市民健康的主要“殺手”。(《北京推廣十大疾病攻關成果》2014年9月10日)
(2)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患,程度輕的可稱為“精神感冒”,重癥則有“隱形殺手”之稱。(《抑郁癥不是小病(科技大觀)》2014年9月10日)
(3)香港民眾對于抑郁癥這個“隱形的殺手”并不陌生。(《抑郁猛于虎》2017年4月13日)
新聞報道將“抑郁癥”比作“殺手”,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發讀者情緒和情感的功能。雖然經過近年來的精神健康知識普及,相當一部分的社會公眾對抑郁癥都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但對抑郁癥的具體認識還有很多想象的空間,“殺手”雖然不是人人都見過,但“殺手”的形象已經通過電視劇、電影、法制類電視節目、小說等各種形式的作品得以充分展現,讀者對“殺手”的想象已經是十分具象化的,在抑郁癥的相關新聞報道中,將“抑郁癥”比作“殺手”,將二者的形象進行連接,有效地填補了讀者對于抑郁癥的想象空間,使其具象化。用一個能夠激發讀者情緒和情感波動的形象描述另一個讀者不熟悉的事物,確實能夠起到提高讀者神經敏感度的效果,引起讀者乃至社會對抑郁癥的關注和重視,從而達到減少抑郁癥造成的嚴重后果的目的。但是這類隱喻的使用也可能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作用,進一步加深對抑郁癥及其患者的污名化,客觀上不利于社會公眾對抑郁癥形成科學理性的認知。
(四)經濟隱喻及其分析
以下是從人民日報的新聞報道中獲得的比較典型的包含“經濟隱喻”的例子。
(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料,預計到2020年,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抑郁癥是最主要的問題。(《深圳:建救援網絡醫心病》2005年3月24日)
(2)抑郁癥在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負擔約為141億人民幣,間接損失481億,總經濟負擔達到621億。(《醫學瞭望塔》2005年6月23日)
(3)醫學界普遍認為,抑郁癥與各個主要疾病致死原因存在廣泛的關聯,在這些疾病給社會帶來的巨額負擔中也有著抑郁癥的“一份”。(《精神衛生急需加大投入》2007年6月21日)
(4)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的抑郁癥患者大約為3.4億,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繼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負擔源。(《戰勝抑郁》2008年11月25日)
身處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與經濟的概念系統密切相關,經濟成為衡量人們日常行為的重要標準,人們的日常行為被經濟的概念系統所建構和影響。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和使用的關于經濟的含義主要包括支出、收入、預算、虧本等。在關于抑郁癥的新聞報道中,修辭者將抑郁癥的患病后果與經濟負擔的概念相關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由抑郁癥患病率增加所帶來的沉重社會經濟負擔,對于引起社會公眾和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視,督促政府和醫療機構對抑郁癥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政策傾斜方面有積極的意義。但就抑郁癥與社會經濟負擔直接相關的表述是否恰當仍然值得商榷,因為引發抑郁癥的原因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除了與自身的身體狀況有關外,還涉及家庭、經濟、文化、社會等多重因素,抑郁癥的疾病癥狀可能只是心理和軀體狀態的外部表象。如果片面強調抑郁癥及其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社會經濟負擔,可能會促使公眾將矛頭指向抑郁癥患者,導致公眾與抑郁癥患者群體間的相互對立,不利于形成包容與和諧的社會整體氛圍。
文章分析了人民日報抑郁癥報道中的隱喻使用情況,對于隱喻類別的選擇性使用,反映了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國內主流媒體對于抑郁癥的媒介建構。抑郁癥作為精神疾病的一種,其致病原因、發病癥狀、治療手段等方面都極具復雜性,目前國內外的精神醫學界對于抑郁癥的認識還十分有限,很多關鍵性的問題仍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形成統一的定論。但隨著抑郁癥發病率的逐年攀升,向社會公眾進行有效的精神健康知識傳播又是十分必要且緊迫的。主流媒體作為健康知識傳播的重要一環,有責任和義務擔負起醫學知識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橋梁與中介。在新聞報道中使用隱喻,有利于讀者憑借已知的經驗和概念體系去認識復雜的醫學知識,并進一步引導讀者形成對抑郁癥的概念框架,塑造讀者的觀念,引導讀者的行為方式。
但是,也應注意到,隱喻的含義在新聞報道中呈現出了相互矛盾的情形,例如“感冒”和“殺手”隱喻的使用,雖然本體都是“抑郁癥”,但是作為喻體的“感冒”和“殺手”給人的直觀感受截然不同,在解讀“抑郁癥”時代表了病狀程度的兩個極端,且這兩個隱喻類別在人民日報抑郁癥報道中出現的時間是相互穿插的,這樣的隱喻使用方式很容易造成讀者在疾病認知上的混亂與割裂。
此外,主流媒體在抑郁癥新聞報道中使用隱喻的修辭手法不僅要引導和塑造讀者對于抑郁癥的認知框架,還應積極發揮媒體對抑郁癥的建構作用,不僅要對抑郁癥的癥狀、治療方法和預后效果等知識進行科普,還應積極參與到產生抑郁癥的文化、經濟和社會因素的探討中,并積極搭建起可以包含媒體、精神醫學專家和患者等多元社會主體共同參與交流的公共平臺。
參考文獻:
[1] 時夢竹.柳葉刀:全球抑郁癥危機被忽視,超半數抑郁癥患者未得到診療[EB/OL].健康時報客戶端,https://m.baidu.com/bh/m/ detail/ar_9599208828015496142,2022-02-16.
[2] 范·迪克.大眾傳播研究定性方法手冊[M].紐約:勞特利奇出版社,1991:122-134.
[3] 克倫梅爾·蒂娜.語料庫語言學可以告訴我們的是,隱喻在報紙文本中的使用[J].新聞學研究,2015(16):530-546.
[4] 肯尼斯·伯克.動機語法[M].加利福尼亞: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45:86.
作者簡介 項鈺璇,博士在讀,研究方向:健康傳播。